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上帝的指纹-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而言之,海斯、英布里和其他学者已经证实,下述三种天球周期的汇合就是冰川时期开始的不祥之兆:(a)离心率到最大值,把地球带到“远日点”,即地球轨道离太阳最远的点,比它平时的距离多出几百万英里;(b)黄赤交角到最小值,即地轴,也就是南、北极比平时更接近垂直线;(c)分点岁差在大回转的过程中,使南、北任何一个半球的冬天在地球抵达近日点(地球在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时到来。这就意味着,夏天会出现在远日点,气温会相对较低,结果使冬天的积雪在来年的夏天不能消融,最终造成冰雪堆积的情况发生。
在地球轨道的几何图形发生变化这根杠杆的撬动下,“全球日射率”(在某个特定时期,地球各纬度所接受的不同的日照时数和强度)也会成为冰川形成的重要因素。
古代神话的作者将遍及全世界的大灾难带来的苦难与天堂里的石磨的缓慢旋转如此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他们会不会是在警告我们注意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z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进行探讨。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一个消失的文明的一些不知名的科学家,他们证实了地球轨道的形状的改变对地球气候及人类的生死祸福产生的影响,并且将这一影响与对岁差的精确测量相结合。他们似乎从中找到了引起我们注意的方法,使他们可以跨越时间的断层,直接与我们交流。
当然,听不听他们的,还是我们说了算。
第六部 来自吉萨的请柬 埃及 (之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方位基点
●埃及,吉萨,1993年3月16日,凌晨3:30。
我们穿过旅馆空无一人的大堂,上了等在外面车道上的一辆白色菲亚特车。开车的是一个紧张兮兮的、瘦瘦的、叫做阿里的埃及人。他得帮助我们通过大金字塔的卫兵这道关卡,并在太阳升起之前带我们离开。如果事情出了问题,我和桑莎将被驱逐出境,而他将要坐6个月的牢,难怪他会这么紧张。
当然不该出什么问题,让阿里随我们一起去就是为的这个。我们头天给了他150美元,让他兑换成埃及镑分给了我们会碰到的卫兵。作为回报,他们将在随后的两三个小时中对我们视而不见。
车开到距大金字塔还有半英里的地方就停下了。我们得步行走完剩下的路程——绕过纳兹勒萨曼村上面隐约可见的陡峭的堤岸,直奔大金字塔的北面。我们艰难地跋涉在探照灯外的柔软沙地上,没有多说话,心里又是兴奋又是担心。阿里没有把握他的贿赂是否能让我们一路畅通。
有好一会儿,我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金字塔的阴影下仰望巨大的金字塔的身影。它高高地耸立于黑暗的夜空,遮住了南边天空的星星。这时,从东北角走过来三个持霰弹枪的巡逻卫兵。他们裹着毯子以抵御夜晚的寒气。在距我们约50码的地方他们停了下来,分着抽一支香烟。阿里示意我们留在原地不动,他走出阴影,径直向卫兵们走去。他跟他们谈了几分钟,看起来争论得很激烈。最后,他招手让我们过去。
“出了点儿问题,”他解释说,“这位队长(他指了指一个胡子拉碴、满脸不高兴的小个男人)非要再加30美元不可,不然,我们的交易就告吹。你看怎么办?”我在钱包里摸来摸去,点够了30美元交给阿里。他把钱折起来交给了队长。队长一脸的受到冒犯似的表情,悻悻然把钱塞进了衬衫口袋,最后,我们握手告别。
“搞定了,”阿里说,“咱们走吧。”
无法解释的精确
卫兵们沿着大金字塔的北面向西巡逻,我们则绕过东北角沿着东面的墙基往前走。
我很早以前就养成了通过建筑物的边来确定自己所在方位的习惯。金字塔的北面几乎是丝毫不差地朝着正北方;而东面也是丝毫不差地朝着正东;南面朝着正南;西面朝着正西。它们的平均误差只有三弧分(南面的误差少于两弧分),(1)不论在哪个时代,这种精确度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在4500年前的埃及,公认的大金字塔建成的年代,这种异乎寻常的精确度简直是超自然的技艺。
三弧分意味着误差已经小到不足 的程度。我曾经跟建筑工程师们讨论过大金字塔,他们很难理解这样高的精确度是出于什么需要。从他们这些实用建筑师的角度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精确度所耗费的金钱、时间、及所要克服的困难,似乎很不值得。因为即使金字塔的塔基有两到三度的误差(就是说1%的误差),肉眼也看不出来。而施工时要把精确度从三度减小到三分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却是巨大的。
显然,在人类文明的曙光乍现时,建造金字塔的这些古代的建筑大师们,一定是为了某种极其重大的目标,才如此不惜工本地,把它的方位确定得如此精准。而且,他们既然能够达到这种不可思议的精确度,他们也一定是些拥有精良的测绘设备,技巧高超、知识渊博的能工巧匠。这个印象也在金字塔的许多其他的特点上得到了证实。比如,塔基的边长几乎是一样的,其误差幅度远小于今日的建筑师建一个平均大小的办公楼的误差。但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办公楼,它是埃及的大金字塔,是人类建造的、最大的、也是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它的北边长为755英尺英寸,西边长755英尺英寸,东边长755英尺英寸,南边长756英尺英寸。(2)也就是说,它最长的边和最短的边相差只有8英寸,相对于每边平均9063英寸的长度,这个误差小到不足。(按所给尺寸计算,当为此数,就是说,不足千分之一,而不是原文说的百分之一。)
我同样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了解到,单从数字上看是无法正确估计达到这种精确度所需要难以计量的精细和技巧。我也知道,学者们至今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金字塔的建筑者们究竟是如何保持这么高的精确度的。(3)
然而,我感兴趣的是画在另外一个问题上的更大的问号:他们为什么要给自己这么高的标准?如果他们允许自己的误差幅度在1%~2%范围内,而不是小于,他们就可以大大简化了他们的工作,而且并不影响质量。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他们为什么要把事情弄得那么困难呢?简单地说,为什么在一个4500年以前修建的“原始”的石头建筑物上我们会看到这样奇怪的、令人百思不解的、堪与机器时代的标准媲美的精确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历史的黑洞
我们计划攀登大金字塔,这种行为从1983年以后就被严格禁止了。当时有几个鲁莽的游客在攀登的过程中摔了下来,埃及政府被迫发布了这项禁令。我发现我们也很鲁莽,何况还是在晚上攀登金字塔,而且我也不愿意破坏任何一条合理的法律。但是此时,我对大金字塔的强烈兴趣和我想了解一切可能了解到的有关它的欲望,令我不顾一切。
我们在金字塔的东北角跟巡逻的卫兵分开以后,便悄悄地沿着金字塔的东面,向着东南角的方向移动。
浓黑的阴影笼罩着这段弯弯曲曲、破破烂烂的铺石路。它把大金字塔同紧靠在它东面的三个小得多的“次等”金字塔分隔开来。这里还有三个又深又窄的在岩石中掏挖出来的大坑,好像三个巨大的坟墓。考古学家们经挖掘后发现它们是空的,但是它们的形状看起来好像是原打算要放进去一艘艘船头高翘的、流线型的船。
在金字塔的东面走到一半的时候,我们碰到了另一个巡逻队。他们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恐怕已经有80岁了,他的同伴是一个长青春痘的十几岁的毛孩子。他们说阿里付的钱不够,如果我们要继续往前走的话,需要再付五十埃及镑才行。我手里早就准备着钱,赶紧给了他们走路。我已经不在乎花钱多少了,我只想快点爬上去,然后下来,在黎明来到之前离开,别让人抓住。
我们继续往前走,4点15分刚过到达了东南角。
现代建筑,即使是我们住的房子,其角度也很难达到正正好好90°的直角;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儿是很正常的,在结构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差别,而且也没有人会注意到这点小小的误差。然而,这个大金字塔让我明白,古代的建筑大师们发现了一种办法可以把误差幅度减少到几乎为零。因此,虽然他们没有达到完美的90°角,但是东南角达到了令人惊叹的89°56分27秒,东北角是90°3′2″,西南角是90°0′33″,西北角只误差了两秒,达到89°59′58″。(4)
就像是关于大金字塔的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这种超乎寻常的精确度也很难解释。这样精确的建筑技巧——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精确的建筑技巧——需要上千年的发展和试验才能演化出来。但是没有证据显示在埃及曾经存在过这个过程。吉萨大金字塔和它周边的建筑物从建筑史的黑洞中冒了出来。这个黑洞是如此之宽,如此之深,没有人知道它的底端和远侧在哪里。
沙漠中的船
阿里汗流满面地带着我们,他没有向我们解释为什么在攀登之前先得绕金字塔兜一圈。现在我们开始沿着金字塔的南面向西边走。这儿有两个船形的坑,其中一个虽然仍然是封住的,但它已被光纤照相机探测过一遍,发现它里面装着一艘长100多英尺的高船头的远洋船。另外一个坑在20世纪50年代被挖掘过,埋藏在里面的长达141英尺的更大的远洋船现在就安放在所谓的船只博物馆里。这个博物馆就在大金字塔南边的下面,是一个丑陋的现代建筑。(5)
现存于博物馆中的这艘美丽的船是用雪松木造的,在被建成4500年以后的今天,它仍然保存完好。它的排水量为40吨左右,其设计及其具有的航海特征都发人深思。用一个专家的话来说,这艘船“具有所有远洋船的特点,它上翘的船头和船尾,比北欧海盗船还要高大的船身,使它能安然度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决不是用来对付尼罗河的小小的涟漪的。”(6)
另外一位专家觉得这艘设计缜密和精巧的金字塔船很可能“比哥伦布的装备更适合航海”。(7)而且,专家们一致认为这艘船的模式只可能“出自那些有长时间的、丰富的在外海航行传统的民族”。(8)
在埃及3000年的历史的初期,是谁建了这样一艘神秘的船只呢?当时他们耕耘于四面环陆的尼罗河谷,还没有积累起“长时间的、丰富的在外海航行的传统”。那么他们是于何时何处学来的航海技巧呢?
还有一个谜。我知道埃及人非常善于制作模型和各种各样的标示物以作为该物的象征。(9)因此我觉得埃及人的动机非常难以理解:如果这艘船真的如埃及学家所说的那样,只是一只带着故去的国王的灵魂去天堂的灵船,(10)那埃及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制造并埋藏这样大、这样复杂的船呢?造一只小船会同样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而且一只就够了,不需要好几只。从逻辑上讲,这只巨大的船只可能有其他的使命,或者具有一个非常不同但仍然不为人所知的象征意义……
我们已走到差不多大金字塔的南面的中间,这时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要兜那么大一圈儿。原来这是要我们在每一面都散点财。我们在大金字塔的北面付了30美元,在东面掏了50埃及镑,现在我又要给阿里本该头天就打点好的另一个巡逻队再奉上50埃及镑。
“阿里,”我轻轻地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爬大金字塔?”
“马上,葛瑞姆。”我们的导游说。他非常有信心地在前面走,指着前方说,“咱们从西南角上去。”
永恒的大厦
你有没有过在晚上爬金字塔的经历?一边爬,一边还担心着被捕,心都要提到嗓子眼里了。
这件事真的是难得吓人,特别是爬大金字塔。虽然顶部有31英尺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它现在暴露在外面的最顶部的平台仍然比地面高出450英尺。(1)它由203级石头台阶组成,每一级石阶的平均高度是英尺。(2)
当我开始攀登的时候,我很快发现平均高度并不能说明问题。这些石阶的高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还没有人的膝盖高,有的几乎齐胸,高不可攀。同时,每一个石阶的平面也都非常窄,常常只比我的脚宽一点儿。而且许多巨大的石灰台阶,从下面看起来非常结实,但实际上已经断裂和破碎了。
爬了大约30级台阶的时候,我和桑莎就开始尝到自讨苦吃的滋味。我们的肌肉酸痛,膝盖和手指变得僵硬,并且伤痕累累,可是我们爬了还不到全程的1/7,还有170多级台阶要爬。另一个让我们担心的是悬空在脚下的那令人晕眩的落差。当我沿着西南角那条断裂的轮廓线往下看时,我自己也对我竟然爬了那么高感到吃惊。我感觉到自己头皮一阵阵发麻:我们很容易大头朝下栽下去,在巨大的石阶上连碰带撞,最后摔个脑浆崩裂、陈尸塔底。
阿里允许我们停下几分钟喘口气,但是很快他就打手势示意我们得一鼓作气接着往上爬。他还是以这条边角线当路标,迅速地消失在上面的黑暗中。
我和桑莎有点儿怯场,但还是跟了上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时间和任务
第35级石阶非常难以攀登,它比我们刚刚爬过的任何一个石阶都要大(除了最下端的那个石阶外),估计每块重达10到15吨。(3)这有违工程学的逻辑和常识。按理说金字塔越到上面,石块的尺寸和重量越小要逐级递减,以便于石头运输到上面。第1到第18级是遵循了这个道理:石块的高度从地面的英寸逐渐缩小到第17级的23英寸。但是突然,在第19级,石块的高度陡升至36英寸。同时,石块的重量也在增加:这些石块的重量在1~18级只有2~6吨,但在19级以上则增加至10~15吨。(4)石块是从坚硬的石灰岩石中挖出来,被吊到离地100多英尺的高度,准确地放在预定的位置。
要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金字塔的建筑师们需要有钢铁的意志,山羊的敏捷,狮子的力量和训练有素的高空作业的信心。此时凌晨的冷风吹打着我的耳朵,呼啸着要把我扔到空中。我想像着那些工人在这样危险的高度(也许还要更高),把巨大的石块——最小的也有两个现代家庭轿车那么重——吊起、放下,形成一个不停歇的生产流水线,会是什么样子。
金字塔是花了多少时间修完的?有多少人为此工作?埃及研究学者们达成的共识是10万个劳力,工作了20年。(5)人们也普遍同意,这不是一年到头的建筑工程。因为受到劳力的限制,实际上每年只进行三个月。这三个月受尼罗河水泛滥的影响,是农闲季节。(6)
我一边爬一边提醒自己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让建筑者担忧的不仅仅是成千上万的15吨或者更重的巨石,还有就是如何长期地将这些平均每块吨的巨石,搬运至现场。具可靠估计,大金字塔一共由230万块石头组成。(7)假设石匠一天工作10个小时,一年工作365天,根据数学计算,如果要在20年之内建成金字塔,他们每小时需要把31块巨石摆放到位(每两分钟一块巨石)。假设建筑工作只局限在每年三个月内进行,那这个数字还要加倍:每分钟要运送4块巨石,差不多是每小时240块。
这种情景恐怕常常会出现在工头的噩梦中。比如,采石场必须和木匠紧密合作,以确保巨石源源不断地运到建筑现场。还有如果有一个吨重的巨石从第175层掉下来的话,将会是怎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