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鄜延军经过短暂休整之后再次出击,种谔派出大将曲珍率两万步骑出东川攻击宥州。宥州的西夏守将反应很快,他派出3万人迎战。以逸待劳,人多势众。看着很保险,只是就像惯例一样,他们又被种谔忽悠了。
  他们在东川等,计算路程鄜延军应该出现了,可是偏偏不见人影。正想组织人力再调查,在他们背后突然间冲出来大队人马。鄜延军出现了,出其不意,野战变成了偷袭,胜负还有悬念吗?那一天连西夏的宥州主将都当场战死。
  曲珍没有停留,进一步攻击葭芦寨。葭芦寨只是一个建在荒山上的战斗堡垒罢了,没什么油水,可就是这里,改变了宋神宗的心灵走向,甚至扭曲了宋朝的历史。
  这座寨子很不起眼,可要看建在哪座荒山上。横山(今陕西横山东南之横山),这是党项人的立国之本,像一座天然的长城一样阻峙在宋夏两国之间。
  对宋朝来说,拿下横山的制高点,就像辽国掌握了燕云十六州一样,从此居高临下、一马平川,随时可以进入西夏腹地。而拿下葭芦寨之后,制高点到手了。
  这让种谔空前兴奋,他和他的父亲两辈经营边关,一个详尽、庞大的战略计划早就生成了,这时终于可以实施了。他亲自进京,面见皇帝,说出长久以来的愿望。
  ——“横山延袤千里,出产战马,易于耕种,有盐铁之利,百姓骁勇善战。夺得横山,再沿银、宥、夏、盐、会、兰等州一线修建城寨,筑垒推进,一步步稳扎稳打,围逼灵州与兴庆府,逼使西夏就范。”
  这是与之前五路西征截然不同的计划,从战略思想上来说,是和当年范仲淹的思路一脉相承的。虽然见效慢,可每一步都没有风险。西夏的国土面积并不大,以这时宋朝空前壮大的国力,对西夏压倒性的军事实力,绝对可以把党项人的生存空间挤干挤尽。
  最优越的一点,是根本就不用和对方的主力军团野战对决,只要发挥宋军最传统的守城优势,就足以让西夏眼睁睁地被蚕食,却没有半点办法。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是见效慢、花费大。这要筑多少个城池,盖多少个寨子,何日才能见到党项人俯首称臣?
  可刚刚挣脱了失败情绪的宋神宗不这样想,他又一次看见了希望。
  种谔,你真是带来惊喜的人,你真是我心中的喜悦!为了让喜悦升级,他迅速派出了两个特派员,跟种谔回西北,实地考察操作难度。
  种谔像一团春风,从西北吹向京城,当再吹回西北时,他觉得春天离他越来越远了。他的心里变得忐忑,不安的感觉往上升,这两位特派员太奇怪了,让他看不懂,尤其是其中姓徐的那位。
  两个特派员,一个是太监叫李舜举,另一个叫徐禧,官衔是给事中。李舜举就算了,他只是宋神宗的贴心人。一起在皇宫里生活嘛,无可避免的,敏感的神宗皇帝觉得太监值得信任。
  而这位徐禧就正相反,他本来离得神宗无比的远。
  徐禧是个没文凭的人,能混进公务员队伍,完全是托了改革的福。这位仁兄从小志向高远,不屑于读书,当他的同龄人都在钻研科考时,他走遍大江南北、边塞绝域,积累了一脑子新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让宋神宗大为倾倒。
  神宗说:“朕阅人多矣,未见如卿者。”单从这句话来看,徐禧比王安石都厉害了。
  这时派徐禧上前线,正好发挥他的特长。忘了说,这位徐先生虽然没当过一天兵,可超级喜欢军事。当年他游走天下时,最爱干的事就是蹲在一个个危险地段,脑子里急速旋转,想着怎样杀人。
  种谔的不安感就来自于这些,徐禧走走停停,不按照种谔当初提出的计划来考察,很明显他的脑子里有了别的想法。三个月之后,种谔的不安终于变成了现实,徐禧完全破坏了他之前的构思。
  为什么要沿银、宥、夏、盐、会、兰等州一线修建城寨呢?这是一片多么巨大的土地,和新修一座长城有什么区别?何况建好了也只是第一步,要逐步向西夏腹地挺进,宋朝的国力会被这些土寨子抽空的!
  并且人寿有限,得由几代人才能完成,很可能神宗皇帝本人都见不到覆灭西夏的那一天。
  他提出了一个新想法,攻其全面不如一点,在广阔的两国边境上找到最敏感的那一点,全力以赴盖出一座坚城,在那里设重兵把守,它可以成为进攻西夏的桥头堡。在现在夺取横山制高点的前提下,起到的作用要比种谔之前的泛攻强得多。
  根据他的考察,最佳的筑城点就在银、宥、夏三州的交界点永乐川(今陕西米脂西北)。
  方案出炉之后,徐禧第一时间向种谔微笑,将军以为如何?
  种谔的脸都绿了,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打出来的大好局面,反而成全了这个军事发烧友!他冷冷地回答,特派员先生,您了解永乐川吗?
  什么意思?徐禧的脸比他冷得还快。大凡高傲的人都敏感,尤其是在急于证明自己的时候。
  种谔心里郁闷得简直要爆炸,这还用问吗?这样浅显的问题还需要讨论吗?他没好气地回了一句,你选的那个筑城点没有水源。想与西夏对抗,这个城得筑多大,里边光士兵就要驻扎多少,你让他们喝什么?
  我自有妙计,你只说听不听命令。
  不听。
  真不听?你就不怕我杀了你?
  违令是死,筑城也是死,与其死在西夏人手里,还不如死在军令下。你随便。
  说到这里,两人没法再继续了,难不成徐禧真的因为这点反对意见就杀了种谔这样的边关大将?他想了想,其实杀了也没大事,宋朝就这规矩,军人是最没有地位的公务员。就算杀了也不会抵命,只是很可能耽误他修建永乐城的计划。
  两下衡量,还是留下种谔一条贱命吧。把他排除在行动之外,让他远远地生闷气去。就这样,种谔走了,鄜延军换了主人,成了徐禧的队伍。
  宋元丰五年八月时,北宋决定修筑永乐城。由徐禧、李舜举、沈括率领鄜延军除种谔以外所有大将、4万步骑,以及禁、厢、蕃各军8万,民夫20万出边界,至永乐川筑城。
  每个人都知道,西夏人随时都会出现。这是扎在西夏人心头上的一根刺!宋军全力以赴,30余万人只用了40天就造出了“三面阻崖,表里山河,气象雄壮”的永乐城。
  站在这座城下,徐禧感慨万千,这是他的计划,是他的业绩。他百分之百地肯定这会是西夏人的噩梦。宋神宗也很激动,他给此城赐名为“银川寨”。
  这时盖出来的只是主城,还有一系列的附属设施,比如邻寨、水寨等都还在施工中。徐禧留下了曲珍、景思宜两人继续干,他和沈括带着一大批高官回了米脂。
  他们刚走,西夏人就来了。
  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西夏人会容忍宋朝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盖了这么大一座城,连续施工40多天了才有反应?说来这真是个冷幽默,是西夏人的情报出问题了。
  他们最先得到的情报是:李宪从熙河到了泾原,要在原来是刘昌祚的地盘上对西夏大打出手。为了防备这位西征时全胜战绩的宋军主将,西夏掏出最后一点家底。他们动用了6个监军司兵力,唯恐不够,在民间征兵时达到十丁抽九的程度。
  就算是全民皆兵,也已经挤干榨尽了。他们一共凑齐了30万兵力,带足了100天的粮食,向宋朝的泾原路集结。结果空等了40多天,李宪一点动静都没有,那边永乐城却建起来了。
  西夏人又气又急,真是摁下葫芦起来瓢,再也耽误不起了,全军开拔向鄜延路靠近,拔下永乐城这根钉子。从这时起,威名赫赫的鄜延军变得奇怪了。
  在种谔时期,鄜延军是宋朝西路军里最狡猾最多变的一支部队。它往往以少胜多,出奇制胜,让敌人败得想不通。这里面,情报工作是最重要的前提。可是换成徐禧当领导,风格就变了。当西夏人30万大军在边境向他们迅速移动时,徐禧居然事先一点都不知道。
  只是好运还是站在了宋朝这一边。上天给了永乐城之战的宋军至少六七次机会,哪怕抓住一次,历史也会改写。第一次,就在这时的情报失误上。
  宋军不知道西夏人到了,这时鄜延军的主力都跟着徐禧、沈括回到了后方的米脂城,永乐城里只有不到5000兵力,外加10多万的民夫,可以说是不设防。
  上天给的好运就是假如西夏人趁此机会,全力突击,攻破永乐城。这样战争早早就结束了,宋朝虽然亏本,但不伤筋动骨。
  不过可惜的是,之前五路西征时种谔的表现太扎眼了,鄜延军的战斗力、危险性,让西夏人明知道有机会,也不敢随便进攻。他们潜伏在无定河的西岸,小心地窥探着永乐城的动静。这样,他们无可避免地被城里的宋军发现了。
  第一个好运被扼杀,守城部队派人向米脂城紧急求援。
  最先接到信息的是大将高永亨,他的哥哥是鄜延军中排名仅次于曲珍的高永能,两兄弟在西征的无定河谷一战中都起到了决定作用。
  这样的人,在军中的威信足以得到尊重。
  高永亨立即去见徐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城里兵少,没有水源,难以坚守。平心而论,这些话都是客观事实,高永亨只是在关键时刻提出来,请主将留神罢了。
  徐禧的反应是大怒,在这种时候灭自家的威风,是在扰乱军心,把这个懦夫孬种关进大牢里去!之后他笑嘻嘻地看了一眼西北方,说了句非常牛的话:西夏人来送死了,这正是我建功立业取功名的好时候。
  他下了两个命令。第一,请名义上的西北最高长官沈括坐镇米脂,理由是主帅不可轻动;第二,他自己率领其余部队赶赴永乐城,迎战敌军。
  全体宋朝人一起发抖,其中最冷的是沈括,他后悔了。作为西北最高长官,永乐城计划没有他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实施。由此可以判断,他昧了良心。
  以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精的知识面,会连永乐城没有水源这样巨大的缺陷意味着什么都不懂吗?明显地他把这座城当成了政府工程,而不是战备工程。
  现在考验突然间来了,如果失败,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埋单。想了又想,他提醒徐禧说,兵力相差太悬殊了,敌军30万,我们不超过4万,这仗没法打。不如先放弃永乐城,等召集西北所有军队之后,再与敌军决胜。
  实话说,沈括面临危机时显示出了极高的智慧。以他这个建议,会把之前五路伐西夏时的弊病都抹平。宋军的战斗力已经高于西夏人,只要不在恶劣气候里跋涉千山万水,直接与敌方对决的话,宋军必胜。
  那么,以永乐城为诱饵,让西夏人吞不下,又不敢吐,不管是一战决胜负,还是持久地消耗,都会活生生地拖死这个国小地贫的土匪国家。
  这是上天赐给宋朝的第二个好运——沈括的智慧。可是徐禧不同意。如果这样做,不用别人,换李宪过来,他这个一把手就当不成。
  那样,这盖世功名还会是他的吗?
  徐禧对沈括笑了笑,西北的事,尤其是永乐城的事,皇上已经全权交给了我。您是主帅,我给您留1万兵力,您就留在米脂城听我的好消息吧。
  徐禧带着两万多人马上路,这样连带着永乐城原有的5000人,全军只在3万上下。我3万,敌30万,这个数字对比是不是很熟悉呢?对,和李元昊时期的好水川、三川口等战役一样。
  都是1∶10。
  来到永乐城边,迎接他的是大将曲珍,第三个好运由曲珍带来。出于战局考虑,曲珍实在不想让徐禧进城,他说,您还是回去吧,在后方督促大将参战就是。
  徐禧笑了:“曲侯老将,何其胆小也。”他是笑着进城的,有好多的想法他还没有实施,憋着多难受!进去后,他的第一条命令就把全军都雷倒了。
  大家注意了,在这次战斗中,奖赏条例要变一下。以前以各人砍得的敌军首级论功,这样很不好,大家往往为了抢死人脑袋耽误了战局发展,嗯,还影响团结。现在为了专心杀敌,我宣布,军功平等,大家都一样!
  这是雷吗?这是九天神雷。懒得细说具体弊病了,大锅饭在什么时代、什么事情上都是最操蛋的政策。


第七章 必须冲击三次
  这只是徐禧的第一个想法,当九月九日西夏军队在名将叶悖麻、咩讹埋率领下进攻时,他的其他想法才一个个显露出来。得承认,他征服了宋神宗脑子里所产生的想法,不仅对宋朝军队是巨大的折磨,就算对西夏方面来说也有超常规的摧残。
  叶悖麻、咩讹埋也打了好多年的仗了,还头一次遇上这样的事。两军的实力对比达到了1∶10,一的一方不说躲在城里,等着敌人爬城墙往下扔石头,反而走了出来,在城下列阵。
  两人立即吓出了一身冷汗,之前的战争里宋朝军队经常列阵在城外,以一敌十杀得西夏人到处跑,这次不会又上演了吧?他们很后悔,如果是这样,他们的兵力分配就出了大问题。
  隔着无定河,西夏人得先渡过去,为了攻城方便,叶悖麻、咩讹埋先派了步兵过河,铁鹞子等重骑兵都留在河对岸,这时宋军出城,如果抢先攻击,后果不堪设想。
  城头上的宋军也发现了这一点。本来徐禧派兵出城时,所有的将军都反对,鄜延军不是不能打硬仗,而是从来没这样忠厚朴实过。
  我们非常习惯阴险地作战!
  可是被徐禧一句话就否定了,他老神仙一样地端坐城头,说了一句古文:“尔可知王师不鼓不成列?”此言一出,鄜延军集体一头雾水。老兄,俺们都是拿刀砍人的老粗,您学问大,都不懂哎。
  这里简单介绍下,“王师不鼓不成列”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位神人。此人大名鼎鼎,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他叫宋襄公。说出这句话时,他正和春秋战国时公认的野蛮人——楚国人打仗。
  楚国的军队渡河攻击,宋军有人劝他乘楚军渡河才一半,立即发动攻击,可以以多胜少。宋襄公大义凛然,说出了这句话。其结果就是被全军渡河的楚军打败,大腿上中了一箭,伤重而死。
  几千年来他就是个大笑话,反面典型。这时居然被徐禧提了出来,仿佛还光芒万丈了一样。
  多说句闲话,说来徐禧和以往的古人都冤枉了宋襄公。昨天晚上失眠时我偶然想到,宋襄公之所以要那样打仗,并不是他笨,也不是他贵族气息太浓,非要打出古典美,而是他的野心实在太大了。
  细数下“春秋五霸”的名单就会知道原因。依次排列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排在齐桓之后,齐桓公的称霸手段是他的座右铭。
  齐桓公小白一生除了对少数民族狠了点之外,从没打过任何一次硬架,从来都是以老大哥身份出现,以所谓的长者、仁厚、道德之风来当领袖。这和后来的晋文、秦穆、楚庄等小弟截然不同,那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都狠得跟古惑仔似的,就知道拔刀子砍人。
  宋襄公面对周王室、中原各国的公敌楚国,必须得打出礼仪之邦的样子,才有资格继任小白成为天下第二任霸主,于是才有了“渡河未半不击”、“王师不鼓不成列”等超级反常的举动。
  可是无论哪种,都和宋朝神宗时的永乐城之战无关。徐禧,你只是个拿人工资、替人打仗的打工仔,装什么大象,以为你是宋襄公,想争霸主的人啊?!
  徐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