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读鬼谷子-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河蚌的那一块嫩肉依然在鹬鸟的长嘴巴里,十分疼痛,可是它也不甘服输,嘲笑鹬鸟说:“你要吃我的肉,我就要你的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也非干死饿死不可!”
它们两个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有个渔夫远远看见这边的动静,就疾步跑了过来,伸手把它们逮住了,放进了鱼篓。鹬鸟和河蚌成了渔夫的美餐,要后悔也来不及了。
赵王听了很有兴趣。苏代趁机转入正题说,“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燕,燕赵两国国力相当,赵国在几年内不可能把燕国打败,势必长期相峙下去。强大的秦国看见燕、赵都疲惫不堪,一定会像易水边的渔夫那样趁机从中渔利。这对赵国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发兵攻燕的事还得三思而行啊!”
赵惠王终于恍然大悟起来,恳切地说:“我们不能做鹬和蚌那样的傻事,去让秦国得利。出兵燕国的事以后就别提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节:善变
第四节:善变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笔者字面理解
言往者,先顺辞也;
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如果感觉到对方的语言要背离自己意图的时候,就要顺着他的思路说。
说来者,以变言也。
如果感觉到对方的语言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发展的时候,就要用变化的语言诱导他向着自己的意图更进一步。
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善于运用变化的人,能够做到审察地势就可以知道天地变迁,可以顺应四时变化,可以驱使鬼神,可以阴阳协调,可以治理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
运用“变化”之术,可以揣测到别人谋事的目的,可以知道别人内心深处志向意图。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事有不合,也不会让对方察觉。
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
与自己的心愿相符合而又不能结交的人,就采用表面亲密背地疏远地方法(不能为我所用的人,只需维持表面关系)。
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本身就不能联合的人,圣人是不会考虑的。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
所以遥远的人反而亲近,因为想到了当年在一起时别人的好处(久而不见,常常想起别人过去的优点)。
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身边的人反而疏远(天天在一起,优点减弱、缺点放大),因为内心深处个人打的算盘不同。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
就任的人反而不用(常常在一起讨论,说话的分量减小),因为得不到策略。
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
要离去的人反而要留住(想起了别人的优点),因为又产生新的事情了。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
天天在身边的人不愿意让他们办事(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因为总是不合心意。
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只要听到一点远方的人的消息就非常想念(脑海里总是浮现当年别人的优点),是因为谋略有待于征求意见。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如何控制变化来达到预期目的的方法。
这里的所谓“变化”,指的是在外交事务中,通过巧妙的语言表述,使得事态开始出现按照我们早已计划好的谋略方向发展的征兆,只要把这个变化征兆加以引导,就可以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
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如果预感到交流的内容开始背离自己意图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断别人,要让交流继续进行,同时还要顺着别人的思路对他表示认同。在继续交流的同时,就要不断用巧妙的语言技巧诱导交流方向,使交流逐渐回到自己预期意图的轨道上来。如果交流已经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推进了,就是开始出现变化征兆了,要用巧妙的语言技巧,不动声色的诱导交流方向朝着变化的方向发展,一旦产生了变化,就要实施引导变化的策略,要引导变化朝着预先计划好的方向发展,直至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
善于运用“变化”之术的人,是大智慧的人,他能够预见天地变迁,顺应四时变化,驱使鬼神,阴阳协调,治理人民。也就是说,有这种智慧的人,可以成就大业,可以治理好国家。
掌握“变化”之术的人,可以揣测到别人谋事的目的,可以推测出别人内心深处志向意图。如果发现对方与自己的心愿相符合,又无法结交,就采用表面亲密背地疏远地方法,因为他不能为我所用,所以只需维持表面关系。如果发现对方的志向与自己背道而驰,那就根本不考虑与之结交。
下面是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外交谋略中可以利用这些现象来实施“变化”之术。
遥远的人,反而觉得亲近。因为久而不见,常常想起别人过去的优点,逐渐淡忘了别人的缺点,有什么事反而愿意与他商量,他有什么建议也愿意听,他提意见也不会生气。
天天在一起的人,反而会疏远。因为,天天在一起,别人的优点就见惯不惊了,相反别人的缺点反而容易记在心上,日积月累就开始看不惯别人了,别人的建议也听不进去了,别人的意见开始反感了,更不愿意与别人商量事情了,久而久之就开始离心离德了。
在任的人,反而不愿意重用。因为,常常在一起共事,经常听别人的汇报,别人说话的分量开始越来越轻了,慢慢的开始鄙视别人了,日积月累简直就觉得别人“无能”了,如此下去别人还能献什么计策呢?弄得别人呆不下去了,要离去了,此时忽然想起了别人的优点,想起了别人的才干,又反过来极力挽留。
天天在身边的人,不愿意让他们办事。因为,别人把事情办得很出色,觉得别人本当如此。别人把事情稍微办得有点不如意,就看到了,整天看到的都是不如意,久而久之就觉得别人不得力了,因此,什么事情也不愿意让他办了。
别人呆不下去,离开了。只要听到一点消息就非常想念,脑海里总是浮现当年别人的优点、别人的精明干练,觉得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办,太多的谋略要与他商量。
古今中外,上面提到的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一种规律。把这种规律运用在外交事务中,就很容易找到突破口,很容易诱发变化。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今山东鄄城人,汉族。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与庞涓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公元前353 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精通兵法的魏国大将军庞涓率领军队一直打到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城下。赵国将有亡国危险,连连向齐国求救。
这一天,齐威王召来军师孙膑,准备拜他为将。
孙膑辞谢说:“我受过酷刑,是个身体残废不全的人,不适宜担任主帅。”
原来,孙膑曾和庞涓一起学兵法。后来庞涓当了魏惠王的将军,自知才能不如孙膑,就把他骗到魏国,在魏惠王面前诬陷他,削去了他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字,好叫他永远不能出来做官。不久他被救到齐国,齐威王拜他为军师。
现在,齐威王见孙膑这样谦让,就改派田忌为将,仍让孙膑作为军师。
大队人马开到齐国国境线上时,田忌准备挥师直往赵国,以解邯郸之围。
孙膑劝阻道:“且慢,将军先听我打两个比方: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的,切不可心急地使劲去扯,而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地解;假如去排解互相凶狠地斗殴的人,千万不可卷进去打成一团,而要避开双方的拳脚,只消找个空档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部,待挨揍的那个对手捧着肚子跪了下来,那么原来互相殴斗的局面,也就会改变了。”
田忌问:“您的意思说我们现在先不去赵国,是吗?”
孙膑慢条斯理地说:“是的。现在魏国主力正在猛攻赵都邯郸,国内相当空虚。我们只要直捣魏都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那么魏军主力必然会从赵国撤兵,赶回去抢救。这样,我们既可解邯郸之围,又能狠狠打击魏军,不是比赶到邯郸去厮杀要便利得多吗?”
田忌采纳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军直奔大梁。魏军主帅庞涓得到这个消息,只得丢下邯郸,慌忙回国解大梁之围。可是,当魏军赶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田忌、孙膑却在这里置下了伏兵。疲惫不堪的魏军刚一交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这一仗,庞涓损失了两万人马,自己也险些当了孙膑的俘虏。
孙膑就是一个掌握了“变化”之术的人,他不会直奔邯郸去解救赵国,而是直奔魏国国都大梁,“攻其必救”迫使局势发生变化,诱导变化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荀息的妙计
荀息的妙计
晋国的南面有两个国家,一个叫虞(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一个叫虢(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南)。这两个近邻国家的祖先都姓姬,所以相处得很好。可是,虢国的君主常派兵到晋国边界闹事,晋献公因此想发兵*虢国。
公元前655 年的一天,晋献公问大夫荀息:“现在能*虢国吗?”
荀息说:“不能。因为虞虢两国的关系很好,再说虢国戒备森严。我看这样,先给喜欢玩乐的虢公送些美女去,让他尽情享乐,消磨他的意志。”
虢公得了晋国的很多美女,果然只顾玩乐,不理政事了。荀息这时对晋献公说:“现在可以攻打虢国了,不过,我们最好不要让虞国去援救它,我们可以给虞公送一份厚礼,向他借条路去*虢国。这样一来,虢国就会恨虞国,虞国也就不会帮助虢国了。”
晋献公就派荀息出使虞国。
荀息到了虞国,向虞公献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最名贵的玉壁,说:“虢国老侵犯我们晋国,我们打算跟他们干一仗。今向贵国借一条道儿,让我们过去。如果打赢了,所有战利品都送给您。”
贪财的虞公玩着玉壁,又瞧瞧千里马,说:“行呀,行呀。”
虞国大夫宫之奇走到虞公面前劝阻道:“大王!不行呀!虢国跟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没了嘴唇,牙齿就会挨冻。虢国灭亡了,咱们虞国就一定保不住。”虞公嘴唇贴着玉璧吹了一口气,瞪了宫之奇一眼,说:“人家晋国送来这么多好的宝贝,咱们连条道也舍不得借给他们,这说得过去吗?再说,交结一个强国,总比交结弱国合算。”
宫之奇见虞公听不进自己的忠言,料定虞国必然要被晋国灭亡,就带着一家人离开了虞国。
同年冬天,当晋军路过虞国时,虞公见晋军十分强大,就向荀息讨好说愿意助战。
荀息说:“我听说虞公正和犬戎打仗,您假装上去助战,虢国一定放您进城。您的兵车都装上晋兵,只要他们一开城门,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他们的下阳关。”
荀息利用虞公拿下了虢国,回过头来很快收拾了虞国。虞公糊里糊涂地做了俘虏,那对名贵的玉璧和那匹千里马,又回到了晋国。
荀息的一石二鸟之计可谓占尽了便宜,其实都是“变化”之术在起作用,人为的打破平衡,人为的制造变化,再引导变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
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妙计,已经成为一种兵法了。其深层次的内涵,还是控制“变化”。我们不能把“变化”简单的理解为:别人发生“变化”,我们设法应对。这只是“变化”之术中的一个方面。韩信在此战例中所应用的“变化”之术,是让别人认为不可能发生变化,一旦认识到发生变化的时候,已经到了结局阶段了。
果断的班超
果断的班超
东汉年间,班超帮助哥哥班固一起撰写《汉书》,但他认为一个男子汉的抱负不应只在纸笔上,于是弃文从武,参加了对匈奴的战斗。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在战场上屡建功勋。后来,东汉王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御匈奴的侵扰,就派遣班超作为使节出使到西域去。
班超手持汉朝的节杖,带领着由36 人组成的使团出发了。他们首先来到了鄯(shan)善国。班超晋见了鄯善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们汉朝的皇帝派我来,是希望联合贵国共同对付匈奴。我们吃过很多匈奴入侵的苦,应该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鄯善国王早就知道汉朝是一个泱泱大国,国力强盛,人口众多,不容小视,现在又见汉朝的使者庄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