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这也有睿宗自己优柔寡断(或者说被妹妹和儿子架空?)的原因。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睿宗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睿宗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

  虽然太平公主不和武后、韦后那样主政,大事必须征得睿宗同意,但她提出的每件事睿宗都无原则的迁就。成了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其余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最后太平公主的权势竟然甚至超过了睿宗,“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对她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

  还有一种猜测,就是李隆基在当上太子之后,急于上位。睿宗为了制约李隆基的谋权,把权力放给妹妹太平公主,用来制约李隆基的势力(皇帝做到这一步,太郁闷了)。

  根据李旦的行为,我个人感觉,是他想搞平衡,他的兄长都死在内斗上,不想再失去妹妹或儿子(但愿如此)。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这位公主不太平(2)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这是韩愈所作的《游太平公主山庄》,虽然是用一种略带讥讽的语气,也可看出当时太平公主生活骄奢,行为肆无忌惮、横征暴敛。

  随着太平公主的权势加大,愈加的骄横。再看李隆基,就有些不顺眼了,“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党。”

  新唐书前一句先说,当时有七名宰相,五名出自太平公主名下,接着又说太平公主忌惮朝中宰相都是太子一党,感觉有点别扭。难道出自太平公主门下的也心向李隆基?或者说,这五位宰相都是以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关系尚好时提拔的,现在全被太子拉拢过去了?看来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总之,太平公主想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乃有逆谋”)。

  她先采取挑起舆论的战术,私下传播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应立为太子(“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言论,还到睿宗那里打李隆基的小报告,挑拨二人的父子关系。

  712年7月,天上出现了彗星,在古代这可是与天下大事要挂钩的。太平公主趁机向睿宗说:“彗星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所主之事是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意指李隆基要篡位。

  李旦长期旁观妹妹与儿子两人的争斗,当然知道这是妹妹要离间自己父子的关系。他回答了一句话,让太平公主登时目瞪口呆。睿宗说:“我决心要把帝位传给有德之人(传德避灾,吾志决矣)”。这有德之人当然 是李隆基。

  太平公主没想到自己一句话,竟然被哥哥听反了,不但不废太子,还要传位给他,后悔的肠子都青了。一再劝阻李旦不要让位,但睿宗只是不听。

  估计睿宗从小就面对宫廷争斗,看着三位兄长(李弘、李贤、李显)皆因此而死,现在自己妹妹和儿子又要重蹈覆辙,自己一力想平衡两人,但一直无法做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像坐着跷跷板,不是你起,就是我下。最终心里彻底厌烦了,以后随你们去,我自去当个不管事的太上皇吧。

  一般来说,新皇上位,都会第二年才改年号,但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立即把年号改为先天。(看来表面上一再推辞,实际上当皇帝已经迫不急待了)。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人的争斗,和已经大不相同,李隆基开始占据绝对的上风。玄宗(李隆基)当然不会再给太平公主那么大的权力,并且想渐渐消除她的势力。

  先天2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面对玄宗的打压,开始坐不住了,准备铤而走险刺杀玄宗。

  战争不仅要靠实力,还是谍报工作的比拚,玄宗的谍报工作做得很好,知道了太平公主的行动计划。于是提前发动,调动禁军,诛杀企图造反的太平公主党羽,而太平公主本人则被赐死在家中。以前站错队的官员也都受到牵连,因此事造成的人员变动一年都没有完(“百官素为公主所善及恶之者,或黜或陟,终岁不尽。”)。

  从玄宗诛杀太平公主一事来看,有些太简单了,仅仅动用了三百禁军就完事了?

  太平公主一生经历的宫廷政变何其多,母亲夺权,哥哥李弘被杀,张柬之等人铲除两张助中宗上位,韦后扶李重茂为帝,诛韦氏李旦称帝等,尤其是诛韦氏、废少帝之事,太平公主更是主谋之一。她有些如此丰富的宫廷内斗经验,绝不同于韦后、安乐公主之流,又怎么会被玄宗轻易拿下。尤其是玄宗在诛杀其党羽常元楷、李慈等人,当时并没有抓住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逃入山中,三天后才返回来。在这三天内,太平公主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一些看起来都不正常。

  有一种猜测说法,太平公主并没有谋反的意思。否则,以她在朝中如此大的声望,不可能轻易就被李隆基平定。就算是玄宗占了大义的名分,但朝中近太平公主的官员都知道,一旦太平公主倒台,自己也会身首异处,长刀加颈,也总得反抗一下吧。但太平公主在失踪的三天内没发出任何号召,反倒是留给了玄宗足够的时间处理朝廷内部人员。

  玄宗除掉太平公主,坐稳皇位的这一年,郭子仪已经17岁了(按照旧历的习惯,此为周岁)。在现代,17岁还上着高中,什么事也不懂。但在古代,这已经到了结婚年龄了(唐代贞观令要求男子二十岁结婚,但实现上大多不到此年龄就结婚了,所以玄宗期间又定为男子十五岁即可结婚)。17岁的郭子仪已经能够以一种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从705年中宗继位,到713年诛杀太平公主,这8年的时间里,朝堂之上一直血雨腥风,“城头变幻大王旗”。郭敬之身为官员,肯定也会受到上层权力变动的波及,郭子仪从父亲那里也知道一些争斗的内幕。他从朝廷的变动中,看到了阴谋、血腥、睚眦必报、你死我活;有些人为了权力可以不顾道义、不顾亲情,在他们眼中,只有利益;小小的猜疑,可以引起巨大的杀戮;些须的利益,可以造成朋友、亲人的背叛。多少正直的大臣,因为仗义执言而身首异处;多少的奸佞小人,因为溜须拍马而身处高位。

  可以说,日后郭子仪处在朝堂之上,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谁也不得罪性格的养成,和这一段的观察和思索不无关系。,

  郭子仪默默地感受着时刻张开血盆大口无情吞噬生命的朝廷,静静地观察着下一步的变化。

第十章  妇人干政之祸
唐朝是个“妇寺干政”比较严重的朝代,“妇”是指女人,“寺”不是指和尚,而是宦官。“妇寺干政”的分界线,就是唐玄宗。在玄宗之后,是“寺”干政,在玄宗之前,主要是“妇”来干政,这股潮流,则是武则天引起来的。

  武则天在位期间,虽然把政事也搞的不错,但更多的是依靠“贞观之治”的老底子,她本人算不上励精图治、英明神武,并且还不时有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行为。

  比如非得把一年从十一月开始,把十一月称为正月,然后才是腊月,第三个月才叫一月。

  再比如乱改年号,从高宗生病,武则天开始把持朝政起(显庆二年),到中宗二次登基,除去李显、李旦第一次当皇帝在位的时间,共37年,年号用了27个,有时一年就两年号。弄得我一看见武后期间的年号就头大。

  (多少年后,两老汉相逢,甲问:“老哥,看您高寿,哪年生人啊?” 乙捋着胡子道:“我是神功元年的,兄弟你是哪年生人啊?”甲笑了:“我是万岁通天二年的。”乙高兴地说:“咱俩差不多啊,那是你大还是我大呢?”………“这个?”甲挠起了头皮:“这个我也记不清神功在前还是万岁通天在前了,我是丁酉年的。”………“咳,原来咱俩一般大啊,都和当朝汾阳王郭子仪令公同一年的,都怪这则天皇后这老女人,起这么多年号,都让人记不住年纪了。”)

  当然,最令人不解的就是传位之事了,摇摆来摇摆去,一会儿想传“武”,一会儿想传“李”。

  武则天带给大唐最大的坏处就是让一部分人的心态失衡,仅以李家人来看,就有:

  李显,让他母亲给吓怕了,变得有些心智不足,最后被妻女毒死。

  李旦,面对亲人(武则天曾杀死数十位有可能对她地位有影响的李姓王爷),患得患失,面对妹妹和儿子的争权夺利,没有能力进行约束。

  太平公主,总是想当一位女皇帝,能手握大权,干涉朝政仍嫌不足,最后身败名裂,在家中自杀。

  韦氏,以武后为偶像,也曾学习到武后辅佐高宗的地位,但在朝中无原则的排除异已、扰乱朝纲,被李隆基所杀。

  安乐公主,想当一回女皇帝,实则愚钝,最后被李隆基所杀。

  另外,中宗太子李重俊、少帝李重茂都是妇人干政的受害者。

  站在男女平等的角度,女人当政也没有什么,武则天当政时期就比大多数男皇帝干得出色。但由于当时的观念与现在不同(就算是现在,你看看中央有几位女士?),以男为尊的思想比较严重。妇人干政就存在着很多弊端。

  1、造成道德理念的混乱

  在唐朝还处于农耕经济,农民养家糊口以男人为主,所以男人当家,这可不是因为前人不咸不淡的说几句类似“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句子的教育,而是当时的家庭形态使然。

  朝堂之上女人主政,势必改变以男为尊的理念。家中的婆娘可有理了,连一众国家大臣都向女人叩头高呼万岁,你一个小农民还神气什么?

  老百姓受不了大老爷们地位争剧下降的事实,昨天还能在家指手划脚,今天就得畏首畏尾,这样的家庭,想不乱都不行。

  道德观念是多年的传承,可不是短时间能扭转的。

  武则天一帝也就算了,如果持续来上几位女皇,天下非乱不可。

  2、男面首乱政

  男皇帝可以养许多后宫,所以武后当政时期,也有后宫男宠。不过武则天的面首可不仅是吃软饭这么简单,他们都不甘寂寞,无一例外地都走向了政治高层,成为高官。

  战国时吕后的嫪毐是长信候,武则天是皇帝,面首的官品当然要高一级,薛怀义,被官封国公、辅国大将军,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

  (嗯,国公叫得没错,意指国家皇帝的老公。)

  可以想一想,一个70岁女人的男宠,会有什么本领?这朝堂之上可不是讨论房中术的风月场所。他们只知道攀比豪华奢侈、相官员公然索贿、或买官卖官,把官场风气搞得一塌糊涂。

  张昌宗的弟弟张昌仪任洛阳县令,私下送贿赂求他办事没有不答应的。有一名姓薛的候选官员,拿着五十两金子和要求任职的文书贿赂他。张昌仪收下金子,到朝廷后把文书交给天官侍郎张锡。几天后,张锡把文书遗失,便问张昌仪,张昌仪骂他,说:“我也记不得了,只知道他姓薛,只要是姓薛的你就授官。”张锡没办法,找出姓薛的候选官员六十多人全部留下注授官职(这姓薛的够多的啊,不排除史书有夸张的成分)。

  这群男宠仗着武后的宠幸,飞扬跋扈,就算是宰相也不敢招惹他们。邵王李重润和永泰郡主暗地非议了几句,竟然被判处了绞刑。武后身体不行之后,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人才被杀,但他们造成的损失已经不可挽回。

  武后死后,这养面首的习惯却是留了下来,太平公主、韦氏、上官婉儿等人都深谙此道。男养女,那叫金屋藏骄,但这男面首,没有一个能安静地停在家里相妻教子,个个都要跳出来折腾一番。

  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如果这男面首能稳坐后宫,足不出户、唯唯诺诺,毫无男子气概,那也不可能得到女强人的宠爱了。

  所以说,想不让那些“小白脸子”转入前台,是不可能的。

  3、传位混乱

  这在武后执政时期表现非常明显,最后她把皇位传给李显,总感觉有些无奈(否则,自己以后入不了太庙啊!)。

  依照她的本心,究竟想把皇位传给儿子还是侄子呢?我们无从知道。但根据我的感觉,她更想把皇位传给侄子多一些(是不是有些吃惊?)

  她建立“武周”朝就是想和“李唐”划清界限,也就是说当她成立“周”之后,把国姓从“李”改为“武”。从这个角度上看,接替她皇位的必然要姓“武”而不是“李”。

  在武则天当朝时,武承嗣、武三思等多行不法行为,以武则天的精明当然有所了解,但她从没有采取真正的处理措施。而李姓王爷,别说违法乱纪,就是私下发几句牢骚,也是被砍头的命运。看来当时武则天已经起了灭绝李唐的决心。

  从武则天的性格来看,她是心狠手辣、天性凉薄之辈,根本不受亲情所羁绊。当她还是妃子时,为了诬陷太后杀人,就把自己的女儿搦死;当她当了皇帝后,为防皇位旁落,就把自己的儿子*死。传子传侄对她来说关系并不大,但如果想成为“周”朝的第一帝,就必须把位子传给能保持“周”持续下去的人。所以她才赐自己的儿子姓“武”。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武则天在临死之前,如大梦初醒,知道民意不可违,建立周朝,只是南柯一梦,无奈之下把江山重新交回李姓手中。

  不仅是武后,在那个时代,无论是韦氏、安乐公主还是太平公主如果荣登大宝,都会遇到这种困难,都会造成朝廷的动荡。

  即使她们不能成为皇帝,但由于参与了帝位的争夺,破坏了正常的规矩。但无数人纷纷无措的站队、押宝,造成巨大的内耗,正直的大臣难以存活,阿谀奉承之辈如鱼得水,大唐皇室的声望降到了极低点。

  在这危机时刻,李隆基恰逢其时站了出来,以其精明的头脑、果断的措施制止了局面的进一步恶化。

  提到李隆基的功绩,大家都会想到“开元盛世”,依我看来,他还有一份巨大的功劳,就是彻底消除了武则天带给来的不利影响,扭转了8年来的朝廷*,

  无数世人睁大着眼睛,盯着李隆基,看这位睿智的皇帝能否治出一番盛世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一章  史上最强盛世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在结束了混乱的政治局面后,李隆基任用贤能、改革吏治,短短数年间,天下大治,创造了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朝代,史称“开元盛世”,并且持续了足有29年。

  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为当时世界之冠,国际地位还要远超现在的超级大国美国。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的贤皇良臣,创造了许多个所谓的“盛世”。当皇帝的稍微有点成绩,老百姓们就感恩戴德,山呼万岁,或被强迫喊“盛世、和谐”之类的马屁话。

  这些“盛世”、“之治”里有点真材料的有:文景之治(汉文帝、景帝),开皇之治(隋文帝)、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仁宗之治(宋仁宗)永乐盛世(明成祖)清朝的康乾盛世(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

  除以之外,还有一些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