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受降的蜀兵有多少,史书中不见统计,但是在稍后的一个报表中却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十万。那得多少钱啊王全斌心疼了,因为那可全都是他的钱啊!
  于是王全斌下令一切从简,赶一群猪羊上路用得着那奢侈浪费吗?在他和当时的宋军眼里,这些蜀兵无非就是一群劳工,有口吃的有口气就足够了。而且这都不算,史书上还有一行字,来简述宋军当时的行径——“王全斌等擅减其数,仍纵部曲侵挠之。”
  仅仅是“侵挠”吗?
  其后果是已经放下了武器,决心投降,且甘愿被迁离故土,去北方当劳力的后蜀军人全部暴动哗变了!你完全可以想象发生了什么事,忍无可忍,那就无须再忍!他们推举原后蜀大将全师雄为首领,决心向宋朝占领军讨回做人的起码尊严!
  王全斌大出意外,但他作为全军主帅,还是记起了自己的皇帝是什么人,对他有过怎样的警告。于是他派出了部将朱光绪带了七百个骑兵去全师雄的老家招抚一下,毕竟有些仗能不打,还是不打的好,虽然他一点都不怕!
  强将手下无弱兵,朱光绪也一点都没怕。蜀兵算是什么?还敢哗变造反?还要他去“招抚”见了鬼了,他带着七百个骑兵以最快的速度杀到了全师雄的老家,二话没说,先把全氏全族一个不留全都杀掉,再把姓全的举族财物全部充公,之后唯一幸免的是全师雄的女儿。
  全师雄,你的女儿还是蛮漂亮的嘛呵呵,我要了。
  悲愤到极点的全师雄痛不欲生,他和所有的蜀兵都看到了,宋朝人根本就没把他们当人来对待后悔,痛悔交集,为什么当初会那么轻易地让宋朝人杀进来!
  造反!全师雄率领蜀军以空前的决心和战斗力马上就攻陷了彭州(今四川彭县),杀了都监,更杀光了守城的宋军。然后全师雄自称“兴蜀大王”,号召全蜀一起反抗宋军,把宋朝人赶出去!
  史称全师雄置僚属、署节帅,分兵战领灌口、新繁、青城等战略要地,屦战屡胜,很快就兵临成都城下。这时候宋朝人怕了,王全斌怕了,整个军队连同开封城里的赵匡胤都惊慌了。他们这时才清醒地意识到,他们还是客军,身在异地,而且无险可守。
  形势继续恶化,就连宋军兵力最集中的成都附近,各州县都纷纷起兵响应全师雄,已经达到了十七个州,而蜀军更是迅速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羊变成狼了。五代十一国里长大的职业军人王全斌彻底冷静了下来,经过缜密思考,他作出了一个当时被全体宋军所拥护的“英明”决定。当时成都城内还有后蜀降卒二万七千余人,把他们马上骗到内外城之间的夹城之中,全都杀了以免蜀兵里应外合。
  之后蜀人就都疯了,这就是所谓“仁慈”的宋朝人这还是人吗?!从此之后,宋人的安抚、利诱、许诺等等完全失去了功效,只剩下更加赤祼祼的刀枪厮杀你死我活。整整两年的时间,蜀中之乱才彻底地平息下去。其间真正居功至伟的,再不是以六十六天超神速破蜀的王全斌,而是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刘光义,以及曹彬。
  六十六天平蜀吗?不,是整整两年!
  而且由于全师雄等人绝不投降,拒绝招抚,平乱之战完全是彻底剿杀。从此以后,蜀人与宋人结下不解之仇,天府之国再不是中原皇室在危难时天然的避风港了,就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后,这里再一次爆发了规模更大,让整个宋朝震惊恐惧的民众暴动。让四川真正成了宋朝人的噩梦。
  当两年之后,王全斌再次回到赵匡胤的面前时,相信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钟会、邓艾,还有四十年前的郭崇韬,都是他的榜样,甚至他们的活儿干得比他利索多了,也没逃过一死。那么他呢?
  赵匡胤的脸色一定是铁青的,他面前的这个浑蛋只是为了些贪婪和兽性的快感,就整整耽误了他两年的宝贵时光。其间不光是钱财和军力的浪费,而且有多少机会他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面前溜走西蜀不靖,他不敢在别处发力!
  那么杀了他吗?朝廷公议平蜀将帅的功过,王全斌按罪当斩。但赵匡胤的决定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令王全斌退还赃物,贬其官为崇义军节度使观察留后,随州安置。其下其他有罪将官依此例降级处罚。
  竟然只是相当于严重警告,留用察看。
  这时有人会想,这是赵匡胤还在用人,想让王全斌再次出力吧。可是从此王全斌就在历史舞台上彻底谢幕了,杀之无助挽回什么,只能留下和李存勗等人相似的名声。这是赵匡胤从来不愿去做的。
  这更是赵匡胤在两年的蜀乱期间,没有派人入蜀替换王全斌的原因。只要把事情办妥了就好,激起更大的乱子,甚至逼着王全斌在蜀中自立为王才犯不着。
  好了,现在相信全天下的人都看到了,胸襟宽广的赵家天子决不会为一时之怒而杀人,更不会因为长久的怨恨失去理智。他是个善良的完人,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在他的爱护下生存。至于曾经“遗憾”过的后蜀人生就是由遗憾组成的。


第十七章 爱我的间谍
  事实上,在这两年当中,赵匡胤时刻都坐在火山口上,稍有不慎,就会灰飞烟灭。危言耸听吗?那么请回忆南唐是怎样由盛而衰的。
  李璟贪多务得,攻占闽、楚,耗费国力,更分散了兵力,最后遇到了柴荣,结果就不可收拾。赵匡胤正走上了这条老路。
  好大的后蜀,四十六州二百四十县五十三万余户,那是多少个“闽”和“楚”?再加上他之前还吞并了的“荆”和“湖”新兴不到十年的宋朝有那么大的消化力吗?
  但不管怎样如履薄冰,赵匡胤还是挺过来了。他用的办法却不是小心谨慎,紧守国门,而是主动出击,让四下里所有的邻居都胆战心惊,时刻处在他的威吓之下。这有点像是活腻了找死,不过兵法有云——事急用奇,兵危使诈。有些时刻就必须得打肿了脸充胖子,倒驴不倒架。
  不然,你总不能要赵匡胤带着烟酒糖茶,去找人送礼聊天套近乎吧?
  对付南唐,赵匡胤是给了个甜枣之后紧接着又抽了李煜一记响亮的耳光。甜枣是满足李煜吃斋念佛的特殊愿望,给他送去了个年轻貌美的小和尚,陪着他整天讲经念佛;那记耳光是紧跟着就在长江边上不断地训练水军,摆出时刻杀过江去的姿态,吓得李煜每天再给佛祖多磕了不少的头。以至于他的大将林仁肇等人看破了赵匡胤的虚实,鼓动他主动出击,他都没那个胆子。
  对更远一些的南汉,赵匡胤的办法更加直接,他早在王全斌入蜀之前,就派出了潘美攻克了南汉的郴州,以彻底的暴力让远在广州的暴戾青年刘鋹自愧不如,不敢妄动。
  而相对于南唐的近邻吴越国,却不必担心,它的国君钱俶是个妙人,而且早就是赵匡胤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了。历史证明,他们始终都亲如一家。
  最大的问题仍然还是在北方,北汉和契丹。北汉,这个不起眼的小国是一颗崩牙的铁蚕豆。当年的李筠看走眼了,这块没肉的骨头硬得可怕,终赵匡胤一生都没能啃动。而轮到了赵光义的时候,北汉终于陷落了,可是也因此耗尽了当时宋军所有的士气和精力,紧接着就是空前的崩溃式灾难。
  那么该怎么对付它呢?打?想都别想,证明了多少次了,刘钧立即就会回击。和?小心刘钧看出了破绽,马上联络契丹入侵契丹,那可不是好玩的。该怎么办呢?必须临之以威,却要精确把握尺度!
  思前想后,赵匡胤给北汉的刘钧带去了一句话——“君家与周氏世仇,宜其不屈。今我与尔无所间,何为困此一方人也?若有志中国,宜下太行以决胜负。”
  不单纯地示好,更不虚言恐吓,很理解你一直打仗的原因,并且再次邀请你出兵决战!只要你有志于中国。
  然后赵匡胤就开始了等待。他相信,与其歼灭北汉多少士兵,攻占它多少城池,都不如直接打击刘钧的精神信心,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刘钧的回话很快就来了,出人意料,北汉国王的意兴很是萧索苍凉——“河东土地甲兵,不足当中国之十一,区区守此,盖惧汉室之不血食也。”
  我只是想在北方这么一块小地方上祭祀祖先而已。
  赵匡胤笑了,原来如此,下面的就容易了,顺水推舟人人会。他笑着对刘钧的使者说——“为我语刘钧,开尔一路以为生。”
  既然你说得这么可怜,那好吧,我给你一条生路。并且宋史记载,就因为这次问答,赵匡胤“故终其世,不以大军北伐。”但是请注意,我绝对怀疑这句话的真假,理由同下。
  “宋挥玉斧”——史书上记载,王全斌进驻成都,俘虏孟昶之后,曾经把南疆地图快马加鞭送进开封,向赵匡胤请示是否还要继续向南进兵。而赵匡胤用手中片刻不离的玉斧在地图上大渡河一带挥舞了一下,说——“此外非吾有也。”就此把大渡河以南的大片中华故土扔出版图。
  于是大理国就此合法。
  此后宋人还对此大为赞赏。因为“艺祖画大渡河为界,故历一百五十余年无西南之边患,今如若在此以南建城立邑,如蕃夷一旦有二心,边隙即开,非中国之福也。”这是当宋徽宗时,有人想在南疆筑城,以便与大理国“互市”贸易时,一位大臣的廷议奏章。
  更经典以及官方的说法,却是赵匡胤博览史书,知道唐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出兵征讨南诏,所以,为了不灭亡,宋朝应该根本就不要南诏。
  多么高深的理论啊,多么明智的选择。可如果这么说,有鉴于后晋是因为与契丹相争才导致的灭亡,那么宋朝为什么不马上接受教训,向契丹称臣纳贡伏低做小,或者干脆也当干儿子来保个长久平安呢?
  这都是为什么呢?其实多简单,孟昶被俘,几乎马上就押送京师,紧跟着就是蜀兵造反,王全斌和赵匡胤都时刻在刀刃上站着,还敢想着再去打大理?或者再去搞北汉?真是疯了吗?何况当时中原还有大片的土地没有征服,吴越、南唐、两广,哪一个不比南诏小国大理重要?
  可宋人就是要说谎,你有什么办法?
  但这都与赵匡胤无关,他在全心全意地注意着国境周边的动静,“先南后北”,这是柴荣和他都公认的基本国策。但是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当机会来临时,你能任由它随便溜走吗?
  一连串的死亡突然来临,让他措手不及。先是北汉的皇帝刘钧突然死了,继位的是他的养子刘继恩,不过在血统上来说,这个养子本来是他的外甥。
  然后是在宋朝国内,曾经的军中第三号人物,归德节度使兼侍中韩令坤死了。大业未就,良将凋零,赵匡胤曾经的战友慕容彦钊和韩令坤都先他而走了。
  再之后,死的是一位权势地位都在赵匡胤之上的人物。这个人的死亡,给赵匡胤以后的岁月带来了太多的变数。历史可以证明,如果赵匡胤能早知这些,他一定会天天上香祈祷,让这个人多活几天。
  在这些声名显赫的当世豪杰人物的死亡中,还有另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人也死了。这人姓柴,叫柴守礼。生前的官不小,是宋朝的太子少傅,不过一直是致仕的。他死后赵匡胤派出了专人为他治丧。
  这人是已故的后周世宗皇帝柴荣的生身父亲。
  十年英雄老,逝者如斯夫。还有人记得柴荣吗?和他那波澜壮阔,史诗一般的人生
  时光这时进入了公元968年,抚有绝大部分中原,一小半江南和整个西蜀的大宋皇帝赵匡胤又开始了沉默。
  北汉的刘钧死了,他应该怎么办?
  作为通过信,聊过天的好朋友,似乎应该派出治丧委员会,专程去太原来个亲临吊唁才好。不管真诚与否,这都符合他一贯的仁义有礼的长者形象。而且,“先南后北”嘛,现在也应该对北汉好一点。
  不过事情另外还有点小内幕,让他的手痒心更痒。
  首先,是赵匡胤有钱了。就在这一年的稍早些时,他有了著名的“封桩库”。这就是平蜀的好处,想象一下吧,孟昶在后蜀经营近三十余年,富贵到连夜壶都用七宝装饰,其他的东西是什么级别?更不用说在古代可以当货币通行的锦缎之类了。
  而有了钱,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比如说,可以再次发动战争,给士兵们发放军饷但是还不能忙,沉默中的赵匡胤在不断地问自己,下一步到底要怎样走。
  回首前尘,当他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拥护者,或者是他的臣民以及敌人,有谁能想到,他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除了拥有了柴荣以前的天下,居然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吞并了荆、湖,平定了后蜀!天啊,他的效率竟然比烈火一样的柴荣还要快。而且,这样的势头还在旺盛地升涨中但是,赵匡胤自己知道,从最初的开始时,就没有任何迹象能表明,他不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性角色。
  他的篡位,以及他平定“二李”之乱,一点都不血腥刺激,一点都没有强悍暴戾的影子。软绵绵,混沌沌,一反常态——对了,他就是五代十一国里的一个怪胎。
  每一步走来都是小心翼翼,每一项国策的改动,都是为了心里时刻存在的不安。毕竟他不是李世民,天可汗从开始时就奔着天下宝座而去,那是从天性里就有的争霸之心;他也不同于后来的朱元璋,那是个没有退路,只有造反到底才能谈到基本生存的人他赵匡胤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机会和命运之前,总带着三分的被动。
  而且从心底深处的精神内核来说,李世民之所以成了天可汗,除了与生俱来的雄才伟略之外,他身为将门之子,从小就雄霸一方的成长经历也让他从心底里就是个“贵族”;而明太祖出生即饥寒交迫,父母双亡,人世间先亏负了他,他才无比凶狠地对待世间万物——从争霸到治天下,从来没有妥协温柔的时候可赵匡胤不同,请留意,他在二十一岁时,决定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离家出走前,品尝过真正的平民的乐趣。
  所以,他心里的天堂是平静的,是无争的,是一个非常和谐富足的温暖人间。一切的努力,都为了这个目标。
  所以,当再好的机会出现时,他都要仔细地思量,再思量
  赵匡胤继续沉默,到底应该怎么办?现在北汉的皇帝已经是刘钧的养子刘继恩了,这是一个极好的,不容放过的机会。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极大的秘密,在时刻诱惑着他出手。可是,却要顾忌到自己的基本国策——“先南后北”,还有就是更远些的契丹。
  契丹一定会管的但是,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此时此刻,全世界的人加在一起,连他在内,一定不会超过五个或者最多六个人,才会知道那个极大的秘密。
  三个当事者,加赵匡胤本人,加赵普,那个猜想中可能会知道的,是赵光义。
  时间不等人,每分每秒的流逝都意味着那个可能获利巨大的秘密的流失。终于,赵匡胤一跃而起,决定了!火速出兵,讨伐北汉,理由是——为死去的刘钧讨还公道。
  刘钧有近十个亲生的儿子,从大到小一应俱全,可皇位居然传给了实际上是外甥的刘继恩。这里面肯定有猫腻,我不能不管!
  必须快,为了速度,赵匡胤命令距离北汉最近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为副都部署;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率领河东诸州精兵分潞州和汾州两路北征,目标直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