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潘石屹的博客-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什么差别呢?有时候我们作了自己的“小人”,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奇迹,只是我们都在心里期待着它的融合!
  江南燕
  /// 2005/12/28 /// 18:36:47
  君子是盐,也是穿珍珠的线,盐衬托了所有的美味,而线却把珍珠穿起来,自己看不见。智者大多如此。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杂碎和牛排
  //blog。sina。/u/4679dbbf010000j2
  在古希腊,出现了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而有了逻辑,有了分类,有了形而上学的学问,也从此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尽管后人发现了许多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比如他认为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他不承认真空的存在等等。形而上学是物理学之上的学问,后来的人也认为形而上学太教条,把世界分得太支离破碎,而用辩证法和系统论来修正它,但西方的知识和思维最终没有跳出亚里士多德分类、逻辑的轨迹。
  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老子,在西出函谷关时,他被边防人员拦住写下了《道德经》后才被放行了。孔子尊称老子为老师,拜见老子时送了一对鸭子作为礼物。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道、儒,西域来的佛、禅,在中国都受到老子很深的影响,可以说老子的学说影响了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老子的思想是自然、平衡、融合、天人合一、万物相通。老子写的《道德经》很抽象,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他的意思。不像亚里士多德的文章,很具体。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受到了后来的许多人的批判和挑战。而老子的话,似乎是永远正确,如:“道,可道,非常道。”“天法道,道法自然。”
  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可以学习的,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但老子的学问是要靠悟,没有悟性,即使再刻苦也是没有办法学习的,悟的结果是境界的提高。演变到了今天,大多数的西方人,包括受西方教育的东方人,总认为中国的老子的这一套是瞎掰,是故弄玄虚,没有什么可以用的东西。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很能体现中国天人合一、万物相通的东方思想。电影开始,残剑打败了秦国的一队武士。无名出现了,叫住了残剑。无名让盲人琴师再弹一曲。在弹琴的过程中,无名和残剑在雨中用意念互相较量。张艺谋告诉观众,舞剑和弹琴的道理是相通的,“大音希声”,这种思想,我想也只有在受老子影响的中国文化中才可能出现,在亚里士多德影响的西方文化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张艺谋进一步表达了这种思想,舞剑和赵国的书法是相通的。在电影《卧虎藏龙》中也有这种说法。刘伯温的《推背图》把这种联系发展到极致。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很容易接受这种观念,但在大多数的西方人和受西方教育的人看来,这是天上地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东方人反逻辑是有历史的根源的,从老子就开始了。这种区别在东西方之间随处可以看到。在医药方面,西药总是很简单、很单一,有具体的化学名称,有具体的计量,什么地方有病,就治什么地方。而中药就复杂多了,一服中药少则十几味药,多则几十味,什么地方有病,不能治什么地方,否则,就是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在饮食方面,东方人会用各种材料来煲粥煲汤,有八宝粥,还有佛跳墙,有饺子,有杂碎汤,各种炒菜中都可以配上肉。西餐用的材料就单一得多,烤牛肉、烤羊肉,肉是肉,菜是菜。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上,西方有《雅典宪章》,城市被分成功能区去规划和建设,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每天奔波在几个功能区之间,造成了今天绝大多数的城市的交通拥挤和堵车。现代的城市是西方现代化的产物,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没有涉及到。
  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我想不应该是一分为二,非黑即白的。“不是反恐的国家,就是恐怖主义的国家”就是这种思维的明显例子。世界的本质一定是丰富多彩的,有白,有黑,也有灰的。应该是自然的,平衡的,融合的。但每当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理解,谈到它的优势时,人们总会轻易地反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国带来的是贫困、落后,而西方文化带来的是文艺复兴,是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是富裕和现代化。
  我们未来的出路是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个美国人写了一篇文章叫《文明的冲突》,以后又发生了“9·11”、美军攻打伊拉克,还发生了遍布世界的恐怖活动和反恐战争,似乎不同文明之间还都停留在过去的冷战时期那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想这不应该是世界的本质,也不是我们解决文化差异的思路,未来的出路应该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对立。
  本世纪初,我们邀请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长城脚下的公社设计了一座竹房子,房子建成后,他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谈到,“过去中国的长城是分割了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两种文明的象征,而今天的竹子墙却是联结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符号”。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好,所有参观过这间竹屋的人都感到这里很有东方文化的意境,因为竹子在中国是一种避世、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精神的象征,比如竹林七贤;而房间里采用的大面积玻璃窗、地板采暖、卫生间设施又都是最先进的西方科技成果,如果只强调其中一种因素,就不会有竹房子这样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受。
  我们的世界也应该是丰富的,融合的。
  评论///
  xinya4585
  /// 2005/12/05 /// 19:27:46
  我还记得曾经学过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西方的文化教你学,学习如何生活的更好,如何创造出更多的实物价值。
  东方的文化教你思,思考人生活的原则是什么,从社会,人民角度考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思考如何认识生活,享受生活。
  我觉得传统文化是一种大精神,教你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要正直坚强美好地认识生活。但是它也有负作用,这个作用我说不清楚,但是我想打个比方:一个母亲可以成为家庭的领袖,说一不二,因为她把整个家都放在心上,而这种超越自己的博爱,也可能让她成为这个家庭的奴隶。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导思想,西方的现代文化是执行方法,一个人如果能拥有这种调节能力,那么我想他既能赢得生活,又能赢得世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敬鬼神而远之
  //blog。sina。/u/4679dbbf010000p5
  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这漫长的岁月中,电在大自然中一直存在,磁场也一直在大自然中存在,只是人们不了解它,把见到的各种自然现象都归入到鬼神之列,被敬起来了。从有人类开始一直到西医有了解剖学,人类才搞明白了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也因为是人类不了解,用已有的经验和身边常见的金、木、水、火、土来区分和解释。今天,我们已经了解了全部的世界吗?没有,依然远远没有。我们已知的世界就像黑夜中手电筒照亮的空间一样有限。未知部分是除了手电筒照亮空间之外的整个世界。有人在某一领域内不断地发现规律,扩大了人类已知的部分,让我们人类的手电筒照的更亮、更远。这些人无论他们在什么领域和行业,都是值得大家去尊重的。更让人尊重的是那些除了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发现,还时时刻刻都在留意其他那些没有被手电筒照亮的空间的人,这些空间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还是很大的部分。
  在孔子的著作中很少提及来世和鬼神。当他的弟子问及来世时,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鬼神的态度也是:“敬鬼神而远之。”这很能反映出儒家对未知领域的处世态度——在没有了解清楚规律的情况下,不要自以为是,否则会受到伤害。2002年年初,SARS来了,病源是什么?在新浪网上看到一些自以为是的专家,肯定地说病源是衣原体,于是全国人民都按衣原体来治病。等到WHO发现病源不是衣原体,是冠状病毒时,时机已经错过,得病的人,死的人已经很多了。当时,每天都在公布又有多少人病了,又死了多少人,谁也不知道明天又会死多少人。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这可能就是医院常说的误诊吧。这位专家的眼神在我的大脑里怎么也抹不去。最近几个月,我又见了许多的人,凡是看到这种眼神的人,我都把他们有意无意地归到自以为是的那一类里去。
  有些人,包括我自己,总喜欢用创造、创新这类的词,感到用这些词过瘾,觉得自己能做出一些创造和创新的事来。其实这也是自以为是的一种表现。用“发现”这个词可能要比创新、创造更符合事实,也是对未知的领域和大自然多一份敬畏。人们要发现,要创造和创新,首先,需要一种状态和态度。为了方便和顺口,我还是把它叫成“创新状态”。不承认没有被手电筒照亮的空间的存在,对黑暗的空间、未知的领域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不可能进入这种“创新状态”的。那位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SARS的病毒是衣原体的专家,肯定没有进入这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样的状态?几千年来,人们在寻找,可能是那种“出世入世”的状态,也可能是“禅”的状态。有人有这种状态,有人没有。有人改变自己的态度可以进入这种状态,但有人永远也无法进入。有人有时有,有时没有。比如有位作家曾进入这种状态,写了一部很好的小说,后来再也没有进入过这种状态,以后所写的所有的小说很可能都是为了挣稿费,都是滥竽充数的垃圾。再比如,有人要进入这种状态一定是在餐桌上,最好是晚餐,喝一点酒,最好是好的红酒或香槟,在10人之内,他一定会进入妙语连珠的状态。这种“创新状态”是最好最高的境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地控制人自由出入这种状态。
  其次,就是不要让已经存在的标准成为你创新和发现的“紧箍咒”。当我们在大自然中,在一些旅游景点时,导游总要把大自然中的一些风景套上《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故事来提起游客的兴趣,想要创新和发现的人,万万不能进入导游的思维状态。手电筒照亮空间的标准和手电筒没有照亮空间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头脑中应该保有对“发现”和“创新”的好奇,而不要成为一些“像什么”、“我早就知道了”的“知道分子”。前些天,在伦敦借宿在朋友家。朋友说,最近在伦敦桥旁,有位男人在半空中的一个箱子里不吃不喝地呆了40多天,伦敦大小的报纸都在报道。朋友雇了辆出租车,让我去看,出租车司机告诉我,这人是神经病,脑袋出毛病了,没有什么好看的,看看别的吧。做这样奇怪举动的人,99%可能是神经病,但也有1%的人是在试图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既定的思维模式。
  再次,就是不要被“工具”和形式所左右,电脑、语言、文字、公式都是工具,而不是事物的本质。我们只能借助这些工具去发现,但绝不要陶醉于这些工具本身。爱因斯坦在晚年(1946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E=MC2》,爱因斯坦在表示质量和能量的互等性,他在文章中特别加了一句话:互等性的说法不确切。我想天才的爱因斯坦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想不到爱因斯坦研究的高深理论,若干年后却被人频频引用:我从伦敦去机场的路上看到一座大楼名字叫E=MC2;北京新建的传媒大道有一座过街天桥的名字也叫E=MC2;我家有户邻居,总喜欢买最便宜的东西,坏了以后全家动手修理,所有的工具她家都齐全。有一天,我发现她家买了一批便宜的折叠椅,椅子上面居然全印着E=MC2。这让我想到另一种现象,十年前,我跟着易小迪背佛经,可能是我的悟性太差,没有什么长进。后来我看了禅的一些公案后,觉得对我这样的常人的智慧很有启发。但很快发现,“禅”开始泛滥,建筑师用“禅”来标榜自己的建筑;画画的用“禅”来标榜自己的画;做饭的用“禅”来标榜自己的餐厅,一些人觉得中文的“禅”不过瘾,就用英文ZEN。这时形式已经与它的本质完全的分离了,仅仅作为一个符号,成为街上的一阵过眼烟云的流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瞎耽误工夫
  //blog。sina。/u/4679dbbf010000o7
  十年前,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了佛学,艰涩的佛经总是让人一知半解,只知道了一粒沙子里有万千世界,一滴水里有万千世界。好在是出了位南怀瑾,把佛经口语化、大众化了。慢慢地走进了佛的一个分支——禅,知道了人还可以顿悟。“棒”、“喝”之间就可以得到智慧,知道世界本来面目。神奇吸引了我,我又在这上面逗留了几年时间,1997年写了一本书《茶满了》,回头看正是我在禅中逗留时期留下的。“茶满了”这三个字,还是在日本时,禅宗中的一句偈“吃茶去”给我的启发。近几年“禅”泛滥了,“禅”成为了一种时尚,饭馆、茶馆、家具店都用“禅”来装饰自己。外国人还把禅翻译成了“ZEN”,成为一种家具风格、建筑风格,甚至标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禅被当作时尚符号时,也就不能成为禅了,也不可能是一种对智慧的追求,当今天人人都谈禅时,我感到不是智慧、不是顿悟,而是一种假惺惺和装腔作势。“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还是懵懵懂懂不知道。
  当爱因斯坦说E=MC2,C是光速,是一个常数,常数的平方当然也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能量等于质量乘一个系数。能量和质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很少的物质,在特定的情形下可以转化成巨大的能量,于是地球上就出现了原子弹。但E=MC2到底是什么?我没有读懂,头脑中还是一片混乱。
  英国有位残疾人叫斯蒂芬·霍金,他的回答十分直截了当,没有隐语,也没有暗示。“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时间是150亿年前。大爆炸之后,就有了时间和空间。大爆炸初的十分之一秒,宇宙密度比水大3000万倍,温度是300亿度。14秒后,温度是30亿度,第一个氘原子核形成了。34分钟后,用了70万年时间,电子能附在原子核上形成了原子。在过去150亿年的大部分岁月里,质子、中子和电子结合形成了恒星。”科学家的语言总是这样精确和肯定,时间可以精确到十分之一秒。但为什么会大爆炸?没有这个起点的世界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吗?如果我们回到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这样的世界存在吗?是不是没有物质存在而只是以一种状态形式(爱、恨、嫉妒等)存在?
  为了“世界本来是什么?”这个命题,我接触了我能接触到的宗教、艺术。但困惑我的问题还是没有答案,有时甚至到了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地步。当在一次聚会上崔健说“我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有神论者”时,我回答说:“我是有一切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也就是我在所有宗教中寻找答案,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
  今年,上海要举办“上海双年展”,主题是“都市营造”,也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