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时尚时代-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然还有那些顶级时尚的消费者,一般都是欧洲贵族、皇室成员、世界大家族的成员、大企业老板的女人、政要夫人。
  这次时尚周,端坐第一排的有明星玛丽-凯特·奥尔森(Mary…KateOlsen)、意大利最大汽车集团菲亚特品牌的继承人拉泼·艾康(LapoElkann)。
  想起十多年前在同一个时尚周,我看到密特朗总统的夫人也端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看表演,而已故的黛安娜王妃则是次次必到的常客了。
  再说远一点,就是摩纳哥皇后、肯尼迪夫人杰姬了。
  今年最吸引大众眼球的是皮拉蒂的作品,大概和他的突然露面有关。
  但是如果你冷静一点,这个露面不露面都是时尚杂志、时尚媒体说的,我们一般人受他们的“教育”,被他们“误导”,注意力就自然集中在他的作品了。
  你说媒体的作用有多大!十年前,英国广播公司BBC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做“外表”(TheLook),内容就是时尚界的内部运作。
  看了才清楚时尚界一半是设计、展示和推销,另一半则是媒体塑造的半虚拟空间,加起来才算是时尚界的全部。
  有点吃惊,因为原来看时尚界,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时装设计方面,现在才意识到为大众打造时尚界形象的推手——媒体,具体到那些评论家,都是影响力大得不得了的人。
  比如上面提到的苏西·门克斯,是欧洲影响力第一的英文报纸《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时尚版主笔,罗里·透纳(LowriTurner)是《伦敦标准晚报》(LondonEveningStandard)的时尚版主笔。
  不过,真正的时尚幕后主力推手,则一定是大出版集团!我在几次欧洲的大时装周上,总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坐在那些牛气冲天的评论家旁边,但是话很少。
  但凡说话,评论家个个都很注意地听,并且立即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我问业内的人:这个老头是谁啊?朋友有点不屑地看看我,说:“你连菲尔柴德都不知道啊!”原来就是约翰·菲尔柴德(JohnFairchild)本人。
  说时尚业,他就是兴风作浪的大人物了。
  他旗下有多份杂志,WWD杂志是菲尔柴德出版集团的系列杂志名称,下面有时装、鞋子、首饰和配件、运动服装、儿童服装、男装,总部在纽约,在欧洲出WWD的欧洲版。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5)
以出版集团为核心来推动时尚业,是国际时尚业的主要模式。
  有时候我在北京的时尚集团坐着喝咖啡,突然会想:什么时候这里也成为好像菲尔柴德出版集团那样的公司,不但出版杂志,也主导中国时尚产业的走向,那就可以说真正实现梦想了。
  自然,做到这一步不容易,你需要有成熟的时尚业市场,你需要有成熟的消费群体,你需要有影响力很大的评论家,不过时尚集团现在已经完成了期刊出版、期刊品牌树立这两个步骤,其他的只是待时日而已。
  讲时尚业,我倒想起一部旧电影,那是在1994年,好莱坞推出一部讲时装业电影,中文翻译叫做《云裳风暴》,原名是法文的preta…porter,上面提到过,就是英文的readytowear,用好莱坞的夸张方式来介绍时尚业的内幕,很有趣。
  看看这部电影,就知道媒体加上评论界如何翻云覆雨、联手造浪,构建时尚界的核心。
  其中包括电视、报纸、时尚杂志,还有为媒体服务的评论人、编辑、主持人,没有他们的整体运作,时尚界根本不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这里提到的法文电影名称,好多人弄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其实说的是时装第二个等级的设计、推广和销售的内幕。
  法国人叫的高级时装,是我提到过的hautecouture,意思是“高级女装”,其实,在他们脑子里,所谓“时装”,指定是hautecouture,不是小批量化的pret…a…porter。
  这种量体裁衣的hautecouture由法国、意大利大概二十家左右集中创造性的高质量手工生产的时装公司组成。
  原来世人混混沌沌,把批量服装和hautecouture混为一谈。
  直到1994年罗伯特·奥特曼(RobertAltman)执导的这部好莱坞大片《云裳风暴》出来,才引起人们对这两个法语词的注意。
  记得当时中国大陆片商把这部电影翻译成准确、却无吸引力的《成衣》,香港片商则把它翻译成更利于票房的《云裳风暴》。
  这部片子在内地没有重映,仅仅在某电影节匆匆亮相一次后就不再露面。
  但是,由于报刊等媒体的介030绍,其名气仍然很大。
  要了解这个行业,找张影碟看看是绝对应该的。
  说老实话,以为自己穿的是时装的大部分国内消费者几乎只穿成衣,pret…a…porter的中国版。
  但是,中国时装设计师的眼睛却常常只盯着hautecouture。
  心里想的是后者,广大消费者穿的是前者,牛头不对马嘴。
  只有那些温州的、义乌的成衣商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对学时装设计的人来说,对自己以为在做时装的设计师们来说,这种认知的差距只会产生悲剧性的结果。
  中国服装界的很多问题即源于此。
  看了这部电影,我忽然想起媒体的力量,我自己不但和媒体熟悉,并且通过写专栏,不知不觉也成了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7年,有三个汽车集团找我出场讲话,一个是瑞典的沃尔沃汽车,请我4月份到北京出席推广敞篷车S70的活动;第二是德国大众汽车,请我8月6号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主会场的鸟巢前面对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讲讲大众汽车,因为他们是北京奥运会的主要赞助商;第三是12月份,生产本田和丰田的广州汽车集团请我在汽车设计研讨会上讲话。
  想想我受邀的原因,大概还是媒体的力量,因为我给很多汽车杂志写车评专栏,有读者群,影响力就由此产生了。
  媒体媒体,是时尚的推手啊!讲到《云裳风暴》这部电影,毕竟是十多年的片子了,近年还有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关于时尚的电影呢?我在这里顺手再提几部,想了解这个圈子,都值得找来看看。
  第一部是2006年的《穿普拉达的魔鬼》(TheDevilWearsPrada),得到奥斯卡提名。
  根据劳伦·维斯博格2003年的小说改编的,不过电影剧本改动得厉害,和小说差异很大。
  讲一个大学毕业生到纽约给一个顶级的时尚杂志总编当助手,总编这个角色是梅丽尔·斯特利普(MerylStreep)出演的,这部电影给大家看了顶级时尚杂志集团内部的情况,也可以知道这些大时尚评论家、编辑如何操纵时尚业的走向。
  这个主题自然引起对时尚好奇、但是一无所知的大众的兴趣,这部电影仅在美国就创造了三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可真了得。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6)
电影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在国内可以找到影碟。
  第二部值得看看的关于时尚的电影,叫做《我看来如何》(HowDoILook),也是2006年出品的,是沃夫根·布什(WolfgangBusch)导演的纪录片,是一部根据2005年《纽约时报》披露“地下舞会”(ballculture一种特殊时尚文化现象)的文章为蓝本而拍摄的纪录片,可以说是1990年的《燃烧的巴黎》的续集。
  这部纪录片访谈了几个“地下舞会”的主要人物。
  其实,用“地下舞会”来描述这个亚文化,或者“次文化”现象肯定不准确。
  这类活动不仅仅是地下型的聚会,同时具有很强烈的文化群体的竞争和比赛的色彩。
  我在纽约去过一次,参加的几个青年群体的现场表演叫做“走台”(walks),或者叫做“串台”(dragwalks),自己当评委,看走台的人的跳舞技巧、服装、打扮水平,还有风姿,综合评分。
  没有任何正式时装周那种权势集团的控制、没有评论权威的装腔作势,完全是被主流文化忽略的、或者有意识忽视的一种群体时尚活动,很有草根文化的感觉。
  参加的人要根据自己定的主题来穿、走、表演,要和主题非常接近,要求逼真感,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新活动类型。
  这部纪录片最精彩的地方是“饶舌时尚”(hiphopfashion),配上饶舌音乐,非常特别,是主流时尚仍未涉及的一个亚文化圈。
  早期一点关于时尚的电影,还有1957年的《滑稽面孔》(FunnyFace)。
  导演是斯坦利·多宁(StanleyDonen),是一部早期和流行歌曲有关的时装背景电影,当时时装业形成没多久,可以了解早期的全球时尚业。
  还有一部电影叫做《燃烧的巴黎》,很值得看,1990年的片子,纪录片,导演是杰尼·李文思顿(JennieLivingston)。
  片子其实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拍摄的,记录的也是那个时期的时尚场景。
  记录了纽约市黑人、拉丁裔族群的“舞会时尚”,他们叫做“dragball”,就是地下舞会加上各种次文化的时尚比赛,包括饶舌歌舞、另类服饰、另类表演等等。
  完全是多元文化时尚、亚文化时尚,纪录片访谈的人包括好多这个群体的主要人物。
  2000年还有一部电影叫做《实习生》(theIntem),喜剧片,导演是麦克·朗格(MichaelLange),完全是讲时尚杂志内部的事情,活灵活现,并且很逗趣,可以看看。
  1995年的纪录片《解开拉链》(Unzipped)是道格拉斯·基维(DouglasKeeve)导演的纪录片。
  这部电影的拍摄就是跟随一个时装设计师伊萨克·米兹拉希(IsaacMizrahi),通过他来看时尚圈,切入点很有趣。
  片子的最后是他在1994年的系列时装展上的作品展现,了解时装设计,倒很需要看看这部作品。
  2001年的《祖兰德》(Zoolander)也是喜剧片,导演本·斯提尔(BenStiller)。
  这部片子是根据两部拉瑟尔·贝茨(RussellBates)导演的短片改编的,本来是为1996年、1997年播放的一个叫做VH1的时尚大奖电视节目系列做的。
  讲的是男模特德列克·祖兰德的经历,是从一个模特的经历来看时尚业的故事片。
  自然,我还可以开列一个关于时尚书籍的名单,这个名单就太长了,因为篇幅问题,我就仅仅给大家以上几个值得看的有关时尚圈的电影名单吧!时尚圈水深,但是如果注意看看,有意识地搜集一些资讯,还是很容易摸清楚它的运作规律的。
  听吴泓说,作为时尚15周年的献礼,他们最近刚尝试拍了中国第一部时尚电影,片名就叫《时尚先生》,真正是《时尚先生》杂志的品牌拓展和延伸。
  可惜,我还没看到。
  看内容介绍,影片不仅仅华服展示,还有时尚圈的潮流纷争、人世间的市井百态。
  据说影片一开拍就得到凯迪拉克的赞助,而LouisVutton、Dior、Ports等各大顶级品牌也积极加入。
  我不禁为时尚集团的大胆尝试拍手叫好。
  也为《时尚COSMO》、《时尚先生》的总经理张晓冬、《时尚先生》主编王锋的创新和勇气所折服。
  张晓冬作为制片人、王锋作为总策划,为国内时尚电影的开山之作倾注了心力。。 最好的txt下载网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7)
《时尚先生》电影海报
  我和时尚业接触,比较早是在香港开始的。算起这二十多年来,也是一个人被时尚化的过程。那是1984年,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当时叫做“太古设计学院”Swire School of Design, Hong Kong Polytechnic)的院长麦克·法尔(MichaelFarr)和史论教授马修·透纳(Mathew Turner)邀请我去理工讲学。理工当时有两个和时装设计有
  关的学院,一个是他们设计学院,还有一个是纺织学院(或者纺织系,英文叫做textile)。两个学院是分开的,设计学院仅仅做设计,而纺织系则比较广泛,包括了纺织品面料、纺织工艺、服装设计、配件设计(accessories design,像手提袋、纽扣、拉链、围巾这样一系列的配件)等。理工设
  计当时完全是英国系统,而英国是时装设计很重要的一个大国,他们邀请我参观了好几次学生作品的时装发布会,也和很多时装设计师座谈,我当时完全是个门外汉,仅仅知道时装设计有三个层次:高级时装(haute couture)、小批量时装(ready to wear)和批量化成衣(mass production),国内当时把三者混淆,我在香港的收获之一是理清了这三个层次的差别,并且也参观和访问了三种类型的产业和设计单位,之后陆续再去理工讲课,也刻意去了解这个产业,才开始对时尚业的情况比较清楚了。
  在香港有几个很大的启发,一个是接触到种类繁多的时尚杂志。香港书报摊很多,所有的街头基本都有一档以上。书报摊上放的杂志中,八卦类占主要的地位,其次就是时尚杂志。包括了女性时装,也包括健康、旅游、男性服装、汽车、消费品设计这些类型,林林总总,目不暇接,并且大部分是外国杂志的香港版。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全面地、有目的地看时尚杂志。当时带这类杂志回国还挺“危险”的,因为海关的人会认为这是“黄色”杂志,我看他们当时还没弄清楚情色杂志和时尚杂志的差别,不过我还是带了一些回来,运气还不错,没遇到什么麻烦。之后再去,也继续买,这样的阅读,自然产生一种时尚感觉,当时不觉得,现在倒明白那段不断的阅读对于后来认识时尚业有多重要了。首先就是奠定了时尚品位感,这种感觉越早形成越好,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再想构造就难了,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原来的固有概念总在闪现。第二个启发就是对时尚业的运作有了一定了解。不但在香港看了好多家时装公司,设计事务所,也去参加过几个时装发布会。从设计学院的学生作品发布会到香港时装界的发布会,了解到从概念到商业化的过程,也知道院校里的探索和市场上的开拓之间的距离。
  通过香港理工,我和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RCA)建立了关系,这个学院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只收研究生的艺术和设计学院,硕士、博士的培养和研究是学院工作的核心内容。我后来去过这个学院,在伦敦的南肯辛顿(South Kensington)和巴特西亚(Battersea)有校区,比较分散。马修·透纳从香港介绍我认识了这个学院时装设计专业的一位女教授克拉克夫人(Celia Birtwell Clark),英国人比较正统,不像美国人“hi”一声,就可以直呼其名,因此我一直都称她为克拉克夫人。这位女士完全是国际大师层次的人,举止言谈极其优雅,衣着非常有品位而且低调。我安排她来广州讲学,我做翻译。她和我原来在香港见到的设计师是不同层次的,她的国际高度眼光很有点惊人,她对于时装的全面了解使我受益良多,现在想起来都很觉得庆幸。记得那次讲座,克拉克夫人带来了当年米兰时装发布会的录像,给参加讲座的学生放过。那大概 是我们的师生第一次见识到这样的场面,后来有学生告诉我:讲座后的好几天,走路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像那些模特那样扭起了猫步来。好多年以后,有机会见到英国时装设计大师雷蒙德·奥西·克拉克(Raymond Ossie Clark),才知道他们原来是夫妇,后来离异了。两年多以前,我在伦敦的泰特美术馆(the TateGallery)里看见英国绘画大师戴维·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