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青年文学·第三期-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二,三,四,五。五只田鸡,没错,刚好五只。我嘀咕着。你该知道,我又想起了聚宝盆,还有那个仁慈的地主,戚谭天。
  我试图讲个故事,但哪有小孩给大人讲故事。况且,我十多岁了,早该知道聚宝盆并不存在。到底想说什么呢,对对对,有一只田鸡的后腿在流血,流了好多血,它可能死掉。
  死不了。大伯父凑前看了看,说。
  多少钱一斤啊。我问。
  十多块呢。他说。
  今晚我跟你一起去。我说。
  好啊。他笑,摸了摸我的脑袋。
  

在刀尖上跳舞(1)
策划/掘火网刊
  (一)
  简评瑞典电子乐队The Knife
  文/Rate
  The Knife的音乐是什么?好比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独自走在斯德哥尔摩街头,你发现了一家防空洞改造的酒吧,穿过昏暗狭长的走廊,怀着兴奋去寻找宣泄;走廊尽头是闪烁的舞池灯光,但并没有你预想中的放纵。每个人衣冠整齐却面目模糊,喉咙里发出浑浊但又尖锐的声音,厚重坚硬的墙壁上透出陈旧岁月的气味,摸上去有一点点潮湿。
  这是一个关于他们的情境化设想。在他们的视频中,你可以看到更加充满想像力的精彩细节。
  他们自己成立的厂牌名叫rabid,无独有偶,同于一部70年代吸血鬼电影。弥漫着血腥和恐慌的画面背后,是深深的孤独和难言的悲怆。网络上关于他们的评论很少,在大陆的文艺青年中也并非尽人皆知。但是the knife的确是应该受到国人重视的乐队。
  他们的音乐并不胜在庞大的编织或高智能的设备上,也没有一般电子乐队常见的物质化和消费气。他们是把合成器的音色当作一颗颗小而坚硬的大理石,在茫茫雪地上搭建起城堡。用大远景去看,似乎凛然不可侵犯,但用特写镜头的话,却能看到每一颗大理石之间精致的缝隙。 ? ?
  先说说2005年的Deep Cuts专辑中个人比较喜欢的曲目。具有琶音特色的分解和弦和简洁并带有house色彩的鼓音色几乎贯穿了这些曲目,搭建出了极其风格化的大结构,仿佛疏朗的银河太空。女主唱Karin带有哭诉气质的人声经过另外一位成员,也是她的弟弟Olof的处理,突出了高频部分,产生一种尖锐但不刺耳的滤波器效果,听来鬼气森然,为整个曲目画龙点睛。
  如果说Deep Cuts里的歌曲已经显示出The Knife精彩的编曲思路的话,那么在2006年的Silent Shout里,这种才华表现的更加洗练。这张专辑的每一首都可谓独具匠心又浑然天成。
  主打歌Silent Shout,16小节的琶音一直低徊着下行,在最低音处轻轻地收进,反复几遍后一个沧桑而辽远的男声从深处涌起,好像一个长满了锈的机器人,从上个世纪的工业废墟里爬出来。你以为他会走近,但并没有,整首歌就是这样含蓄地结束,却让人感觉荡气回肠。
  Neverland的女声以一种接近呐喊的姿态冲出机械化的节奏,使悲怆的气氛得到了渲染,但并未流于粗野,仍然用低音贝斯稳稳地拖住了之前甩出来的激情。Neverland是一个理想国度,值得为它而奋斗,正如歌词里骄傲地说:I sing for money;and for a fancy man。
  We Share Our Mother's Health的合唱运用非常震撼。在工业化音色的引导下,Karin的嗓音变成了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并且加入了大叔般的男声和8-bit色彩的装饰音;怪异的旋律和高亢的和声使整首歌显得气势汹汹。
  Na Na Na更是把简洁进行到底。女声从高空缥缈地坠落和吟诵,却并非北欧民谣中常见的迷幻和柔化处理,而是一如既往的明亮坚硬,仿佛贞德殉难时的歌声。
  Marble House中带有斯拉夫民歌风格的旋律极其适合流行,而Karin以她标志性的哭诉嗓音娓娓道来,更增添了几分委婉和惆怅。音色的选用和节奏的安排都非常大气,使曲子的空间感更加突出。
  Like A Pen是一首适合remix的歌,他们甚至出了一张该曲目的remix专辑,共十种不同版本。跳跃的音色变化让人不得不叹服他们对合成音色的敏感度,虽然音色是很新的,但决不像许多日本乐队那样显得轻薄。Like A Pen是一头舞步轻盈的野兽。

在刀尖上跳舞(2)
From Off To On则表现了The Knife少见的脆弱一面,仿佛受伤后的老虎在叹息过去的血腥战斗。沧桑的男声再次出现,配以温柔而轻微高频女声,安安静静地把人吸入一个无底深渊,是一首会让人听之落泪的歌曲。
  Forest Families再次突出了乐队地处北欧的异域特色,或许也是他们的卖点之一吧。该曲延续了Silent Shout里的含蓄和厚重,节奏中速,长段落的琶音营造出一种神秘和危险的气氛。?
  何以他们的音乐对我有如此的大的魅力?它的优美旋律和悲伤情怀也并未到达folk的程度,然而他们的诸多特色和想法实在是前所未有,而且独特的艺术品位使他们懂得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尤其是视频方面,这个对电子音乐很重要)合作,使他们的音乐风格上升为一种崭新的美学。因此它成为我近年来最欣赏的合成器乐队之一。
  (二)
  闲话Michael Jackson与他的音乐
  文/ redhousepainter
  Michael Jackson,这个话题经常被人提起。升级版的漂白皮肤,摇摇欲坠的邋遢鼻子,种族观念,愈加模糊的性别,Michael早已被拨离音乐人的身份,成为被消费的文化对象。在世俗的评论腔里,他的作品是烂货,他整个人是商业偶像。但,Michael的音乐一直在我心中,与流行无关,与商业无关。
  几年前,托朋友带回《Wax Poetic》,这本以Rare Groove为主打内容的杂志贵在讲“史”,不同于其他杂志只谈空泛,人为捏造的名词概念。其中一篇文章分析黑人音乐与The Beatles的相互影响,有凭有据,让人不服不行。另一篇文章以大篇幅回顾Joe Zawinul的Fusion生涯,作者以Joe Zawinul历年使用的Keyboard为切入点,直中要害,文字之深入吓得我心想:哪有人能写得过他?
  到了今年,勉强算是把Stevie Wonder,Quincy Jones,Roy Ayers的专集收全,以他们的作品来看,Funk,Soul与流行元素的结合到他们手里才是弓马娴熟,但不向白人流行乐做丝毫谄媚。在You Tube上搜到Stevie Wonder十八岁时的电视演出,看得我直皱眉头,情歌能唱得如此癫狂?双手无法自已也罢了,连一双脚都腾空了,口琴吹得像翅膀刚长硬的鸟儿,肆意飞翔。我怀疑Stevie Wonder的裤裆早就湿透了,他脸上不是流淌着汗水,分明是在喷*液,歌这样唱,难免折寿。
  不用我多去唠叨,Stevie Wonder,Quincy Jones,Roy Ayers的作品是日后舞曲的基石,网上有各种Diggging清单,Sampled清单,可一一对照。我看那些玩Hip Hop的黑人小伙,外表邪得像流氓,内心里其实古得很,一个个活得像京剧票友,也就那几十年音乐历史,音乐传统,人家珍惜得很。
  好歌手背后要有好制作人,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林忆莲的乐迷总该听过李宗盛,伦永亮吧,刘若英的乐迷总该听过陈升吧。
  我想想自己听了Michael十几年后才有心思注意Quincy Jones,孤陋寡闻四个字于我还真是贴切。
  摇滚乐队喜欢高喊:“打倒流行音乐”,“打倒Michael Jackson”,“Michael Jackson是垃圾”,此类话我们听得不算少吧。
  玩摇滚就摇滚吧,为什么摆出向流行音乐挑战的姿态,一种颠覆有理的*腔,是建立所谓的权威话语,夺取所谓的主流位置吧?
  Michael Jackson,Madonna这样的流行乐人还真是奇怪,从不挑战应战。Michael会用人且用的好,请来Eddie Van Halen和Slash作吉他solo,都成为了“Beat It”和“Black or white”的华彩段落。Madonna识人的眼光更不用说,少为人知的是Michael曾力邀过Kraftwerk合作,由此可见流行音乐人倒真是自为的。

在刀尖上跳舞(3)
“打倒Nivanna”,“打倒Radiohead”,“打倒诅咒”,“打倒崔健”。
  你什么时候听过流行音乐人说出这样的话?
  在Motown二十五周年庆典上, Michael首演“Moonwalk”舞步,这是尽人皆知的典故。其实当晚Jackson 5的演出也掀起了另一场高潮,“I want you back”还未收尾,全场观众已经起立鼓掌欢呼,全然不出于礼仪,情景之感人仿佛父母终于盼到长大的儿子还乡。
  Michael把皮肤全弄白了,脸部曲线全女性化了,不想再让人把他当黑人看,他还是未步白人后尘,没被黑人灵歌史放过。翻看很多舞曲音乐人的best list,都少不了Jackson 5,亲昵之情等同于我们念念不忘小虎队。
  在黑人眼中,Jackson 5重要,Michael Jackson也重要,看着他们从小长大的啊!,Michael曾是Jackson 5的灵魂人物,这段光荣史使他有幸无法否认自己是黑人。
  Whiteney Houston,黑皮肤吧,可她是黑人吗?为什么人们一直拿妈蜜丫揩腻和她比音高?这里面都有文化的理由。
  多年前,Coldplay靠着“Yellow”一炮而红。我刚上大学,和老姐争论不休,“Yellow”有这么好?我怎么听不出。?
  我常和朋友开玩笑,Michael若生在90年代,多半是Breakbeat,Drum'n'Bass高手。我看Michael的评论的疑惑就在于此:那么多好节奏,好拍子,下手之密,怎么是复制品?
  Bad,Don't stop till you get enough,Wanna be starin something,beat it,Thriller,Jam,Smooth Criminal,都是好节奏,好拍子,且数不清它们的路数。好酒不怕巷子深,可宝珠真怕盒子过于精美,“买椟还珠”并不是什么荒唐的事情,Michael的MTV坏就坏在漂亮的过头了。
  “Wanna be starin something”收尾高潮处尖叫连连的Michael,活像原始森林里的野猴子,上窜下跳。“Jam”以玻璃碎声破口(如此烂的HIFI试机音效竟能这样活用),配上Michael酷逼的喘息声。以致我每次听这些作品,心头只有八个字:元气未泻,生机勃勃。
  《滚石》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比喻:如果Prince是舞台上活灵活现的演员,那Michael只是就僵硬的木偶。我中学时一直不明白,Michael差当然不差,Prince好也没那么好吧。到后来才明白,《滚石》摆不脱白人摇滚腔,在他们的标准下,Prince是融合了Funk和摇滚的第一人。可如果拿 Funk的标准比量Prince,别提那些不世出的黑人老家伙,单是老迈末年调教出的Foley就可以把Prince压下去。
  指定好一个规则,标准,多半是为了一个目的吧,所以我喜欢过程,不喜欢规则带来的比较。
  还是要感谢You Tube,让我看到Michael十岁时的登台表演,童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知道”罢了,知道成人的礼仪,成人的走台,成人的对待镜头的方式,这些东西背诵训练即得,硬塞就是了,可这孩子有没有“智”,有没有“识”,或者“格物致知”的那个知。我吃惊于十岁的Michael就在于这三者皆有,掌控他的不是导演,不是摄影师的镜头,而是他自己,他的童性,野性,更绝的是举手投足间还有股成熟的风范,这成熟却不是日后成人的教条。如此厉害的Michael楞是把身边的几位兄弟映衬成马戏团里可爱的小猩猩。
  去听“Don't stop till you get enough”这首Michael刚成年后的畅销单曲,真他妈的杰作,好象只是不借助弹簧在半空中跳了几圈,蹦了了两下,尖叫几声,一首歌就唱完了。《Debut》时期的Bjork也好在此处,尽是生命力的膨胀,绽放。
  小时了了,大时更佳,Michael是神童,也是天才,这样的人,不常有。
  

恋爱宝典·纸上情景剧(1)
文/蒋峰
  第三集
  天一黑,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我比鲁迅高
  回来吧,TATA,该讲你师姐了,虽然她比你小八岁,一九八八年的,究竟还是入门比你早,我二十岁认识她的,二十三不到岁认识你的。我们会在天亮以前被陌生的伴侣问过一些问题——有多少个?有外国人吗?少数民族有吗?比如鄂伦春的。平均年纪是多少?每过一年,她们都长一岁,我也是。我的师兄们都过三十了吧,TATA?
  我没跟你讲过点点,即使我跟你在电视看到她的时候,也没提这姑娘我以前处过。我今年看电视老看见她,是不是她越来越红了?因为没什么大转变,求求插画作者不要画太像,那么回事就行。
  个子画高点,人瘦点。她十五岁的那年就一米七八了,估计这两年也不该再长了。但是当时我也没现在这么高,比她矮,导致我们约会主题就是满广州找内增高鞋垫。我第一次见她是坐着吃饭,挺直了腰才能平视她的嘴。结帐买单我迟迟不愿站起来出门。聊会,再聊会。
  据说鲁迅也不高,留下的照片都是搬张椅子坐着拍,跟前辈似的。萧伯纳来中国他不好坐了,请爱尔兰人入座对方也不肯,拘谨不安地在那立着,他早年哪篇小说写需仰视才见之来着?英国人有风度,看着他头顶安慰他说刚从苏联过来,他们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我看你比他好看多了。
  “你想说你比鲁迅好看?”点点听完问。
  “我想说至少我比他高二十厘米。”
  好听点说我只比点点矮一英寸,她穿上高跟鞋是另一回事。可是我们头几次的约会全都被这种事给毁了,她挺胸提臀,高傲而缓慢地走在广州路上,我像个管家在她身后保持十米的距离。每到一个店铺她停下脚步询问有内增高鞋垫吗,接着跟老板使个眼色指向我。我保持着笑容对老板远远地挥手。
  第一个月我老有幻觉,我以为她是二十岁,我才十六岁。深仇大恨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得以雪耻。那夜我一件件解开她的衣服,右手从前面抚摩一遍,翻过来,滑过后背,再翻转,抚摩前身,再翻转……
  “找什么哪?”
  “麻烦问一下,”我坐起来皱着眉头,“你把乳房藏哪去了?”
  相貌描写到结此结束,我头一次花一千字只交待两点特征,问题是没写出画面镜头的词语——小巧的鼻子,清水般的双眸,金红的长发。因为多媒体的冲击,文字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一落千丈,我一些立志写作的朋友在偶尔看过一两部不错的电影后,陆续崩溃了,痛定思痛居然决心写出一部不逊于电影的好小说。我始终都告诫自己小说离电影远点,再远点,远到不可改编,远到要电影学我们。有点追求好不好,想想作家比导演的优势,我们没有资金的困挠,我们用不着在调度演员上费力气,我们可以随意修改,而不会出现想补拍重拍没钱的窘况,文字空间那么大,从不用被画面镜头限制,只有我们利用画面的份儿,怎么能只立志写一部接近电影的书呢?对,作家是比导演活得寒酸,更默默无闻,充满羞耻,但你要高举你的尊严,再酸再痛都不要放下。我们是错过了小说最繁荣的十九世纪,但在小说即死的二十一世纪选择这一行,却令你更值得敬重。我坚信正如人类不朽,小说将永远长在,即使我没能等到这一天,过早潦倒而亡,我也会因自己努力过而含笑以盼。作为作家,这是一个最需要我们站出来的时代。

恋爱宝典·纸上情景剧(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