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操·阿瞒出道-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更漂亮的词:“令郎才高九斗,年少英侠,后生可畏呀。圣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你还能挑肥拣瘦?最好能超越孟圣人要求的:苦晕心志,劳断筋骨,掏空其身,一命呜呼!

  公元177年,在朝野众多官员的推荐与赞扬声中,曹操被任命为顿丘县令,当即走马上任。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9)
咱们中国人的确了不起,伟大的汉字着实出神入化。例如“仕途”这个词,不就是升官的过程——也可以称“升官之路”的意思吗?可咱们偏不明说,两个字,“仕途”!文雅多了吧?

  历史车轮滚到现在,人们更是妙词生花,连“仕途”这二字也嫌俗了,曰:“进步”!服气了吧?“仕途”一词再文雅,也只能与“艰难”呀“顺利”呀连在一起,没有办法施展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步”二字多漂亮?那是可以主动要求的,要求“进步”,理直气壮,顺理成章,大家可曾听说过,有哪一人因为自己积极要求“进步”而脸红过?

  且说曹操,三年不到,副县转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由副转正的一大步完全是凭自己的血气拼上来的,而且附带着名声大振,官声远播。仕途顺利,旗开得胜!

  百里小县,对大才来说,根本就谈不上用心治理之说。这一点可以从以后的凤雏庞统就任耒阳县令后的表现及语言中得到证实。以后老孙自会细述。

  曹操的天分及才学又岂是庞统所能够比及的?当然也不会拿这个正县级干部当回事。所以上任后权当进入了做官学校的初中部学习了,小时候缺的文化课也好趁机补一补。

  这段时间曹操主要以修文为己任,习武当然也是必修课程,不过这时的曹操在武学方面早已不屑于“哼哼!哈哈!”的小儿科阶段了,他要研究的比楚霸王还要厉害百倍——完善自己的孙子十三篇注释。

  后来文学方面曹操的成就是非凡的,不但一扫前人辞赋中的脂粉气息,而且以磅礴之势横开建安文坛一代先河!所留诗赋至今读来仍觉豪情如在,荡气回肠!

  至于武学领域的成就俺会细细地描述给诸位,唯求大家拿出在“仕途”求进步的耐心来,陪着俺慢慢地聊下去。

  时光如梭,转眼秋去冬来。

  曹操在顿丘任上晃悠几个月了,这次他没再启动什么面子工程,也没有遇到什么不长眼的豪强前来送死,所以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政绩。反而倒是有关曹操武功深湛、力敌万人的传说越播越远,越传越邪乎。

  据说人一旦倒了运,喝口凉水也会塞牙;走了大运呢,出门绊倒也会拾个金元宝。曹操眼下就是如此,至少从表面看来是像走了红花运。

  忽一日,曹操接到朝廷明发公文:因曹公孟德勤政爱民,政绩卓著,特予表彰,并同时因公能明古学,征拜议郎。升官了!而且这官升得稀里糊涂,莫名其妙。能明古学?这是哪儿跟哪儿的事啊?

  这次升迁绝对与老爸曹嵩没有任何关联,如是他老人家使的暗劲,家书早该到了,不管怎样,升官总是好事吧?反正比降职强得多。先上任再说吧。

  这笔功劳应该记在曹操大大得罪过的小黄门蹇硕身上。

  汉灵帝一日忽然心血来潮,想加强一下精神文明建设,以便与当前的物资文明相适应,亲自下诏,让在朝官员们推荐几名精通古文的人,给予议郎的高官待遇,帮皇帝教化天下子民。(《后汉书》:诏公卿举能通《古文尚书》、《毛诗》、《左氏》、《谷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

  这蹇硕一看,机会来了。这议郎是个什么官呢?郎有四种:议郎、中郎、侍郎、郎中。郎官负责给皇宫掌守门户,出充车骑。议郎却是文职,在郎官中级别最高,属于朝廷的言官,掌顾问应对,能参与朝政议事,由于接近朝廷中枢,虽品级与县令相当,但对将来的仕途发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进步”却是大大有利,前途远非一个地方县令所能比拟。

  那小黄门蹇硕难道如此大量,对棒杀自己亲叔父的曹操竟然仇将恩报?这里面大有奥妙。

  百里县令,虽不起眼,却是身兼县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长于一身,要不,为啥有一方父母之称谓?并有灭门县令一说自古流传,手下虽无正规部队,马、步、刑三班衙役还是齐全的,在一方混久了,拉起自己的一帮人马来并非难事。

  而蹇硕素闻曹操勇武过人,是不能容忍曹操在这个用得上武略的位置上长待的。你的特长不是会功夫吗?好,咱家就荐你个文的不能再文的官做,有武功你就在竹简上施展吧——他把曹操看成个半文盲的大老粗了。

  再一说:议郎是独自一人办公,连随从也没有资格配备,拾掇个孤家单人总比杀一帮人的头要容易得多。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我就等着瞧你曹某人妙笔生花的文章;你就算是文武全才,能蒙出奏章来,那更好,只要把鸡蛋攥在咱手里,何愁挑不出骨头?

  就这样,同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在县令这个位置上还没坐热屁股的曹操离开了顿丘,重回京师,前边等待的是福是祸,不得而知,但对于年方二十三岁的曹操来说,只不过是在做官的初中学校里又升了一级,不管是朋友还是敌手,他们都是自己的任课教师。

  有时候,反倒是高明点的敌人上课更认真些,教的课程更为实用,学到的东西更能让学生一生不忘。

  没用蹇硕费多少心思,机会就像金元宝从天上掉下来一样,砸在了曹操的头上,这回可不是上天送给曹操的礼物,是送给蹇硕的,只不过擦过了曹操的头皮,砸落了曹操的乌纱帽,落到了蹇硕的衣兜里。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曹操二十四岁,因堂妹夫强侯宋奇被诛,曹操从坐免官。

  也难怪,摊上了一个被政府镇压的亲戚,开除公职那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回老爸曹嵩也没帮上忙,泥菩萨过河的时候,绝对不会照应众多善男信女的,哪怕是亲儿子也不行,神不为己,也是天诛地灭的。

  塞翁失马,安知祸福?离开了议郎这个言官的岗位,实际上等于远离了一颗定时炸弹。言官的工作就是专门给政府提意见,上边说不定哪天一翻脸。到时候,七大姑八大姨都要被你连累,运气好的话,兴许碰上个明主,给你摘帽平反,你还要千恩万谢皇恩浩荡,打心窝里赞叹东汉皇朝英明伟大。

  真正的无官一身轻。曹操算是从做官学校辍学回家,进入了自学阶段,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是受自己控制的。这一阶段,他学了很多很多,也想了很多很多,现在,他已不满足于做上一个好市长了,而是把人生目标一下放在了更遥远的地方。

  生活是惬意的,曹操常“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三国志·魏书》)

  随便说一句:曹操趁这时空闲娶了一个小老婆,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曹操二十五岁,在谯县纳卞氏为妾。这卞氏我们在以后还要与她打交道,就是她,在八年后给曹操生下了一个皇帝,就是那位敢做老爸曹操不敢做的事、把汉献帝的皇冠抢过来带在自己头上的魏文帝曹丕。

  其实,曹操自己在九泉之下也是应该感激这位皇帝儿子的,就是他,让自己在死后过了一把皇帝瘾,入土不久便被尊谥为魏太祖武皇帝。当然这是后话。

  在此时的京城里,还有两个人没有忘记曹操,一个是他的老爸曹嵩,另一个就是权势愈重的小黄门蹇硕。

  而曹操本人又何尝是甘居田园的陶渊明?英雄也好,奸雄也罢,反正前面等着曹操的是无限的精彩!

   。 想看书来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10)
一提起“仇”字,大家大概马上就会想起一句成语: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小黄门蹇硕心里对曹操的仇恨要远远超过这两种。

  大家会问了:“这宦官蹇硕就那么孝顺他叔叔吗?”

  非也,亲叔是死是活,蹇硕还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得,他自小被割了宝贝,送进皇宫,对这位极少见面的叔父也没那份深厚感情。再说他也清楚这位叔父在外面的德行,一贯依仗着自己在宫里的势力,飞扬跋扈,逞强凌弱。

  对狐假虎威的人谁不讨厌?

  关键是这个脸面他蹇硕丢不起!

  古人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啥失节事大?还不是要那点脸吗!堂堂皇帝身边的近侍,栽在了一个小小的北部尉手里,那还像话?

  他爹是大司农又怎么啦?你给皇帝行礼的时候咱家还不是高高地站立在上?你磕几个头咱家还不是随着皇帝受你几个头?这脸要是丢在你曹操手里,咱家还怎么在洛阳混?朝臣们又怎会拿我蹇硕当一碟菜?

  上次宋奇被诛,没趁机掐了你这小子,不用说是他老爹使了暗劲,你以为这就算完了?想仗着家里有几个臭钱,躲在老家享清福?没那么美,我还得把你揪回咱家够得着你的地方,曹操,你死定了!

  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六月,曹操接到诏令,官复原职,还是那个理由:能明古学。还是那个级别:征拜议郎。还是那种工作:专给政府提意见。

  曹阿瞒现在是何等人,他才不会傻帽到往枪口上撞呢。哪些意见该提哪些意见不该提,他心里明镜似的。

  汉灵帝发明了一项专利,让我们后来的一些人学会了——建立个人“小金库”,专门用来存放卖官得来的钱。天下虽是朕的,但管家太多,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皇帝想攒点私房钱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意见就提不得——妒忌之心害人害己。

  后来把铜钱放在西园的小金库里也难让皇帝放心,就大车小载地往娘家藏——在老家河间专门建了一个堆铜钱的地窖,能过日子还不是好事?这样的意见也提不得——既然是藏,你如给挑明了,那还能有好?

  再后来皇帝还是不放心,干脆把体己钱分散寄存在信得过的宦官家里,他认为自己身边的这些宦官就是一个大保险柜,比放在国库里保险多了,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保险,这种意见却提不得——除非你嫌自己的脑袋长在脖子上碍事。

  那总不能做一个哑巴言官吧?

  为啥不能?这年头当和尚不撞钟的官多的是。

  不过曹议郎却并非不撞钟的和尚,满腹锦绣文章还是有机会显摆的。

  据史载:“朝廷诏公卿以民谣检举害民之州刺史与两千石官吏。曹操上书言所举不当。汉灵帝以灾异询问群臣得失,曹操复上书切谏。”

  咦?这曹操还有这两下子!几道奏章滴水不漏,居然把标准的官样文章做得四平八稳。蹇硕晕了:还能就这样让你舒舒服服地把这议郎议下去?

  刚瞌睡就有人送来了枕头,除掉曹操的大好机会来了。

  这枕头是哪个送的?此人在历史中大大有名:天公将军张角是也!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11)
对统治者不满意的人民就是干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生产出遍地干柴来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经过东汉皇朝几代政府的不懈努力,终于积攒够了足够焚烧自己的干柴。

  在这种持之以恒的生产过程中,居功至伟的当属桓、灵二帝,而灵帝更是二人中的佼佼者,这位天子的干柴生产工艺简直称得上“炉火纯青”:

  皇宫里面玩的不过瘾了,一心想到洛阳郊区去返璞归真,圈上几万亩好地,修几个皇家园林,在这自然保护区内保护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岂不是大大的功德?天子么,不玩的空前绝后还能算上天之子?

  司徒杨赐和侍中任芝、乐松为此事掐了起来:

  杨赐:“周围的百姓都已经饿得相互交换孩子吃了,哪能再赶走他们去养些野生畜类?城外光园林都建了四五座了,还玩不开吗?”

  任芝、乐松:“最贤明的周文王的园子方圆百里,老百姓还都嫌小;恶名昭著的齐宣王的园子才五里,老百姓还都说大,主上是愿意做周文王呢还是学齐宣王?”

  皇帝绝对圣明,当然要做周文王,你杨赐是教唆朕做齐宣王啊!

  于是毕圭、灵昆二苑当即上马动工。

  出去游玩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可那时候到处都是黄土路面,逢晴天就起“沙尘暴”,的确危害身体健康,上哪儿去找承建柏油马路的路桥公司?连水泥路也修不起来,怎么办?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汉灵帝在玩乐方面就最讲认真。

  干脆挖条御用河吧,直接引水入宫,多安几部水车,路面时刻洒水,瞧,多高明的防尘压沙措施!这也是间接的为人民服务,减轻了百姓运水洒道的力气呀?(《资治通鉴》:铸天禄、蛤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为可省百姓洒道之费。)

  真是人民的君主爱人民。

  官员贪污最普遍的套路就是设法上马几个大型基建项目,没名目咋捞钱。

  灵帝又挖空心思出了个捞钱的巧招:宫殿需要修缮,为避免重复建设,一并铸四个铜人,再捎带着铸就四口大钟,以鸣皇威。

  铜哪里来?不要紧,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的田亩每亩捐助十文,一切搞定。(《资治通鉴》:帝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铸四铜人,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

  就这样,灵帝不光备足了干柴,连火种都准备妥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深藏于内的被承救原始意识,人人都有,只是自己不一定觉察。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冀州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瞅准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机会。

  张角把骗子工夫与陈胜、吴广的英雄举动集于一身,在中国的中原大地上掀起了狂飙,点燃了东汉桓、灵二帝堆积在全国的干柴,大河上下,顿时风起云涌,火趁风势,风助火威,烈焰刹时席卷华夏,令人不禁遥思伟人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先抛开武功、军事、扯旗造反不说,就骗术来说,后世的“大师”们估计跟着张角提鞋都未必及格:

  张角以自创太平教起家,自称“大贤良师”,广招信徒,潜心经营十余年,到了灵帝中平元年,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政治及军事组织,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地面上,分布着信徒数十万,并严密地组织为三十六个方,大方万余人,小方也六七千之多,每方各立渠帅,从者早逾百万之众。

  张大师以给人看病做幌子起家,不过俺估计张角所施给患者的符水极有可能是用中草药煎制的,不会全是空口说白话忽悠人,至于念咒除病,也是有点科学道理的,现代医学也是承认心理疗法作用的。

  关键是由桓、灵二帝所创造的客观条件已成熟,老百姓已经到了实在没法活下去的地步了。

  人们如果到了与邻居交换孩子杀了充饥的绝境,还有啥不敢干的?总不能把自己的儿女送进肚皮之后,去心安理得地睡太平觉去吧?第二天睡足又饿了,再去找个同样嘴馋的:

  “兄弟,换条胳膊啃啃怎么样?自己啃自己的下不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