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朝旧事-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阴谋的发起人袁盎只是加速了这个悲剧时刻的上演。袁盎谏杀晁错之时的身份,只是一介草民,主意是他出的,听不听则完全在刘启。

  如果学生真的爱老师,他就不会让阴谋变成现实。

  因此,晁错冤案的结论已经变得很简单了,早在晁错打击朝廷异己,权倾朝野之时,早在晁错提出要刘启御驾亲征之时,刘启的内心就已经抛弃了他的良师重臣。

  而反观始作俑者袁盎,他不是阴谋小人,不但不是小人,而且还忠肝义胆,宅心仁厚,袁盎的朋友圈子里都是天下闻名的忠厚之人,比如申屠嘉,灌夫,剧孟,季心等等。而且,袁盎的为人,历来为人所敬仰,后来的名臣汲黯便极度仰慕袁盎。

  袁盎是君子,那么按常理判断,晁错十有*是小人。

  实际上,晁错也是正人君子,晁错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比如平时不注意团结同事,不关心同事身心健康,听不进不同意见,固执己见等等,优点还是很明显的,不顾身体忘我工作,加班不要加班费,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始终把国家摆在第一位,敢干得罪人的事情。

  用现在的话来讲,晁错敢于开拓创新,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是一位根正苗红的好同志。

  袁盎与晁错,都是好同志,没有深仇大恨,更没有互相欠钱,大部分的争执无非是政策之争理念之争,犯不着生死大战。

  而且,他们有着同一个志向……忠诚谋国!

  然而,先是杰出的好同志晁错诬陷袁盎好同志,导致袁盎同志丢了工作,再是袁盎号同志将最歹毒的阴谋诡计用在了晁错同志身上。

  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答案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结论,权力游戏的规则使然!

  晁错不计后果追求自己的功业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惜滥用权力,当滥用权力上瘾之后,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力,势必要打击政敌,压制异己,袁盎作为政敌阵营中的杰出代表自然首当其冲。结果,晁错忘乎所以了,归根结底,他的权力都是由刘启给的,当刘启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发现晁错拥有的越多,刘启拥有的就越少。

  袁盎敏锐的发现了晁错跟刘启之间的微妙境地,他虽然没有权力,但作为权力游戏中的弱者,为了避免自己成为牺牲品,那么只能让晁错成为牺牲品。

  结果,好同志晁错真的就牺牲了。

  在权力游戏面前,没有好人坏人,只有输家赢家。

  成王败寇。

  袁盎在这场权力角逐中成了赢家,不但除了心腹之患,而且升了官。

  但袁盎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因为杀晁错前,他给刘启拍了胸脯,要用嘴去平叛。

  一路颠簸。

  与宗正刘通一起去见吴王,刘通是刘濞的亲侄子,被刘启派来与袁盎一起做说客。

  袁盎为了杀晁错,向刘启放开胆子立口头军立状,但袁盎比谁都明白,游说吴王其实是件生死难料,成败未知的事情。当然,即便游说失败,刘启那一关也容易过,蒙第一次就能蒙第二次,最关键的问题是一旦游说失败,能不能有命回来。

  早在吴国任国相的时候,就见过刘濞的彪悍,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开弓从无回头箭。岂能轻易劝说得动?一旦劝说失败,难保刘濞不拿自己祭旗!

  袁盎熟悉刘濞的风格,这一去,几乎是凶多吉少,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才是真正的袁盎,耍阴谋诡计不是袁盎,为权为利不是袁盎。

  在袁盎的心里,个人恩怨远不足以作为权力斗争冠冕堂皇的理由,如若不然,以他袁盎的计谋,扳倒晁错,又何必等到今天!

  “晁错啊晁错,不是我害了你,你要怪就怪你自己,你陷国家于如此危急之境地,难道你不要负责吗?不,你晁错必须负责,必须负责!”袁盎依然在马车上梦中呓语。

  同车出使的宗正刘通听得前面喊杀声震天,猛然惊醒,掀开帘子遣随从探问,随从纵马前行探望,回报正是吴楚联军大营。

  刘通推醒袁盎。

  袁盎下了马车,看见一望无际的叛军兵营,皱起了眉头。袁盎没有想到吴王竟能调动这么多的兵马,他在做吴国国相的时候曾经摸过吴王的老底,吴国能调动的兵马顶多不过五万,即便临时募兵,也不过十几万军队。正是因为袁盎给刘濞算过账,所以之前才能在刘启面前拍胸脯打包票。

  “这连绵的军营,粗略估算下来不下于三十万人马,难道是楚军?也不可能,楚军旗帜鲜明就那么一块地方,楚王刘戊那种饭桶也养不起多少军队,人数多不到哪里去!那么肯定是吴王的兵马占主力!”

  袁盎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刘濞从哪里弄出这么多人马来!

  眼前的事实总算让袁盎相信了刘濞不是被逼反的,这只老狐狸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私藏军队,而且藏得滴水不漏!袁盎顿时预感到游说可能凶多吉少,稍有不甚还有可能把小命丢了。

  事实上,刘濞是只老狐狸不假,但袁盎却高估了刘濞的水平,他的兵力号称三十万,其实不过二十万,而且把军中十四岁到六十二岁的士卒全部征发,凑出了这支军队。

  但袁盎凶多吉少的预感是对的。

  即便他袁盎如何牙尖嘴利,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想打发二十余万人回家,这种赔老本的买卖,老狐狸刘濞是绝对不会干的。

  不过无论结果如何,来都来了,袁盎与刘通都得硬着头皮去闯一闯。

  袁盎带着众随从停留原地,刘通则先行一步,去叔父帅帐传旨。

  刘通在皇帝身边呆久了,见到叔叔刘濞,连礼敬长辈的规矩都忘了,反倒在刘濞面前摆出天子使臣的架势。

  这让刘濞一脸的反感,要不是公共场合,准骂得小辈狗血淋头才是。

  刘通从怀中掏出谕旨,要刘濞下拜迎见。

  刘濞却轻蔑地笑道:“我已为东帝,还要拜谁?”

  刘通一时语塞,不知是念还是不念为好,尴尬了半晌,他才想起袁盎还在外头。刘通打定主意还是让名嘴袁盎进来游说,自己是真干不了这吃力不讨好的事,一个是亲叔,一个是陛下,一个是家主,一个是国主,哪方都不能得罪;得罪谁都没好果子吃!

  刘濞知道袁盎一同前来,他也早已领教过袁盎的利口,他知道是刘启派他们来做说客的,听之无用。但袁盎得确是个人才,刘濞早想收入囊中。如今自己送上门来,岂能轻易放过。何况非常时期,人才嘛,不能为我所用,那也不能便宜了敌人。

  刘濞拒绝见袁盎,而且给袁盎带了句号,。

  袁盎在辕门前数丈开外焦急地等待,等了半天,没等来刘通却等来一队吴国甲士,把吴王的意思带了过来:“要么来我这,要么去黄泉!”

  袁盎当即严辞拒绝。

  吴国甲士二话不说,把袁盎劫到了早已预备好的营帐中。

  刘濞对袁盎算比较客气,好酒好菜伺候着,而且还派人过来陪侍,当然,陪侍的主要目的是劝降。

  袁盎却死活不上贼船,刘濞只好作出第二个选择,除掉袁盎,免得为刘启所用。

  刘濞虽说决定了要杀袁盎,可是却并未马上行动,袁盎从吴国故旧那里得到消息,在故旧的帮忙之下,星夜跨上一匹快马直奔长安而去。

  刘濞得知袁盎逃走,并无过多表情,只是跑了一个牙尖嘴利的名士而已,犯不着操心。

  吴王刘濞现在最窝火的是攻打梁国睢阳不如计划中的顺利,朝廷主力大军又动向不明!

  刘濞在帅帐里对着地形图深思。

  周亚夫迟迟没有出现,他到底想干什么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88章:七国之乱5睢阳之战
袁盎死里逃生逃回长安,把劝说失败的消息告诉了刘启,刘启却不动声色。

  袁盎逃回长安,已是抱着必死之心,一月前,正是他建议杀掉刘启的恩师,并信誓旦旦保证能劝说吴楚罢兵,然而却带着令人失望的消息回来,刘启有一百个理由可以杀他,甚至灭他九族。袁盎也有一百个理由带着老婆孩子半路逃命。

  不过,袁盎不是这种人。

  他有勇气深入虎穴,就有勇气回来领死,他要做的只是所有使者应该做的,回去复命。

  心怀愧疚的袁盎没有等来刘启的震怒,刘启看着蓬头垢面,披头散发的袁盎,心里有火,却也一下子灭了。

  袁盎也是为国谋利的大臣啊!

  只听刘启长长的叹了口气,只是说道,“爱卿一路辛苦,下去吧!” 

  袁盎诧异地长跪不起,直到侍从把他请走。

  这样的结局刘启早已经预料到,前军校尉邓公回来觐见他的时候,就把吴楚叛军的前线情况奏报给了他,吴王为反多年,怎会轻易放弃?

  刘启想到恩师晁错死状凄惨,不免泪眼模糊。

  虽说晁大夫不得不死,但毕竟是陪伴自己数十年的恩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刘启啊,刘启,你怎么就下得了手!

  正在刘启喃喃自责的时候,一份紧急奏报送了上来。

  眼见又是梁国送来的求援急报,刘启一见又是头疼不已,想一口回绝,但毕竟是在前线辛辛苦苦支撑的亲兄弟,总不能寒了他的心。思索之下,便回复了一篇诏书,大意是朝廷困难,已是无兵可派了,你向周亚夫求援吧!

  刘启说的是实话,可用之兵几乎都被派了出去,留下拱卫长安的南军是断然不能出援的,不然长安就会成为空城,如果叛军来个直捣黄龙,那朝廷就要完蛋了。

  但是,在吴楚联军猛攻梁国国都睢阳的时候,周亚夫大军的踪迹却骤然成谜。

  两方对阵,敌方主力军队行踪不明,无疑是巨大的威胁。不过,刘濞并不担心,因为据可靠情报,刘启只拨给周亚夫顶多五,六万人马,从兵力上看,无法构成对吴楚军队的优势。况且,周亚夫虽说带过兵,但实际并未有大战经验,他出任太尉,说句好听的,是临危受命,说句不好听的,是刘启病急乱投医。

  而刘濞则不同,年少征战,他便是战场上的虎将,在无数名将身边奋战过,冲锋过,大战小战经验可谓丰富,按流行的俗话来讲,就是刘濞上战场的时候周亚夫还在穿开裆裤。

  但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刘濞没有过于轻视周亚夫。

  为了以防万一,他派出了小股前锋部队从函谷关到洛阳一带设伏,一旦发现周亚夫军队,将聚而歼之,从而保证睢阳攻坚战的顺利进行。

  刘濞的如意算盘打得并不错,在进攻端采用稳扎稳打的策略。

  二十二个诸侯国中,梁国是刘启的手足兄弟,是唯一明确站在刘启这一边的诸侯,梁国毗邻吴楚,吴楚联军向西去,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梁国。即便绕道进入关中长安,梁国反咬过来,朝廷再反戈一击,那么,吴楚联军就会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而且,拔掉梁国这颗钉子,势必沉重打击刘启的抵抗的信心,去掉他的一半江山,到时候长安城将不战自乱,那些处于观望阶段的诸侯自然望风响应。

  所以,无论多大代价,一定要攻下睢阳。

  刘濞已经向部队下达了死命令。

  然而,让刘濞痛苦的是,与之前的吴楚军队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相比,睢阳城是块难啃的骨头。吴楚联军领教了睢阳城池的坚固,连日轮番攻击,硬是打不开一个缺口。

  即便打开缺口,吴楚士卒还未登上城墙,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刚打开的小缺口马上又奇迹般的被修复了。

  梁国士兵的建筑水平一时让吴楚将领们叹为观止。

  守城的功劳离不开总指挥梁国中大夫韩安国。

  韩安国是梁王身边第一号智囊人物。

  在梁国,有两个人算得上是人才,一个是韩安国,一个是张羽,韩安国持重,张羽善战。将军张羽看到每次见着楚王的旗号,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会不顾一切地带着精锐骑士冲到楚军屁股后面咬上几口。

  楚军不堪其扰,却又无可奈何。

  张羽的愤怒可以理解,他的兄长张尚在楚国为相,刘戊在起兵时砍了张尚的脑袋拿来祭旗。所以,张羽见到刘戊,仇人相见,自然分外眼红。     

  刘戊找到刘濞,说这样打下去不行。

  吴王的帐下少将桓将军出来献计,“朝廷多骑兵,我军多步兵,骑兵在平地上占有优势,而步军则在险地有优势,末将以为大王攻城不下,应绕道直去,向西抢占洛阳,敖仓等地,即使不入关,天下也尽入囊中。若久攻不下,一旦朝廷骑兵到来,我大军则危矣!”

  桓将军的计策不说高明,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睢阳久攻不下,部队士气必然受阻,而且拖延下去,会给朝廷更多的时间集结兵力。

  刘濞找来老部下征求意见,老部下们认为桓将军年少,不懂战争全局。

  老人精刘濞也有同感,多年的战场经验告诉他,睢阳都啃不下来,洛阳就能啃下来么?久拖不决会影响士气,难道绕道避敌就不会影响士气?

  睢阳一战,如果败退而回,刘濞的老脸就要败光了。

  桓将军的建议被刘濞否决了,随后,刘濞下令全军加强戒备,士卒饱餐一顿,明日定要拿下睢阳。

  东方破晓,朝霞惨淡。

  睢阳城下的尸首已经堆积如山,吴楚联军与梁国部队连日来的交锋让双方都腾不出时间来清理尸首。

  好在是春寒料峭之时,要是在炎炎夏日,尸体的恶臭味定然要弥漫在空气中,让人窒息。

  在城楼下的临时帅帐中,韩安国与守城的将军们又是一夜未眠。

  韩安国对吴楚军队的剽悍早有耳闻,也是将信将疑,直到真正到了战场上,还是深为震撼。

  吴军在刘濞的调教下,个个奋勇争先,甘冒流矢,朝睢阳城卷来。要不是靠着睢阳高大坚固的城池和城外的深沟壁垒,恐怕睢阳早就被攻破了。

  突然,吴楚军队一声战鼓声响起。

  韩安国从微微的睡意中倏忽间惊醒,夙夜守在城头的张羽跑下城楼来到韩安国跟前高呼:“韩大夫,大事不妙!”

  韩安国示意不必多说,两人步履匆匆踏上城墙。

  韩安国眺向吴楚阵营,也是大吃一惊。

  刘濞的前军摆放着两排巨大无比的投石机,投石机两边是刘濞的骑兵,惯用的重甲步卒反倒摆在了最后面。

  刘濞老贼的意思是要让投石机掩护骑兵出击,突破壁垒,最后再由步卒攻城!

  鸟,这可如何是好,吴国好气派,一下子弄出这么多的投石机,巨石砸下来,再坚固的城墙也要砸得稀巴烂!

  张将军,命令将士们紧贴墙壁抱盾隐蔽,一旦叛军轻骑突击,命令机弩手阻住!

  城下的吴楚军营中,刘濞与刘戊正谈笑风生着,在他们看来,城破只在旦夕之间,这一摊致命法宝拿出来,管保睢阳城被砸出几个大窟窿过来。

  吴楚的投石机共两排,每排十四架,每架多达七梢,一架投石机配二百五十个步卒。

  刘濞本想在攻打长安城的时候将法宝拿出来,无奈在睢阳就不得不先行亮剑了。

  刘濞传令开始攻城。

  投石机边上的传令官高呼一声:“起!”

  第一排的投石机步卒迅速装填重达百斤的巨石,两百步卒齐声暴喝将绳梢拉下。

  传令官又一声高呼,“放!”

  漫天的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