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今人物逍遥游-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了取得他们的支持,成吉思汗以解囊相助和广泛结交、给予升做“那可儿”(军官)的机会,做为争取群众的策略。
成吉思汗的部属有声名赫赫威震四方的“四狗”和“四杰”(木华黎、博儿术、赤老温、博尔忽),这些高级将领大多数都是奴隶和平民出身的“那可儿”。“四狗”之一的者别,本是仇敌的部将,成吉思汗在作战中曾遭他射伤,但不仅不杀,反而委以重任,日后果然立下汗马功劳。成吉思汗对仇敌所属的部将宽大为怀,使得感恩戴德前来归顺者不计其数。
耶律楚材像(《图说北京史》)
1215年,蒙古军攻金占领中都时,成吉思汗征召耶律楚材到漠北的行宫,因他掌握了高度汉族文化,出征时便跟在左右,献计献策,在推行政治、经济方面的革新措施上做过不少贡献。其他如征召汉人“长春真人”丘处机等人,也是出于同样的动机。由此可见,成吉思汗爱才不后人,才得以奠定成功的基础。
莽原上的苍狼:成吉思汗(5)
成吉思汗及其将领对征服对象采取区别对待、分化瓦解政策,对仇敌塔塔儿部无情镇压,把妇女儿童均当作奴隶;对经常反叛的蔑儿乞部,斩杀其首领,把部众分配给各处;对不战而降的合儿鲁兀惕部、斡亦剌部给予优待,并下嫁女儿联姻。在对外扩张战争中,对自动来降的畏兀儿王、海押立王、阿里麻里王都以礼相待,给予恩宠。对不战即降的城镇和地区宽大为怀,对坚决抵抗造成伤亡的则严厉镇压。成吉思汗的这一政策收到了重大效果,许多地区、城镇、部落和国家不战而降,加速了战争的胜利。
■上马战、下马屯的全民皆兵制
成吉思汗在建军初期,仅仅保有少数的部属,只不过八十人做宿卫、七十人做护卫和散班。在征服诸部的过程中,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起来。被拥戴为大汗以后,他的军队已发展到至少近十万人。但他这个人少精锐的军队,却是当时号称世界最进步的部队。因为成吉思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义务兵制、第一个参谋系统、第一个炮兵军团、第一个快速骑兵、第一个快速通讯兵、第一个后勤供给体制。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上马则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诚乃近代义务兵役制的渊源。成吉思汗军队的核心力量是“怯薛军”(禁卫军),从各“万户”、“千户”和“白身人”(平民)的子弟中,挑其“有技能,身材壮的”来充当。领导怯薛军的是一支强大的那可儿军团,“那可儿”的出身不问贵贱、不分部落、不分民族、不计个人思想,甚至有来自敌方或原来是敌人的,如“四狗”之一的者别。成吉思汗曾先后从敌营拣来4个儿童,由其母抚养做他的义弟,后来都成为他忠实的那可儿。他与他们肝胆相照,他们对他忠贞不渝。
“怯薛军”约有一万人,是蒙古最精锐的军队,平时分四班轮流宿卫,战时随大汗出征,官兵等级森严,各司其职,并分别由四杰领头。第一怯薛称“也可怯薛”,“也可”者,天子之谓,本由博尔忽带领,他战死后,才由成吉思汗亲自指挥;第二怯薛博儿朮领之;第三怯薛由木华黎领之;第四怯薛由赤老温领之。怯薛军指挥官的地位高于“千户那颜”,怯薛军的设置,加强了大汗的威力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怯薛军之外,另有“探马赤军”的设置,也是蒙古军的主要组成军团。
这两支强大的军团,更加使蒙古军威震四方,所向无敌。探马赤军的兵员,主要来自诸部族,尤其以札剌儿、弘吉剌、兀鲁、忙兀、亦乞烈思五部为主,因其子弟勇猛慓悍、英勇善战。探马赤军的出现,说明了蒙古军已经不仅仅是以攻城略地为目的,而是以占领和统治为任务了。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所向无敌,被称为“蒙古旋风”,就因为有一支世界上第一流的强大快速骑兵,并且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参谋部”,协助统帅出谋划策,指挥军队。这个参谋部里有汉人、契丹人、畏兀儿人、阿拉伯人,还有耶律楚材那样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数学、宗教、医学和占卜者。日本著名军事家饭村稂称赞说:“这个参谋部比拿破仑参谋部还要早六百年。”
成吉思汗又组建一支“箭速传骑”,日行二百里,是世界上最好最快的通信兵。这支通信兵能及时地把大汗的命令传达到所有部队。《成吉思汗战史》的作者日本人仲小路彰说:“当时由里海前线到蒙古的克鲁伦河,只用了40天的时间。”说明了通信兵“箭速传骑”的神速。
成吉思汗还有一支工程兵,遇山开路,遇河架桥。1220年,征服花剌子模时,这支工程兵在锡尔河上架设了18座桥。1241年在匈牙利,一夜之间架通塞约河大桥,主力部队得以歼灭欧洲联军。另组建了世界第一个炮兵团,《成吉思汗战略战术》的作者布劳丁说:“这个炮兵团,比欧洲人别尔多尔所发明的炮火,还要早十年至百年。”此外,还有执行特殊任务的“快速纵队”。更有“羊马随行,以备军食”的后勤供给系统,保障了主力部队的快速行动。蒙古军不仅能打近仗,还能打远战,后勤补给制度的健全是最大的关键。
。。
莽原上的苍狼:成吉思汗(6)
此外,他又非常重视武器的制造。除征用本国的冶炼、制造武器的能工巧匠外,战时每攻克一地,就选取技术娴熟的工匠,送往国内,令其制造武器。武器技术的水平,大大超过当时各国。蒙古军的武器特点,是轻便适用,便于进攻。尤其是集团使用的野战攻城器材,更达到相当的水平:石弹投石机、火焰投掷机、十人拉的大弩、二百人拉的大弩炮、火药、地雷罐、攻城车、破城车、火焰喷射器等都开发使用。据日本军事家饭村稂考证,“成吉思汗在八百年前,就已经使用凝固汽油弹”。
■明赏罚、严奖惩的军纪
成吉思汗对于有功将士不吝重赏,对于阵亡将士给予优厚的抚恤、抚孤。他不仅在生前,而且还嘱子孙在其身后对有功将士要“如我在一般,好生照顾,休叫怀怨,要把他们看成福神一般”。但对于违犯军令者则严惩不贷,“黄金家族”成员犯法与民同罪。即使义弟别勒古台泄密,也被处罚禁止参加一切重要会议,并给予降职处分。由于赏罚严明,所以蒙古军能成为一支严守纪律、奋勇作战的队伍。
他任人惟贤,用人公道,受到全军的信赖和拥戴。他还成功地处理了那颜和士卒的关系。他要求士兵敬上,忠实于将校,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要求那颜关心士卒的疲劳、饥渴,爱惜士兵的生命,不得无谓牺牲一个士卒。战场上不得遗弃伤员,不得对士卒滥施惩罚,更不得枉杀。因此,蒙军官兵关系比较和谐、融洽。
成吉思汗除了赏罚分明之外,更能鼓励进谏,倾听不同意见,择善而从,绝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战争前和战斗中,他随时同身边的将领商量决策,或者召开“呼日勒会议”,即使在平时有重大事项也随时召开。他总是把“四杰”带在身边,以随时商讨问题。他常说:“四杰赞助我做好事,劝阻我做坏事,我才能臻大位。”当部属对他的过错劝阻时,他不仅能听从,而且有时还给予奖励。善于纳谏,是成吉思汗较少失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仗剑以行的成吉思汗兵法
无论怎么说,成吉思汗最伟大的地方,乃在用兵如神。他有一套实践力行的活兵法,一套指导战争的“成吉思汗兵法”。兵法家万耀煌就曾说:中国的兵法,到孙子而集理论之大成,至成吉思汗而呈实践上之大观。此二人者,遥遥相距千年,一则援兵以言,一则仗剑以行,卒以造成历史上中国军威震撼欧亚之伟业。
成吉思汗兵法,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少胜多”的兵法,当时蒙古的人口只不过一百万,兵源有限,也不过十万。和金朝相比,约等于五十分之一,因为金朝人口有五千万。因此,在战略上,不得不采取“突然袭击”和“速战速决”的做法,利用骑兵快速轻便的优点,如秋风扫落叶,一扫而过,夺取战果。并根据以小击大、以弱击强的战法,采用了“以敌制敌”的战略。尽量避免两线作战,而采用了“以聚攻散”的集中兵力原则。
成吉思汗的军队,由小而大,越战越强,主要的还是靠“以战养战”的伟大战略的指导。因此,“成吉思汗兵法”在战略上,便可以归纳为五个原则:
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选自《成吉思汗陵》)
(1)突然袭击;(2)速战速决;(3)以敌制敌;(4)以聚攻散;(5)以战养战。
在五个战略的指导下,战术上便以“歼灭战”作为重要的作战方针。掳俘过多,增加行军的负担,把敌人赶尽杀绝,可以不留后患。蒙古全军骑兵化,骑兵迅速、灵活、轻便、易动,所以是打“闪击战”最佳不过的兵种。
兵力不足的时候,就尽量避免打阵地战,而采取“运动战”的战法。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打“进攻战”的原则就是不能让敌人事先知道主力在何方。并且时时注意士兵的临战而怯,用打“背水战”的做法,带动全军勇敢向前。因此,“成吉思汗兵法”在战术上,也就可以归纳为五个原则:
莽原上的苍狼:成吉思汗(7)
(1)歼尽灭绝;(2)乘虚闪击;(3)迂回旋避;(4)声东击西;(5)断后无留。
成吉思汗成功地处理了军事和政治的辩证关系,在战争中成功地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策略。在战争准备上,则是运用和平斗争形式为其武装斗争的胜利铺平道路。
他在战争开始前,总要通过派使者、通商、安插坐探、武装侦察等各种途径,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掌握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形、道路等全面情况。比如他特别优待周游各国作买卖的回回商人,以透过他们了解各国的情况。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吉思汗如何重视情报,具体分析了这些情报,才会有成竹、水到渠成的“成吉思汗兵法”。
在21年里,仅用十万人的兵力,席卷欧亚两大陆,这绝不会是偶然的!
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帝五、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帝
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1)
顺治帝:不穿龙袍着袈裟之谜民间传说顺治帝是因哀悼董鄂氏之死,愤而出家的。顺治帝和贵妃董鄂氏的罗曼史,顺治皇帝朝服像就像温莎公爵的罗曼史一样,大大地带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色彩。
清王朝君临中华的第一任皇帝是七岁的小孩;两百余年后,清王朝的江山又是丢在小孩的手里,这一个末代皇帝也是六岁。顺治帝福临六岁即位为大清皇帝,翌年进关;宣统帝溥仪三岁登基后的第三年也就把大清江山送给了中华民国。
破天荒的开国幼龄皇帝顺治皇帝之后,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号称“三世之春”,是清朝的全盛时代,这个清朝的黄金时代竟达138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安定时期。而建立这个安定基础的却是一位六岁即位的皇帝。光凭这一点就让人对这位幼皇帝提起兴趣。顺治福临在位18年,以二十四岁的弱冠撒手人寰。但民间传说是出家做了和尚,并有真凭实据留在人间。从这一点,也令人扑朔迷离,值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不是壮年以上也是年逾中年,因为不可能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幼年人坐上第一把金交椅。秦朝的秦始皇是中国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做上皇帝的,并吞六国正式称帝之年是三十八岁。汉朝的高祖刘邦打倒劲敌项羽得到江山,称帝之年是四十六岁(一说五十五岁,反正他本人也搞不清真正年龄)。唐高祖李渊取代隋朝即把帝位传给太宗李世民,这位高祖皇帝即位时已是五十三岁的高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是三十三岁。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各路草莽英雄得到天下,正好满四十岁。
由上看来,只有清朝的开国皇帝幼龄担大任,并且只有七岁。怎么会有这个奇迹出现?开国皇帝不比寻常,百废待举,欲安定天下、匡定朝基,何以非让一个小孩来坐朝行令不可?这就有话可说了。
在这一出皇帝继承剧里,有一个人不能忘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多尔衮是打下清朝江山的人,照说应该由他担任第一任的开国皇帝。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太宗皇太极是他的哥哥。在努尔哈赤驾崩时,他才十五岁,虽父亲垂意于他,却无法和三十五岁的哥哥争位。但皇太极过世时他已年满三十,大权在握,虎视眈眈,致使本来应该继承皇位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因怕叔父多尔衮杀掉自己而不敢继位,干脆辞退皇位。按照清朝的规矩,父死传子,多尔衮只有当摄政王的名分。所以,他就挑一位乳臭未干的侄子福临来继承他哥哥的皇位。这就是顺治帝以六岁的幼龄当上进关以后第一任皇帝的由来。
六岁即位、七岁入关的顺治帝,长大以后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当然这要拜叔父多尔衮的早死之赐。原来,顺治七年多尔衮便死去,在这短短的7年之间,带清兵入关,攻陷南京,击溃李自成,平定福建,夺取广州,占领长沙,远征川贵,都是由摄政王多尔衮一手指挥的。多尔衮是清王朝最大的功劳者,以不到二百万的满族人,制服了数以亿计的中国汉族人口,而且仅以7年功夫,中华江山便手到擒来,建立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基础。如果多尔衮不早死,清朝的历史可能要重写,说不定顺治帝福临会被他杀掉或顺治帝杀掉他。
叔父变成继父
这个推测是有根据的。多尔衮不但是顺治帝的“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后来更被尊为“皇父摄政王”。一般来说,皇父只封给皇帝的父亲。处境危如累卵的小皇帝只能仰人鼻息,以迷惑大权在握的多尔衮。
摄政王多尔衮像
功高震主,皇帝杀功臣的前例,多不胜举;泰山压顶,功臣弒皇帝篡位的情形,也不是罕见。何况事实证明,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他的爵位便被削除,连宗室的皇籍也被剥夺,以他生前有篡夺皇位的阴谋之嫌为借口,落到这个下场,最大的原因,要算民间流传“太后下嫁”这个顺治皇帝最受不了的流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痴心皇帝千古谜:顺治(2)
本来,纳兄弟之寡妇为妻,乃满族旧有的习俗。只要父亲的妻妾非自己生母的女性,都可以娶来做太太。这个风俗习惯对游牧狩猎移动频繁的集团来说,是庇护弱小女子的权变措置。所以,在哥哥皇太极过世以后,多尔衮把顺治帝的生母占为己有,从满族的风习来说,也未可厚非。可是,顺治帝从七岁进入紫禁城,即受汉族经师的教育,在《四书》《五经》的儒教熏陶下,儒教的伦理观使他对叔父“乱伦”的举动,实在看不顺眼。
多尔衮的笼络和高压的“薙发令”:不留辫发的汉人严命杀头不赦,看在顺治帝的眼中,也是违背他的儒教政治理念。顺治帝亲政以后,调查“驿站差官”、免除“纳银度牒”、停止“诸路贡献”等诸项措施,被认为是顺治帝的爱民做法。因为各地兵员、武器、军需品的输送,常有法外强制居民劳动的现象,马上下令调查。僧侣或道士的名分都是花银子买来的,这个陋规也下令废除。劳师动众的进贡,如汉中柑子、江南橘子、河南石榴、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