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潘石屹的博客-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失去后,一种物质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过程。
人是物质的,除了遵循化学的基本法则之外,还要更复杂一些,还要遵循生物的法则。人死了,人这种物质就会转化成其他的物质。火化就是快速地氧化,快速地转化成其他的物质,转化成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之类的气体,剩余的一点,氧化不了的东西就叫骨灰。土葬属于缓慢的氧化,缓慢的转化过程。最缓慢的转换就是“木乃伊”,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还时不时地出现磷的氧化物——磷火,俗称为“鬼火”。人也是精神的,精神不同于物质,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不像物质之中有一种力,力失去了就会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精神是永存的,是不会死亡的。伟大的精神、进步的精神被后人称为“主义”、“思想”、“学说”、“理论”、“圣言”等等。这种精神在不断地充实、进步,和人的死活没有关系,有时人们也把它叫做灵魂。我老家的人们很信灵魂,许多人家都在自己家的桌子上敬着一个牌位,并把它们褒义地、尊敬地称为“家神”,当地贬义的称呼叫“毛鬼”,一般好的叫神,不好的叫鬼。不好的精神是危害人类的,如日本靖国神社,是摆放日本甲级战犯牌位的地方,去敬那些杀过人的灵魂是不好的,是害人的,是鬼。而好的精神又是不可取代的力量,给人生和社会带来正面的支撑。
物质的东西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家去研究,去发现它的规律。近四五百年的时间,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从法国开始的工业大革命,对物质的研究成果飞速地发展。而精神和灵魂的东西是无形的,很多人还是相信它存在,但有些人不是那么坚定;有些人需要的时候就信,不需要的时候就不信;需要说事的时候,就拿出来说一说,过了也就不信了。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坚决地不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身边的事只要不能用他自己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化学方程式、数学公式描述出来,他就是不相信。我是属于相信有精神和灵魂存在的一类人。从小我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长大,周围的人几乎都相信这东西,但走十几华里路之外,离城市较近的地方有一座小型的造纸厂,大人说这里的工人和城里人是不相信的,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忌讳和敬畏。
精神不能是一潭死水,还要不断丰富发展。精神如何才能进步?我想首先是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别人想过的、思考过的,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丰富和进步。没有专业的区别,也没有学科的区别。精神是没有界限的,而且是你的精神中有我的精神,我的精神中也有你的精神。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变成一个空的茶杯,变成一个空心的竹子,让别人的智慧、精神财富流淌过来,这就是最好的学习的办法和状态。这不光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别人,为了大家,因为全人类的精神都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第二是要服务。服务别人,服务社会,不想也不计任何报酬地去服务、帮助别人,这个过程就是你精神进步的过程,就是最好的祈祷,最好的修炼。看看那些精神高尚的人,如被称为“全世界穷人之母”的特里萨修女,何尝不是无私地去帮助别人,服务人类,服务社会的。
精神丰富的年代,人的语言是优美的,如唐诗和宋词。现在许多大人还教小孩背诵唐诗和宋词,尽管在中国诗歌文化流传了上千年至今的现代,那时的文体和韵律跟现代人有了隔阂,但还是具有无穷的魅力,我相信它们作为一种文化会代代流传下去。精神贫乏的年代,人们用的最多的词是“打倒”和“粉碎”,不光口头上说,大街小巷墙上写,《人民日报》上印刷,还时不时地把“打倒”和“粉碎”付诸行动去残害别人。现在网上有个别的年轻人整天用恶毒的语言咒骂所有的人,这样用不了几年的时间,一个本来可能有为的青年也会在骂人的过程中不断堕落,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的堕落者。精神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在城市和乡村看到优美的画面,并且为这些优美的情景不断地去努力,去工作,去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一时为了满足自己物质上的私欲,去破坏这些美好的画面和情景是不对的,对自己的进步是无益的。那些打着各种文化、艺术的旗号,做着各种荒唐表演的,甚至做出吃人肉的表演,这样的艺术家当然也会把自己的作品说得很深奥很高尚,但我觉得这些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浮躁和堕落,甚至比起那些发动战争的人更要可耻,因为他们侵蚀了人的精神。
今天的中国,物质财富的积累速度之快,令全世界的人都刮目相看。尽管因为种种的原因,中国还有上千万的贫困人口需要我们大家去帮助他们,但中国人创造财富的效率和速度被世界公认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有人已经提出,中国经济这样快速发展,如果精神和文化不能复兴就会失去平衡。但是精神的进步如何实现呢?我突然在脑袋中冒出邓小平讲过的一句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的家人把他的骨灰和花瓣从飞机上撒向了大地,作为物质的他消失了、分散了,但邓小平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并会对我们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形成深远影响。
评论///
橡皮野狗
/// 2005/11/07 /// 23:20:51
记得有句话,说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之所以高级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会制造工具会主观性地劳动。可我一直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有精神,仅因为此才高级。一个没有精神的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真正能快乐幸福一生的人,就是那些有精神的人。生存离不开物质,可就生存需要的物质而言,不需要太多就够了。
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他们是有精神的,但大多却是孤独的。
可他们的精神穿过漫漫的漆黑的时空,一直闪耀到现在,将来!
让我们一起做个有思想有精神的人吧,尽管会寂寞一些,但你的灵魂因此将高尚!
草鞋脚
/// 2005/11/08 /// 11:00:28
“精神不同于物质,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对这句,不敢苟同。依俺愚见,物质同样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与精神本为一体,精神与物质同存。精神是物质与生俱来的属性。譬如唯意志论,认为物质本来含有一种意志,或扩大生存空间,或扩大生存时间。
见笑了。
天际飞鸿
/// 2005/11/10 /// 13:20:34
你的第一句话“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共同组成的,人也不例外。”就值得怀疑!
世界除了物质和精神,就无它了吗?反物质和暗物质呢?有色生,非有色生呢?有想生,非有想生呢?
世界迄今为止对我们人类来说,仍是不可思议的,到底是什么构成,不可说!人的精神是否永存,不可说!
终极真理只有一个,一切都有待商榷!
精神是永存的(二)
//blog。sina。/u/4679dbbf0100009o
昨天的博客(《精神是永存的》)写出来后,我看到,有位学化学的网友评论说,我讲的化学太通俗,不严谨,严格地说化学的本质是电子的运动。我谈论化学,只是在博客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不是学化学的,所以在写化学专业问题时一定会存在这些不严谨。谢谢有专业人士指出来。昨天写道:物质是可分的,是可以消亡的,可以转化成别的物质的;精神是不可分的,是永存的。作为物质的人只有一生的命运,几十年的时间,最长也不过一百年;但作为精神的人,他有世世代代经久不息的命运。所以我们塑造我们的精神比塑造我们的物质生活更重要。这一点上可能和现在盛行的物质主义看法是不一样的。
通过学习和服务可以让人的精神进步,也只有精神进步了,境界提高了,才能够看到和体会到美好的事物。可以欣赏音乐的美妙,可以欣赏到画面的美好,可以看到别人和身边美好的东西、优秀的品质,可以发现美,并欣赏美。对我们这些盖房子的,才能发现优秀的设计和创意,为这些优秀的设计和创意而欢欣鼓舞。在发现和看到别人美好的作品的过程中,同时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会逐步让自己变得耳聪目明,也会让自己越来越有创造力、理解力和自己动手创造美好事物的执行能力。没有精神的进步,一定是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就像睁眼瞎一样,美好的事物摆在面前也没有任何的感受。精神颓废的人不会有任何创造力的,不光自己没有创造力,也看不到别人的创造力和优点。整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团漆黑的,有太阳,他们也看不到光明;有指南针和GPS也没有方向。任何一个优秀的创造者一定也是一个精神的富有者和进步者。
名和利是精神进步的两大障碍,中国古代有句话说,富人要开悟,就像大象钻针眼一样困难。名和利就是臃肿的身体,是精神进步的累赘,让自己变得不再轻盈,也无法进步。追求名利、虚荣心更是过分关注自我的表现,人若太自我,精神是无法进步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耶路撒冷的一次领奖会上发言说,任何一个作者都要躲在自己的作品背后,跳到作品的前面,跳到前台,一定会破坏作品的本身。优秀的作品是高贵精神的反映,是神来之笔写成的,把渺小的自我放在比作品更重要的位置,摆在作品的前面是本末倒置,是对作品本身的破坏。
提到捷克的作家米兰·昆德拉,让我想起捷克总统哈维尔。上星期天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一边吃饭,一边跟大家开玩笑地谈着各种各样追星的趣事。有位朋友说起他在90年代中期在捷克见哈维尔的情景。我说:我可是哈维尔的追星族,他是我心目中一颗大明星。记得哈维尔说过一段话,那些国际间的危险力量并不是我们的主要敌人,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不幸的人也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是“自私”、“嫉妒”、“空虚”,我们应该唤醒巨大而沉睡着的社会的善意。米兰·昆德拉和哈维尔都是精神非常强大和丰富的人,所以他们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
我想哈维尔的话会警醒很多人,他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我们追求精神进步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是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向前走时最先要战胜的是自己。
评论///
枫叶乱舞
/// 2005/11/08 /// 16:58:19
精神和物质从来也就没有分开的时候,自从第一个人开始懵懂的思考的时候到现在,精神和物质的问题就像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一样也是思想界永恒的主题。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考虑是否应该事事都去思考,我们是为了一日三餐而活着还是为了思考而活着,或者是其他什么理由。
其实一想到理由就又转到了精神方面的问题上。
“我思故我在”一直以来在从中学到大学的政治书中作为唯心主义的典型例子批判,可是反过来想想我不思的话,还有我存在吗?
潘总说自己只为5%的富人盖房子的时候,市场营销中称之为市场细分,今天看了潘总的文章是不是可以把盖房子作为一种精神来对待,作为一种在精神世界里面修造建筑,形于外而求诸内的生活方式。
饱暖思淫欲,可是如果把淫字改一下的话,现在的所谓富人是不是饱暖之后在寻找一种生活的意义,求诸潘总,就是一栋栋抽象而又具体的建筑?
童心大发,胡言乱语,诸君见笑了。
Kevin
/// 2005/11/11 /// 13:07:01
我从来不认为精神会永存,永存的只有物质。
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不过5000年,相对于浩瀚的宇宙,犹如白驹过隙,只是转瞬而已。
如果人类的精神永存,就不会有文明的失落,就不会有文化传承的断裂。我们也就不用苦心巴力地去保护那些行将消逝的文化和传统了。
相反精神是最容易消逝,经不起时间磨砺的,也是最容易变异的。
而物质是永恒的,不灭的,我们所说的消失,只不过是物质状态转化的普通现象而已。人死后,尸骨归于尘土,并不是物质消失了,而是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
世上万物皆遵循这样的规律,无论如何精致繁华都可归于细沙……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走进蓝天
//blog。sina。/u/4679dbbf01000127
我们四人飞进了西藏,飞机必须在早晨十点之前降落,来到了贡嘎机场大约是早晨八点,这块离蓝天最近的地方干净、自然。机场上除了跑道,便是天然的鹅卵石。坐公共汽车顺着雅鲁藏布江行走100公里,到达了拉萨,在拉萨转了一圈,没有什么好看的,便向世界极地——珠穆朗玛峰进军了。
青藏高原是上帝的一件作品,无论是每一种颜色,每一个山峰,湖水、河流、都让人感动。但上帝在创造了这件艺术作品后,默默地躲在作品的后面,让他的作品去激发诗人、歌唱家、文学家的灵感。
此时,我想起了一段话。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获奖了,让他去领奖,领奖会上他说,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妮娜》时曾构想了一个故事梗概,安娜是一个罪有应得十分可恶的女人,但在写作过程中,似乎有一种外来的力量,托尔斯泰称之为“小说魅力”,写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书中的安娜卡列妮娜,构想中的安娜与作品完成后的安娜完全是两个人。他认为一个人在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后,应该藏在作品的背后,当你跑去作品前面时,一定会破坏作品的形象。一部小说如此,一部电影也是如此,大家如果记住张艺谋这张脸时,一定会影响他创造的作品,应该让作品自身去表现,去说话。
当我们在土地上建了几座房子时,不断把自己与房子联系在一起,如果房子也是一件作品,那么这样做就是对这件作品的破坏。建房过程更像拍摄一部电影,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不同于一个人写一部小说,我们作用充其量是一个。
刚建现代城时,我一心扑在“现代城”上,敲锣打鼓地把“现代城”带上了场。在作品一天天完成时,我就不应该再敲锣打鼓去破坏作品,让作品本身向社会说话、交流。犹如一个孩子,长大以后,大人就不能管得太多。我与现代城关系如同盐与山珍海味一样,人们把盐称为食物中的“君子”,盐要恰到好处,把山珍海味的美味带来之后,自己要躲在外面。如果在山珍海味中加多了盐,这时盐就变成了“小人”,破坏了山珍海味的美味。
青藏高原是离蓝天最近的地方,让我在这里发现它,也发现我们自己。
评论///
心过尘灵
/// 2005/12/28 /// 12:50:10
我想您说的可不可以理解成每一个人自身的小我大我和无我呢?
人的社会性的一面是大我,内心的一面是小我,小我和大我完美结合的时候就是无我呢?快乐来自于内外的和谐,那个时候忘我不忘我又有什么差别呢?有时候我们作了自己的“小人”,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奇迹,只是我们都在心里期待着它的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