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路青云-第6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治明和另外一个之江商人张子良与许建东、陈福明都是一个县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好,都是听许建东和陈福明说了包飞扬的事情,才一起过来,想要看看海州有没有什么合适的投资的机会。



  张子良也笑着说道:“我们几个人,这些年去过不少地方,也投资了好几个项目,平常接触的之江商人也不少,反正我们接触下来。不管到哪个地方,地方上的干部总是恨不得许诺任何条件,只要我们留下来,但是我们知道。真等到我们留了下来,投资进来,砸在厂房、机器设备上,那之前的许诺就都不算数了,我们的麻烦也就来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能怎么办?撤资,之前的投资就打了水漂,谁也不舍得,就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做。”



  陈福明等人都点了点头:“是啊,我们最担心的其实就是这个,毕竟我们做的都是小本生意,不像那些外资、合资企业,人家来头大,可以跟地方谈条件。我们规模小,没来的时候还能谈谈,来了以后,就像进了笼子,只能任由宰割。”



  “当然,在包主任这里,我们最不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来的时候,包主任就能坦诚相待,更何况我们来了以后?我也打听过来。去望海投资的那些人,说起包主任,每个人都要竖起两根大拇指。”许建东说道。



  “我这个人不轻易承诺,但凡我承诺的事情。那就一定要做到。”包飞扬笑着摆了摆手:“我也不能承诺这样的事情在临港临港经济开发区就不会发生,但是我可以承诺,我们一定尽力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旦发生,只要我知道,就一定会改正。并且追究到底。”



  “好,有包主任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



  “只要包主任在这里,我就从来没有不放心过。”陈福明等人都笑着说道。



  包飞扬道:“临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定位与望海县不一样,发展潜力与空间更大。我在这里跟大家交个底,海州要发展成为地区工业重镇,海州湾地区要成为大江经济带的重要北翼,而且要发挥陆桥经济带的龙头作用,将这条潜龙带动起来,当然,这是远景,不过基于这个远景,我们欢迎各类投资入场。”



  “哈哈,是是是,海州有了包主任您,这个以后的发展肯定是一日千里啊!”陈福明等人自然又是一通阿谀奉承,不过诚意明显差了很多。



  包飞扬笑了笑说道:“好了,我知道大家没有什么信心,我也只是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主任,咱们还是谈谈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事情。”



  听到包飞扬这样说,陈福明等人也连忙认真起来,他们对包飞扬有一些了解,知道他是一个特别重视规划的官员。虽然现在很多地方上的官员都在讲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往往都没有什么长期性,不要说换了领导规划就会跟着变,就是同一个领导,自己打自己脸的事情也不少干。



  而在包飞扬这里,只要确定了规划,至少在他任上,一定会按照规划来,而且他的执行力非常强,在望海县的时候,就用短短两三年时间,将望海县打造成为一个以造纸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工业城市,现在不管换成是谁主政望海,都不可能变更这个规划,因为整个格局已经形成,当地的主要资源都集中在这一块,想要另起炉灶的成本非常高,失败的风险也很大,所以明智的人都知道应该怎么选择。



  其实作为商人,他们也比较喜欢这种情况,起码可以确定他们投资的项目未来几年内相关的政策不会发生改变,可以一直做下去,这也是他们主动跑到海州来的原因之一。



  现在包飞扬要跟他们谈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这些之江商人当然非常重视,因为这很可能会决定他们有没有可能在临港经济开发区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



  见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包飞扬笑了笑,让大家轻松一点,然后才开口道:“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产业规划,实际上也是要看大海州湾、看海州地区的规划,大体上,临港未来的重心是临港产业,我们临港经济开发区拥有十多公里岸线,不过海州多山,这十多公里岸线被分割成几个部分,大概只有七八公里岸线拥有良好的腹地,这七八公里岸线及其三五公里腹地就是我们发展临港工业的核心区,目前我们的计划是要发展炼化、造船、能源、钢铁、汽车制造等重化工业与制造业。”



  “另外在望港乡与五滩乡,地势比较平坦,还有比较大面积的冲积滩涂,但是因为河口泥沙淤积严重,岸线资源并不好,那边我们就打算建轻工,发展出口加工业,目前规划的是一个出口加工区、电子产业园区、机电工业园区和一个塑料工业园区。”



  “再往南,就是冠东县,冠东县墟沟拥有不错的港口条件与岸线资源,那边将会发展造船工业和粮食加工产业,再往南就是望海县,大家都知道的,那边的重点就是造纸产业,然后望海与南边的滨城和向海的粮食加工与水产品加工业也都做得很好。”



  “从临港经济开发区向北,就是海州港,海州港的北侧是海东区,海东区的海滩很不错,山与海的景色非常优美,那边的重点是旅游业。”



  “另外沿陆桥线向西,就是海州的主城区,海州以西的腹地就更加广阔,可选择的项目会更多。”



  “大体上,整个临港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的产业布局就是这样。”包飞扬说道:“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抓龙头,海州的经济布局看似庞大,纸面上的资源都很好,但是哪一项都不是特别有力。从海州的格局来说,龙头就是临港经济开发区,只有将临港经济开发区搞上去,海州才能有突破,否则的话,海州地区就会被南部的通城等地区抛得越来越远,而且相比齐鲁南部的城市,虽然我们现在还有一些优势,但是在发展速度上,也可能会被齐鲁省南部这些城市赶超。”(未完待续。)
第九百九十六章 投资基金
  “而临港经济开发区的龙头又在哪里呢?我认为由两个,一个就是重化工业项目,这种项目的规模效应与带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凡大型港口城市,都必然会有重化工业项目压阵。”在众人兴奋的目光中,包飞扬继续侃侃而谈:“第二个则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港口的优势在哪里?就是大宗原材料与大宗商品的进与出比较方便,我们临港开发区布置出口加工业,原料的进与商品的出都很方便,另外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海州、靖城作为江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优势,而且作为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有陇海铁路这个大动脉强大的运输能力做保障,我们海州地区还可以利用陇海铁路对中西部强大的辐射能力来承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与原材料。”



  陈福明等人相互看了看,然后笑着说道:“包主任果然是大气魄啊,海州地区发展得越好,我们的机会也就越多,这是好事啊。”



  “这次来海州,就听说海州地区要搞造船基地,这大概也是包主任您的手笔吧?”许建东也笑着说道。



  包飞扬笑了笑:“这事我们正在做,目前主要是想将海州地区的造船业都集中起来,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另外也在跟国外的造船公司联系,希望上合资或者外资的项目,你们要是对这方面感兴趣,也欢迎你们来投资。”



  “包主任,我听说望海县的县属企业在改制整合的时候,引入了不少民资,那这次海州市造船业的整合是不是也接受民间资本呢?”陈福明问道。



  望海县县属企业改制基本上都实现了股份化,其中引入外部资本,充实公司的资本金,增加企业竞争力与发展能力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这些公司现在的情况都不错,起步比较早的几家已经开始回馈股东,其回报之丰厚,让很多但是没能够参与的人扼腕痛惜。



  包飞扬道:“市里对船舶产业的整合方案还没有正式出台。但是应该也会引进外部资本,原则上我们不会拒绝任何符合要求的资本参与,不过造船业和其它项目不一样,需要的投资很大。一般小资本肯定是没有办法进来的。”



  陈福明不由讪讪地笑了笑:“我就是问一问,说实话,我们对造船这一块业不熟悉,但还是希望海州的造船能够做起来,我们说不定能够介入零配件供应这个领域。”



  陈福明等人都是颇有实力的之江商人。拿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出来投资都不是问题,但是这点钱在造船业确实也不算什么。



  包飞扬说道:“如果陈总你们真对造船这一块感兴趣,其实也不妨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投资公司,有一千万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参与造船项目的投资了。”



  陈福明等人相互看了看,然后才由陈福明开口说道:“包主任,其实也不怕您笑话。来了海州以后,听说到这个消息,我们几个人商量一下。确实有点兴趣。”



  “我们几个人做的产品跟船舶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对能够参与这种大项目,也很向往,我们也想过几个人凑一凑,然后入个股什么的。”陈福明说道。



  包飞扬点了点头:“你们有这个想法,很好,等方案出来以后,我一定让林局跟你们联系。”



  “另外,我觉得你们的步子其实还可以迈得更大一点。我打个比方,这次你们想要投资造船项目。资金量可能有点小,你们也完全可以联络其他之江商人,大家一起来投资。你们将资金收拢到一家投资公司,然后以这家投资公司的名义进行入股。”



  “再反过来说。你们不但可以投资这一个项目,以后有合适的项目,也可以投资,这也是你们之江人的优势。”



  “这是不是就是私募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了?”陈福明问道。



  当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管控还比较严厉,私人想要进入这个领域。限制还很多。目前国内也存在一些投资基金,大部分都是国有的,以各地的信托公司为主,私人还不被允许成立这样的公司。



  不过理论界和投资界已经在呼吁放开这一块的市场,规范并鼓励投资基金包括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



  包飞扬笑了笑:“有点类似,具体应该怎么办,你们还是要研究一下相关的法律,要按照规定来。”



  “那当然,我们都是守法公民。”陈福明笑着说道。



  是基金还是公司,这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大概就是看公司自己有没有实体业务,因此真的想要规避的话,也很容易。



  不过产业基金的运作对陈福明等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东西,如果只是大家凑一点钱投资某个项目那还好运作,如果要一直运营下去,如何进行投资决策,如果对基金的运作进行监督,这些事情都不那么好办。



  陈福明等人暂时还没有想到这一块,但是包飞扬的话也提醒了他们,那就是之江商人的优势就在于抱团,他们可以找更多有兴趣的人一起来投资海州的造船业。当然最终是不是要投资,还要看海州地区对造船业的整合计划,是不是真的可行,是不是在预期的时间内可以看到收益。



  包飞扬看到的则是陈福明等人代表的之江商人这个群体,陈福明等人来海州地区投资,固然也可以推动海州的发展,不过这些小老板的实力有限,还没有实力参与到重化工业项目当中来。



  但是之江商人这个群体的整体实力非常雄厚,而且又喜欢抱团,这简直就是发展私募投资基金的最佳选择。不过国内目前对私募基金是不认可的,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如果国内的私募,甚至公募基金能够发展起来,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能够获得他们所急需要的资金。



  众所周知,华夏国一向是一个储蓄率比较高的国家,这往往意味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并且可以用来进行投资,让经济获得比较快的增长。华夏这些年的迅速发展,与高储蓄率的关系密不可分。



  但是在储蓄到投资的转变当中,我们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这一种间接的方式,而缺少投资基金这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而国内银行体系的效率并不高,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缺钱、借不到钱,但是银行却有钱借不出去,能够借到钱的大部分都是国企,包括很多效益很差的企业。



  包飞扬不清楚华夏国内这方面的政策什么时候会放开,但是如果陈福明等人能够很好地解决组织和管理的问题,以公司的名义,筹集一笔资金参与投资,从法律上来说,也是没有问题的。通过这种方式,或许可以撬动大量之江的资金进入海州,解决海州发展中紧缺的资金问题。



  海州下一步要发展重化工业,项目很关键,但资金才是关键当中的关键,只要有资金,就能找到项目,反之如果没有资金的话,就算找到了项目也做不起来。



  包飞扬和陈福明等人谈得很投挈,他们明显对包飞扬的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不过他们对船厂的投资只能算是财务投资,毕竟他们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并不多。他们更关心的,还是实体投资,那才是他们的根本。



  在国内的招商引资活动中,对外资的重视,要远远超过民营资本,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民营资本实力弱小,而且从那个年代过来,对民营资本有一种天然的提防,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对民营资本经济的发展会不会改变社会性质,都有争论。



  从一开始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再到抓大放小,控制国民经济核心产业,国退民进的过程中,民营经济越来越发达,在华夏的五百强,甚至世界五百强中,都开始出现民营经济的身影。



  包飞扬很清楚民营经济的活力,所以他要鼓励海洲人当老板、当股东,同时也要将民营经济搞得最好的之江民营资本带到海州来,让他们参与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实现多方共赢。



  与望海县相比,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格局更大,也能够容纳更多的产业,陈福明等人的项目也都是开发去将来要进行发展的,因此这次会谈的结果也是皆大欢喜,陈福明等人表示,这就开始准备投资事宜。



  包飞扬让林子琪与陈福明等人保持密切联络。同时包飞扬也相信,陈福明等人回去以后,也必将带动越来越多的之江商人来临港经济开发区投资。



  有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凰吗?



  有望海县的前车之鉴放在那里,包飞扬相信自己这块金字招牌还是管点用的,陈福明这些之江商人这次绝对不会错过这次到临港经济开发区来投资的难得的机会的!(未完待续。)
第九百九十七章 马来西亚华商考察团
  月底,马来西亚的华商考察团终于抵达海州地区,这个考察团的成员多达四十多人,包括了二十多家企业和投资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鼎峰集团集团的郭柏年。郭柏年虽然不是鼎峰集团陈氏家族的嫡系,却是鼎峰集团这些年从家族管理向职业经理人管理转变的代表性人物。在马来西亚华商圈,有不少熟悉鼎峰集团的人都认为,郭柏年将很快进入鼎峰集团集团的核心管理层。



  马来西亚华商考察团在海州地区经过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