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朝旧事-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而为人,谁不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贯高顶着严刑拷打,冒着三族尽灭的危险,也不污蔑赵王。这种人的话难道不值得相信吗?都放了吧,即便他有大逆不道罪,我大汉就是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忠义之士啊,我刘邦就是需要千万万这样的忠义之士啊!刘邦感慨道。
泄公再次从牢里回来复命的时候,脸上还隐见泪痕,那是因为贯高自杀了。贯高是为了赵王的清白才苟活下来,现在赵王出了狱,他的使命完成了,他要向刘邦谢罪。
刘邦更加感动不已。
死者长已矣,活者要受罪。
虽然查明赵王无罪,但刘邦还是没有赦免他,他下了一道诏书,降封赵王张敖为宣平侯,将代地并入赵国,爱子代王刘如意改封为赵王,周昌出任赵相,原巨鹿郡守陈豨为代相,就是在这个地方,陈豨开始了心中的秘密计划。
这位陈豨老兄,在汉军中也算是个人物,只是因为当时比他出名的名臣战将很多,他还排不上号,不过他在后来却出名了,他的出名带有很大的戏剧性,他跟臧荼一样,都犯了谋反的大罪,同样是犯罪,差别却大不相同。陈豨的水平在于,他去著名景区黄泉旅游的时候,拉上了一堆重量级的人物一起上路。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同样是犯罪,怎么犯罪的差距就那么大呢?
陈豨仁兄早在出任巨鹿郡守前,去拜访了一个人,虽然这个人现在无权无势,但他却仍把这个人奉若神明。这个人正是一直蜗居府上的韩信。
韩信的府上,如今连鬼都不敢登门,可是陈豨却敢去拜访,可见其胆大程度。
韩信见好不容易来了客人,自然倍感亲切,他屏退左右,拉着老部下的手道:你可以跟我说些知心话么?(憋坏了)
愿听将军号令! 陈豨恭敬道。
公所在驻地,天下精兵处也。而公又深得陛下信任,但是如果有人诬告公谋反,陛下一次不信,若是再有人诬告,恐怕陛下不信也得信了,到那时,陛下必定发兵征讨。我们若里应外合,天下可图啊!
陈豨听这话,心中一惊,他知道韩信并不是妄言之人,看来他真的动了反叛的念头,也好,有韩信这样的天才统领,分天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陈豨打定主意后,对韩信躬身道:谨受将军赐教。
说完,便告辞离开,韩信望着陈豨离去的背影,心中又燃起一团希望之火。
而陈豨则在代国默默地做着准备,而由他掀起的风暴将成为刘邦生命中的谢幕之战。。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60章:太子危机
张敖王位被废其实并不冤,他能从烫手的王位解脱出来,也是一件好事。异姓诸侯中,以他的才能,废黜是早晚的事。现在被废,还能捞个侯爷做做,再晚一点,恐怕想留个全尸都难。
只能说,刘邦坏心办成了好事,若以为他在为张敖未雨绸缪,那就太抬举刘邦的人品了。
他所做的一切,可以理解为父爱!
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太子刘盈排行老二,是吕后所生,虽说刘盈有着刚毅果敢的父母,也许因为小时候被刘邦那一脚踹出了后遗症,刘盈身上并没有刚毅果敢的基因,在刘邦的印象中,自己的这个儿子很仁弱,一点也不像自己,再则,刘盈的生母吕后因为年老色衰失宠。所以,刘邦并不喜欢太子。
皇帝不喜欢太子,这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平常百姓家,父亲不喜欢某个儿子,并不少见,因此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无非就是分家产的时候,分的少一点多一点而已。可要是在皇家,这就是大问题,太子作为国家继承人,追随的人自然成群结队,如果皇帝不喜欢太子,那么就有可能要改立,而改立说得轻松,但真要动起来,那可绝不轻松。动作激烈点,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事件也是常有的事。
这件事情,皇帝做起来,他也不容易。把话说透点,其实,废立太子的背后,还是权力的角逐。
改立太子这个念头在刘邦的脑子里并非一天两天了,当然,这个念头的形成跟一个女人的努力有关系。
一个美丽无比歌艺双绝的女人。
她是刘邦一生最宠爱的女人……戚夫人。
戚夫人除了能讨刘邦欢心外,也很争气,她给刘邦生了第三个儿子,现任的赵王刘如意。随着刘如意一天天的长大,刘邦发现在这个儿子身上,有很多自己的影子,比如聪明调皮捣蛋不循规蹈矩,这不就是少年时的刘邦么?
父亲都喜欢像自己的儿子。
亲属也罢,朋友也罢,都能适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规律。刘如意虽然封为赵王,刘邦还是把他留在了身边,倾心的培养,努力的栽培。
在他的心里,这个儿子才是未来的储君。
刘邦的偏宠助长了戚夫人的气焰,也加深了吕后的恐惧。
戚夫人与吕后的较量在后宫中已经趋于白热化。
如果说,朝堂是男人的战场,那么,后宫便是女人的战场。
而女人的战场,同样的血腥与残酷。
吕后的前半生,并不幸福。
一个家境优越的小姐嫁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男人。没有几年,刘邦又落草为寇,她整天活在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好不容易,刘邦混成了一方诸侯,可她却成了俘虏,过着有一天没一天的生活,等与丈夫团聚后,却豁然发现,她的丈夫已经不仅仅属于她一个人,他的身边美女无数,佳丽成群,而令她最伤感的是,她的丈夫迷恋上了别的女人,而她则日日夜夜受着冷落的煎熬,她很无奈,她很孤独,她甚至绝望,所幸的是,她还有一双可爱孝顺的儿女,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们。可是,即便这样,还有人要来抢,抢走她最后的一切,抢走她的明天!
她的每一天都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与恐惧中,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她宁愿选择夫妻恩爱,男耕女织的恬淡生活。
可惜,永远不能回到过去。
她的内心在巨大的煎熬中,终于变得异常的残忍与扭曲。
她发誓如果有一天,她还活着,她一定会让抢走她丈夫的女人生不如死。
没有人生下来就很残忍,而残忍往往是悲剧的开端。
戚夫人始终只是个单纯的女人,她是个幸福的女人,她集万千宠爱于一生,享尽荣华富贵,而且老天待她不薄,还给了她未来的希望。如果后宫中只有她一个女人,她,刘邦和他们的儿子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三口之家。
看着儿子一点点的长大,戚夫人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她开始憧憬着儿子的未来,她开始谋划着儿子的未来。
她希望她的儿子不仅仅是王,她希望他能成为未来的天子,给她带来无尚的光荣。
她不停地向刘邦吹着耳边风。
即便是再坚定的男人,也经不住心爱的女人三番五次的诉求。他开始思虑换太子的办法。
刘邦知道改立太子,事关重大,如果不小心处理,必然引起朝局的大震荡,而这是刘邦最不愿意看到的。
他开始在众多大臣面前毫无保留的表现出对刘如意的宠爱,对刘盈的不满,让支持太子的大臣们自己去揣摩,扭转对太子的态度,转而投向赵王。
但他低估了那些大臣们,买他的帐的人不多!
他决定找个合适的机会在廷议时抛出来,做一番试探。
刘邦决定廷议废太子的事情,传到了吕后的耳里。
吕后陷入了极度的惊恐之中。她已经在刘邦那里失宠,如果连太子地位都不保,那么她将彻底地一无所有。
不,不行!要反击!吕后在惊恐之中镇定了下来。
她开始暗中活动,动员一切力量保护太子,她四处拉拢大臣,为太子做羽翼。
令她欣慰的是,朝中重臣都倒向了太子一边。
高祖十年(公元前198年),刘邦在朝堂上正式抛出改立太子的提议。
群臣经过短暂的沉默后,朝堂上就像炸了锅。
重臣们的态度很明确,他们认为太子是国家的根基,不能换。当然,支持废太子的臣子虽然不是重臣,但也不在少数。
见重臣*们多数反对,刘邦的脸色变得铁青,一时之间不好发作。
大臣们各持己见,顿时势同水火般地开始争执起来,偌大的朝堂人声鼎沸,性格粗野的人竟然又开始推搡起来,看到这情形,刘邦彷佛又回到了当初礼仪不整的年头。
这时候,御史大夫周昌跳出来一声大喝,顿时安静了下来。群臣盯着周昌,等着他开口。大家都知道周昌这个人,平时言语不多,却是一个敢于与皇帝争执的诤臣。他要认定的事情,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他也会力争到底,毫不退让,经常争得面红脖子粗舌头打结,他也不改立场。
而且他主管监察,百官对他都是又敬又怕,萧何陈平等人也要给他几分薄面。
刘邦更是对他既忌惮又尊重。
但周昌有个毛病,这个毛病无所谓好坏,但却鬼使神差的发挥了一次作用,他的毛病是话说得太急,他会口吃。
百官中的老二出来发话了,大家自然得听听他的高见,于是,原本喧嚣的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周昌见百官争执不休,本就心中着急,一急就口吃起来,他说道:臣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他这一结巴,两句话说得十分费劲,再加上脸红耳赤的,顿时把大家给逗乐了,突然,殿内一阵哄堂大笑。
这么一乐,争执引起的不快立马就烟消云散。刘邦见这么多人反对,恐怕一时之间也无法决议,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此事暂时作罢。
在东厢的神经极度紧张的吕后总算松了口气。朝议结束后,吕后截住周昌,也顾不得皇后身份,跪谢周昌。
吕后这一跪是出自真心的,她的处境如此恶劣!周昌能当庭以“不奉诏”的来拼死谏诤,化解这一次危局,受一次跪也不为过!要不是他,太子就换人了,太子一换,接下来后位也一定难保。
吕后是个能屈能伸的女人。
周昌并非*,他之所以力保太子,是从一个大臣的良知出发的,在他眼里,更换太子无疑会动摇国家根本,况且太子并无大的过错,说换就换,那就失了法度。
后宫中,吕后与戚夫人的角逐已是人所皆知。
刘邦虽然站在戚夫人一端的,他心里十分清楚吕后的心机远不是戚夫人所能比,一旦自己百年之后,吕后掌了权,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下场,那就难说了!
可是,除了立刘如意为太子,他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好办法保护他们母子,又不便跟支持太子的重臣明说,所以不免唉声叹气,忧虑重重。
刘邦的心思被年轻的符玺御史赵尧看了出来,他细细一琢磨,想到了一个既能迎合上意,又能升官发财的一石二鸟之计。
他奏请刘邦道:陛下,您所忧虑的,为臣明白,只需为赵王安排一个被吕后,太子及群臣忌惮的国相,赵王便能安然无恙!
有道理!爱卿可有推荐人选?刘邦眼睛一亮。
御史大夫周昌大人!
刘邦听后一拍大腿,对赵尧赞赏有加。
很快,刘邦也不管乐意不乐意,下诏封周昌为赵国相,辅佐赵王,赵尧进谏有功,升任御史大夫一职。
这么一来,周昌等于说被无缘无故贬了官,但刘邦为了儿子,也顾不得许多了,谁叫你当臣子呢?给你发工钱,就得任劳任怨干活!
为了更益于理解赵尧升官事件,我们先来了解下御史府这个官僚系统。
御史这个部门是执掌监察的,他们是垂直单位,即全国的分支机构不受当地政府管理,而直接由御史台管理,主要职能上相当于现在的人民检察院。但那时候,他们的职权可比检察院大多了。
御史府的主管领导即为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御史大夫除了执掌监察,也参与朝政,所谓“议大政,必下丞相御史”。御史大夫职能上是副丞相,也可以这么理解,御史大夫就相当于现在兼任最高人民监察长的第一副总理,御史大夫作为朝廷的二把手,还有一个优势,很多丞相都是先当御史大夫,再升丞相。
御史系统的第二个梯队为御史丞和御史中丞,所以俗称“二大夫”,“亚长”,因为御史大夫要辅佐丞相处理政务,所以监察的执行实际上由“二大夫”完成的,。
第三梯队的御史一般有几种:侍御史,符玺御史,绣衣御史,部刺史等。
侍御史外号柱下史,之所以会得到这个外号,是因为侍御史在朝会时总是站在殿柱下。你别看侍御史秩六百石,但能做这种官,绝不容易,要做侍御史,一则必须得是某方面的专家,比如掌管奏章、律令、文书、档案、宫禁图书以及地方上计簿籍,甚至法律,像精于算术,律法,历法的张苍就曾担任过这种职务。二则必须深得皇帝信任,皇帝不信任,学问再好也是白搭。所以说,侍御史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
符玺御史,也就是赵尧担任的职务,顾名思义即是帮皇帝执掌玉玺、兵符,属于皇帝的近臣。官阶虽小,但因为经常要陪在皇帝身边拿大印,盖章,所以前途远大。
绣衣御史不常设,主要用于刺探情报,*老百姓起义的,相当于密探。
部刺史则是中央派出到地方的监督员,秋冬到所属郡国巡察,当时人称为行部,刺史通过行部以了解下情,岁终则赴京师奏事,他们的职责除了监察地方外,特殊时期还可以领兵作战,负责开凿水渠,向朝廷推荐人才,虽然官阶不高,但在地方上却威风八面,油水很足。地方官员都不敢惹这些中央派来的大爷。武帝时,部刺史以六条问事向皇帝负责,权力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刺史权力日益增大,在东汉末年最终演化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或军阀。
当然,汉初的监察机构不止御史府,丞相府内也有监察系统,地方郡国皆有独立的监察系统,只是不属于御史府管辖。
年轻的赵尧凭借着一时的聪明一跃成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有一句话讲,聪明反被聪明误。
刘邦好端端地挨声叹气,那些个*重臣会看不出个中原因么?
赵尧这个小年轻都能看得出来,这些官场的老狐狸,也自然心知肚明,他们之所以不闻不问,是因为他们考虑得更深,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中却隐藏着极大的厉害关系,万一站错队伍,那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刘邦的本意是保赵王,保赵王不是件坏事,可问题上你保了赵王甚至替他说了话就等于得罪了吕后太子,太子是什么人?将来的国君!吕后是什么人?将来的皇太后!别看现在他们娘俩一副失势的样子,等刘邦归了天,万一这娘俩记仇,那还有得混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最好当没看见,即便到时候刘邦怪罪起来,也有个托词,这是你刘邦的家事,为臣不能管!
年轻的赵尧忏悔进去了,他出了个不错的注意,他的确聪明,但他太嫩了。
富贵险中求,这是赵尧的为官理念。
这个看似巨额的奖赏其实也把赵尧推向了火炕。如果把官场比作火炉,那么越到中心区温度越高。
没有水平,即便进入到中心区,粉身碎骨也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