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朝旧事-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啊,这个人不会有什么来头?”

  “有什么来头,我认得他,原先淮阴城下要饭的。”

  “这叫什么事,要饭的居然能当大将军,汉王不是急糊涂了。”

  “别瞎说,汉王自然有汉王的道理。”  

  众将士一头雾水,而韩信却不紧不慢地登上拜将台,这是属于他的时刻,而这个时刻早就应该到来。他面北而立,在赞礼官的吆喝下,拜将仪式开始:授印,授符,授斧钺。 仪式庄重而肃穆。

  仪式完毕,刘邦为免众将不服,当众宣布:韩信可以节制所有在外军机,如有藐视韩将军者,可以先斩后奏。

  汉王给了韩信想要的一切。他这么做是颇有深意的。拜将大典虽是按古礼搞得这么隆重,但可不仅仅是走流程这么简单,借用筑台拜将的机会,刘邦一是展现自己求贤若渴的形象,二是给韩信巨大的压力。

  他要告诉韩信,这大将军可不是随便能当得了的,给什么样的待遇就得拿出什么样的业绩。

  韩信没有一丝愧不敢当的神色,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让人顶礼膜拜的自信。这一天的到来,他等的太久太久,在他的梦中,曾无数次梦着自己站在这个高高的拜将台上,而今天,终于梦想成真。虽然巨大的光环后面有着巨大的责任,但他相信自己。

  拜将仪式顺利闭幕,接着刘邦迫不及待地给韩信出了第一道考题,这是最常见的考题,也是最难的考题。

  这种考题到处皆是,上至皇室公卿,下到黎民百姓,都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它在我国几千年的科举考场中,甚至现在的政治考题中都会出现,简单说来,就是论天下大势!

  你要是回答,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恭喜你,你能得鸭蛋。

  答案很正确,但是没有用。

  能很好地回答这种问题的人,不多。

  韩信就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他的回答是这样的:霸王虽然勇猛剽悍,但是也有致命的缺点,第一,封赏不均。第二,妇人之仁。第三,残忍暴虐。第四,弃咸阳而都彭城。第五,错封三秦之王。第六,击逐义帝。而反观汉王,则深受百姓爱戴,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此韩信提出,东略首选是出兵三秦,占据关中,再图天下,这是很著名的《汉中对》,可以与后来诸葛孔明的《隆中对》相媲美。

  韩信一席话,让一直心情郁闷的刘邦喜笑颜开,恨自己不能早用韩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韩信对时局精准的把握,令人敬佩。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只有韩信能回答,张良也能。

  韩信平步青云间接体现了刘邦在用人上的不拘一格。

  汉军将士从韩信拜将中看到了一种希望,跟着刘邦,只要努力,只要有才,再加上运气好能活得长一点,就一定不会被埋没。很多时候,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希望!

  韩信的大将军之旅是从训练士卒开始的。

  樊哙周勃灌婴等将带兵更多的是靠战场上的机动,所以他们在训练士兵时更强调单兵能力。而韩信带来了全新的训练方法:练阵法。

  所谓阵法,便是团队作战,战场上的配合可以有无穷的变化,比如奇正相生,首尾相应,左右相接等等。在冷兵器时代,阵型布置妥当与否能很大程度上左右战局,降低伤亡。作为一个伟大的将领,自然要领悟其中的精妙。在韩信的训练下,短短数月,汉军军容为之一振,其他将领见韩信确实练兵有方,也渐渐不敢轻视韩信。

  无论如何,将军只有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才能称得上伟大。

  虽然张良早就给刘邦定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东征大计,但刘邦出于谨慎,召 韩信问计,韩信说的与张良丝毫不差。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刘邦大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汉军将出征的日子选定在汉元年(前206年)八月某吉日。

  楚汉战争,在悄无声息中点燃了导火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32章:定三秦
时值仲秋,秋高气爽,刘邦带领十万汉军将士从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悄然出发,向关中进兵,很快便到达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

  为了掩人耳目,韩信建议刘邦派遣数百士兵去修葺入蜀的栈道,在韩信的授意下,将士们故意慢慢腾腾地修,修的过程中经常表演些士兵打架斗殴,消极怠工的节目,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麻痹三秦军队,以策应主力部队奇袭得手。

  早在刘邦入蜀前,项羽就密令三秦王密切注意刘邦的动向,章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派了无数细作,探子在汉中一带活动。

  当探子将汉军修栈道的表演告诉章邯的时候,章邯哈哈大笑,对汉军变得轻视起来。

  迷魂阵虽然很精彩,但是汉军主力的调动,还是惊动了坐镇三秦的章邯!

  现在的章邯已经不是当年的章邯;虽然仅时隔不久,但他也犯了轻敌的毛病。他当然明白项羽封他做雍王的用意,即是要堵住刘邦出汉中的大门。

  章邯也是尽职尽责,不过当他得到刘邦拜一个曾经受过胯下之辱的无名小卒做大将的时候,再加上栈道工程中汉军的表演。章邯以他十几年混迹官场,几年混战沙场的经验可以确定,汉军绝对是乌合之众,刘邦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有句话说得很有意思,要成功,先发疯。

  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举动毋庸置疑非常疯狂。

  实际上,汉军出兵关中,最忌讳最害怕的不是章邯,而是项羽。之所以在出兵之前搞那么多的烟雾弹,目的是既要迷惑章邯,更是要迷惑项羽。

  以汉军目前的军事实力,要跟项羽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

  当然,项羽本人并没把刘邦放在眼里,但是他的亚父范增却有着很老辣的眼光。

  天下这么多豪杰,他却独独看重刘邦,在鸿门宴的时候,他就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后来看,这是一句完全正确的论断。

  当韩信还在楚军时,他又建议杀死韩信。我们已经知道,站在楚军的立场,他的建议也是正确的。

  从这两个建议就足见范增的本事。只可惜,项羽并未采纳。

  之前,志得意满的西楚霸王分封完诸侯,返回彭城后,作为实质上的天子,他并未出台刺激经济,恢复生产的一揽子计划,而是与自己心爱的虞姬享受着甜蜜幸福的小日子。他显然没有明白作为号令天下的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他的心里,和平的时候,人生最应该做的事是享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项羽在彭城没日没夜的享受着权力带给自己的快乐,世界表面上一片安宁,实际上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无声息的酝酿。

  他觉得自己的封赏很公正而且很有谋略,他以为他可以糊弄所有人,所以他很得意。

  但是很多人还是看出了其中的道道,项羽的分封并不是按功劳大小议定的,封赏的过程中掺杂了很多私人因素。

  关中,多富饶的地方,却封赏给三位秦国的降将。表面上看,秦人管秦地,再正常不过,再深入分析下,就知道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前面说过,项羽虽然是起义军领袖,可是秦国人却恨透了他,入关之前,坑杀的二十万秦卒占关中人口十分之一,让大部分秦国家庭与项羽结下了梁子,咸阳暴行更是雪上加霜。而这一切,三个关中王章邯,司马欣,董翳,谁都逃脱不了干系,这三人身为秦将,不为国尽忠,却投降项羽。投降谁不好,偏偏投降残暴无比的项羽!所以说,秦人对这三个人是恨得咬牙切齿,自己的位置都不稳当,怎么看得住刘邦?

  再说齐国,明明田荣兄弟是实权人物,硬是不封,偏偏封些跳梁小丑,这不是在自找麻烦吗?

  还有彭越,在梁地已经聚众数万人马,项羽老兄就当没看见,不给与任何表示,让他继续做他的盗贼。数万人马在自己的地盘上游荡啊,作为最高当权者,他居然还能睡得着?

  当然还有刘邦,还有陈馀。。。

  总而言之,项羽分封是绝对欠考虑的,他分封的标准很简单,不喜欢谁就不封,喜欢谁就封谁!

  国家,说得直白点,就是各种利益集团互相妥协的产物。一个领导人,既不能平衡各种利益冲突,又不能消灭利益反方,那他离自己下台的日子就不远,如果自己不愿意下台,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战争。而封建皇帝是不会自己下台的,最多也就下个罪己诏,所以也就是说项羽分封引起的矛盾有且只有一个解……战争。

  战争的最终结果也只有一个:让可以平衡各种利益的人上台。

  哪怕项羽什么人都不要封,也不会如封赏不均带来的问题大。

  公正,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哪怕是相对公正。

  大多数人,都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一个社会,大家都穷,不要紧,但是差距拉得太大那就问题大了,长此以往,社会会不安定。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1912年提出了一项很著名的参数,基尼系数,用来测量国家内部居民的收入差。一旦该系数超过某个警戒线,社会马上就要动荡不安。

  暂且不管老百姓,可以断定,这些诸侯内部分配的基尼系数是绝对超过警戒线的。   

  果不其然,楚汉相争的火药桶很快就被点燃。

  五月,也就是项羽分封完诸侯的第三个月,田荣忍无可忍,发兵把齐王田都赶出了齐国,田都到楚国寻求政治避难。

  接着,田荣又扣押胶东王田市,命令他不准到封国就任,田市害怕项羽追究他耽误日程的责任,竟偷偷的跑到封国。田荣大怒,六月,派兵将田市杀死于即墨。然后,田荣封彭越为将军,命令他攻击济北。七月,彭越攻杀济北王田安。

  于是,田荣完全占有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接着,田荣又命令彭越南下攻击楚军,项羽派大将萧角去迎击齐军,结果楚军大败。

  田荣挑了头刺儿,另外一个极为不满的人陈馀,在田荣自立为齐王后,亲自去说服田荣借他兵马攻打常山郡,同是天涯沦落人,田荣当然明白陈馀的心情,所以毫不犹豫借给陈馀兵马,常山王张耳上任没几天,就被陈馀打跑了。

  这个时候,项羽在彭城歌舞升平。

  在他的身边,有一个人本来无足轻重,但是另外一个牵挂他的人却至关重要,这个人是韩王成,而另一个人是张良。

  张良第二次离开刘邦找的人就是韩王成。

  韩王成是韩国的王室,没有多少战功,能封王全靠祖先的荫德。项羽因此很看不起他,再加上项羽忌恨张良帮助刘邦太多,所以在分封完之后没有遣他去封国,而是把他留在了彭城。留是客气的说法,看押倒是真的。

  项羽是个心长在刀尖上的人,让他不舒服的人迟早要被他喂刀子。

  这个无能的王族后裔在项羽面前畏畏缩缩地晃来晃去,晃得次数多了,项羽愈发觉得这个人碍眼,愈发觉得这个人只会浪费自己的粮食,没过多久便废他为穰侯。过了些日子,又把他送登极乐。   

  韩王成的阿弥陀佛间接让刘邦成为受益人,项羽的狠心也让张良彻底放弃了复国的念头。因此,韩王兄的仙逝的确让人悲痛,但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阿弥陀佛,韩王兄,安息吧。

  刘邦在领军出了南郑,兵锋直抵陈仓后,陈仓守军措不及防,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陈仓。

  章邯听到陈仓送来的急报,有点不太相信,“这栈道都还没修好,汉军从哪里来的,难不成他们会飞?”汉军不会飞,他们绕了远道,蜀中去陈仓(陕西宝鸡一带)的道路绝不好走,中间还有横贯东西的秦岭要跨越,但是他们却翻越过去了。

  急报还没看完,陈仓的逃兵就退过来了,章邯确认了情报,迅速点齐兵马,往陈仓方向开进。

  不巧,路上正巧碰到扑过来的汉军。

  汉军将士知道就是这个秦朝降将抢了关中,个个心有不平,早已把他视为仇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人在暴怒的情况下,杀伤力会急剧上升。

  章邯原先的主力秦军坑杀之后,手下的兵马都是临时召集的乌合之众,哪有什么战斗力!

  所以章邯军没抵挡多久,就被如猛虎下山的汉军将士杀得人仰马翻,迅速溃退。章邯引兵退往好畤(今陕西乾县东)。章邯是个经验老道的统帅,他在溃退途中组织攻击,准备杀汉军一个回马枪,想反败为胜。

  他的如意算盘打的不错,若是寻常的军队,还真会被这个战场老油条得手。

  可他的对手偏偏不寻常。对于韩信的指挥才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天才。

  老辣的章邯碰到了天才的韩信,也只能无限感慨,望尘莫及。

  韩信是个只会带兵打仗的奇才,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会,落魄的时候连饭钱都挣不到,可就是这么一个人,竟成为最杰出的军事家。

  韩信早料到章邯有此一招。所以当章邯回军反击的时候,发现追赶的汉军早已列队等候,樊哙在前,灌夫居左,周勃居右,两军厮杀一阵,章邯一点便宜都占不到,反倒又折了不少兵士。心中懊恼,只叫章平(一说章邯弟,一说章邯长子)守住好畤,自己领着一拨人马回了废邱。

  汉军旗开得胜,乘势攻击好畤城,章平据城坚守,汉军攻了一阵,在火箭的掩护下,樊哙一马当先爬上城池,一阵左砍右杀,汉军陆续冲上城池,城内汉军打开城门,汉军涌入城中。章平见势不妙,赶紧骑了快马,从后门狂奔而逃。

  汉军杀死县令,对参与抵抗的老百姓,命令无罪释放,城中百姓感念汉军的仁义,纷纷表示归顺。韩信随后入城,评定樊哙首功,上报刘邦,刘邦马上封樊哙为临武侯。

  这是刘邦的一贯做法,汉军将士只要军功属实,每打一胜仗都会给有功的将领升职。

  可以说,多恩厚赏是刘邦成功的一个基石。

  攻下好畤后,樊哙与周勃又马不停蹄攻打关中其他地方,不久攻入咸阳,守将赵贲出逃,雍王所辖地域就只剩下废邱,章邯父子在废邱坚守不战,樊哙,周勃一时未能攻下。

  章邯是个优秀的将领,所以守城对他来说并非难事。

  韩信见一时半会无法攻下废邱,下令围而不打,准备困死章邯。

  这一围,围了足足十个月。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先把章邯的结果提前说明。

  汉二年六月,雨季,韩信赶往废邱,在城外转悠了半天,突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是夜,天高月明,风轻云淡。

  章邯几夜未眠,嘱咐好城头守将小心提防之后,便准备稍稍歇下。

  突然,城中兵马大叫,章邯慌忙出去巡查。只见城中积水数尺,不一会儿,水势大涨,如万马奔腾般涌入废邱。章邯心下大惊:汉军要用水攻,这座城池恐怕保不住了。于是,他马上携上家眷,逃出城外。

  只见城内一片哀鸿。

  原来废邱城两面环水,现在雨季,雨量充足,且废邱城城池并不高,只是章邯守得滴水不漏,所以汉军才受阻。为了攻破废邱城,韩信密令樊哙将河水下流塞住,河水大涨,自然淹进城池。

  樊哙见章邯出了城池,又将下流堵塞的河流凿开,河水回流河中,废邱安然无恙。汉军涌入城中,而樊哙率军追击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