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武几的散文随笔文集-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验去理解的一部影片。
9
在我们的时代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影片;但是人们在误解它们;真正理解的人很少。
10
萍乡人管看大片叫看大便。萍乡人爱看美国的大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王小波
王小波
近来在网络上看到两个新闻,一个是相关于集体暴力的新闻,一个是相关于个体暴力的新闻。前者讲的是:在某省某县发生了聚集的群众(国家所谓黑社会及不名真相的群众)火烧县公安局、掀翻数十辆车子的事情。后者讲的是:在某国际都市一公安分局,一男子手持水果刀,直捣局内,连杀1名男性保安和10名男性警察,致6死5伤的事情。看到这两个新闻,我首先想到的是:那6名警察算不算因公殉职?其次想到的是:要有那么几个歹徒同时闯入,连局长大人在内的全部大楼的男性警察,岂不是要被杀光?再次想到的是:要是那县公安局给黑社会主动的乖乖的交纳了保护费,就不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了!最后想到的却是两个在华语文化圈内知名的作者。一个是*,一个是王小波。
在我看来,*是作为一个批判者、反抗者和幸存者而闻名于华语文化圈的。
怪才一说,已经成为定论。在一个封锁知识、钳制思想、公共话语的地盘被权力严格限制、严厉管制、严密控制的国度,一个跳出了权力的魔爪而畅所欲言的人,他所讲的很多话,是一些人的心理话,也指出了其余的大多数人不可不知道的真相。他因此而被誉为怪才,也因此暴得大名。即便在未来中国的文化史上,*还还将是一个被记住的人物,虽然他的文字显得那么粗糙,某些思想也有点偏激或稚嫩。
青年*,可说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其实却算不上是个思想家。他只是专制制度和愚民政策下的一个幸存者。清醒本身包括了对于自身传播相关于公正和公众幸福的必要知识的义务的认识,即不再保持沉默的义务。作为在思想的大屠杀下幸存下来的人们,他们有义务向人们讲述大屠杀的真相,并通过或有很大影响力或没有什么影响力的话语和行动去挽救更多的人们。对于制度的反抗和批判本身就证明了*是一个有良知的青年。
在完全可以称做垃圾、毒药和犯罪工具的文字和谎言大行其道的国家和社会,不论这样的一种良知是不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在人们的困惑和诧异中,他总算是为人们带来点清醒。中国的问题就在于这样的青年太少,曾经有过很多这样的青年,也逐渐被污浊的社会所同化。
中国人的悲哀之处不在于能不能够理解这样一个青年,而在于能不能够象这样的一个青年一样有所作为。在对于许多的事情感到恶心并呕吐的时候,人们总是愿意保持沉默,并在沉默中决定继续忍受下去。在对于许多的事情感到愤怒并几乎冲动几乎成为暴力的施与者的时候,人们总是愿意保持沉默,并在沉默中决定继续忍受下去。不正常的社会,需要有着太多的不正常的人们,才能维持下去。
在受骗的人们被骗取富的时候,有人同样被骗取财富,他们都不认为这是一种欺骗。人们是并不糊涂的,他们只是被欺骗而已,欺骗有时是那么的有力,以至于大多数人们竟然不会产生怀疑。在这个时候,*和王小波都认识到了欺骗行为的存在,他们不愿意受骗,并告诉正在受骗的人们,也不要上当受骗。
王小波说: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说这个话的时候的王小波,意识到了罪孽的存在。王小波还说:我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屠杀;而我能够这样想,只说明我是幸存者之一。除了对此表示悲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了。 说这个话的时候的王小波,已经不再是一个青年,他发出了不属于青年的感慨。他的绝望大于愤怒。而*,则是愤怒大于绝望。
如果要我在王小波和*之间只选择一个来阅读,我将选择王小波。我看中的是那语言文字的精当雅致和思想的深刻清醒。相比于王小波,*除了一个青年的热血与愤怒以外,在其余方面,是差距很大的。王小波并不缺少青年的热血与愤怒,他所具有的是多出的一份理性,多出的来自于人生经验的深思,以及能够带给别人的审美的愉悦。
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充满了个体生命对于人性被压制、自由被限定、制度性和社会性的荒诞宰制个体生命自由的痛苦、绝望、惶惑、反抗的欲望。对于有过同样生命经验的人们来说,那是令人感动的。我深深的感动于他的文字。他的小说本身就是他本人不愿意给出话语的捐税的证明,那几乎无关于他个人所认定的良知,只是相关于个体生命所必要的尊严、乐趣与幸福。
我洞察了那文字表面的快乐掩盖下的秘密。
我看到一个个由语言、语音、思维、思想、乐趣等等混合吹起的大大小小的彩泡,当它们一个个撞击地面而爆破,只留下散落一地的赃污与虚无。彩泡仍然被吹起,但仍然散落了。他已经不是一孩子,而是一个45岁的成年人,文字成为他脑中犹如彩泡一样的游戏,他对那游戏还没有厌倦,他还要吹起更多更大的更漂亮的彩泡。然而,生命结束,彩泡的游戏也就结束。假如单单从乐趣本身的意义上来说,其实没有意义,其实也没有乐趣。有过的,不过是人生的无奈与无聊。但王小波的小说所真正要表达的,却不在于乐趣本身。
与其说人们在误解他,不如说从来就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过他。作为当代中国最了不起的一个作家,他却从没有得到多少中国人的真正理解。那是十分的可悲!那也是他所不同于*的地方,他采取的是一种更为令人费解的方式。他个人在文学上严格自律的精神只容许他必要以融合了个人生命经验和感情的、更为深刻的文字来表达着与*一样的东西。那也是一种完善优美、更为耐读的、文学的、艺术的方式。
历史上,与王小波同名的王小波,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同名的王二,都是弱势群体中冒出来的起义者,都是另类。宋太宗的时候,青城县靠贩卖茶叶谋生的王小波及其妻弟李顺打出口号:“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发动起义,建立了为时一年的大蜀政权。明天启七年,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催逼赋税,敲骨吸髓地榨取财富。白水饥民王二聚集数百绝望的农民进行斗争,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而当代文化界名人王小波和*,也是两个另类。作家王小波和*,都是中国文坛体制外的另类作家。他们没有给出话语捐税的义务,也不必要靠写什么“纵做鬼,也幸福”来混取功名和俸禄。
我甚至想到,当这两个另类生活在历史上的起义者王小波和王二的时代,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人呢?作为作家的他们的话语和作为起义者的他们的行动,其实都是很反动的。当沉默不能维持下去,当清醒和愤怒不能以话语来表达的时候,就只能以行动表达出来;甚至以个体暴力或以集体暴力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主动的合法的选择只能成为有利于强势群体的选择的时候,被动的非法 的暴力的选择便成为了弱势群体的选择。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的耻辱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的耻辱
在这个世界上, 再没有比针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评委会评语更让人恶心的了!
依据名气和所获得的奖项来判定文学作品的品质,是很可笑很幼稚很愚蠢的,是一种完全外行的作为。
我对于中国文学界的在一种自我创造出来的斯文扫地的文化环境中自我陶醉与自我炒作的现象是感觉很恶心的。说实话,要让我看完全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上同一个餐馆,第一次吃到一碗馊饭,第二次吃到一碗馊饭,第三次吃到一碗馊饭,第四次吃到一碗馊饭,第五次吃到一碗馊饭,第六次吃到一碗馊饭,第七次吃到一碗馊饭,馊饭一次比一次馊,第八次,他还去吃馊饭,那他就是神经病了。我当然不是神经病,我也不会同意自己将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之上。
根据本人的阅读经验,所读过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确确实实是不怎么样的,除了一部《平凡的世界》感动心灵,其他的,都令人失望,有的平庸而低劣,有的无聊而恶心,有的卖弄而做作……
我能够轻而易举地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名单之外例举出很多比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更为优秀的作品,我不得不以怀疑的态度去看待所谓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同样出自贾平凹的《秦腔》和《废都》,客气一点的说,艺术价值的高低不相上下,反映的是作家在文艺方面的不同专长,以及作品内容的侧重面、表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严肃一点的说,艺术价值的高低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时还可以肯定的是,《废都》在《秦腔》之上。但贾平凹偏偏就因为《秦腔》而获得了所谓的茅盾文学奖。例子不需要多举,从很多现象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往往不是根据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来评判作品,而且在他们根据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来评判作品的时候,却又恰恰证明了他们那低下而可怜的文学水准与鉴赏能力。
当一帮宵小之徒刻薄地从细节上针对余华的《兄弟》评头论足并企图一举推翻全书艺术成就的时候,中国文学已经彻底的堕落了。当余华的《兄弟》终于再一次证明他们狗眼看人低的时候,我丝毫不为余华等真正的中国作家惋惜。我认为,那是值得庆幸的。
《芙蓉镇》《白鹿原》《尘埃落定》,我都看过,比起市面上那些通俗小说,它们当然要更好看,也更有文学价值。但同样是历史小说,感觉与国外犹瑟纳尔等人的作品相比,差距却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要称呼《芙蓉镇》《白鹿原》《尘埃落定》等为伟大的作品?那是可笑的,是一种文学上的夜郎自大。
中国文学无可挽救,毫无希望的现状,其实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官方的文学组织和以茅盾文学奖为代表的官方奖项还企图完全控制文学界并阻止真正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前途吗?
那是崇高的奖项?那是中国文学的耻辱。中国的文学青年已经被它们弄的不知道该如何分辨好坏,被它们弄的颠倒黑白。
说实话,如果对于文学上的那些老一辈,还有点尊重,也完全是出于礼节,而不是出于对他们的作品的认真审视。当奖项本身成为耻辱的时候,它所能够给予作家们的,也不过是耻辱。在未来,我们将看到,那已经死亡的,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学,而是官方的文学组织和以茅盾文学奖为代表的官方奖项。
对于那样一个奖项,我简直不愿意去多加关注与评论,只想骂一句:呸!
作为小说的《检察大员》与作为该小说作者的张小波
作为小说的《检察大员》与作为该小说作者的张小波
福柯:“一切事物都可以总结为两个词:权力与知识。”张小波:“我不认为自己的小说想探寻什么真理,真理是哲学或者宗教应该探寻的内容。如果非要用‘传达’这个词,那我的小说就是想表明法律并不能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小说只是想呈现人的存在状态。从小说问世至今,评论家也没法给小说下个定语。有人说这篇小说类似卡夫卡的,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看似荒诞的寓言体小说,我在小说中对东方民族特有的东西进行了一番冥想。”
我欲罢不能,从头至尾的看完了张小波的《检察大员》。
张小波,何许人也?我从前没有听闻过,到网络上,也找不到多少关于他的资料。他的书在一个我常去的小书店卖了很久,一直无人问津。后来积满灰尘,还打了折,我也就买下了。买下很久,也一直没有看。前几天翻书箱,找了出来,在后面,居然还看到了朱大可的推介文章。朱大可说在这些小说中,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检察大员》。我于是出于好奇看了起来。
可就这么不经意的翻开一看,却被那个故事吸引住了。
故事、语言,很有一种卡夫卡小说的味道,且有一种不一样的特色,这是我所熟悉且喜欢的。提到的监狱中的人物,就那么几个。来此视察的检察大员,目的何在?或将发生点什么?循着故事演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
村子里的人们为祈福而杀死男婴。来年的安详吉利是他们心中所认可的共同的利益,生存的权利是被剥夺了生命的男婴的利益。
故事中的故事,与故事本身很类似。典狱长作为监狱的首长,某个下级要取代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上级、下级共同的一致的意图下,在集体的默认和许可下,这就成了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无须审判,无须法律的介入,无须任何的理由与借口,从肉体上将典狱长消灭,直接取代就可。
以人数为优势,多数人是强者,少数人是弱者。为了多数人共同的利益而去牺牲少数人正当的利益;强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去损害、剥夺弱者的利益;这常见于人类社会,这也是统治世界的基本规则。
在道德与正义缺失的同时,存在的是所谓法律与执行法律的人们。法律与执行法律的人们也是这个道德与正义缺失的社会的一部分。
与其说小说是对法律的否定,不如说是对于正义的否定。所谓的道德与正义不过是弱者要求权利与利益的借口而已。弱者要求权利与利益的愿望,是所谓的道德与正义的起源。但强者从来不必要顾及弱者要求权利与利益的愿望,强者反而拿起源于弱者要求权利与利益的愿望的道德与正义为我所用。
这是一个法律失效的世界的寓言,也是一个丧失正义的世界的寓言,还是一个被专制权力锁定的世界的寓言。在这样一个世界,本土印地安人被外来的后来所谓的美国公民的白人的先辈们大肆屠杀;在这样一个世界,人们津津乐道于所谓的正义,不正义的历史被选择性地集体遗忘;在这样一个世界,强者为所欲为并为其行为预先设定了一条所谓正义的光明的路径;在这样一个世界,专制的权力总是出现、存在、得逞。在这样一个世界,作为下级的奴才们所执行和服从的,都是作为上级的主人的意志和意图,那意志和意图大于一切,大于这世界的规则,大于这世界所谓的正义。
专制权力的所有者,即是强者。强者掌握了那一切,掌握了所谓正义实现的手段,掌握了对于所谓正义的释义的权力。专制权力,是邪恶而无情的。而邪恶的专制权力转移的方式,也同样邪恶而无情。运作专制权力的那一套规则,不属于文明世界。在专制权力转移的时候,专制权力原来的控制者根本无法以文明世界的那一套规则来保护自己。
这,可以说是我所读过的不多的中短篇小说中优异而杰出的一篇了。语言文字简明洁净,叙述圆润而思路明晰,全篇具备诗歌的精巧与整体性的美感。读过之后,不禁感叹,确确实实,很多真正的优异之作都是出自无名的作者。
强者不能容许弱者老去关注一些将有损于自身利益的一切。那一切或不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或被毫无意义的诸如所谓身体写作啊、所谓*文学啊、侦探小说啊、玄幻小说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