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侠.历史-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现这样的对比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主角的身份悬殊。谁都知道,武侠不过是现代成年人的童话,谁也不会为写武侠而写武侠的,而会把自己的思想和寄托写在作品和角色之中。如果说《侠之小者》写的是民工型大侠的话,《花开剑鞘边》写的则是现代独生子女型的大侠。

    李逸是世代大侠之後,从小习武,却没有机会动手,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本领,本领多大;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和人交往,都不须自己多操心,即使在父母双亡後也如此。但他毕竟受过良好教育,并且由於特殊的家庭变故而造成心理特别的敏感和脆弱,所以他就成了一块矿石,可以被熔成精钢,也可能变成一块矿渣。

    那个女孩子其实也是同一类型,书中对她只是写意,没有交待其出身、武功高低甚至姓名,但从剧情发展中可以看出她的出身一定不俗,此处用写意的笔法略写,主要是考虑篇章结构的需要,以免塑造出两个雷同的人物形象来。

    李忠是个特殊人物,对於侠客林来说,他似乎是仆人,又似乎是主人;对於李逸而言,他似乎是长辈,又似乎是下属。他虽然很忠诚很努力,却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直到最後才恍然大悟,知道对於侠客林而言,什麽应该是李逸担当的,什麽应该是自己担当的。最後李逸的名字被活著刻在了侠客林的纪念碑上,而李忠的後代却成了江湖中侠客林的主人,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後就是关於我这两篇作品比较特别、也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叙述方式,即多个第一人称交叉使用的问题。

    我曾经说过,这种手法其实是传统中国章回小说单线推进法的变种,可能和我曾经写过电视剧本有关罢。这样的手法,可以透过不同的眼睛和视角,对同一件事物作不同侧面的描写和渲染,却又不必浪费大量的交待笔墨,其缺点则是有很多局限性,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

    我的下一部小说将不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会用正常的第三人称叙述,当然,这篇小说未必很快就写,即使写,也未必是武侠的形式。其实这两篇东西,也不过是叫做武侠的文艺小说而已,血腥的味道并不很重。



………【第一部 吴王 第一章 泰山贾坚】………

    公元358年,东晋升平2年,燕光寿8年。wenXUEmI。COm

    泰山。

    时方初夏,正午的太阳照在光秃秃的山石上,泛著炫目的光芒。已是数月不雨了,山上不多的树木,树叶树皮,已被饥民们净尽,只剩下嶙峋的枝桠。

    路边、坡上,处处枯骨,颜色尚新,衣服皮肉,却已被搜刮得干干净净,几只乌鸦无奈地盘旋著,发出阵阵失望的哀鸣。

    山荏,泰山郡治。

    城墙低矮残破,壕沟已涸,露出一条条干渴的深痕。

    城墙上,燕国人的黑旗已经破烂污垢不堪,却仍顽强地招展著,几百个瘦骨嶙峋的将士或匍匐後,努力张著深凹的双眼,或蹲坐在驰道边,吝啬地掖起仅有的一小块糠饼,使劲磨砺著手中的刀矛。

    敌楼的砖石尚在,梁木门窗却早已被拆作了柴禾,泰山太守贾坚站在敌楼前,望著城下的一切。

    城下的惨境让这个年过7旬的老人黯然神伤,毕竟,他是个熟读经史的名学者,毕竟,他是泰山一郡的父母官。

    但他无能为力。

    城下环绕著一片鲜豔的绿色,在这一派惨淡中显得生气勃勃,但城中的将士们看来,却无异看见了死神。

    那是晋军的旗帜,围城的2万晋军。而城里只不过700多人马,2000多居民。

    守城已经两月,晋军没能踏进山荏一步,但城里的军民已疲惫不堪,粮草也殆尽了,部下们甚至开始吃洞中的老鼠,药铺里的中药。

    贾坚叹了口气,环顾了一眼身边的部下。

    他们神色憔悴,却仍然大声地和城下晋兵对骂,或小声和身边的同伴笑谑著,城下不时射上箭来,没有人回击,老弱和妇孺们匍匐著爬过去,把箭一枝一枝地捡起,放到指定的地方。

    “嗖!”

    一枝箭从城下飞来,裹著凌厉的风声,牢牢钉在头顶的城楼砖楹上,不住地颤动。

    这是一枝狼牙箭,比寻常箭枝长出一尺有余,箭镞足有两寸长,箭杆上绑著一块白绸。

    贾坚拔下箭,展开白绸。

    劝降信,是晋军统帅、晋徐兖二州刺史荀羡的亲笔。

    贾坚苦笑了一声:晋官,自己是做过的。

    当初他不过20多岁,就以学术闻名於山东,可是,他是寒门。

    於是直到50岁,他才当上了一个小小的高城令,八王之乱,五胡之兵,居然都不屑加兵於这片又穷又小的穷山恶水,直到鲜卑燕王的安民告示和赈济粮食一起送到了城门底下。

    於是此後他成了燕国的边臣,燕国的忠臣。

    “君世受晋恩……”贾坚摇了摇头:晋恩?还是问问泰山土下,那些被无情抛弃的无辜冤魂们晋恩如何吧。

    他三把两把将白绸扯得粉碎,大喝一声:“拿弓来!”

    身边的随从不由得一震,然後个个神色为之一振:贾太守虽是大儒,又已年老,却同样以武技著称。当年在皇帝慕容俊驾前显技,百步之外,两箭连发,一拂牛脊,一掠牛腹,都是只断牛毛,不伤皮肉,鲜卑人本是以弓马为长技的民族,对於能文能武的贾太守,都是佩服不已的。

    握弓在手,贾坚长吸一口气,把那枝狼牙长箭搭在弦上。

    城下的晋营刚刚开过午饭,吃饱喝足的晋兵们又开始例行的鼓噪。

    箭飞如虹,万人惊呼际,荀羡的7节帅纛已被齐竿截为两段,旗面飘落在马头,又是几声人惊马嘶之声。

    城上的燕**民,却齐声欢呼起来。用自己瘦弱的手臂,使劲挥舞著刀枪旌旗。

    帅旗堕地不祥,晋兵的阵脚,已开始有些躁乱松动。

    恰在此时,晋营的背後又是一片大乱。

    遭此仓促之变的晋兵显得不知所措,贾坚掷弓於地,长长叹了一口气。

    如果此时他有几千骑兵,突出冲阵,必是大胜之局。

    可是自己只有几百人,几百个勇敢坚忍、却疲惫饥饿的残兵。

    晋兵阵中的喧乱渐渐离城近了,只见十几个浑身浴血的黑衣骑士不顾一切地直冲向城边而来。

    “公子!”城上的将士们惊呼起来。城下的骑士中,为首者正是贾坚的独子贾午。

    贾坚老来得子,贾午今年不过17岁。

    贾坚的心一下提了起来,目不转睛地望著城下。

    贾午手舞长刀,当者披靡,已然冲出了晋军的阵脚。

    晋军终於反应过来,开始大骂,开始追赶,开始放箭。

    几万大军被几个小卒冲过,实在是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

    晋人不善骑,却善弩,步卒追不上轻骑,如蝗的弩箭却如附身之影,附骨之蛆。贾午身後的骑士倒了一个,又一个。

    城门没有开,也不能开,几个士卒高声呼叫著城下,一面放下一个大吊篮。

    刚冲过干涸的城壕,贾午的马却连中数箭,陡地前倾,贾午滚鞍落地,就势一滚,双手已死死抓住了吊篮的绳子,回过脸,去招呼剩下的几个同伴。

    几个黑衣骑士浑然不理,齐刷刷转过马,呐喊著冲向追兵和来箭。

    两军数万人惊呼声中,他们很快被射成了刺蝟,却仍然冲出几十步,才一个个地倒在地上。

    “拉绳!”贾坚抹了一把眼睛,急促地下令。

    贾午终於被拉了上来,却已成了一个箭人,一个血人。

    贾坚急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儿子,周围的将士也纷纷聚拢过来。

    不仅仅因为父子骨肉之情,更重要的是,贾午是泰山郡派出求援的使者

    贾午的眼神已有些涣散,他猛地抓住父亲的手,用尽气力大叫道:“援兵……没指望了!”

    久晴的天空,忽地打了一个响雷,城上每个人的耳朵都轰轰作响。然而这雷声,又怎能比得这一句言语的震撼?

    援兵没指望了!!!

    贾坚的老眼登时一片茫然,他定了定神,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他不能乱。

    儿子昏过去了,呼了良久,才悠悠苏醒。一五一十,慢慢道清原委。

    “那天我冲出重围,一路杀到野王,见到征南司马范阳王慕容德,禀明山荏的危急,范阳王立即领我同见征南将军吴王慕容垂,吴王闻知大震,立即修好奏本,让我日夜兼程送往京师邺城,自己连夜准备起兵援救。”

    “我到邺城见了太子监国,太子听了山荏的情形,对我失声恸哭,并立即草诏让我带给吴王,允他出兵援救。”

    “在半途就遇上了吴王的大队,一万精兵马不停蹄地向东,谁料只走了一天,天子居然下了邹虞幡,令吴王回防原地,不得擅动。”

    “吴王和我向天使哭诉,天使很为难,偷偷告诉我们,是太後和太傅不让吴王出兵的。吴王让我先回来告知父亲,无论如何,他一定设法援救泰山。”

    贾坚黯然了。

    太後和太傅,自己应该想到的。

    太後可足浑氏向来猜忌吴王,因为老燕王慕容皝非常喜爱吴王,差一点立为太子,所以当自己的丈夫慕容俊继位称帝後,她便百般刁难吴王,派他去漠北作敕勒太守,还把吴王的名字慕容霸改成慕容缺,幸好今上虽有猜忌之心,却还头脑明白,重新启用吴王为征南将军,并改名慕容垂。至於太傅,上庸王慕容评,不过是个目光短浅、嫉贤妒能的钱奴而已。

    天色渐渐地阴沈下来,城上的将士们静静地围在周围,脸上满是悲凉愤懑。

    如果先帝在世,绝不会这样的,今上……今上的病势恐怕……

    他不由想起献怀太子慕容晔,自己曾是这个聪明懂事、却薄命无寿的少年的老师,他想起自己的学生李绩曾经评价献怀太子的八德:至孝、聪敏、沈毅、喜直、好学、多艺、谦恭、好施,也想起他们师徒间私下里偷偷议论新太子慕容玮的二阙:好游猎,喜丝竹。可是如今,这样一位太子却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监国了,西有强秦,南有大晋,燕国、燕国……

    想到这里,他的嘴角不觉挂出一丝苦笑。贾午挣扎著想坐起来,身上一痛,重重咳了几声。

    贾坚突然想起一事:“大司马呢?他如何不出来主持公道?”

    大司马太原王慕容恪,今上慕容俊同母的亲弟,甚至被敌国的将相推崇为周公,敬服为孔明。

    “太原王……太原王身染绝症不起……”贾午神色惨然,喃喃地说道。

    “下雨了!”士卒们喧哗起来。

    贾午缓缓站起,伸手捧住落下的雨珠。

    作为泰山一郡之主,他期盼这场雨已有多时,可如今甘霖普降,垄亩却已无人。

    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突然万人齐声呐喊,如山呼,如海啸。

    天际又响起阵阵雷鸣,直欲破碎天地。

    雨越下越大了,城上将士们的眼睛已难以张开,疲弱的身躯也纷纷站立不稳。

    城下,绿旗招展,鼓角齐鸣,晋军全军出动了。

    他们的人数似乎比以往更多,而且阵中还夹杂著抛石机和吕公车等笨重的攻城器具。

    一个老卒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恨恨地道:“娘的,我们的援军不来,他们的却到了!”

    贾坚捋著白须,望望城下,又望望城头。

    雨水打湿了头上的黑旗,幡影沈重,再也无力招展。

    他猛地拔出剑,大声喝道:

    “民人妇孺下城归家,将士们,开城出击!”

    没有呼喝,没有响应,城上城中,几百名疲卒脸色凝重,紧紧握住手中的兵器。

    贾午挣扎著也想站起来,却重重摔倒在地。

    贾坚匆匆看了儿子一眼,一跺脚,大步走下驰道。没有马,城中所有战马,都早已成了腹中之食。

    城上已没有一个士卒,几个民叟民妇,关切地围拢著贾午。

    城下的晋军推进得很缓慢,却一步一步地压近了,已能绰约辨清马的眉眼,人的神情。

    吱扭扭……

    身下传来绞开城闸的声音,将士们已在搬开最後的塞门鹿砦。

    “快!把我抬到城楼上!”贾午竭尽全力高叫著,眼前忽地一黑,霎时便失去了知觉。

    城下,晋军阵中。

    荀羡坐在胡床上,背倚伞盖,身著轻裘,安闲地旁观著自己大军的进攻。今天他的心情非常好:两个月,整整两个月,两万大军顿足在这小小的山荏城下寸步不能前进,今天应该是他雪耻地一天了。

    “鲜卑人的援军的确没有前进的迹象?”

    “禀大帅,燕军本来行进甚速,但不知为何,突然在鱼台顿足安营,寸步不前。”

    说话的将军30出头,面白有须,正是兰台令史朱序。他刚刚带来了燕国援军止步的情报,带来了5000生力军,还用船载来粮秣和许多攻城器械。

    荀羡满意地扫了一眼布列整齐的投石车、吕公车和冲车。雨越下越大,城上燕军的旗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朱序望望投石车,征询地看了荀羡一眼,荀羡点了点头。

    朱序跳上巢车,举起令旗,正欲挥动。

    城门开了,一群形容憔悴、衣甲褴褛的黑衣人冲了出来。

    没有旗帜,没有部伍,更没有阵势,他们不过几百人,甚至连一匹马都没有。

    但他们的眼里有杀气,手里有刀枪。

    原本结阵而行,缓缓推进的晋军们被面前的情景惊呆了,几万人马,瞬间居然凝滞不前。

    一错愕间,几百条黑影已扑入晋军阵中,没有呐喊,没有呼喝,只有刀枪的碰击声,和死者伤者的惨呼。

    晋军的惊惶不过持续了一小会儿,他们很快反应过来,包抄上去,绿色的狂涛很快卷没了那一小朵黑色的涟漪。狂涛过处,横陈著双方千余具身首异处的尸骸。

    绿色狂涛汹涌著,咆哮著卷近了城壕,却突地倒卷了回来。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屹立桥头,手执雕弓,身边3、4个黑衣老卒满捧羽箭,老者左右开弓,连珠箭发,发不虚射,晋兵纷纷倒地,忽地倒退回去,牵动阵脚,一时大乱起来。

    “是贾叟!”朱序惊呼一声,令旗不觉坠地:他本是琅琊人,父亲和叔父都曾游学渤海,就教於这位著名学者堂前。

    荀羡苦笑了一声,“朱大人现在该明白,这小小山荏为何久攻不克了吧!”他陡地神色一肃,站起身来,高声喝道:“不要放箭!要捉活的!”

    贾坚的全身都已湿透,是雨水?汗水?还是血水?

    他仿佛隐约听见敌阵中传出了不许放箭的军令,但仍有几十枝箭飞了过来,他身形闪动,将来箭一一避过。

    他长吁一口气,伸手向後:“箭来!”

    没有回应。

    回头看时,几个老卒或偃或伏,都已中箭身亡。

    敌军稍一顿挫,很快又席卷而来。贾坚一跺脚,干脆一**坐在桥头,张弓引箭,不住射向来敌。

    冲上桥头的晋兵一个个倒了下去,桥头很快被尸体堆满。

    轰!

    桥面忽然坍塌下去,贾坚挣扎著从废墟中爬出,怒对著围拢过来的戈矛枪刀,一切都结束了。

    晋阵前,督战的荀羡和朱序亲眼看见一个青年人跳下城壕,用利斧砍断了桥桩。

    “他是仓曹参军沈劲,吴兴人。”朱序顿了一顿,犹豫地续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