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第3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论调很有市场,深得上层人物的认可。关键时刻,刚过三十岁的皇帝还保留着一份理智,他要张浚立即汇报情况,确定在军事上怎样应对。
张浚不管有多大的毛病,至少有一个好处,此人从来没被谁吓倒过。他一直挺在前线,很快就了解了真相。哪有什么女真骑兵,都是些西贝货!他给赵构回信,要求全军反击,这是全歼伪齐军队的大好时机。赵构同意了,亲笔给他写了一道诏书:
“有不用命者,依军法从事!”
张浚立即派人把诏书样本抄送给刘光世。刘大衙内一下子脸就绿了,皇帝动真格了,小命难保了!他把手下那批神奇的将军召来,说了一句话:
“汝辈且向前,救取吾首级!”
前面提过,刘光世本人是个战场草包,什么仗都能打输,可手下的将军们却勇悍绝伦,某些特殊的人在韩世忠、岳飞面前都敢瞪眼,却偏偏就服这个大衙内。具体怎么回事,以后有具体事件涉及,到时再说。这时,刘光世喊救命,这帮人立即炸开窝了。
行营左护军杀回淮西,和伪齐军硬拼。张俊部比之早一步到位,已经杀得热火朝天了。在他们后面,三衙军统领杨沂中正向战场靠近。
在赵构的必杀令的震慑下,宋军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以刘光世军为例,他们从原驻地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市后撤,接到命令后再往回赶,居然在霍邱附近与伪齐军接战。
那地方在安徽省的西部,论东西水平线的话,比合肥还要再北一点。这足以说明刘光世怕到了什么程度。他的将军们着实很卖力,打赢了,稳住了他的脑袋。可是,在这次战役里,真正的焦点不在这儿,而是合肥更北方的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东南)。
三衙军统领杨沂中奋勇当先,他从长江南岸出发后,一路疾行,抢在刘光世之前,到达庐州的北方,主动迎击伪齐军。
要说一下小杨了。小杨的来头很大,有人说他是北宋名将杨业的玄孙。他的祖父是杨宗闵,父亲是杨震,弟弟是杨居中。
沂中字正甫,出生在代州(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从小勇武绝人,从军后隶属于张俊。赵构组建元帅府时,小杨是最早的班底之一。那时,他整夜持戈侍立于赵构幕外,让少年期的九哥产生了难得的安全感。杨沂中第一次发威时很震撼。那时,盗贼丛生,一个优秀的盗贼,不是看他抢了多少东西,而是占了多少城池和土地。
任城就这样被抢了。元帅府派了很多人去都没办法。某一天,赵构登高望城,心里非常郁闷,这还是赵家的世界吗?却见几名骑兵披甲执锐闯进了任城城门!
赵构亲眼目睹这几名骑士在城内纵横驰骋,力杀数百人。为首那人满身血污,像是受了重伤。赵构急命人召回,却发现那都是所杀盗贼的污血,他本身并没有受伤。赵构惊喜交集,亲自奉酒给他,说:“酌此血汉!”
杨沂中由此知名。沂中生来一脸浓髯,魁梧雄壮,喜欢他的人叫他“十哥”。这个排名是建炎南渡之后将军大排行时搞的,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一路排,直到最小的杨沂中。
烦他的人嘛,不大雅致,叫他“髯阉”。谁让他是赵构最贴心的人呢,忠心耿耿,无条件服从任何命令,像个太监一样听话,只不过是多了把大胡子罢了。
定远县只爆发了一次小规范的接触战。杨沂中以两千名士兵迅速解决了战斗,他没有停顿,继续主动进击,迎向刘猊率领的伪齐军主力。
两军相遇的地方叫藕塘。
藕塘地处定远县东南方六十余里处。刘猊先到这里,先于杨沂中占据了有利地势。伪齐军依山列阵,近十万人的军团严阵以待,最前排是密密麻麻的弓箭手。
这是以往宋军临战时的标准战队,这意味着一旦开战,进攻方会面临遮天蔽日一样的箭雨,那绝对是个噩梦。
杨沂中却偏偏往井里跳,刘猊要什么他就给什么,他派出五千名精骑,向伪齐军的主阵正面冲击。当天的箭雨如期而至,却没有办法阻挡宋军骑兵。
伪齐没有宋军的制式武器神臂弓,以及与之相近的各种弓弩。如果有,金军早就剥夺专利,复制粘贴出无数份了,金兀术还用带着满身箭眼在秦岭里满山乱跑吗?这一点优势是汉人所独有的,直到宋朝灭亡,甚至明朝灭亡,异族人都没法染指。
五千名骑兵动摇了刘猊的主阵地。杨沂中适时发起总攻,他亲自率军从伪齐军的侧面冲了进去,自陷于超级大阵之内。这样子很绝望,非常像找死,不过杨沂中给刘猊留了一份惊喜。
三衙军的前军统制在开战前悄悄绕到伪齐军的背后,这时突然发动攻击,在刘猊的背后插了一刀。这就是杨沂中的风格。
这人的每一个举动看起来都非常疯狂,其实在这后面隐藏着千般小心、万般计算,每一步都机械般的精确。
这在以后的岁月里,在一个个关键时刻都会被验证。
伪齐军大阵崩溃了。宋军三路夹击,出其不意。刘猊又不是什么名将,他能做到的就是在千军万马之中把自己救了出来。
大部分的军队跟着刘猊逃走了,剩下一万多人被杨沂中生俘了。另外,杨沂中夺船数百艘、车数千辆。同时,顺昌方面的刘麟、光州方向的孔彦舟也一起退兵。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杨沂中破坏了伪齐的大举进犯。
近卫军露脸,赵构格外高兴。他一边向宰执人员们炫耀——这回你们知道俺识人、得人了吧,一边给杨沂中送去了嘉奖令。
升杨沂中为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兼侍卫马步军司。
这个位置如果再加上殿前都点检的名签,就是当年赵匡胤造反前夕的军阶。小杨非常聪明地拒绝了,理由很伟大。
三衙军力不能归于一人,这是祖宗说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话,我会牢记一辈子!赵构很感动,小杨真是太好了,可以继续着重培养。
以上这一战,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中兴十三处战功”中排名第六的藕塘之战。这一战在纯军事意义上乏善可陈,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对手是战斗力普遍低下的伪齐军,里边还包括了很多临时招募的平民百姓,这样的军队,数量再多又能怎样呢?
只此一点,即决定了藕塘之战的含金量。但是,它的政治意义却无比深远,它是一根导火索,上接岳飞第二次北伐被迫撤军。它让转折点变得清晰可见。
回顾一下此战中南宋上层人物的表现。当刘豫的军队换上女真人的衣服走上战场时,赵构、赵鼎都慌了,他们除了后退至临安,下命令逼迫刘光世反击之外,还十万火急地征调岳飞再一次援助淮西。这时,岳飞的眼疾急剧恶化,白天几乎看不见东西,并且他的军队刚刚结束远征,又累又饿,还没恢复过来,但他仍然闻命,旦夕即行。
他赶到淮西时,藕塘之战早就结束了。赵构很尴尬,赵鼎很羞愧,他们知道自己上了刘豫的当。不过,上位者自然有他们的遮羞办法。两人进行了一次公开性的对话。
赵鼎向皇帝陛下贺喜,说:“从这件事能够看出前方诸位大将对朝廷的忠心,每个人都很听话。”
赵构连连点头,道:“是的,刘麟败北,朕不足喜,诸将知道忠于朝廷,才是真正可喜的事啊。”
难堪面前,他们转移目标的功夫炉火纯青。可惜有个人决定狠狠揪住这次失误,大做文章,从而实现帝国实权第一人的愿望。
第十七章 淮西军变
张浚。
右相、前敌总指挥大人早就看赵鼎不顺眼了,别看是赵鼎把他从深渊里捞出来的,可两人的工作方式、从政理想的差距太大了,堪称鸿沟。
赵鼎是一个抑外必先安内的人,他时刻紧盯着长江以南这一亩三分地,口头禅是“先发展自身,等国内一切都充裕富足了,兵力也都练好了,再去想外面怎样”。
张浚嗤之以鼻,赵鼎的观念看似妥当,其实不可理喻。请问到达什么程度才算是富裕,北宋仁、神两朝算不算?可那时仍然有无数官员号叫国家太穷,人民太穷,公务员太穷,没法出征。以战养战懂不懂?战争中,我方在消耗,敌方也在消耗,得失之间要两边审视懂不懂?
赵鼎在张浚的眼里就是一个鼠目寸光的胆小鬼,一块挡住他理想的绊脚石。比如这次征调岳飞干什么?岳飞一动,襄汉无人,要是那边被突击怎么办?每次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好几次了,总是这么补。女真人再笨,迟早也会抓住机会。
思前想后,张浚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乘胜进击河南,灭伪齐抓刘豫,复开封旧京;第二,刘光世既骄又懦,不堪大用,请罢职收军。
平心而论,这两条都是当务之急,而且都有必成的把握,张浚说得好。可赵鼎不同意,左相大人另有见解,说刘豫只是案上的一块肥肉,随时都能剁下去。可是,剁碎之后有好处吗?那时会和金国直接冲突。两相比较,还不如留着伪齐作缓冲。
至于刘光世,他的军队多年以来关系盘根错节,几乎是刘氏的私军,突然间罢免收编,小心会出大事,无法善后。
张浚大怒,真是昏聩啊!留着伪齐作缓冲,一看就是建国初期赵普对北汉的政策,那时契丹强盛,南方软弱,宋朝在进攻中要分出步骤。注意,是在进攻中。这时能和那时相比吗?一个照本宣科的胆小腐儒!对刘光世更加不能手软,抛开战争因素,光是因为私军性质就不敢去动他,更是助长了武将的气焰。这是宋朝的第一国策大政,枪杆子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里。
照本宣科、不知所谓的胆小腐儒!
赵鼎彻底没脾气了,只好去显示雅量,他主动去见皇帝,说张浚跟自己像兄弟一样,只是被小人给离间了。
良好的工作氛围取决于良好的个人关系,现在只好两取其一。国家面临的几大重点问题,比如收失地、迎二帝等,都需要军事行动去解决,所以只好“鼎去浚存”。
之后,赵鼎潇洒地走了,给官场留下了一个高品位的印象,非常有利于东山再起。可在他重起之前,国家需要新的宰相,选谁呢?
这要由新首相张浚来定。张浚在官员花名册里找了好久,最终定下了一位,真是让人吃惊啊,居然是——秦桧。
张浚一生最让人称道的不是所谓的军事才能,而是他识人。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名臣有一大堆,比如赵开、吴玠、吴璘、刘锜、韩世忠、虞允文、王十朋,个个都名震当时、功业彪炳。南宋官方也承认这一点,南宋官场起伏不断,很多次的“起”都是因为他的举荐之功。可是,他却举荐了秦桧毫不夸张地说,是他开启了两宋之交时最凶险的潘多拉魔盒!
张浚选秦桧的理由是“柔佞易制”。
可能吗?“佞”,这是个贬义词,是说张浚本来就知道秦桧是个坏蛋。这有根据,秦桧上次罢相时表现得很邪恶,大多数人都知道他绝非善类。
可“柔”,是说秦桧是个软蛋,好控制吗?这就离谱了,秦桧做御史台长官时反金国,在南宋时主张南北分裂,哪一次都旗帜鲜明地站在风口浪尖上,哪一点“柔”了呢?
没有别的解释,只能归功于秦桧无所不能的骗术,号称识人的张浚也坠其瓮中。
张浚上台,时来运转,整个世界都在配合他。先是来了个开门红,他命令岳飞再一次渡江北伐。这让岳飞痛并快乐着,他的眼病刚刚有所好转,可军粮仍然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形下远征江北,合适吗?岳飞想了想,好吧,出征。
他带足了十天的军粮。
岳飞第三次北伐,只带了十天的粮草,而目标却是伪齐重镇蔡州(今河南汝南),那里不仅城池高峻,守敌众多,还有老牌游寇、死对头李成坐镇。
李成号称伪齐第一名将,还是很有两下子的。知道岳飞来袭,他非常认真,先来了个坚壁清野,决不给岳飞就地抢粮的机会。接着,他决定给岳飞一个小刺激。
岳飞来到蔡州城下,发现高大的城墙上啥也没有,没兵没旗没声音,整座城静悄悄的,像是空的。这可真是不常见。
岳飞下令攻城,管它空不空的,真空才省事。不料,城头突然间大变样,兵、旗、箭、大石头统统出现,还真让城下边的岳家军好一阵手忙脚乱。折腾好半天之后,双方陷入僵局。这很好,李成非常兴奋,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蔡州城坚固无比,周边的伪齐军队迅速合拢,李序、商元、孔彦舟、贾潭等一大堆人都围了过来。岳飞嘿嘿,单挑我打不过你,群殴总行吧?
岳飞很快发现不对头,这回他受限于军粮奇缺,只带出来两万士兵,以这股力量,很难像上次那样横扫中原。怎么办?撤退!
岳飞抢在敌军合围之前跳出了包围圈,向长江边退却。李成大叫一声,跳了起来,追击!好不容易逮到这种机会,之前被岳飞满世界追杀,从江南一路逃到江北,人生都被搞坎坷了,这次一定要清算回来。他命令每个士兵都准备一根长绳,把岳飞在内的每个岳家军都绑回来!
这伙人出去追杀,成就了岳飞第三次北伐的业绩。如果李成真的躲在城墙后边忍到底,岳飞还真拿他没办法,可他居然追出来了,而且在群殴没有形成之前李成再一次悲剧了,这一战,他的人死了多少,历史没有记载,光被俘的就有好几千人,里边包括几十个将领。另外,还被缴获了三千匹战马。
李成欲哭无泪,他是个老粗,没读过什么书,不知道历史上有一种极特殊的军人,他们攻必克、战必胜、谋必成,重要的是退却的时候都不可追赶!
岳飞的第三次北伐结束了。以上战果是两万军力在十天之内取得的。消息传回,举国振奋,张浚的主战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眼看一场规模更大的北伐即将开始,在这种关键时刻,江北也来凑趣,一个重要的消息从遥远的北国传来了。
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正月,宋使何藓回国,带回金国右副元帅完颜宗弼的信,里边提到宋徽宗已经死了。
赵佶死于两年前,即公元1135年。路途遥远,战和不定,那时,宋、金两国在各条战线上奋力火拼,没人去理会这等小事。
回顾赵佶的一生,他当了二十五年的皇帝,八年的俘虏,一共活了五十三年。曾经享尽人间之福,快活无比;也曾经寄人篱下,当亡国之君,受尽了屈辱。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活得真是丰富多彩,各种滋味都尝到了,不亏了。
其实,严肃地说,那八年的北方生活还算凑合,女真人待他还是可以的。一没打他,二没骂他,给他分土地、发农具,让他自理生活。
一定要提肉体方面的话,人们对赵佶尸体的处理办法很可能会有争议。在金国一方的正史记录里,处理的方式很有地方特色,即不用棺材,直接土葬。为了照顾汉人的情绪,他们在尸体上裹了一层生绢,并且把他与更早死亡的郑皇后合葬。
几年之后,宋、金和谈,徽宗的棺椁得以回国。赵构等南宋官方人士并没有开棺检验,而是直接落葬,埋进了土里,仿佛知道棺材里边有什么玄机,不宜让公众视听。很多年之后,宋朝灭亡,元朝军队里有个恶毒的番僧,名叫杨琏真珈,他把南宋六陵给挖了。
南宋六陵位于今浙江绍兴城外东南的攒宫村,里面埋着徽、高、孝、光、宁、理、度等七位皇帝,以及各宗嫔妃。
杨琏真珈把每个皇帝的坟都挖开,取下头骨,精心打磨,加工成佛串挂在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