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化全知道-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篇 民间风俗(5)
对联是从何时开始兴起的呢?
  对联,也叫对子、喜子、联句等,可以写在纸上、布上、竹子上、木板上也可以刻在木头上、石头上。总之,只要是成双的,对仗工整的,都可以作为对联。
  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开创的。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
  对联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居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年前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地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趣味链接:王羲之的春联
  传说,王羲之贴春联,因书法漂亮、内容优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于是他三十晚上被迫贴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而终得贴成。但这一传说真实性不高,对联最早在五代时兴起,此时距王羲之时代已有几百年了。
  古代中人们对颜色的选择,你知道吗?
  古代关于颜色的选择,除统治者为了分出等级作硬性规定。如普通老百姓住房外墙不准涂色,屋内不准用彩绘,衣服不准穿黄色等之外,民间不成文地形成一种选择颜色的传统,例如喜庆尚红,丧事尚白等。有些在古书上还可以找到根据。例如《周易?坤卦》六五爻辞记载:“黄裳元吉。”黄色是五色中的中间色,裳是下裳,讲明为人居上位而谦下,是吉祥的。《论语?乡党》记载:“君子不以约绷饰,红紫不以为亵服。”意谓君子不用天青色或红青色的布做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里穿的衣服。再如《诗经?郑风?绍衣》有:“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意为黑色的朝服适宜呀,破了改做你穿呀!这些穿衣配色规定,慢慢成了人们自觉遵守的风俗。
  “穿小鞋”的含义你了解吗?
  穿小鞋是指背地里打击报复或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此种说法源于北宋的一则传说。
  相传北宋时,有一个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后娘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又丑又哑的有钱人,巧玉坚决不从。后娘也没有办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说给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后母却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子,让媒婆带给男方。巧玉出嫁那天,这双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轿。她又羞、又恼、又急,一气之下便上吊自尽了。人们非常惋惜。巧玉的后母为了能够使她“回心转意”,竟然在女儿大婚的当日给她难堪,本身就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
  在现代的日常行为中,我们经常用的是第二层的含义,就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比如说:“某某领导让某某穿了小鞋”,等等。
  “小鞋”的来历
  这里的“小鞋”,是一千多年前南唐后主李煜发明的“专利”。他别出心裁地命令宫女用很长的白布缠足,把脚缠成又小又尖的弯弯“月牙儿”,站在画有荷花的金莲台上跳舞,让自己观赏享乐,所以这种脚又叫“三寸金莲”。后来全国便兴起了妇女缠足的风气。缠足后,脚小了,当然只能穿小鞋了。

第二篇 民间风俗(6)
从那时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汉族妇女一直保持着这种缠足陋习。
  你知道压岁钱的用意吗?
  压岁钱是除夕日,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分赠的钱币。所赠之钱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儿前,谓能压邪驱鬼。最早流行于汉魏六朝时期。当时流传一种叫“祟”的妖怪,每年除夕出来捉小孩儿。于是人们在小孩脖子上挂八文钱,以驱“祟”,俗称“压祟”。因“祟”与“岁”谐音,故将“压祟”称“压岁”。如所挂铜钱,则称“带岁钱”,在守岁夜给小儿,也称“守岁钱”。各地俗尚不同,称谓却历代相沿不废。清代“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放到小儿床脚;另一种由尊长赐给小儿的,亦称压岁钱,现今,民间仍广为流行。每逢除夕,给小儿以纸币或镍币,多用红纸包钱,放小儿衣袋里,已无镇邪之意。
  “福”倒着贴的习俗源于哪里?
  这里面有两种说法,分别在明、清两代。
  一种说法认为倒贴“福”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一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察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命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了人。”所以以后人们在贴“福”字时都是倒着贴。
  另一则传说认为“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某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寿星的大脑门与权杖的作用
  关于寿星大脑门的来历,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大脑门来自返老还童现象,老人和小孩有诸多体貌特征上的相似。比如初生婴儿头发稀少,老年人也是一样。而头发少自然额头就显得很大。寿星的大脑门,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头部就高高隆起。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
  寿星的手杖也是有变化的。原来象征特权的、雕有斑鸠的王杖,换成一柄桃木的手杖。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你知道本命年的禁忌吗?
  本命年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辟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戴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常说的“本命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篇 民间风俗(7)
中国人为何还要起小名?
  所谓“小名”,就是指在儿时所起用的名字。据史书记载,我国秦汉时期就有了“小名”。那么国人为何喜欢为孩子取“小名”,而且至今不废?民俗学是这样基于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解释的:
  其一,借用身边周围的金石、花鸟、鱼虫,甚至是禽兽之名,随口叫成,容易朗朗上口,好记好叫。如顾恺之小名“虎头”,陶渊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郭沫若小名“文豹”等。
  其二,缘排行而命名或出于迷信特意取用的,像阿三阿四、阿猫阿狗、铁蛋柱子之类,既有亲昵怜爱,又有卑贱、易“养活”的意思。
  其三,讨个吉利口彩,如家宝、来福、喜儿等,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起名者的美好愿望。
  “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使用。自秦汉之后,我国士族阶层便开始“讳小名”,认为不雅,有贻笑大方的嫌疑。故另立了“正名”,以供社交场合使用。
  名人的小名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小名”,当属孔子的小名“丘”。而最有趣的“小名”,则莫过于晋成公的小名“黑臀”了。晋成公的屁股之所以很“黑”,传说是由于“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的缘故。
  民间为何有送灶和迎灶的习俗?
  送灶又称辞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民俗活动。灶神本来在中国是家庭祭祀的对象之一,由主持厨房大政的老妇主祭,后来演变成家中的重大祭祀。灶神很早就进入道教神谱,称东厨司命,后升级为帝,号东厨司命大帝。传说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说是十五日),该日家家点灶灯祭灶。但现在说的辞灶、接灶却是过年习俗的一部分。原来,依照《抱朴子内篇》的记载,灶神平时有监察下民的职责,该户人家的功过善恶,都要定期报告天庭,上天则依据其报告定这家人来年的祸福。一般认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人认为是在二十四),届时便要好生欢送;他上天述职之后,于除夕回来,是时当然必须欢迎。前者为送灶,又称辞灶;后者则是接灶。在民间的灶神旁边经常有的对联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
  灶神一般用纸绘成,称为灶马,平时贴在灶上神龛中,送灶时将它揭下,用火烧之,让灶神乘烟上天,目的是祈求来年过得平安祥和。
  灶君上天述职完毕,回到各家为他预备的神龛。这次当然要表示迎接。一般是上供品,放爆竹,而最主要是贴上新灶马。这灶马,有灶君独个儿的,更多是同时与他并肩画着灶奶奶。二老被安置于粉刷一新的神龛中,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宫中。灶神的宫殿其实很简单,就在每家每户的灶上留一个小龛,两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这里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平安、和顺的美好而又朴实的愿望。
  小年的习俗
  现在的城市里,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那种砖泥砌的灶头,所以不再贴灶马,但是在辞灶的日子,一部分居民仍然会有一些放鞭炮之类的活动,而且要在厨房里早早地点上灯。原来腊月二十三送灶的日子,民间又称为过小年、交年,放几响鞭炮也算是应个景儿。民间本来也有在灶君生日时,在厨房尤其是灶上点灯以示祭祀的习俗,称为点灶灯;在送灶的日子里用上它也是一点敬奉他老人家的意思。
  春节贴对联的习俗是如何流传开的? 。。

第二篇 民间风俗(8)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福”的含义
  “福”的概念是很广泛的。福可解释为褐运、褐气、运气、幸福等。自古以来,又有“五福寿为先”的说法。所谓“五福”就是指:“一曰寿,二曰宣,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福”是人们孜孜以求、极其向往的人生大目标。于是福神应运而生,人们虔诚礼拜,希冀福降家门,福运绵长。福神源于福星,福星也就是岁星,亦即木星。
  “除夕”的来历你知道吗?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尔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知道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做“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过年放鞭炮习俗的由来
  中国人过年放鞭炮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年”的来历上谈起了。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篇 民间风俗(9)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古人是如何进行拜年的呢?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直至今日仍然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