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操·阿瞒出道-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同时又在私下里给袁绍的信中写道:“现在的局势已经是疲敝不堪,而天意则对于咱们袁氏家族情有独钟,并且降下符应。”——这叫暗劝进。

  其实都不外乎一个目的,拆自己的哥哥的台。

  董卓的暗箭手段更高明:

  在与袁绍为首的关东军进入对峙状态后,他向袁绍派出了五名招安大使,他们是: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环。

  五人皆为名士,至于招安成功与否对于董卓来说那都是一样的。

  若招安成功,那你袁绍从今后就要听政府的了,我董卓则无忧矣。

  倘招安失败,有两种可能:一是招安者为盟军接纳,等于仍旧承认现在朝中的大臣,此前的按兵不动,就是明显的见死不救;二是招安者被关东联盟干掉了,则关东军等于斩断了与洛阳旧臣的感情纽带,洛阳旧臣遂成为孤单无助的群体,以后不靠我这棵大树乘凉再找谁去?

  关东军既无心保皇帝,也无意救大臣,那你师出何名?各军作战的动力何在?既然哥儿们都无心西进,与我董卓拼耗实力,展开无名无利的战争,那我也就可以放心地做我的无冕之王了。

  那么这手明看招安、实是暗箭招法的实施效果怎样呢?

  大获成功!

  除去韩融以外,其余四人皆命丧黄泉,死于袁绍之手。对于这突然的变故,胡母班在关东军为他们设置的监狱中给他的妻兄河内太守王匡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我与董卓是亲戚?还是同他一样犯下了不赦之罪?袁绍张虎狼之口,吐长蛇之毒,把对董卓的愤恨转嫁到我的头上,这是多么得残酷啊!死,是人所惧怕的,但不能容忍的是被一群狂夫所害。如果亡者有灵,我一定会将你们的罪行向皇天倾诉。都说婚姻中能体现祸福,今天我算是看到了,原来是一家人,现在却成了仇人。我的两个儿子,你的外甥,在我死之后,千万不要让他们看到我的尸骸。”

  面对死亡,胡母班大惑不解,连王匡也不得其中要旨,只能抱着自己的两个外甥大声地哭泣,但泪水并没有挽留住胡母班等人的生命,感化发布命令者袁绍那已经变得生硬的心。

  在袁绍这位关东联盟领袖的心中,已失去了士人名士的文雅,一切都转化成现实利益的纠葛,他也要拿起屠刀,刀起刀落间,哥们儿的温情就在鲜血迸溅中飞化了。

  自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关东联盟就与洛阳旧臣分隔东西,正式成了敌人。

  而董卓的背后也有人用暗箭瞄着:

  朝廷的旧臣中,如荀攸、郑泰、何颙等人秘密结社,密谋诛杀董卓。暗杀集团的人都是何进招揽的海内谋士,是原来诛杀宦官的主谋。

  在董卓进京后,郑泰、何颙又受到董卓的信赖。他们原本就与袁绍等关东士人有着密切关系,把董卓视为敌人,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在他们的思想深处却孕育着一种“另类”的倾向,这在他们的谋划中已经表露了出来:

  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崤、函,挟王命以号令天下,桓、文之举也。(《三国志·荀攸传》)

  注意到了吗?关键是在于杀了董卓后的安排:视天子为傀儡,“挟天子”以争霸天下。袁盟主杀了招安大使们以后,关东军与朝中士人已非故友。董卓的暗箭现在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荀攸等人要刺杀董卓,得到了老臣们的赞同,司空荀爽、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等也参与其中。

  王允,当年何进幕府中的打工仔,在董卓面前,很懂得隐藏自己的信念,董卓也就把他当成自己人看待,这王允则表现的比董卓所希望的更像自己人,甚至连自己的干女儿啦、小蜜啦也干脆送给董卓共同享用。

曹操·阿瞒出道 (59)
暗箭的威力是无法估量的,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突然性与准确性,尤其是它的不可预测性,能给人们造成无法摆脱的恐惧感,能使强者懦弱,能使智者愚蠢。

  董卓的政府军——还是应该暂时称之为“政府”,毕竟现在皇帝及中央各部大员还都在人家手中么——与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盟——现在已经是名义上的了——这两大阵营中有哪些人中暗箭落马呢?先说关东军一方:

  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丧命于孙坚;

  东郡太守桥瑁,丧命与兖州刺史刘岱;

  冀州刺史韩馥,被幽州刺史公孙瓒的白马军打了一下,被迫逃亡陈留太守张邈处,岂知占了他冀州老窝的袁绍还是不放过他,无奈自杀,这段过程曲折蜿蜒,俺专用一篇也未必叙述的详细,以后另述吧。

  河内太守王匡,被胡母班的亲属联络曹操所杀,名号是为了给胡母班报仇。

  曹操是犯不上为他人作嫁衣的,大概目的是为了王匡手中那点残存的泰山兵,真要报仇的话,也该找杀人命令的发布者袁绍去呀,不过袁绍目前风头正盛,一时还没有人敢惹。

  陈留太守张邈,由于曹操的义气尚存,幸免于难,不过也隐隐觉察到了危险,率部回到自己的老窝陈留,还是在家里少出门安全系数大些。

  豫州刺史孙坚,第一次的暗箭没能使他接受教训,与董卓的政府军作战更玩命了,董卓见这小子不识抬举,只得亲自引兵与孙坚交战,也不是孙坚的对手,他留下吕布掩护,自己转守渑池和陕城。

  孙坚挥兵,进攻洛阳,与吕布接战,吕布败走,孙坚进入洛阳。当时洛阳空虚,数百里内没有烟火。孙坚入城,见此惨状,无限惆怅,潸然泪下。他命令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祭祀。

  对孙坚来说一个说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的巧事发生了,据《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一天早晨,孙坚当时驻军洛阳城南,附近的甄官井上有五彩云气浮动,众军惊怪,没人敢去汲水。孙坚命人下到井内,打捞出了传国玉玺,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缺一角,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人们说,这是当年张让等作乱,劫持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人投到井中的。孙坚得到了汉王朝的传国玉玺。那可真是个好玩意儿,有了这玩意儿是等于拿到了做皇帝资格的实物凭据。

  不过从后来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东西也当不了多大用处,现在的人们都聪明多了,没人真信这个,兴许还能惹祸上身呢,古时候就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说法。

  为防孙坚再来找麻烦,董卓分兵驻守各处险要,自己则先回长安享受去了。孙坚一边修复被董卓挖掘的汉室陵墓,一边整饬部队,准备兵出新安、渑池,进击董卓,谁料想一支暗箭又从背后射来。

  不客气说,整个关东联军与董卓西凉军加并州军的战争,除了曹操一次鸡蛋碰石头外,实际上都是孙坚一支部队打的。这当然证明了他的英雄气概,但也替自己凭空造出了许多心生嫉恨的敌人——一个人太有能耐了未必是什么好事,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当时,关东联盟的州郡长官,为了扩大势力地盘,纷纷兼并割据。袁绍、袁术虽为兄弟,却更加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袁术派孙坚去攻打董卓,作战在外,袁绍却改派周昂(一说为周禺)为豫州刺史,率兵袭取作为孙坚豫州刺史治所的阳城。

  孙坚得此消息,十分感慨:“我们同举义兵,目的是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将被扫灭,内部却如此争斗起来,我与谁戮力同心,回天转日呢?”说完,仰天长叹,泪如雨下。

  事到如此,孙坚只好挥师攻打周昂,周昂溃败遁逃。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

  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败走,逃到岘山之中,孙坚追击。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死。

  一代英杰,就此早殇,暗箭的杀伤力永远胜过明枪!

  命运有时也是公平的,貌似胜利了的关东联盟内部暗箭横溢,董卓集团的内部也毫不逊色,而且张弓搭箭的人手段更加高明,目标就是董卓,伪装得更加彻底,瞄得更加准确。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曹操·阿瞒出道 (60)
从史书到现实;我们人类最讲究的就是血统的纯正性,喂条狗也要查清它的祖宗八代,越能举证它上辈没有被杂交就越值大价钱。

  古时候对血统更加重视,董卓扶植的傀儡皇帝汉献帝就因为血

  统问题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

  最早提出来皇帝血统有问题的是冀州刺史韩馥,他先以献帝是

  二奶生的、董贼拥立的为由,否定了献帝的地位,既而就对刘虞为

  帝的合理性,加以旁征博引,称道刘虞功德无量,又是汉室近宗,

  还拿东汉最有效用的谶纬来证明:上天早就有意让这位仁人长者做

  汉朝的皇帝了。

  此次拥立并不是韩馥的个人所为,他是与袁绍联袂携手共图大业,袁绍也顾不得韩馥的嫡庶理论内含对自己的讥讽,为了看得见的利益也就与韩馥结成了临时的统一战线。

  但韩馥所表现出的热情却使得袁绍始料未及。

  韩馥的改变实在有些惊人,难道他要做一个扭转汉末政治乾坤的英雄?可是,士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已经证实不如武人的暴力实惠,难道韩馥、袁绍又突然留恋维系他们心志理念的道德了?

  这次拥立并没有多少新创意,在汉末这种事情对于人们来说,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灵帝末年,冀州刺史王芬就曾在一伙士人的鼓动下,要趁灵帝巡游之际,行谋刺之举,立合肥侯为帝;稍后又有董卓进京,肆意践踏皇权,弑杀废帝弘农王刘辩;一年前,关东联盟中又抛出了一份酸枣盟辞,其立意就在于否定献帝的既成皇统。

  那么,韩馥此番的拥立是不是在回复这一盟辞呢?

  韩馥是借着这面幌子,想着自己的事情:关东军集结已经一年多了,但却没有人真正想着去挽救危亡的东汉帝国;董卓在长安城中观望,也没有用他的精锐之师去和关东军动真格的,就连瓦解长安的围困他都懒得去做。

  而献帝和洛阳旧臣在初平元年三月就到了长安,洛阳已经是一片瓦砾,徒有虚名。关东军的救国义士们是在各自心照不宣地等待着国家最终消亡,势利的端倪已经无法遮掩。韩馥对其间的玄机自然明晰,他可以不必为早已破灭的“道义”内疚了,一块心病自此除去。

  而作为自己麾下官员的渤海太守袁绍却以家族蒙难,获得了众人的同情,以弱小之势,位居关东联盟的盟主。

  韩馥又怎能以大州长官的身份,在袁绍面前俯首称臣呢?既然讨董只是在玩花活,既然“义士”们彼此又隐藏杀机,我韩馥凭什么要甘居人后呢?

  

曹操·阿瞒出道 (61)
韩馥要在将来的宰鹿大宴上分一块肉。

  拥立刘虞为帝,是一举两得的事儿:既可以标榜自己心向汉室,博得忠义的名声,又可以表明自己的实力足以担当重任,其魄力决不在袁绍之下。

  至于拥立的成功与否,他才不管这等闲事呢。成功,他是新朝的功臣;失败,还有“盟主”袁绍在前面遮拦,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倒霉也轮不到他韩馥。

  正当韩馥踌躇满志,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关东联盟却自行瓦解了,几十万部队,每天要嚼咕去多少粮食?韩馥早已停止了对关东军军粮的供应,还活着的州郡老大们得各自去找食吃呀。

  拥立刘虞称帝化作了泡影,洛阳以东已经地域分割,先前还是互为友朋的铁哥儿们各领风骚地由暗箭互射升级到了明枪乱捅,火并开始上了一定规模,私怨变成了实际的杀戮。而此时韩馥自己的冀州已是危机四伏。

  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冀州是块大肥肉,谁不想对它啃上一口?其中流口水最多的就是袁绍。

  自从主盟以来,袁绍的雄霸之心与日俱增,但他也深深体会到,要成就大事,长期依靠别人的资助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一个稳固殷实的革命根据地,不能老当要饭的叫花子。

  关东联盟散伙之后,逼人的局势更加刺激了他寻求强大支撑的心念,近在咫尺的冀州,兵源广,粮食足,早就吸引了他的视线。

  他先秘密投书与幽州公孙瓒,约公孙瓒共图冀州,然后自己调集兵马屯聚冀州边境。等待下手的时机。

  而幽州公孙瓒早就与韩馥有些两州边境上的纠纷,可谓积怨已久,接袁绍信后立时迫不及待,率领自己闻名北部边境的白马军杀入了冀州。

  公孙瓒也非池中物,他早就试图打通南下的通道,参与到战火弥漫的中原战场中来,谋求一个霸主的地位;盘踞在冀州西部山区的黑山军这时也活跃起来,攻城夺寨,忙得不亦乐乎。

  这下可使韩馥愁上心头,刚刚培养起来的豪情壮志转瞬就熄灭了。他必须应对这繁杂的恶劣局势。

  开始,韩馥自恃冀州兵精将勇,决定用武力解决已经出现在冀州北部的幽州军。然而,与公孙瓒在安平稍试兵锋之后,韩馥立刻明白了:公孙瓒的白马军绝非浪得虚名!他们的剽悍凶猛,使得冀州军相形见绌,战场上处于劣势的韩馥一时犯了大难。

  还是那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恰又在这时,韩馥麾下大将曲义与韩馥分道扬镳,投奔袁绍去了,冀州军力为之又是一损。

  是袁绍暗中策反?史书中没记载,俺不敢信口开河,但总觉得有点过于巧合。

  对于袁绍来说,曲义的加盟,更加坚定了他夺取冀州的信心,他很快就发扬破鼓乱人捶、墙倒众人推的社会公德,将兵马推进到延津一线,伺机发动对冀州的争夺战。

  现在韩馥马上就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一时间,韩馥顿觉眼前的生存空间变得那么狭窄,狭窄得令人窒息。

  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韩馥必须立即决断,有了!放弃武力,以退为进,出让冀州,放任多方势力在冀州的土地上拼个你死我活。

  你们不是一群饿狼吗?那我就先让你们自己撕咬上一架,待到你们元气大伤之际,我再出面收拾残局,此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计。妙棋啊!

  主意已经拿定,尚未来得及行动,袁绍的说客就来到了韩馥的府上。在韩馥面前,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推心置腹地剖析了韩馥现在的窘境,颂扬袁绍的伟大,认为只要韩馥将冀州拱手相让,就必然得到一个让贤的美名。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韩馥毫不迟疑地将冀州刺史的印绶交给了袁绍,倒落了个顺水人情。

  韩馥的这一义举,着实伤害了冀州文武官员的自尊。他们纷纷要求韩馥收回成命,都督从事程奂、赵浮等将官则请缨出战,要与袁绍一决雌雄。

  在他们眼中,汉末纷争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现实,实力就是最好的生存屏障,袁绍居然趁冀州孤弱无援之时,用友情做交易,实是趁火打劫,可恶之极!

  “区区袁绍,只要冀州精锐一出,不出十日,定然溃不成军,刺史又何必惶恐?您完全可以高枕无忧啊!”

  韩馥的良苦用心,他们实在是无法捉摸,在一片埋怨韩馥固执己见的声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