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
上下枪杆子延请笔杆子:陈布雷与蒋介石
蒋介石虽然是军人出身,但深知“笔杆子”的重要,曾多方罗致而未得。北伐革命胜利抵达南昌后,蒋介石经人举荐认识了陈布雷。陈布雷那时36岁,在《商报》担任主笔,其见解深刻、笔墨酣畅,在报界名噪一时。
1927年初,陈布雷专程赴南昌去见蒋介石,他是接到一张由蒋介石亲笔签名的全身戎装照片被邀请见面的。见面后,二人就时局的发展交换了看法,随着交谈的深入,双方愈加投契。在后来相处的几天里,陈布雷在蒋介石的动员和介绍下加入了国民党,并为蒋介石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告黄埔同学书》是陈布雷为蒋介石第一次代笔。当时因文章要得很急,由蒋介石口授意思,陈布雷则边展纸研墨边打腹稿,然后一挥而就。文章立意明确,文情并茂,站在一旁观看的蒋介石不禁称赞不已,连说几个“好!”字。当即表示请陈布雷留在北伐军总部工作。但陈却以自己志趣在报业为由,坚辞不留。蒋介石只好任由陈布雷回到上海,但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人才抓到手。此后,蒋介石经常委托陈布雷代拟文稿,借此作为联络的纽带。1934年5月,陈布雷被新上任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调到南昌任职,翌年,赴武昌开始担任委员长侍从室二处主任,从此完全告别了报界,供职于蒋介石身边。在其后的生涯中,陈布雷为蒋介石撰写了不计其数的文稿,扮演起了蒋介石的高级幕僚、“文胆”的角色。
。 想看书来
讨伐到死不收兵:辜鸿铭与袁世凯
怪杰辜鸿铭 辜鸿铭是出名的铁杆保皇派和传统文化的卫道士。在辜鸿铭的心目中,袁世凯不仅是个不学无术、无赖暴贵、穷奢极欲之徒,更是个脑袋里长着反骨的朝廷逆臣,所以,从不放过对他的诅咒、攻击。辛亥革命以后,袁氏当国,威风八面,手握生杀予夺之权,辜鸿铭不但毫不畏惧,进攻的火力反而更加猛烈。
当时,北京有家英文报纸“Peking gazette”。主编陈友仁曾生长在西印度,英文极好,同时在“讨袁”这一点上与辜氏同道,可谓志趣相投。一时间,二人用英文撰写的“讨袁”文章交相辉映,耸人耳目。辜鸿铭大骂袁世凯背信缺德,丧尽廉耻,原奉命扶持清室,却投降了革命党,然后拥兵自重,成为民国总统。其语言刁钻犀利,妙趣横生,在西方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此,袁世凯自然恼恨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后来,袁世凯托人请辜到袁家做家庭教师,月薪500元,只要答应了,既往不咎。此事遭到了辜鸿铭的严厉拒绝。
1916年,袁世凯在举国唾骂声中死去。北洋政府下令全国停止一切娱乐,举哀三天。辜鸿铭却公然置法令于不顾,在家中大开堂会,彩灯高悬,锣鼓喧天。有人打报告到警察总监吴炳湘那里,最终也未能制止。
守护宪政挑战总统:胡适与蒋介石
蒋介石自1954年当选第二任“总统”以后,到1960年任期即将届满,根据宪法,不能连任三任。但蒋并不想退位,于是就找人提出“修改临时条款”,通过修改宪法扫除连任道路上的障碍。对此,胡适明确表示不赞成蒋介石连任,曾请当时总统府秘书张群向蒋转达他的意见,希望蒋“明白表示尊重宪法,不做第三任总统”;同样的意见,胡适多次向黄季陆、王云五等友人和政府要人说过,曾说,当领袖的人应该培养继任人,到了适当的时候,便推选这个人出来,还应全力支持他。这才是大政治家的风度。他认为美国的罗斯福,没有培养继任的人,只有他个人一再的当选下去,这是罗斯福的错误。
1960年年初,“国民大会”临近,“总统”连任或继任的问题更为突出,台湾报纸上甚至报道说胡适“可能以不出席会议来作消极的抗议”。
2月20日,“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台北召开,胡适还是出席了,并且又当了大会主席团主席。在蒋介石宴请国大主席团的宴会上,胡适又特别大讲“无记名投票”的历史和优越性,说它可以避免投票人受威胁,保障投票的自由,微露一点不愿受人操纵选举的意向。但他的话当场便遭到国民党人士的反驳,他们说*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政治要维持党的纪律,无记名投票自然要不得;黄季陆甚至竟说美国宪法也是记名投票的。
受到这种无知而又蛮横的围攻,胡适很生气,曾对人说:“我现在倒希望他们用记名投票。记名投票,我一定去投一票”。但是,他又担心“他们可能用举手,不用记名投票”。
后来,修改临时条款案三读通过,为蒋介石连任三任办妥了法律手续。有人来问胡适有什么意见,连任三任是不是蒋介石自己的意思?胡适回答道:
如果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我想人家不会这样做的。他老先生觉得他对国家的责任来了,身体还好。年纪大的人都有他的信心,像韩国的李承晚,大过蒋先生十岁,像西德的艾德诺(按,通译阿登纳),像英国以前的丘吉尔,都是年纪大过他的。凡是做过大领袖的老一辈的人都是如此,不能说是错的。问题是在修宪,尤其是为了三任连任问题而修宪,这是把大门打开了,现在大会出席的人数是合法了,以后随便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了。你既然为连任三任而修宪,他们就为创制权、复决权等问题而修宪了。宪法并不是不可修宪的,大门一开了,给一班争权的人来要求创制复决权,就无法再关上了。
过不几天,胡适便因心脏病进了医院,但还是去“国民大会”参加选举。自然是蒋介石又连任第三任“总统”。1948年胡适曾以大会主席团主席和民意代表的身份,向蒋致送当选证书。这一次,胡适却没有去给蒋致送“当选证书”。
秀才与兵的较量:刘文典与蒋介石
硬骨头文人刘文典 1928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校长(学校设在省府安庆)。是年11月23日,安徽学界爆发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时恰“虎而冠者”蒋介石抵安庆,见到此情此景十分恼怒,认为安徽学风不正,*嚣张是共产党活动猖獗的结果,决心严惩。29日下午,蒋介石传刘文典觐见。此前,刘文典就曾扬言:“我刘叔雅非贩夫走卒,即使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之而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秘书,声讨过袁世凯,革命有功。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
刘文典自视甚高,蒋介石挟北伐之功,更是盛气凌人。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引起蒋的不满。蒋要刘交出在学生风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惩罚罢课学生。刘当面顶了回去,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说到激烈处,两人互相拍桌大骂,一个骂“你是学阀”,一个骂“你是新军阀”。蒋介石恼羞成怒,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耳光,并给他定了个“治学不严”的罪名,把他送进了监狱。后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蒋介石最后放了人,但前提是:迫令刘文典“即日离皖”。
刘文典离开安大后,于次年初拜访他的老师章太炎,讲述了安大事件始末。章太炎听罢,十分欣赏刘文典的气节,于是抱病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赠之:“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政敌的玉帛之交:汪精卫与善耆
1910年4月16日,汪精卫、黄复生因行刺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载沣最初主张立斩汪黄二人,但经过肃亲王善耆的反复劝说,同意从轻发落汪黄二人。1910年4月29日,清廷以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为由,免除汪黄二人死罪,判处二人永远监禁。
肃亲王亲自到狱中看望汪精卫。汪精卫以前以为清廷的官员都是愚钝无能的昏官污吏,没想到肃亲王肯屈身访问他这个囚犯,而且以礼相待,谈吐文雅,让汪精卫十分吃惊,也很佩服肃亲王的见识才干。后来人们问起汪精卫对肃亲王的印象时,汪精卫说:“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肃亲王说:“汪先生在《民报》的篇篇大作,我都拜读过。汪先生主张中国必须自强自立,改革政体,提倡民众参政,效法西方立宪,这些与朝廷的主张都是一致的。目前朝廷正在筹办预备立宪,建立国会让民众参政议政,这些不正是先生所争取的革命目标吗?”汪精卫反论说:“我们革命党人所主张的绝不是立宪,而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实行三*义。亲王既然读过汪某在《民报》上的文章,对汪某的革命主张应有所了解。”
肃亲王说:“你们革命党的确有很多杰出的主见,但你们也应该认真倾耳听听我们的看法。说实话,我认为‘三*义’是一种见识褊狭的理论,不能成为今后中国的指导理念。为什么要宣扬灭满兴汉?这样宣扬民族仇视能够使中国实现五族协和吗?为什么要搞平地起风波的流血革命,我们不是已经答应实行宪政,让各种政治主张都有实现的机会。用和平的宪政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是比用多量人命财产损坏的革命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更好吗?邻国日本不正是君主立宪的成功榜样吗?”
汪精卫反论说:“我们主张革命的时候,很多人用日本君主立宪成功的事例来反对革命。但日本明治维新,是西乡隆盛用武力从幕府手中夺来的政权,绝不是幕府微笑着把政权交出来的。现在中国搞君主立宪,并不能解决长年的*弊害,而且把国会作为民权的支柱不过是一种幻想,国会只不过是君主的傀儡走狗而已。只有*革命才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
肃亲王说:“中国的政治十分复杂,各种民意纷缠不一,改革政体岂能操之过急?螳螂在前,黄雀在后,列强不是在觊觎着我们吗?不忍不谋则乱,还请汪先生三思。”
汪精卫和肃亲王的辩论总是在两条平行线上,谁也说服不了谁。当年汪精卫正值年青的28岁,而肃亲王却是初老的45岁,但两人都对对方的才学见识产生了敬佩之心。肃亲王原想说降汪精卫为清廷效力,但见汪精卫革命志坚,也就没有再为难汪精卫。后来肃亲王不时来狱中看望汪精卫,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是政敌,倒有些近似朋友的关系了。
革命元老的草根情怀:吴稚晖与蒋介石
国民党*吴稚晖因思想行为怪僻,不合俗流,虽位居辛亥革命*,却一生不做官,被人视为“疯子”。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要他出任教育总长,吴稚晖回答说:“我愿任奔走之劳,做官我是做不像的。”住了4天,就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了。
蒋介石掌权后,多次要吴稚晖出来做官,他回答说:“我是无政府主义者,脾气也不好,不敢当呀!”国府主席林森死后,蒋介石找吴稚晖,要他继任国府主席。吴稚晖对蒋说:“我这个人不宜当国府主席。”蒋介石问:“为什么不适宜? ”吴答:“我最抑制不住自己的性情。当了国府主席,就要经常接见外交使节,看到有些国家的大使呀、公使呀,穿着他们本国的服装,花花绿绿像做戏一样,我会禁不住笑出声来的。那就有失国体呀!”蒋介石听后也笑了,笑过又问:“既然你老先生不愿意,你看,由哪一位来担任才比较合适呢?”吴稚晖心想,于右任和居正都可以当,他们也愿意当,蒋介石不去找他们,偏偏来找我这个并不想当的人,分明是蒋先生自己想当。就回答说:“现在抗战时期,最好是党、政、军统一于一个领袖,使事权更能集中,我看还是由蒋先生兼任最宜。”后来就由吴稚晖在中常会提出,由蒋介石兼任了国府主席。
吴稚晖的卧室内,只有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一张旧藤椅,几把来客坐的靠背椅和骨牌凳,此外就是书报杂志和一只马桶。食宿、看书、写字、会客以至出恭都在其间。蒋介石与宋美龄来看望他,对不起,照样在此间斗室坐骨牌凳。
在重庆时,吴稚晖著有《斗室铭》一篇,也是滑稽文字:山不在高,有草则青,水不厌浊,有矾即清。斯是斗室,无庸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多白丁。可以弹对牛之琴,可以背癞痢之经。耸臀草际白,粪臭夜来腾(他喜到野外大便)。无丝竹之悦耳,有汽车之闹声。南堆交通(部)煤,东倾扫荡(报)盆。国父云:阿斗之一,实亦大中华之大国民。
吴稚晖的篆书很有名气。在重庆时,蒋介石请他写“蒋金紫园墓碑”。全文800余字,吴稚晖已77岁了,仍能凝神贯注,用两个半天一丝不苟完成。陈布雷赞赏说:“圆浑凝重,苍劲有力而力不外露,是楷书篆化的精品。”
纤笔一支谁与似:毛泽东与丁玲
丁玲和杨开慧在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读书时相识,那时候丁玲就从杨开慧那里知道了毛泽东。后来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常听瞿秋白、施存统等革命者谈到他,但是真正让丁玲了解到毛泽东的还是冯雪峰。他给丁玲介绍毛泽东如何同错误路线斗争,如何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以及他的思想、为人和诗歌。这些因素为促成丁玲到陕北去起了积极作用。
1936年11月中旬,丁玲来到保安(今志丹县),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领导同志为她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欢迎会。丁玲很受鼓舞,当面向毛泽东等领导申请,要求批准她到前方去。此后她随军来到甘肃三原。12月30日,丁玲接到毛泽东同志发给她的一封电报,电文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欢迎会后写的《临江仙》: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位“文小姐”来到保安后的第二年,经毛泽东的提议,就被任命为中央警备团政治处副主任,真正地成了“武将军”。不久,丁玲回到延安后,与毛泽东的接触就多了。有一次毛泽东对她说:“我看这些知识分子很喜欢同你接近,你这里有点像文化人的俱乐部。”还有一次说她“有名士气派”。丁玲知道毛泽东是在指出了生活圈子很小,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缺点,心里非常感激,于是就决心深入群众生活,改掉自己的毛病。在她深入生活写出了《田宝霖》之后,毛泽东为此请她吃饭,席间对丁玲说:“我一口气看完了你的《田宝霖》,很高兴。这是你写工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