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侠.历史-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倘给他换个地儿,也许就能石子变珍珠,熠熠闪光起来。安哥拉田径选手若昂。巴普蒂斯塔。恩特扬巴(Jo&;atilde;oBaptistaN’Tyamba)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恩特扬巴1968年3月20日生于安哥拉西南部农业省份威拉省(Huíla)省会鲁班戈市(Lubango),自幼便表现出良好的运动天赋,但由于安哥拉战火不息,他的少年时代并未受到过正规系统的训练,1991年3月,已满23岁的他首次代表安哥拉国家田径队出国比赛,出席的却是专业、业余选手混合参加的、在安特卫普举行的第17届国际田联越野锦标赛,他只获得第193名,可说毫不起眼。赛后国家队教练组认为身高178厘米、体重58公斤的他身材匀称,更适合中长跑,于是让他专练1500米。
当年8月,他在东京世锦赛上以3分41秒05小组出线,在半决赛中却只跑出3分44秒*列第11名,未能进入决赛,这个成绩对初练不久的他而言并不算太糟,因此教练组满心欢喜,觉得自己的眼光不会错,只需假以时日,恩特扬巴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1992年,他第一次代表安哥拉出席奥运,在巴塞罗那,他跑出了3分39秒54,列小组第7,只差一步进半决赛(前六名都进了),这个成绩比一年前提高了1秒多,虽没拿到好名词,也让教练觉得希望近在咫尺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3分39秒54竟是恩特扬巴一生中在1500米比赛中跑出的最好成绩!此后他进一步、退两步,在大大小小的国际比赛中竟没进入过哪怕一次决赛。4年后的亚特兰大奥运,他在这个项目上竟只跑出3分46秒41的糟糕战绩,小组赛就输了个毫无悬念。
这时他已经28岁,被很多人认为没希望了。可他并没打算就此放弃,他向教练提出,不再跑中长跑,而打算改练长跑。
要知道中长跑与长跑虽只一字之差,可技术要领差异很大,历史上改行成功者寥寥无几,而且均是公认的田径天才,可恩特扬巴在中长跑上成绩惨淡,岁数也大了,实在让教练看不到一点希望。然而一来架不住恩特扬巴软磨,二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侥幸心理,他们终于勉强同意让恩特扬巴试试。
第二年,29岁的长跑“新秀”恩特扬巴参加了雅典世锦赛10000米比赛,以29分38秒92列小组第十三,名落孙山,似乎印证了人们的怀疑;他并不气馁,苦练两年后卷土重来,结果不但进了赛维利亚世锦赛决赛,还获得第13名,28分38秒31的成绩比上一届提高了1分多钟。
对于并不以田径项目见长的安哥拉而言,恩特扬巴“高龄”改项,取得如此战绩,已算得丰收,但恩特扬巴却不打算就此罢休,更大的“野心”在他心中逐渐酝酿成熟:参加马拉松。
对于一个中长跑出身的选手,改项10000米后不久又“跃进”到马拉松,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恩特扬巴并不想蛮干,他首先从半程马拉松练起,1998年9月,他在瑞士乌斯特举行的第七届国际田联半程马拉松赛上以1小时02分54秒列第37,开了个不坏的头,2000年8月,他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跑出1小时02分38秒,这让他对马拉松有了充分信心,于是他毅然决定,在1个多月后举行的悉尼奥运,他将放弃其它所有项目,专注于马拉松比赛。
2000年10月1日,悉尼,首次参加重大马拉松比赛的恩特扬巴出现在奥运赛场,他矫健的身姿、充沛的体力和娴熟的体力分配战术,让人难以置信,他是个“半路出家”的32岁老将。最终他以2小时16分43秒的不俗成绩名列第17。对于许多田径强国的名将而言,第17名不痛不痒,但不论对于安哥拉还是恩特扬巴,都实属难能可贵了。
悉尼赛后恩特扬巴仍坚持训练、比赛,2004年他又参加了雅典奥运,结果只以2小时23秒26列第53名。对于一位奥运赛场的四朝元老、36岁的老将,人们还能再多要求什么呢?何况他的马拉松历史不过只有短短的几年。
树挪死,人挪活,如果安哥拉的训练条件和教练水平更高一些,能早些发现中长跑的“落后分子”恩特扬巴其实是一流的长跑苗子,恩特扬巴就不至于直到身体巅峰状态已过,才自己悟出道理,不至于刚刚窥得运动生涯的曙光,就已不得不满怀遗憾地谢幕了。
………【美国的新股缘何“不稀罕”】………
在中国,一级市场一向享有“常胜不败”的美誉,上市公司可以得到几十倍的市盈率溢价发行,圈到大笔资金,而机构则可倚仗资金的底气将大多数筹码卷入自己囊中,再以高出发行价很多(一倍甚至几倍也并不罕见)的价格抛向二级市场,如果有机会就炮制题材,一路拉高,否则也能顺势出手,落袋为安。因此别说是行情高涨时,就是近来市道低迷,新股上市也一样稳赚不赔。
可是在美国,新股却显得十分“不稀罕”:比如去年2月14…4月14日两个月间,美国共发行了27只股票,其中18只首日收盘上涨,但涨幅最大的也不超过30%,最小的仅0。12%,而且居然有9只股票发行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要知道,当时正是美国股市一路热涨,叠创历史新高的大牛市,如此价位,说是新股价如土,那是半点也不夸张的。
美国新股缘何“不稀罕”?
首先是他们的新股发行有讲究。
美国股票通常采用竞价发行的方法,大多数用所谓“美国式竞价”,即上市公司并不限定每股价格,监管部门也不硬性规定溢价幅度,而只是规定发行总股数,并在规定的招股日进行竞价招股,符合资质的投资者都可自由竞购,招股日截止后,按照“从高价到低价”的原则,将报价最高的申购作为有效申购,其余原款退还。由于这种申购方式下,报价高得离谱者会自动以所定高价吃进股票,代价会非常高,因此竞购者往往十分谨慎,不会轻易哄抬发行价,各主力机构甚至会相互默契,刻意联手压低发行价,以确保自己的利益;有时上市公司会选用“荷兰式竞购”,即同样不规定溢价幅度而只规定发行总股数,但招股日截止后选择最低的一个报价作为发行价,而高于此价格申购者同样会默认以发行价买进,多余款项退回,这种方式显然更无法产生高溢价。不难看出,不论“美国式”或“荷兰式”,都不可能出现中国一级市场动辄数十倍市盈率的高溢价发行。
其次,他们上市容易退市也容易,股票稀罕不起来。
如果是美国本土企业在美国上市,门槛看上去并不高,尤其是中小板市场,甚至账面亏损的企业只要财务手续齐全,竞价发行成功,都可以上市交易;但进来容易,出去也一样不难:在美国,上市公司只要符合以下六个条件之一就必须退市:股东少于600个,持有100股以上的股东少于400个;社会公众持有股票少于20万股,或其总值少于100万美元;过去的5年经营亏损;总资产少于400万美元且过去4年每年亏损;总资产少于200万美元且过去2年每年亏损;连续5年不分红利。由于“出去不难”,因此美国人手里捏着的任何一种股票都是“不保险”的,不但有可能跌,而且有可能变得一钱不值;由于宣判一只股票“死刑”的所有标准都围绕着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围绕着股票的市盈率和价值,绩优则价优,绩差则不惟价差,且随时可能“翻船”,这就迫使得机构不敢恶炒没有业绩支撑的庄股,一般投资者对股票的投资也更趋理性。不仅如此,美国严格的财务制度,也迫使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不敢在业绩上作假,否则将收到严厉处罚。
这种市场特点不但让新股恶炒被有效控制,很难出现新股上市后非理性的狂涨,还令a股中常见的所谓“资产重组题材”在美国市场很难兴风作浪。在中国,发行股票需通过层层审批,而一旦上市便成了宝贝,即使亏得面目全非也很难退市,而是会被作为“壳资源”被另一家公司接手,股价就在这一进一出间大跌大涨,并制造出一系列恶庄。归根结底,a股门槛高,急于募集资金的企业很难挤进去,这就迫使它们追逐那些亏损的“壳”,以便借壳上市,取得融资资格。而如美国这样宽进宽出,则一来自己上市并不难,二来买壳上市财务手续十分烦杂,尤其是主板市场,甚至比直接上市所需的财务审查时间更长,如此一来,那些“壳”的价值自然很低,搏绩差、赌重组,也就成了风险远大于机遇的资金赌博,自然很难兴风作浪。
由此可见,一味责怪中国投资者喜欢在一级市场扎堆,指责中国机构醉心于恶炒重组概念导致绩优价不优、绩差价不差,是颇有些不公平的:美国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习惯,是建立在整个市场的“优胜劣汰”示范效应基础上的,而产生这种示范效应的根本因素,正是美国股市所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和管理体系。
………【加拿大本拿比的木马之王】………
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的本拿比小城是一座宁静的山城,市中心有一座村落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宛如一座1925年的北美小村,建筑、场景、店铺和住家的装饰摆设,都和当年别无二致,因此这里虽不大,却吸引了众多怀旧一族和喜欢回归自然的游客。
照理这样的所在会令孩子们感到乏味,但情况恰恰相反,本拿比村落博物馆是大温地区孩子最喜欢去的所在之一,因为那里有一座“木马之王”。
这套大型旋转木马就安放在博物馆入口处“奇幻之门”附近的一座凉亭里,一座用精致木料、闪烁彩灯和闪闪发光不锈钢柱组成的轮盘型装置上,41组色彩绚丽、栩栩如生的木马环绕着中心的的圆柱,当音乐响起,圆柱转动,五彩缤纷的木马便一边旋转,一边高低起伏,做出各种逼真的动作,令骑在木马上的孩子血脉贲张,围观的孩子跃跃欲试。
要说这套木马可绝对与众不同,那41组木马有粉红色、紫色、天蓝色等,您绝对不会在任何普通木马上看到,而且这许多木马不但没有任何两匹造型、面孔相同,甚至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4号木马叫“萤火虫”,31号叫“金星”,32号叫“上校”等,据说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个美丽的故事。这些木马不但孩子喜欢,大人也喜欢,每天光顾的客人中,有差不多一半是成年人。
谁能想到,这看上去崭新的木马之王,号称“百年奇幻”的木马,竟已有96岁高龄?而且,它不仅拥有高贵的血统,还曾跋山涉水,周游过几乎整个北美——即使真正的骏马也未必走过这么多路呢。
原来“百年奇幻”出自“旋转木马制造之王”查尔斯。华莱士。帕克之手。这位1864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鬼才于1911年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生产大型旋转木马。和许多只为挣钱的木马制造商不同,他是个热爱木马的人,认为不应该制造出那些“呆板的死物”,而应赋予每一匹木马以生命,正因如此,他的木马总是色彩斑斓,造型生动,每一匹都与众不同,熟悉的人可以一眼把它们从无数木马中分辨出来。
他是个肯动脑筋的人,认为木马如果固定在一处,就只能给附近的孩子带来欢乐,而无法把笑声传播得更远,因此他的木马装置总是能很方便快捷地拆散,装上货车,运到另一个地方,再同样方便快捷地装起来。所以他的木马总是在全球各地“奔跑”不停,他的名气也变得举世皆知。据说很多青少年都曾憧憬每天抚mo帕克木马,就连艾森豪威尔都不例外,他少年时为了圆梦,曾特意去帕克公司打工,工作是用砂纸打磨木马。
“百年奇幻”是1912年建成,编号119,因此如今也被亲昵地称为“帕克119”。1913年一个叫雷吉特的人买走了它,带着它在美国巡回表演,后来它几经转手,于1936年5月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被安置在欢乐谷游乐园。
由于经济萧条期的来临,和随后世界大战的爆发,人们已无心光顾游戏,“帕克119”也渐渐被冷落,安置它的小亭不见了,它被长年累月曝露在野外,璀璨的色彩在消褪,马儿奔跑的脚步也越来越蹒跚沉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木马爱好者麦卡鲁姆和索拉诺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找到了老态龙钟的“帕克119”,光阴荏苒,它已成为唯一还能正常运转服务的帕克木马了。在他们的努力下,1989年5月本拿比村落博物馆接纳了它,并在各界的热心赞助下,将年迈的爷爷级木马修葺一新。
如今这座木马中的许多组都已是第二甚至第三代“小马”,但都保留着公认的“帕克风格”,如鲜艳的色彩,逼真而独一无二的造型,和特别的人性关怀(如每组木马的马匹数往往不同,而有的木马可以让残疾人安全方便地乘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木马旋转时响起的音乐同样大有来头——它来自于该博物馆另一件镇馆之宝,一台建成于1925年的电子琴,说起来这座电子琴也有83岁了,不过和“帕克119”相比,它还年轻得多呢。
………【封杀“老佛爷”: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旅行社封杀“老佛爷”: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鉴于2月11日一对中国新婚夫妇游客在巴黎“老佛爷”百货商场,因商场方误认假币而受辱,广东一些旅行社,如广东中旅、广之旅、南湖国旅等已纷纷做出“封杀”老佛爷的姿态,表示在事件未获圆满解决前暂不考虑安排团队前往“老佛爷”购物。
中国游客无端在海外受辱自然令人愤慨,对责任商家做出反应也是理所当然。然而让人费解地是,某些提出“封杀”的旅行社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放在中国游客的代言人、保护者地位,仿佛“封杀”是替天行道的壮举一般。
问题不在于“封杀”是否合理,而在于这些此时此刻大义凛然的旅行社却都在自觉不自觉回避一个事实:“老佛爷”的蛮横,很大程度上正是被这些旅行社惯出来的。
正如“老佛爷”方面事后不痛不痒的声明指出,中国游客的消费,自法国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后,对这个巴黎众多商场中普普通通一员而言,重要性越来越高,而这个原本并无多少特别之处的普通商场之所以变成中国游客去巴黎的必经之处,则完全是这些旅行社的功劳。
根据中国和欧盟的相关旅游协定,中国游客至今仍无法办理自由行,最低标准为5人团,因此组团游成为中国游客巴黎行的常态,跟团游客成为赴巴黎中国游客的主体。虽然提出“封杀”的若干旅行社一再强调,此前“老佛爷”购物并非“行程计划中必去项目”,但大凡稍稍了解内情的都知道怎么回事:“统一出境,统一返回”,旅行车按部就班,到站必停,过时不候,车到“老佛爷”,游客只怕想不进去都难。
提到巴黎地标,不熟悉法国的游客大约会想到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或巴黎圣母院,熟悉者也许会想到圣心教堂、残老军人院和贡比涅森林,“老佛爷”之魅力,只怕还不足以达到这些旅行社所声称的“不去老佛爷就不算去过巴黎”(甚至“封杀”报道中某些旅行社人士仍如此说)的地步,熟悉巴黎者自然知道去哪儿购物更划算,不熟悉巴黎者恐怕连“老佛爷”大门冲哪儿也不会知道,他们之所以认为“老佛爷”是巴黎行必到经典,之所以去巴黎必去老佛爷,完全是拜了旅行社宣传和行程所赐。笔者看到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