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文字的表达会让人更容易理解。

  意见书写好后送进了秦王宫室,没有任何回音。

  苏秦仍旧不想放弃,于是又继续写下去。

  一连写了十封给秦王的上书,统统没有回应。

  来秦国已经很长时间了,父母给的钱眼看用尽,再不离开的话,怕是只能要饭了。

  虽然这样回家实在丢脸,但万般无奈的苏秦也只得硬着头皮踏上归程。

  手里已经没有多少钱的他,大概很少能雇车驱行,更多的时候是要靠双脚走路。旅途中也不可能享受好一点的饭食,所以当他包着裹腿,趿着草鞋,拖着疲惫不堪的步子,终于挪到家门前时,整个人已是又黑又瘦,百般憔悴。

  这样一副惨相却没勾起家人的半点怜悯之心,老父老母看着这个怎么都不中用的儿子,什么话也没说。嫂子更是一张冷脸,苏秦饥肠漉漉,她却连饭都懒得给小叔子做。就连正忙着织布的妻子,见丈夫回来也依然坚持工作,好象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满心凄凉的苏秦只有长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尽管自觉惭愧,可是既然选定了人生目标,苏秦就决不肯这样认输。

  就在当天晚上,他翻箱倒柜地找出《太公阴符》来,决心彻夜苦读。

  夜深了,难以抑制的睡意袭来,快要坚持不住的苏秦急忙抓过一支锥子狠刺大腿,鲜血一直流淌到脚上。他痛责自己道:“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乎?”'5'

  哪有像你这样游说君主却搞不到财富和官位的笨蛋?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按《战国策》的说法,苏秦终于学成纵横之术,那句“可以说当世之君”的话也是这时才说出来的。从此以后,苏秦的事业前途就顺风顺水了。

  真实的情况恐怕不会这么简单。

  如果苏秦苦学的依旧是对秦王说的那种浮夸之词,别说一年两年,就是做一辈子书虫,也难成大用。从《战国纵横家书》来看,苏秦的文字简洁有条理,绝无繁复冗长的虚辞。假如他这时真的有过忍痛出血的苦修的话,其结果也可能是彻底抛掉了那些半吊子的说教,悟出了真正切合实际的纵横权变之道。

  虽然有所领悟,但还需要经过现实的历练才行。可能就在这时,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刚自学成才的苏秦有了实习的机会。

  这件事关系到包括乘轩里在内的整个东周的生计问题。

  据《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这一年“东周欲为稻”,要全民种水稻。

  那时像东周及其相邻的中原中心地带,最常见的农作物是稷,也就是谷子。适宜湿润气候的水稻应该多生长在南方的楚国等地。此番东周引进稻米种植,大约就是想在周遭地区创造一个商机,利用这少见又好吃的白米,为自己多赚取些个农业收入。

  可是偏偏有人见不得东周发财,这个人就是跟东周紧邻的西周的国君……西周君。

  东、西周的君主同为周朝宗室的家族兄弟,多少年来却明争暗斗,如同仇人一般。

  要说清他们结下的梁子,就要回溯到一百余年前。

  公元前441年,在位二十八年的周定王去世,一场王权的血腥争夺也开始了。

  周定王的长子叫去疾,按照惯例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却不料想在王座上呆了才三个月,就被他的弟弟叔杀掉了。叔登上王位刚五个月,又给他的弟弟嵬杀死。嵬跨过两个哥哥的尸体,成为了周考王。

  坐在王座上,经历了两次弑兄惨剧的周考王心里并不踏实。他可能感觉到了一双眼睛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这双眼睛属于他的弟弟揭。

  为了尽量不让自己重蹈兄长们的覆辙,考王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登位的第二年他宣布,把都城从雒邑王城迁到东边一点点的成周去。将王城留给了揭,还封他为西周公,理由是让他延续圣贤周公的官职。这明显是用分出一块蛋糕的方法,安抚揭那颗可能蠢蠢欲动的心。

  不知是不是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占据了三百多年来祖先几乎世代居住的都城,揭还真的跟哥哥终生相安无事。

  谁也没想到,七十三年过后,西周自家又闹起了内讧。

  五。成功往往先从小事开始。

  公元前367年,揭的继承人西周威公去世。其太子朝合理合法地即位,却不想朝的弟弟根也学着先辈的样子,与哥哥争夺起君权来。

  根自然不是一个人战斗,他找到了两个有力的靠山,赵国和韩国。

  赵、韩正对周朝属地心存觊觎。威公去世的前一年,两国就已出兵攻打周地。此时根跑来求助,正中它们的下怀。

  在赵、韩的支持下,根占据了王城东面一个叫巩的城邑,和哥哥朝展开了对抗。这巩本不是西周的领地,但根给自己想了一条强拿别人东西的理由,那就是他要侍侯尊奉当时的天子周显王。

  有大国出头给弟弟撑场子,朝还真拿根没有办法,不过根也没法把朝从现有的位子上拉下来。到最后哥俩都只好承认既成事实,然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分蛋糕行动,将周王室仅存的一点土地当作自家的私产彻底瓜分。朝的西周得到了谷城、缑氏和王城,根占有了平阴、偃师与巩,国有资产基本流失的周显王只能依附根生存,所以他居住的成周实际上也归根控制。根的地盘从此被叫作东周,他就是第一代的东周君……惠公。

  周朝这块发霉的蛋糕其实已经没有多大了。西周后来被秦国灭亡时有一个统计数字,“邑三十六,口三万”,也就是共有区区三十六个城镇,三万人口。与西周基本平分秋色的东周,土地面积及人数也应跟它大致相当。

  如此小国寡民,想生存自然要看别人的脸色。有一次秦国名臣樗里疾带着一百辆车来到西周,西周君不敢怠慢,摆出军兵仪仗欢迎。哪想到却惹恼了南边的楚国,对秦国势力扩张十分敏感的楚王,见西周这样高规格地接待秦人,非常的愤怒。西周又连忙派人去对楚王解释,搞军人列队迎接,实际是为了防备樗里疾可能会借机入侵。西周自己亡了国倒不算什么,只是怕给楚王增加忧愁。

  那个不听伯夷、叔齐劝告,执意要大动干戈,作天下之主的周武王。倘若地下有知,看见自己的子孙在诸侯面前这般卑微的模样,只怕会气得再死一回。

  可即便拥挤在这么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又要遭外人欺侮,东周跟西周仍然忘不了互相争斗,甚至还发生过战争。

  几十年较量下来,虽然东周最初依仗外国的扶持,气势汹汹,可是在以后的岁月里却渐渐衰落。倒是一开始被动的西周慢慢地掌握了主导权。公元前315年,刚刚即位的周赧王将住处从成周搬到了西周的王城,这明显是西周君运作的结果。西晋人皇甫谧在他撰写的《帝王世纪》一书中指出,这时的周朝“政在西周”。

  眼看着自己控制的君王被挖走,东周竟然连一点反对的表示都没有,足见其国力的微弱。

  占尽了上风的西周君依然时刻不忘遏制和打压东周。虽然此次东周只是想用水稻多捞些钱,他也绝对不能容忍。

  西周君这一次的遏制手段是:断水。

  从这个招术来看,东周的农业用水至少大部分是引自西周境内。只要西周截断水渠,东周的农田灌溉就成了问题。更不要说一刻也离不开水的水稻了。

  面对干涸的田地,空攥着一束束稻秧的东周农人只能发傻。最高统治者东周君也茫然不知所措。

  这时候苏家兄弟中有人主动前来见东周君,声称能为国家排忧解难,可以“使西周下水”。

  这人是不是苏秦,记载此事的《战国策》说得并不明确,只称他为苏子。

  古时曾有一本叫《苏子》的书流传,内容就是苏秦的言论。虽然这很可能是本伪书,但说明在一般人的习惯里,苏子所指的就是苏秦。

  其实这位苏子此时跑出来并非真的是为百姓做善事,而只是想借机牟利。从东、西周这种弱国身上赚些小钱的勾当,更像是一个初次出道的说客的行为。如果苏代不是在他“至于邯郸”和“至燕廷”之前作了这件事的话,当他经受了燕、齐两大国的宦场历练以后,大概是不屑于这点蝇头小利的。所以此刻的这位苏子,属于苏秦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是苏秦,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只身前往西周。告诉西周君,断水的谋略错了,这样做反倒会“富东周”,因为东周百姓现在准备“皆种麦”了。

  麦子在当时就已是中原常见的农作物,东周人种它怎么会富?

  这里面有一个时差的玄机。

  麦子分大麦与小麦,春秋战国时多种植小麦,苏秦的“麦”也应是指小麦,而小麦又分冬小麦和春小麦。那时的农业已施行一年两熟制,人们先种冬小麦,待来年夏天收割后,又栽种粟,也就是谷子。这样冬小麦便成了主要的小麦品种,而按苏秦所说,东周这时要种的却是少见的春小麦。

  春小麦的成熟期在秋季,那时候冬小麦磨成的面粉已经被人们吃得差不多了,依据物以稀为贵的原理,如果此时春小麦制品上市,必成抢手货,东周人到时自然可以同样的大赚一笔,西周君就只能干着急了。

  或许这时听完苏秦的话,西周君就开始坐不住了,两眼盯着这个年轻人讨对策。

  苏秦不慌不忙地给西周君支招,不如先给东周放水,等他们插下了水稻的秧苗,再重新断水。到那时东周农业的生死便只能依赖西周的恩典,将不得不“受命于君”,西周岂不就可以控制东周了吗?

  对这时一心只求功名富贵的苏秦来说,生养他的东周乡土今后的命运如何,是绝对可以忽略不计的。

  听了如此妙计,西周君能说的也就只有:“善。”

  通往东周的渠道重又涌起清亮的水流,东周和西周全都很高兴。两面讨巧的苏秦“亦得两国之金也”'6'。

  '1''2'《孟子·公孙丑》

  '3'《孟子·尽心》

  '4'《史记·苏秦传》

  '5'《战国策·秦策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6'《战国策·东周策》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初露峥嵘
一。人成功之后会怎样?

  以东、西周两国的实力,即便是双份赏金也不会是一笔数目多么大的巨款,但这毕竟是苏秦苦熬几年挣得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他从此再不是那个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的废人,他终于成功了。

  果然,身价看涨的他享受的待遇大不相同。

  《战国策》和《史记》都有一段对苏秦回家看看时的描写。那是在苏秦最风光的时候,司马迁说他同时兼职作六大诸侯的相国。处在事业顶峰的他,带着众多的随从车马,炫耀般地荣归故里。得到消息后,他的父母家人慌忙打扫庭院屋舍,又摆下酒席,还雇了一支乐队伴奏。然后除父母外全家总动员,出村三十里迎接这位从前的浪子,今日的贵人。见面之后,一向看不起苏秦的妻子和嫂子都惶恐得跪伏在地上不敢抬头。

  可是从《战国纵横家书》中看,苏秦根本就没有六个相国那么多的兼差,而且也似乎从来没机会衣锦还乡地摆阔。

  如果苏秦确实曾把妻子跟嫂子吓得趴下的话,说不定就是在他游说东、西周归来之后。受到的礼遇肯定不会像史书记载的那么隆重,但听说苏秦居然在两位国君得了赏识,自觉门庭增光的家人出门迎接一下还是可能的。乘轩里的乡邻也可能会纷纷地聚集到村口,他们要看看这位不知怎么忽然就有了出息的苏家老二。

  苏秦妻子和嫂子的样子也很可以理解,今天尚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俗语流传,两千多年前的社会就更是等级森严分明。不管苏秦过去如何,现在他可是能给国君出点子的大人物了。在妻子跟嫂子的乡野草根思维里面,今后要是不小心得罪了这位丈夫或小叔子,他给国君出一个杀她俩头的点子,那可怎么得了。

  恐怕没有什么比看着曾经蔑视自己的人,如今却在自己面前战战兢兢更让人快意的了。没什么雅量的苏秦自然还忘不了带着一脸的嘲笑,挖苦嫂子道:“何前倨而后恭也?”

  从前干嘛那么傲慢,现在为何如此恭敬?

  嫂子想必仍旧是一副哆哆嗦嗦的样子,回答道:“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季子据说是苏秦的字,也有说是嫂子对小叔子的称呼。如今这小叔子地位高了,挣钱多了,叫人怎敢不敬。

  两千年来,嫂子的回答历来被当作一个势利眼的表白。其实如果换一个角度,这句话难道不是一位自知身份卑微的农家妇女淳朴实在的表现?

  或许正是听懂了嫂子话语的真意,苏秦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不再嘲弄这个同样活得不容易的女人,只是喟然长叹:“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1'

  刚刚体验到功利的*和荣耀的他,只会更加认定,人要想活得像个样子,权势和财富一个都不能少。

  可是现在的他只不过是拿到了一点赏钱,离“势位富贵”还差得远呢。要取得真正的成功,眼光就不能只局限在东、西周这种没落之地,必须放眼天下。

  苏秦必定一直都在关注天下局势,寻找着属于他的机遇。

  现在的人没法确定他具体观察了多久,唯一知道的是至少到公元前312年,机会又找上了他。

  公元前312年跟往年没什么不同,一样是战乱频繁。比如秦国派出军队,帮忙魏国进攻苏秦日后的东家燕国。史书没有记载这次用兵的结果,但显然不是燕国击退了侵略,否则史书不大会如此一笔带过,连胜负都懒得说,因为那是用脚趾头想也知道的事。还没从子之之乱中缓过劲来的燕国,定然无力招架两大国的进犯。面对强敌,燕昭王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低声下气地求和。秦、魏两国也不想(或是没有能力)赶尽杀绝,自然乐得讲和。苏秦后来在向齐宣王索还燕国十城的时候说,燕王是“秦王之少婿”,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攀的亲。因为秦惠文王之后的两位秦王,在位仅五年左右的秦武王没有子嗣,从他动不动跟别人比力气的行为看,他的年岁一定不是很大,如果有女儿的话估计年龄也会很小。据专家考证苏秦索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7年左右,那时秦武王刚死不久,其女儿怕是还未成人,嫁人的可能性也就不大。秦武王的弟弟秦昭王即位时还是个少年,更没资格当人家岳父,所以燕昭王娶的十有*是秦惠文王的女儿。而这位秦王的生命此时还只剩一年,娶亲或至少定亲应该就在这段时间。

  燕昭王娶没娶秦王的女儿,这时候的苏秦还不会感兴趣,让他关注的仍旧是本乡本土的东周,因为东周君派人来向他求援了。

  二。乱摊派是咱们的老传统。

  公元前312年的战事中有一场是韩国、秦国与楚国之间的较量。楚军包围了韩国的城市雍氏,秦军又从外围包抄了楚军,三方就这样僵持对峙了起来。

  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场战争竟然把完全不相干的东周也牵扯上了。

  眼看战局一天天拖延,韩军的后勤供应大概开始吃紧。韩国毕竟国力有限,要长时间供给战时的各种军需物品,肯定是有困难的,韩国主管战略储备的官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