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星球Google:我们的生活将怎样被一家公司彻底改变-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资深软件工程经理凯文·斯科特在描述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时说道:“在谷歌,思想并不是精英的头脑中迸出后便畅行无阻地为接受者所听取和执行的。事实上,思想最初的萌芽出现后,遇到的是毫不留情的驳难,再次萌芽,再次驳难,成为原型,撕成碎片,重建,再提,再撕成碎片,再加以修整……再提,让它们在博客主人、新闻记者和同行竞争者手中再撕成碎片。”
  谷歌一直为人所妒忌,因为它能够为不断增大自己的信息采集量而不惜工本,即使这种做法不产生利润甚至没有回报也在所不惜。它甚至涉猎基因组学和软件开发,如向23andMe公司投资(这是一家在硅谷刚刚起步的公司,它从事的研究是让每个人都可以任意查阅他们自己的基因组)。如果做最宽泛的解释,“信息”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领域,而谷歌则一直带着迫切心情去涉足众多的事物。
  2005年,施密特有一次公开在论坛上解释道:“我们经常做一些在传统观念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为此而骄傲,我们为此而谈论。创业者已经设定了公司的使命——我们要从事的是研究那些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人类而又未曾得到解决的大问题。”“在相当程度上”这个短语在谷歌总部常能听到。
  关心影响人类的重要问题,对于谷歌这样一个以搜索技术为核心的公司而言,并不是一个具有紧迫###的,必须承担任务;它的核心任务是开发一种软件,这种软件能够依据其他网页上的评价对所针对的网页的质量进行测定。它处理的数据越多,该软件的复杂程度就越高。“更多的数据就是更好的数据”是谷歌工程师最喜欢的格言。建造具有相当大规模的系统,是以创造史上最智能的软件为目的而搜集数据的必由之路。
  何种数据能够帮助改进软件,这并无限制。“更多的数据就是更好的数据”这一推论表明,任何不能被软件处理的信息都必须做到数字化。施密特在2007年5月访问伦敦时,被问及谷歌今后5年的发展规划。他回答说,谷歌目前占有的信息总数尚处在“初级”阶段。他解释道,通过拓宽和延展信息采集范围,谷歌将能够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对搜索结果加以剪裁。他还说,最终目的是,在提供谷歌服务的同时还能提供关于它的每一个访问者足够的个人信息,这样就能回答客户指定的相关问题如“我明天应该干什么?”、“我应该找什么工作?”等。
  你不必使劲眯着眼去想像一台计算机究竟能不能回答这类问题:在1968年根据亚瑟·C.克拉克的英雄传说摄制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HAL9000形象,他的无所不知引起了巨大的恐慌。谢尔盖·布林在2002年告诉一位来访者:“HAL的能量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它具有将所有吞食的信息熔为一体并且——用布林的话说——“使之合理化”的能耐。他说:“更让人期待的是,它绝不会像HAL那样在杀死宇宙飞船的来访者的地方染上病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引言:这不是一个小公司(10)
如果谷歌能够赋予它自己的超级计算机以HAL的力量——布林曾说:“我想我们已经朝着那个方向走了一大段路了。”——它就可以掌握广告商们梦寐以求的系统;它对每一个来访者越是了解,广告的针对###就越强;顾客的反应越好,公司的利润就越高。
  布林、施密特以及他们的谷歌同事们都尽情地想像过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他们的公司将要掌握(就是在这个词的字面意义上)整个世界的所有信息。而且,随着该公司持续前进,它在对于远大前程的梦幻般想像上的时间必然减少,而花在乏味的现实细节上的时间必然增加;这些细节直至不久前在谷歌令人目眩的超速发展中还显得无关紧要,甚至无人关注。
  如果谷歌的股票在2008年初急剧下跌后不能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水平,那么谷歌就无法保证其雇员所拥有的优先认股权能够用来担保他们对企业的忠诚。那些已经以极低的预购价格购买了全部优先认股权的雇员正在严重流失。这是自然发生的预料之中的逃亡,其中一些最优秀的人才正在选择谷歌间接的竞争对手Facebook公司。2008年3月Facebook聘请谷歌的谢乐尔·桑德格担任其运行部门主管。据报道,约10%的Facebook雇员都是从谷歌跳槽的。
  谷歌之所以具有雄心勃勃的冒险精神,仰仗于它能够不断地获得顶尖级的技术人才,但是人才招聘现在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那些还不曾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以及那些能够向新雇员赋予更大的责任、提供更多的发财机会的公司——如Facebook——正在工程师市场上与谷歌展开争夺。
  公司招募顶尖级新雇员能力的进一步衰减将使它经历一个人令人失望的季度,公司还决定,将拉里·佩奇在2004年曾经希望无限扩大的优厚的职工福利也不得不全部削除。不可思议的削减福利的行动在2008年已经开始着手,育儿补贴已经从雇员的特殊待遇中消失。而到2008年6月,谷歌又宣布,公司总部附近新幼儿园的入托费用将提高70%(幼儿达到每月2290美元,婴儿则更多)。虽然与此同时又推出“儿童助学金项目”,给那些因入托费上涨而带来经济困难的家庭以补贴,但是雇员竟然要申请助学金才能使孩子享受到公司所提供的入托服务,这的确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因为谷歌的雇员分属两个等级:一个是较富裕的等级,他们进入公司较早,赶上了在公开募股之前就得到了优先募股权,这批人当中有的甚至相当富有,而在公开募股后才进入公司的职员,他们与其他所有人一样,都在为高物价地区的生活而日夜担忧。
  或许更糟糕的事情乃是与谷歌的金色光晕有关,一两个困难的季度迫使它的资深高级行政人员做出决定,与其跟随公司的脚步疯狂奔跑,还不如让公司暂且停下脚步,裁减雇员。谷歌还从未临时解雇过它的正式雇员,但在2008年3月,当谷歌完成了对DoubleClick的并购时,它立刻中止了原双击公司的1200名美国雇员中的300人的聘期。这消息立即登上了彭博(Bloomberg)财经新闻社的头条,报道称,解雇已经成为谷歌公司“首先的裁员手段”。即使是那些合格的原双击公司雇员,当他们在“裁员”近旁看见到处都是“谷歌”时,也感到无比难受。但这也提醒人们,不应认为谷歌永远不会遭遇其他公司所经历的厄运。
  谷歌究竟是成为向“云”计算技术转变过程中的头号受益者,还是会被其他公司(也许是刚成立不久的公司)所取代呢?谷歌的“云”是为大众所接受,就像用户享受它的好处那样,还是更有可能被拒绝,就像害怕个人资料被盗用一样成为人们最担忧的东西呢?谷歌的前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用户对公司本身的看法。在第一个10年中,谷歌得到了公众最多赞许,但要在面对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的众多公司中继续保持可爱的、反企业的形象,这将是一个越来越困难的挑战。
  这家公司似乎无所不在,深深地介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实际上却只有一个很小的实体存在。和五角大楼规模相当的谷歌总部(Googleplex)给人的印象是一座巨大的建筑怪物。事实上,这个冠名的建筑物比起郊区的一所独立高中来也大不了多少,核心部位由四个装修古怪的两层或三层建筑构成,从前是计算机制造商视算公司(Silicon Graphics)的本部。围绕其周围的是一片长而宽的公用空间:年轻的林荫树;涂有谷歌的红、绿、蓝、黄四色的遮阳伞以及在它们的遮档下永远不会被太阳晒到的桌子;长满绿草的土丘和圆形的排球场;一座室外花园;青铜铸造的霸王龙雕像“斯坦”。随着一天当中时间的不同,或多或少的谷歌人在楼群之间进进出出。作为一个团队,他们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他们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劳动力,即使在硅谷也很年轻。
  在2003年底,即公开募股之前的最后一年,谷歌拥有1628名长期雇员;只不过4年之后,到2007年底,这个数字就增长了10倍,达到了16805人。即使他们没有野心,谷歌也不能算是个小公司。这个念头出现在2007年5月,在每年一度的公司股东大会之前,佩奇和施密特会见了一小群记者,包括我在内。佩奇被问到,当他在场地上看到这么多陌生的面孔、看到公司发展到这么大有何感想。他反对道,谷歌还不大——还没有到当初预想的地步,还未能“向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提供全世界的信息,并且把这一切做得尽可能完美。”他否定道,“还只能说不是个小公司,对吧?”
  对。这不是个小公司。
  

开放与封闭(1)
战争、恶###通货膨胀、公共服务业破产,这些不利的产业环境和因素都不曾降临在谷歌的头上。这家公司鸿运当头,一直享有最宜人的产业环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谷歌所依赖的环境不仅使它免于遭到重大破坏(尤其是对在线世界的重大破坏),而且使它免于遭到其他问题的干扰;不难想象,如果遭遇不测风云,势必像战争一样,使谷歌的事业陷入停顿。谷歌需要互联网保持开放并忠实于它创办时所倡导的精神,没有(付费)围墙,没有(订购)屏障,没有(专利)壁垒,没有其他的任何限制,保证信息交换的自由通畅。
  主张“信息本身要求免费”的信念总是会遇上另一派的思想:“信息昂贵,无法免费。”从后一种观点看,信息是一种有商品价值的资产,它只能私藏,而不能分享,在开放的园地里,要获得信息却受到严格的限制。开放的典型就是“维基”(Wiki)网站,它对任何想对之进行编辑的人都是完全开放的,对于想来阅读的人也是如此。它们的对立面是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站,它们只允许会员进入,只有成员的朋友网站有权使用它们的信息。
  谷歌的搜索引擎需要进入整个互联网世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社交网站的围墙之外的那一部分。这个公司之所以能够存在,恰恰就仰赖于这样一种主张:一个开放的在线环境能够抵制敌人的侵略威胁。
  开放还是封闭两种主张之间的争论将软件开发界划分为两个阵营,把这个领域搅得鸡犬不宁。作为封闭式主张的实践者,微软公司在软件开发方面取得了成功,它始终将源代码秘不示人,以此来控制操作系统,进而将自己的手臂伸到软件行业的其他部门。它将那些不属于某一个公司的行业标准视为微软自己享有专利权的软件的竞争对手,进而采取所谓“先采纳后推广”的策略,也就是先以行业标准生产软件,但在“推广”它们时,已经加上了微软自己的专利附件。
  微软公司的自我扩张引起了同行业中的许多公司和软件开发商的反对,最终导致了反冲行为——开放源码运动,对微软在软件方面的封闭方法形成了有力的挑战。开放软件源码可以让软件开发商看到某个程序的所有源代码,这在微软是绝对不允许的。这项运动靠的是研发者无偿提供自己的时间和技术的意愿,但微软却恨之入骨,从它所坚持的立场中就可以看出它的动机所在。
  谷歌在自己的操作系统里广泛采用了开放源代码软件,但它也还没有把自己的专利搜索公式投放到公众领域。它喜爱保守自己的秘密,在公司的透明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但是与微软相比,谷歌在同行里还是与开放模式关系更近一些。这两家公司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自己企业的利益,也代表着在意识形态上相互对立的阵营——开放和封闭的利益。2007年下半年,微软在投资Facebook方面占了上风,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两家公司都宣称宁取封闭而舍开放。它们的联合有利于两家同仇敌忾,共同对付意识形态方面头号对手——谷歌。
  社交网络近年来相当普及,因而这种现象也吸引了大量无序的关注,谷歌最初的领域万维网(World Wide Web)长时间以来已经逐渐退入后台。但自从开放模式和封闭模式为赢得主导地位而展开竞争以来,Web的创建理念一直与当下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万维网被人们当作封闭式交流系统的替代者,自创建起,就是一种开放式媒介——任何人都可以在此发表和阅读,它的设计思想不仅是要让信息传播更加便利,也是为了使追溯某一思想的源头更加便利,便利到只需在链接上点击一下。没有地理上的边界,没有防护装置,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搜索者通过一次又一次链接来压缩穿越互联网的路线,找到有用且免费的信息,无论它处在什么位置,无论它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开放与封闭(2)
它是由学术界的人士为同行构想出来的,起初,Web只存在于属于实验室的服务器上。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是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一名计算机科学家,1989年,他产生了制造服务器的念头,1990年,建成了第一台能够获取网页的服务器。网页可以从CERN传布到其他的粒子物理实验室。那时的网页浏览器还只能在科学工作站工作,而网页很容易就保持当时的原貌,于是浏览器就成了这个封闭的物理学家的世界中的一种工具。但在1993年,CERN宣布它的Web技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它着手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开放网络,并最终导致了谷歌这个依据开放网络理念而创办的最有价值的公司的诞生。
  “开放”与“网络”的结合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矛盾现象,当时,商业级别的网络都是按照封闭的理念设计的。例如蜂窝式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络之所以能够保证质量,就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方式,实施封闭式控制,对进入网络的人和信息加以严格限定。相反,Web缺少一个中央权威,也没有为网络出版商内置的收集款项的功能,所以,从Web诞生之日起,它就是专供学术界、业余作者及其他对商业追求没有兴趣的人们不计报酬地分享信息的地方。
  Web的开放###和本质上去核心化的设计反映了互联网潜在的技术标准,即被用于对数位信息进行转换的网络技术。但是Web没有马上获得成功。在1993年6月,距离初次使用两年之后,网页在互联网总体传输量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其余的传输量都是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新闻组”的讨论。Web中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当时的网络数量只有130个左右。1994年,在第一个公众浏览器——摩塞克(Mosaic)投入使用一年后,也只包括2700个网站,在全部互联网传输量中仍只占6%。
  如果Web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学术圈子以外的个人将信息免费地存入Web的愿望的话,那么它仍将只能是传播非常专业化的学术信息的地方。今天的谷歌雇员和股东应该永远感激为Web的早期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因为后来对于满足谷歌的搜索服务和需求完全是由于他们将信息无偿赠予Web才产生的。
  在Web之前,通过在线服务也是可以获得信息的,但是人们却不得不为了接入信息而支付可观的费用。第一代数字信息服务机构是商业信息提供商,如洛克希德公司的会话服务系统,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须向商业用户收取相当高的价格。前Web时代的第二代信息服务是由美国在线(AOL)、puServe和Prodigy出售给顾客的。它们向顾客提供进入它们内网的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