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文化全知道-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东奔西跑,牛眼力大无穷;羊眼吃斋好善,狗眼伤人行凶;猴眼熟能生巧,猪眼蠢笨无能;鸡眼扒明早起,鼠眼专挖地洞”,这些动物的眼部特征被人们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类推,眼中的眼白和眸子也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否则怎么会有“白眼狼”、“眼有四白,五夫守宅”等种种说法呢?
上述俗语只是人们的穿凿附会之词,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这些俗语在民间有很大的市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如下:人们根据自己周边有成就的人的相貌特征来判定其他人;根据动物的习性或者心理畏惧程度或者其本身在动物界的身份来断定人的未来。
什么叫“触霉头”
触霉头是一句流行很广的俗语,又作“触楣头”。比喻碰到不顺心的事而倒运,意思很接近“倒霉”。那么触霉头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触霉头”疑为“蹙眉头”的讹写。1922年版《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释:“蹙眉头。人有忧事,眉辄皱,蹙眉头者,所事不谐之状。不满意之名词也。”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上海话为了夸张表示倒霉之状况,又有了“霉头蹙到外国大马路”之说,遂被讹为“触霉头”,后人遂以讹传讹,成了今天流行的“触霉头”。
民间为什么会忌讳“七十三、八十四”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名词杂谈(19)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一说到人的寿限,常听到这么一种说法,即“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个去”。意思就是人一旦到了七十三、八十四岁,他就算活到寿终了。
于是,这两个岁数也就变成了不吉利的数字。因而有些老人一旦到了七十三或者八十四岁,有人问到也不实说,而是往前提或者往后挪一岁,如把七十三岁说成七十二或七十四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要对这两个很平常的岁数感到恐惧呢?其实,说穿了这两个数字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们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即孔子和孟子归天的虚龄罢了。孔子活到了七十三岁,孟子则活到了八十四岁。因为孔孟均被后世尊为“圣人”,故而,他们归天的年岁也被看成是不吉利的。
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穿凿附会之词,如果情况真是这样的话,那些当今的百岁老人岂不是要比孔子和孟子还要“圣人”?
“东道主”
“东道主”在今天其实就是做东的意思,古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其词出自烛之武劝说秦王不攻打郑国的话语中,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晋文公利用秦穆公急于向东方扩张称霸的心理,借用秦的兵力,联合攻打郑国。秦晋两军把郑国首都围得水泄不通,指日可下。这时,郑国派烛之武去劝秦退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半夜从墙上悄悄地溜下去,见到秦穆公,对秦穆公说道:“今天,郑国肯定要亡国了,如果郑国灭亡后对你们秦国有好处,那也罢了。但郑国亡国对
秦国没有任何好处,只是扩大了晋国的势力。晋国越强,对秦国的威胁就越大。如果保存郑国做‘东道主’,则秦国的使节往来,郑国可以好好招待一番,何乐而不为呢?晋国贪得无厌,向东占据了郑国后,势必向西扩张,如果向西不侵占秦地,它从何处得到疆土呢?晋国之强是秦国之害,请您好好考虑吧!”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这番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于是,便撤回了包围郑国的军队。后世则借这一典故,把招待客人叫做“做东”,招待客之主叫做“东道主”。
“三只手”为何成了小偷的代称?
人们习惯上称小偷为“三只手”,但是你知道这一说法的来历吗?
一般观点认为,“三只手”说法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著名喜剧《一坛黄金》。在该剧中,吝啬鬼尤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要求奴才们伸出手来,让他察查。但是仍没有查到小偷,最后鬼尤克里气急败坏,竟要奴才伸出莫须有的“第三只手”来给他看。从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或有偷窃行为者的一个代名词。
实际上,中国最早就存在“三只手”的说法了。传说北宋年间,在东京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神偷。他偷盗技法特别独特,行窃从不用任何工具,只要他一挨你身,银子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他的腰包。有一次,他为“同行”献艺,为了显示他技艺的高超,只见他双手高举,在众目睽睽之下,挨近一人的身,就将他兜里的银子掏了出来,好像身上还有一只手似的。在场的“同行”们惊叹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送他绰号“三只手”。“三只手”说法由此而来。
趣味链接:骂人为何用“狗腿子”
从前,有一个恶霸地主,他养了一个家奴,很坏。家奴又养了一条狗,也很坏。他们三个真是人仗狗势又狗仗人势,人们都很愤怒,背后叫他们恶主、恶奴、恶狗。
名词杂谈(20)
这天,他们又去办坏事——偷爬人家小寡妇的墙头,不小心恶霸地主摔断了一条腿,疼得哇哇直叫。奴才一见更是心痛,就溜须说:“主子,截下我这条腿来给您老安上吧。”地主一听心里很是乐意,但还是说:“那你呢?”家奴回头瞅见了那条恶狗,心中立时有了主意,回说:“我不会安一条狗腿吗?”“那狗呢?”恶霸还记着恶狗对自己的功劳,还是疼爱地问。恶奴倒挺有办法,眼皮一眨就说道:“咱给它安上条泥腿。”恶霸地主觉得这法子虽欠妥,但为了自己,也难得奴才一片孝心,就同意了。这样,奴才将自己的一条腿截下给了主子,又截了条狗后腿安到自己身上,后用泥巴做了条后腿给狗安了上去。
从那往后,人们就管专爱吹拍主子的人叫“狗腿子”。后来人们发现,那些充当狗腿子的角色,走路总是一踮一踮的,那可不是故意的,据说是那条狗腿和他本身那条腿不匹配而引起的后遗症。
“跌份儿”是怎么来的?
我们知道描述丢人现眼、不体面、失身份的俗语有很多,“跌份儿”就是其中一个最为常见的。直到现在,有些人嘴里还会时不时冒出一句:“唉!这太跌份儿啦!”意思很明白,就是太丢人现眼了。
在这句俗语中,“份儿”其实就是某种规格、气派的标准尺度,“够份儿了”就意味着行、够资格;“跌份儿了”就意味着不行、不够资格。“跌份儿”这个词在北京很是流行。
但是“份儿”这个词的来历,你知道吗?其实这个词和旧时代的服务行业有着莫大的关联,其起源于戏剧界发工资的一套制度。在古代社会中的戏班子里面,每人每月所拿的工资没有固定数目,不像现在的发工资,每人每个月拿多少都是定好了的。在那个时代里,戏班子的员工是按照本单位的总利润来分发的,发放的具体办法就是将总收入分成一定份数,每个人都有规定的份数,如这一年中戏班子所挣的工资是一定数目,把这个数目分成100份,那么班主拿10份;唱主角拿10份;其他人也是拿自己规定的份数。这就是“份儿”,而且会涉及“份儿大”与“份儿小”的问题。
涉及一个行业的利润问题,就会有一些奖罚措施。比如说当某个人工作比较卖力,老板就要将他的“份儿”提高档次,这叫“拔份儿”,其实就是增加工资的意思;如果某人工作得不卖劲,老板肯定会将他的“份儿”降档次,就叫“跌份儿”,意思就是减少他的工资。既丢“面子”又丢“银子”的事,肯定是谁都不想沾边。
于是,“跌份儿”就成了丢面子的代名词。
“走后门”
现在,人们把不通过正当手段,求人或行贿赂办事的做法,叫做“走后门”。其实,走前门和走后门本没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分别,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引申义的问题。
那么,“走后门”这词是怎么来的呢?
北宋的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在宋徽宗继位的过程中,蔡京出了很大力气。所以,徽宗一上台便十分宠信蔡京,并任命他为相。蔡京办事尚可,但是为人太苛刻,眼底下不能容人。比如说与自己政见不和的人,蔡京便想方设法打压。蔡京当政一段时间之后便引起朝野上下诸多不满。满朝文武更是牢骚满腹,民间也有关于蔡京的一些丑闻,但是蔡京靠得是皇帝这棵大树,旁人是撼动不得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名词杂谈(21)
告不倒归告不倒,人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表现蔡京这个人的卖官鬻爵、收受贿赂种种劣行。有一天,宋徽宗大宴群臣,一个在京城很有名的戏班便在宴会中上演了一出讽刺喜剧。其剧情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大官坐在堂上审理各种案件。这时候来了一个和尚,他想离京出游。本来这事没有什么不好办的,盖个官印就行了。但是当大官见他的戒牒是元祐年间印发的,就当场不允许其出城。(原来,蔡京在元祐年间很受当时政敌的敌视,所以他对元祐年间的东西总是特别反感)。恰好这个时候来了报告事情的属官:“今天国库发下俸钱一千贯,都是元祐期间铸造的铜钱,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这个大官立即吩咐属下:“那就从后门搬进来吧!”
从此,“走后门”就成了戏谑之语,意思是私底下徇私舞弊,通融办理。
“敲竹杠”的俗语是怎么回事?
“敲竹杠”就是凭着恶势力,或利用他人弱点,或以某种借口,勒索讹诈人家钱财的俗语。关于“敲竹杠”的由来,有一种说法。
清朝末年,南方沿海一带贩卖烟土使得很多人发了大财。清政府便对此类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整顿,情况有了好转,这就使得贩卖之人另辟他径寻求发财路。但是有一些人还是不死心,冒着被抓进监狱的危险继续从事着贩卖烟土的生意,因为这个生意利润实在是太大了。
清朝的关卡的检查变得很是严厉,但是并没有挡住一位狡猾的云南贩卖客商。他经常以卖土布、山药为名,夹运烟土,往返于内地与沿海之间。但是有趣的是他从来没有被关卡查获过。为什么清朝海关的关卡查不出赃物呢?这当然得归功于这位云南商人藏禁品的方法独特。他在毛竹刚生长时,剖开嫩竹,把准备好的烟土藏进去,等到毛竹长大后,便将毛竹做成竹杠、船篙等类似的东西。此种办法真是精明,竟然一点儿也没有露出痕迹。
但是事情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有一次,关卡检察官正准备让这艘夹带烟土的船只放行,一个在关卡办事的绍兴师爷突然吸着长管旱烟走到船上,无意之中,他拿着烟袋锅子朝搁在船舱里的竹杠“口邦、口邦、口邦”地敲了几下,精明的云南客商听到声音,以为绍兴师爷看出了他的秘密,于是马上对师爷进行行贿。那位绍兴师爷其实并没有发现什么,但是他见钱眼开,也就没有进一步追问。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这位云南客商藏货的秘密被另外一个眼红的同伴告发了,才使得这件事情为世人所知。
“敲竹杠”一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其意义也在人们的“活用”之中得到引申。
“眼中钉”
人们常用“眼中钉”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提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北宋真宗年间,当朝宰相是奸佞小人丁谓,此人不学无术,只知玩弄权术,贪赃枉法,整日与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他的行为引起了当朝老宰相寇准的注意,但是寇准并没有抓住丁谓的把柄,只好在暗中一直调查他。丁谓自己也知道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发现。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终还是把寇准排挤出了京城汴京。
丁谓的所作所为,不仅引起了当朝许多正直大臣的严厉抨击,就连民间的老百姓也十分痛恨这个赃官。人们所创的民谣中便有:“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民谣中的“丁”当然就是指丁谓。
名词杂谈(22)
于是,用来形容仇人的“眼中丁”逐渐流传开来。后来,“丁”逐渐演变成“钉子”的“钉”。
“耳旁风”到底刮的是什么风?
耳旁风,又称耳边风,本义是从成语“秋风过耳”演变过来的。这个俗语是用来说明有些人对任何事情都持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丝毫不往心里去。年长的人在批评晚辈、孩子时常说:“说过你多少次了,总是记不住,是不是把我的话当做耳旁风了啊?”它出自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寿梦最宠爱小儿子季札,因为季札的才能最为出众、品德最为贤良。寿梦临终前便想要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把王位传给季札,但遭到了季札的坚决推辞。但是寿梦也对长子诸樊和其他诸子说了想把皇位让给季札的想法,由于季札不肯答应,于是寿梦便立下遗书规定王位由季札他们兄弟相继继承。寿梦死后,诸樊等诸位兄长坐过王位之后,便按照父王的遗训准备让季札继位。但季札还是坚决不从,他说:“父王离世前,我曾明确表态,不继承王位。做人只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就像秋风过耳,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但是老三余昧还是坚持让季札继承王位,以完成寿梦的遗愿。季札为了不继承王位而选择了隐居,直到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回到朝中,继续像以前那样忠心耿耿地协助吴王僚治理朝政。
从上面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天“耳旁风”语意发生了稍稍变化,但是变化并不是太大。
“两面派”
“两面派”,一般指那些善于伪装、口是心非的人。那么,“两面派”这句俗语到底是怎样来的呢?其实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血泪史呢!
话说元朝末年,朝廷的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开始了逐鹿黄河的拉锯战,黄河沿线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因为两支军队打打杀杀、相互攻击,城池的易手是常事,不管是谁进城都得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标语表示欢迎。当时河南怀庆府的人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来应付敌对的两支军队: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这样,不管是哪边人来了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贴上欢迎标语。但是这个方法在最后惹出了大祸。
有一年,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老百姓赶紧把标语换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字样,常遇春看到了这些标语很是高兴。正当他高兴的时候,街上刮起了一阵风,很多家的标语都被刮掉了,当地老百姓的聪明方法暴露了。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了。
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其实就是从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
为何称外强中干的人“纸老虎”?
“纸老虎”一般被人用来指代那些外强中干的人,有人认为陈独秀最早使用了“纸老虎”一词,其实不然,陈独秀只是第一次将其用于书面上。
“纸老虎”一词源于民间。近人壮者著《扫迷帚》中壮抱对资生说:“自今以往,事事悉凭经验,一切纸糊的老虎,都尽被人戳破,不值一文。”且不说此书问世时间要早过陈文,即“纸糊的”的说法便可使我们忆及民间“古已之有”的“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