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非典型性娱乐-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女人变态那是男人逼的
  《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为了心爱的男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金老师给她安排了另一个男人,但她偏不,还是忍不住疯狂报复。她原来是很美的,基本属不可方物级,后来好像要进精神科了。她跟灭绝师太都讲过一句话:男人不是好东西。但这话略微有些语病,因为男人本来就不是什么东西,当然就更不能前缀“好”“坏”状语了。 
  在三八节前夕看了《双食记》这样一部电影,多半让男人心里瓦凉瓦凉的。长有索非亚·罗兰式嘴唇和巩俐式身材的“李春燕”,分明就是那个带来寒意的李莫愁。她心态是“李莫愁式”的,功夫是“周伯通式”的,因为她仅靠“做菜”的左右手互搏就能生生把“陈家桥”弄得脱发、肾亏、砷中毒。看到“陈家桥”生不如死的模样,80%以上的男观众开始忙于删除麻烦短信,从肉麻网聊中脱身,准备买玫瑰花讨好老婆。因为,那样的未来,是谁都不敢想不愿见的。 
  但男人都贱,张爱玲老师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我估计这里面不包括男同学。“陈家桥”不贱,就不会经常到机场违章去接“空姐coco”,就不会腆着脸皮求欢了。《双食记》里面“陈家桥”跟情人的嘴巴绝大部分时间距离不超过三厘米,而形成反差的是,他跟正牌老婆基本无亲热镜头,这深刻说明:男人太喜新厌旧,并愿意为这个特点和缺点一贱到底。 
  张爱玲老师的某些话其实一直被一些影视作品误读着。她又说了:通往男人心的路,是胃。于是,好多人解释为一定要烧得一手好菜才能留住男人。但现代社会有点钱的家庭完全可以请个好厨娘,她们烧的菜更棒,所以,这种解读越来越失去现实意义了。看了《双食记》,男人恍然大悟,原来,张老师的这句话应该反着读,潜台词是:女人只要控制了男人的饮食,就控制了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心想变也变不了。例如,“李春燕”精心布阵后,“陈家桥”从身体和心理上都逃不出手掌心了,他再不可能长一双“变心的翅膀”。 
  “李春燕”看到“陈家桥”的数十张准艳照,开始并没发作,而是听完“陈家桥”讲述他的男女观及婚姻爱情观,然后冲上去狠狠扇了一耳光。这由静至动的变化远比那反复出现的黑色电棒有用,因为三十分钟后,“陈家桥”就吞了一肚子的维C永远“潜水”了。这一幕让我不自觉揣度,片方和导演怎么会把“反映妇产科护士长变态行径”的影片奉献给伟大的国际妇女节档期?这总有些不合逻辑。后来看到“李春燕”神态安详地推着已经“潜水”的丈夫,回忆起阳光下新婚男人对女人的誓言,我终于明白:编导们的主旨是想剖析一个女人之所以变态的全过程,并告诉观众他们仔细思考后的结论:女人变态啊,那都是男人逼的。 
  从结论本身来讲,它显然跟妇女节的基调偏差不大,能顶半边天的那群人总算“冤有头,债有主”了,但我看后心里挺替彭浩翔《出埃及记》惋惜的,《出埃及记》里有男人说:世上有个女人组织长期在洗手间商量如何歼灭全世界男人,于是警察去调查了。这个片子其实就是由“女人上厕所时间为何比男人长”疑问引申来的,兼有哲理、反思,但很不幸内地没让进。更多男性视角的《出埃及记》没出来,《双食记》“女人歼灭男人”就可以风风光光三八妇女节上演,看来,争取男女平等任重道远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重庆工厂、情欲以及猫之死
张一白妄图“左右逢源”的思路很明显,既想影评人对其艺术建树褒扬,又想观众都买票去电影院,最好还能在哪弄一奖。 
  重庆工厂、情欲以及猫之死 
  他们都说张一白跟我长得有些像,但看完张导的《好奇害死猫》,我发现我们就一点像:我们都在懵懂时看过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我记住了里面的造型、台词,而张一白记住了里面的“王菲拿相机拍警察装梁朝伟”情节,于是,《好奇害死猫》一开始,一个神神道道的近似王菲+李宇春的短发女孩一直拿着相机追拍廖凡演的保安,神经得可以。 
  我倒并不认为这是粗糙的模仿甚或抄袭。黑泽明都模仿,更何况张一白?关于重庆的情欲电影一直予人“云山雾障”的感觉,大抵是缘于“雾都”时空及环境的虚幻。重庆人张一白在《好奇害死猫》里把这种虚幻玩到极致。描写“欲望”的国产电影不少,但把触目惊心的“红”(包括油漆和鲜血)铺排到由序曲到尾声的全过程,着实大胆。张在镜头运用及场景调度上看得出下过一番苦功,整个节奏凸显“快”“乱”二字,表达浮躁环境中的人心。演员的特写镜头也较多,除了相信她们的演技,张一白可能更想传达的是每一个欲望中人的彷徨与无助。 
  但张一白的尝试总体并不成功。首先,这部影片的定位就有问题:它到底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它到底该给小众看还是给大众看?我的建议是要不然王家卫,要不然王晶。张妄图“左右逢源”的思路很明显,既想影评人对其艺术建树褒扬,又想观众都买票去电影院,最好还能在哪弄一奖。但实际上,这种“讨巧”策略殊难操作,最主要原因就是《好奇害死猫》情节上的“小品式”构造,让其很难突破结构瓶颈,换言之,格局就这么大,再能把玩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感兴趣,都心悦诚服。 
  不知是否剪刀手的原因,情节上的败笔也很多,尤其是“郑重”对发廊妹“下毒手”的缘由显得很突兀,缺乏足够说服力,给人感觉“郑重”心理问题严重,几近变态。演员的选择也大可商榷,大概是听从投资方建议,选了胡军跟刘嘉玲。但我觉得他们两人的表现并不出彩,比不上小宋佳和廖凡。《好奇害死猫》真正“放了光芒”的演员是小宋佳,她用身体语言把一个在情路上迷途而不知返的无辜但大胆女人表现得很到位,反而是贵为影帝的胡军在跟宋佳对戏时流露出几分羞涩、不自然。 
  由内容来推,这“好奇”害死的“猫”应该是“郑重”,也应该是“发廊妹”,还应该是“顶罪”的“小保安”,但短发女孩切入的视线完全对影片发展没有影响,基本是条“废线”。短发女孩肇始的情欲故事,她不断追踪的吊诡事件,按逻辑说,她最应该是“猫”,但她根本就没被害死,从这点看,片名并不准确,或者说并不具有充足说服力,还不如就叫《偷窥》来得直接,有商业效果。 
  《好奇害死猫》基本是前商业电视剧行家张一白的电影商业操作“处子之作”,带有浓厚的试验色彩,未能完全摆脱电视剧导演改拍电影的意识瓶颈。在线索取舍,视线调配,事件陈述上仍然颇多斧凿痕迹,对知名演员的调度未臻自如。张一白版《重庆情欲森林》几年后能让人记住的大概就是有惊悚效果的“红”以及小宋佳白皙的大腿。情欲在“真空”“爱抚”与“床笫”森林里迷失了方向,重庆人张一白没能借“重庆”这个概念获得继《疯狂的石头》后票房“隆重欢庆”的效果。
  

神圣与苟且的极端对比
正如贾樟柯跟山西的血缘关系一样,邱礼涛的作品一看就让人联想到油尖旺,但一定联想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王晶、曹查理、叶玉卿或者《灯草和尚》。 
  神圣与苟且的极端对比 
  卜伽丘的《十日谈》以翡冷翠的瘟疫为背景;帕索里尼的电影《十日谈》里性和暴力的影子无处不在。看了邱礼涛的《性工作者十日谈》,对香港色情业的状况有了基本认识。“十日谈”是邱氏整饬整部电影体例的一个幌子,它的主题24小时就可以谈完,当然,谈上10年也没问题。 
  请注意这些关键词:北姑、自由行、一楼一凤、妈咪。很多词语有着内在关联。在“一国两制”的大前提下,港片中许多对内地人民的不雅形容已经被尽可能束之高阁,邱礼涛这部电影却保持纯香港感觉,对内地市场本无指望,因此无须忌讳,把一些内地姑娘借自由行机会“赚快钱”的行径公开,很真实,同时对相关机构提出严峻课题。名为HAPPY的内地妓女,最后上岸当了自己捐款的扶贫学校副校长,激起许多性工作者艳羡,这种不知是黑色抑或黄色的幽默,以“段子式”面目出现,勾起神圣与苟且的极端对比,让人对两地社会的表与里的异同有了深刻认识。 
  主要人物里面,朱茵演了一位被几个男人包养的妈咪,但她的男人要不然搞“双性恋”,要不然向别的女人大献殷勤,她感情相当失败,一度还怀疑自己感染上梅毒。朱茵最精彩的一段“演说”是向小姐们讲述自己“想当小姐不愿意做妈咪”的心路历程,讲述的理由很有意思。朱茵这次解放得相当彻底,虽然没有裸露,但丢掉了过去一切形象,完全脱胎换骨,人物把握得很透彻。李逸朗演的人妖也让人耳目一新,他跟一“鸭”的恋情成为《性工作者十日谈》很惊世骇俗的一段,除了跟“鸭”热吻外,最后“鸭”被争风吃醋兼遭骗的富婆雇人乱刀砍死后,李逸朗的爆发力和特殊的伤感甚至让这段畸恋有了非常让人同情的因子。 
  回到我最想谈的,一位从小在屋村长大的家贫美女Nana;也成为性工作者,但终日不笑,一正规家庭出来的小伙子追求她,希望跟她结婚,但他的要求立马让她有了恐惧到崩溃的感觉。他一定要正式摆酒席,Nana想到“有可能在婚礼上遇到接过的客人”,于是中途逃走,丢掉手机,彻底放弃“嫁个好人家”的幻想。她姐姐则染上毒瘾,从夜总会小姐沦落为“凤姐”再到“企街女”。蒋雅文扮演的美女Nana把“学生妹”“小姐”两种样态的感觉拿捏得很到位,不输于田原在《江城夏日》中的表现。这些故事包含的因素,其实涵盖了香港性工作者主体,“买春”群体构成,以及性工作者最可能出现的结局等等通过调查后获取的标本,具有震撼意义。邱礼涛把影片的结表面打在夜总会即将关门上,显示香港色情业在外埠冲击下的式微,实际上,他通过屋村美女Nana最后要学北姑“快乐做鸡”的心态转变,暗示香港性工作者真正的安身立命手段。 
  正如贾樟柯跟山西的血缘关系一样,邱礼涛的作品一看就让人联想到油尖旺,但一定联想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王晶、曹查理、叶玉卿或者《灯草和尚》。《性工作者十日谈》里面看不到任何暴露镜头,它不是猎奇,不是“买春指南”,而是严谨的关于一个行业的描绘、分析。谈不上“手术刀”般剖析,但尖锐得足以引人思考。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段痛史的结案陈辞
1946年的高群书与2006年的高群书实际上是时空交错中同一个人,60年的岁月轮换年华更迭怎么也裂不掉一个叫高群书或不叫高群书的符号的精神分子。 
  一段痛史的结案陈辞 
  1946年,高群书参与了举世瞩目东京审判的筹备及审理工作。作为一名书记员,他翔实记录了那段时间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正义对邪恶的无数记清脆耳光。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日本战犯的深仇大恨最大限度地理性存盘于数千页记录中,原原本本,有因有果。 
  2006年,高群书在彷徨痛苦凤凰总涅不了磐中等到第18届世界杯开幕。他的前同事刘建宏用既不华丽也不激越的语调解说世界杯,日本队以1:3负于澳大利亚队,他喝完啤酒,浮一大白,然后恨恨地吐出:“足球,滚!” 
  换一种说法,1946年的高群书与2006年的高群书实际上是时空交错中同一个人,60年的岁月轮换年华更迭怎么也裂不掉一个叫高群书或不叫高群书的符号的精神分子。著名商业电视剧导演高群书,英勇抗日中国勇士的后代,前愤青,把自己的名誉、前途、身家、人脉乃至一切一切郑重扔进了一部叫《东京审判》的“主旋律商业”电影中。他用这60年的错位,为中国人提示法理上的正确逻辑,指证靖国神社的无极荒谬,为国人做了一次无比及时的历史教育,同时为那些“指责参拜是干涉日本内政”的彼邦政客上一堂有理有据的心灵忏悔课。 
  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叫高群书的男人为此付出了多少。最严谨的报纸取了最耸人听闻的标题——导演拍成制片人,报纸弱化了最不该弱化的题材,寻觅到另类尴尬。他智商不低,算术不差,完全可以选择拍摄很多商业电视剧,赚很多钱,他也绝不愿意当着当着导演就开始不断拿出自己的钱来贴。有些人贴的是金,但他这次贴的可能是冷屁股。 
  我一直想问他支撑自己把这部《东京审判》继续下去的原动力,是他天生该有倒霉蛋的经历,还是他把一个男人的所有血性都灌注进去,因此无路可退?高群书不回答,他大概把这几个月乃至这几年的艰辛都浓缩在双眼满布的血丝,被烟头熏黄的手指和自己的博客上,为此,他在新浪的博客关了又开,让人体会到他内心的某段矛盾与辗转。 
  我猜想,高群书实际上最想用影像而不是用书记员的笔记录下那段谁都不该忘记的历史,他很可能并没有我想象这般深明大义,而只是本能地本着一个中国人的良心和创作者的野心参与。用影像记录,同时也是一种清算。一本叫《菊与刀》的小书解读了60年前的日本民族性格,或许也试图解读此前数世纪的岛民心态。书中有段话充满特色幽默。二战时日本海军官兵有一条诫令:在遭到鱼雷攻击,命令弃舰时,必须以最出色的姿态转移到救生艇上,否则“会遭世人之耻笑,美国人会把你们的丑态拍成电影,拿到纽约去放映”。 
  这样的冷幽默让我作出如下判断:日本一小撮人最害怕把他们的丑态拿到美国“放电影”,但是他们的丑态其实更应该被拿到受害最深的中国“放电影”,用电影揭丑,会涤荡心灵,还原真实。中国电影人没有好莱坞的技术、资金、影响力,但绝不缺乏民族责任感与勇气。 
  《东京审判》抑或《审判东京》并不是一个叫高群书的人为一段痛史贴上的私人条形码。1946年为那场审判忙碌的中国人里很可能没有一个叫高群书的,他或许叫高文彬、李群书,他或许只偶尔出现在2006年夏夜高群书导演的梦中——但这并不重要,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管谁来记录,那都是一场不该被忘却的审判;对每一个日本人来说,那都是一种不该被歪曲的正义。历史,用胡适博士的话来说,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硬把一群烧杀抢掠强盗涂脂抹粉打扮成烈士,堂而皇之放入“忠烈祠”,然后正大光明焚香祭拜,这样的“忠烈祠”注定只是异邦阿Q们的“土谷祠”,用精神胜利强奸正义,变性历史,麻醉自己,这样的悲哀在自己是愚忠,在别人就只可能引发愤怒! 
  让我们重温《小兵张嘎》的经典台词,嘎子说:“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平原游击队》里李向阳义正词严:“在中国的土地上,绝不允许你们横行霸道!”我至今没看过《东京审判》完成片,但我相信它也将奉献不少经典台词、场景,并最终被载入中华民族的影像史册。 
  在这篇不算影评的文章里,我要感谢瘦了好多斤的高群书,同时感谢以下一些有血性的中国人,不论他们来自哪里:刘松仁、曾志伟、朱孝天、谢君豪、林熙蕾,当然还有很多无名英雄。为这样一段民族痛史作结案陈辞,用影像揭穿谎言,匡扶正义,鞭挞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