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齐鲁文化-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祝阌诓t望、巡逻、隐蔽与作战,非常适合守护,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防御功能。城墙的阴面建有横向的小石墙,墙内垒着泄水沟,既能拦沙又能泻水,以防止城墙被雨水冲坏。
  城墙的用料多为就地取材,砂石山用砂石,青石山用青石,特殊地带以悬崖代墙,部分城墙用沙土夯筑而成。城墙的堆砌方法也因料而异,土墙用夯筑法,石墙、关楼与城堡用支垫干垒法,关门洞采用发暄技术。其中以干垒法和发暄技术最值得称道,使用此种方法修筑的城墙不怕雨雪冲刷,也不怕风吹日晒。
  巍峨壮观的齐长城恰如一条巨龙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阡陌沟壑之上,与瀚浩壮阔的大海相衬托,气势磅礴、雄伟异常,有“少海连墙”之美誉。
  第七节洛庄汉墓
  洛庄汉墓位于山东章丘枣园镇洛庄村西约1公里处,发现于1999年6月。当时村民在土丘附近取土时偶然发现了铜器,章丘市博物馆闻讯后进行了紧急清理。同年7月,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进一步考古调查与清理。从出土文物判断,此处是一座大型汉代墓葬,因此命名为“洛庄汉墓”。
  洛庄汉墓发掘现场
  2000年3月,山东大学考古系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洛庄汉墓”工地,对其进行细致全面的考古勘探。经过长时间的奋战,最终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洛庄汉墓是西汉诸侯王墓,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汉墓之一。秦亡汉兴时,虽然继续实行秦代的郡县制,但实际上是郡、国并行,汉初的诸侯王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并且“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由此可知,汉初的诸侯王陵其规模应仅次于帝陵,而结构则与帝陵相似。“洛庄汉墓”由此成为研究汉代埋葬制度尤其是帝王陵墓制度的重要对象。
  根据汉墓的出土遗物“吕大官印”、“吕内史印”等封泥和历史文献记载来推断,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死于公元前186年的吕台(吕国第一代王)。如果这一推断正确,“洛庄汉墓”就成为迄今发现的年代仅晚于赵景王张耳墓的汉初诸侯王墓,并且是唯一的吕姓诸侯王墓。
  “洛庄汉墓”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存基本完好,墓室基本为方形竖穴,深度在15米以上。东西两侧有墓道相连,总体平面呈“中”字形。东西长约170米,墓上用夯土筑成封土。从墓室的结构可以断定,此墓室应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室的四周环绕着13个大型陪葬坑,它们均呈“凸”字形,里面分别埋葬着马匹、车辆、兵器、仓储类器具、成套乐器等。这种在墓室外挖坑埋入器物进行陪葬的墓穴为“外藏椁”,在秦汉帝陵考古中都曾见到,可知此类墓葬制度自秦代时就已有了,更是西汉时期帝王陵墓广泛采用的做法。 。。

第四章 齐鲁文化遗迹(7)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工作者在墓室周围还发现了19座可能是祭祀坑的埋葬遗迹。祭祀坑呈“凸”字形或长方形,规模小于陪葬坑,分类埋葬着马匹、水牛、陶器、漆器、兽骨、各种泥俑和木俑等。这些祭祀坑非常特别,不是与墓室同时挖建的,而是在墓葬的填埋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坑内的埋葬物多为马、牛及俑类等物品,因此推断它们具有祭祀性质。这些祭祀坑的发现,说明西汉王陵在埋葬过程中曾举行过多次复杂的礼仪活动。
  “洛庄汉墓”的出土文物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其中的车马坑和乐器坑。车马坑位于东墓道北侧,是11号陪葬坑,东西向,长30米、宽5米。坑内有一支2000年前的王家车队:3辆大车和12匹高头大马。车队在坑内呈一字形,12匹马摆放整齐,据推测这些马匹不是被活埋的,而是被打晕(死)后套到车辕位上的。每辆车配4匹马,是“驷马难追”中的“驷马车”。3辆车均有丝绸伞盖,车马装饰也极为奢华,纯金、镏金、象牙、银、青铜等饰品非常多,许多品种都属首次发现。由于该墓年代久远,这3辆大车堪称我国汉代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陪葬马车。专家考证:最前面的马车形状和结构与“秦陵1号马车”完全相同,最后一辆马车的外观、构造、形制与“秦陵2号铜车”相似,具有非常高的考古价值。
  乐器坑位于墓室东北侧,是14号陪葬坑,坑内共出土文物140多件,除了19件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编钟外,还出土了大量青铜乐器。这些乐器形态各异、造型独特,其中的淳虞是最大、最重的青铜乐器,其右下角刻有一个浮雕状的苍鹰,且是一笔画成的,为典型的汉代图腾标志。最小的乐器叫铎,有半个手掌大,内部有一个金属条,一摇晃就能发出很有节奏感的声音。此外还有一件叫钲的青铜乐器,演奏时将其握在手中,用小锤敲击……总之,乐器坑的发现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汉代音乐史的空白,极大地丰富我国古代乐器宝库,因此被考古学家誉为“2000年前的地下音乐厅”。
  第八节沂南画像石墓
  据考古资料证明:在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特别画像石拓片是位于东南部的临沂地区,不仅有优美的沂蒙山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曾经轰动中外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竹简的出土;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特别是汉画像石的出土,更将此地推向了闻名海内外的高度。
  临沂是汉画像石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具有产生年代早、延续时间长、遗存丰富等特点。近年来,在临沂地区相继发现的西汉时期小型画像石椁墓很多,如临沂庆云山、临沐曹庄西南岭等石椁画像,都是用粗阴线雕刻的人物、树木、屋宇、花纹等图像。沂南北寨、临沂白庄等大型汉画像石墓的发掘,更体现了西汉末年到东汉早期阶段的发展和东汉晚期繁荣昌盛的情况。
  在临沂地区众多汉画像石中,以位于沂南县城以西四公里处“北寨古墓群”出土的最为珍贵、最具史料价值。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分析:沂南北寨画像石墓墓主可能是东汉末年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所封的阳都侯——刘邈,石墓约建于东汉末年(193年以前)。该墓坐北朝南,由前、中、后室和东边3个侧室、西边2个侧室组成,南北长约870厘米,东西宽约755厘米,高约312厘米,全部采用石材砌筑而成。这座墓室的建造格局与庄园极为相似,墓门相当于庄园的大门,大门内有两扇门,为进、出之门。进门是庭院,中间有一根八角形立柱支撑着整个墓穴。庭院左右两侧各有两个侧室,为车库或仓库。因为是庭院,前室的画像多为护卫墓室的辟邪题材,还有一幅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吊唁图。穿过庭院就是中室,里面最大的一间是客厅,两个侧室分别为仓库和厨房,并且都和前室相通,东侧室还通过一条小走廊与厕所相连。中室作为客厅,画像以生活气息浓郁的内容为主,比如夸耀身份、地位的庞大车马仪仗、歌舞娱乐、巍峨的库房和众多粮食、屠牛宰羊的庖厨、古圣先贤人物画像等。从中室往后走是寝室,共有两间,中间虽有间隔但能自由往来。这里的画像除了辟邪题材外,主要是墓主起居生活方面的内容。
  据统计:沂南汉墓共有42块画像,分别安置在墓门和前、中、后室内壁,以及中心立柱和隔梁等处。墓门的辟邪画像在门里和门外。门外两幅,一幅在门楣处,一幅在中间的立柱上。门楣处是一幅战争图,表现了胡汉间的战事,场面很大,也很恐怖,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立柱是神灵辟邪,柱子的上部是“蹶张”(用脚蹬着弩机把箭挂上)的辟邪形象;往下是一只带翼的猛虎,也称“神虎”,是鬼怪的死对头。老虎下边是一个长着翅膀的仙人,右手举着打鬼的桃树枝。立柱最下边是一个髯发怒张的虎头(古代的兽面“饕餮”),很有威力的辟邪物。门内的六幅画像分别安排在中心立柱和左右侧柱上,中心立柱的最上面是武器库,保存着刀枪剑戟等众多武器。门口安排有六个门卫,他们不但负责接待和传达,还有保卫的作用。中室四壁是有关教育鉴戒的画像,共有18幅37个历史和传说人物,如“周公辅成王”、“苏武留胡节不亏”、“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晋灵公加害赵盾”等。
  除了辟邪、鉴戒等内容外,最重要的画像当属吊唁图。前室东西两壁有两组吊唁活动,第一组的14位官员分成6排,并携带着小祠堂模型鱼贯而入;第二组有22位官吏,在祠堂前进行悼念活动,他们或跪伏在地,或躬身施礼,听主祭者对死者的悼念致辞。祠堂周边还有很多人或驾车,或牵羊,或带酒、食等前往祠堂。祠堂两边的大路上人来人往,沿途摆放各种祭品。由此可见,墓主的地位极为显赫。
  沂南汉画像石墓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只是考古、美术、历史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科技、建筑、宗教、民俗、音乐、舞蹈等各种学科和艺术门类的研究对象。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迥乎不同,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存在许多差异。此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带来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习俗。因此,各地的岁时风俗、人生礼仪、文化艺术等各有千秋。
  齐鲁大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灿烂多姿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民情。
  第一节孔府春节
  孔府曾被称为“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后裔长子长孙的住宅和府第,为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年(1378年)敕建。府内每年祭祀活动名目繁多,如“四大丁”(春夏秋冬四季中每月初十以前的“丁”日)、“八小祭”和孔子诞辰等。此外,逢年过节,孔府内外更是热闹异常,特别是春节最为隆重,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一、节前准备
  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辰、三朝、三正、三元、正旦等数十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农历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人们仍习惯将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
  年节最早见于《尚书·舜典》,汉代时民间的习俗就已非常繁多。孔府的各种礼仪制度极为复杂,特别是在过年的制度上,规矩更多。从腊月初一开始,全府上下就开始为过年作准备。
  腊月初八这天,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腊八粥进行。参与熬粥的人很多,“户人”中的烧火户专门烧火,其他人支起大锅,把江米、大米、小米、红枣、核桃仁等掺到一起,放到锅中烧三大锅“腊八粥”。孔府的腊八粥有两种:一种是粗的,粥里放大米、白菜、肉片、豆腐等,是给当差者喝的。喝粥时,每人都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江米、红枣、百合、栗子、莲子、桂元、红豇豆等熬成,粥面上有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种粥专门供内宅主人、上供、本族人食用。
  喝完腊八粥便开始打扫府内卫生,要持续三天,接着开始“蒸壮”(蒸过年的年货),通常用八口大锅蒸花糕、粘糕、馍馍、豆包子、糖包子、花卷等。
  腊月十五,人们会将一根三丈高的红漆杆子竖在前堂楼院中间略偏东的地方,名为“朝天杆”,杆子的顶部有绿花顶和三角钩,钩上挂着铁丝红灯笼,里面放着一支一斤重的红蜡烛。这根蜡烛每天都要点着,一直到正月十五日,人们将其称为“朝天杆”挂“朝天灯”。
  二、贴楹联、门神
  腊月二十四,各院的大小门户,各房的里外门都要刷门,然后贴门神、门联。
  孔府过年的楹联、门神都非常讲究。首先,各院的大小门和房屋的里外门,包括府外的车栏、马号、东场、西仓、各仓房门、柴草园门、外围的大小宰门、值房门等都得更换新对联、新门神。
  门神像
  此外,孔府的对联与百姓家的对联不一样,口气很大。比如:孔府大门的对联为“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前上房的对联为“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俭勤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事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等等。
  孔府的门神也很特别,不仅面积较大,还得都是带官衔的。比如:孔府的大门、二门、内宅门和外院的大门都是威风凛凛的武门神。府内各房的里外门都是文门神,其中有“带子上朝”、“当朝一品”、“福禄寿喜”、“加官晋爵”、“子孙满堂”等。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2)
一般情况下,门联由“书房”书写,门神则由“门神户”彩印,而且府内外的所有门神、对联均需由“门神户”在腊月二十九贴完。
  三、“熬岁”与“踏岁”
  到了大年三十,下人们便在前堂楼院的正中扎“天地栅”。其中间装有一间木雕神龛楼,上面有木雕的屋脊、瓦垄、滴水瓦等,前面有走廊、回廊柱子、透雕花棂门窗、檐,构造和真楼房一样。龛楼中间摆放着精制的木雕红漆金字牌位,上写“天地三界万灵十方真宰”。
  龛楼前安放着一张长方桌,桌上供着整鸡、整鱼、红色大肉块、鸡蛋大的丸子、油炸四指长的大山药块等。供菜顶上是红绿色的粉条、花糕、年糕、馍馍等,而且上面都插着绢制的红花。供菜前是锡制的五供:香炉、蜡台、香筒等,周围用秫秸箔包围起来,只在前面留一个门,两边绑上静色的鲜竹子。“五供”两边还要各放两张方桌,桌上摆上五个大盘,内装花糕、年糕各五个,其上有红枣加红花。
  天地楼东边要摆放直径约三尺的大铁盆,里边是二尺长的小劈柴。劈柴要摆成方格形状,约有半人高,上面放着鲜柏树枝子。天地楼的西边也摆放着直径约三尺的大铁盆,里边的劈柴呈方格形,约半人高,柴中间为“爆竹”。上述物品均是年初一早上熬岁时使用的。
  前堂楼门外放一个铁木炭盆,上面的砂锅里有莲子、红枣和用江米面包的小元宝。从内宅门到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等院的地上都要撒满芝麻,人走上去能够听到“咯喳”、“咯喳”的响声,是专为年初一“踏岁”而准备的。
  四、辞岁头
  大年初一的凌晨零点开始发“纸祃”,点蜡烛的、烧香的、放爆竹的、烧枣汤的都行动起来。公爷(衍圣公在当地通称公爷,为爵名,为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袭封号,始于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当时的平帝为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候。唐开元年间,孔子被谥为文宣王,为公爵。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衍圣公,仍世袭)、太太起来喝枣汤(称“元宝汤”),喝完后便到“天地楼”拜天地和各神位,然后拜家庙、祧庙、影堂、慕恩堂、祠堂等。祭拜时,公爷需要由赞礼生(相当于现在的司仪,古代时多由秀才担任)各提一对提炉、纱灯、罩子灯在前面引导,太太由女仆伺候着。供桌上都摆放着十大碗供菜、两盘馍、三杯奠酒,公爷、太太分别跪在供桌前磕“辞岁头”。
  早晨七点钟以后,公爷再拜祭孔庙,如果公爷自己不去,就委派孔家的老族长前去祭拜。拜庙时,需要由百户、管勾、司乐、典籍四厅的官员陪拜。孔子的圣像前供奉着整猪、整羊、笾豆、黄酒、檀香等,老爷在赞礼生的高唱下行三跪九叩礼,陪拜官员需陪同跪拜。祭完孔庙与家庙后,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