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反思:中国人成才的障碍-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评价相结合之后共同影响了个体对自身的看法,这意味着不仅是环境对个体产生影响,而且个体作为一个自主统一体的存在,既依赖于文化环境又具有独立于文化控制的特异性。
自我认识的过程也会参照社会自我,即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就是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自我是在一个人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的经验中不断加以定义的,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包含了社会经验的意义。此外,人不仅与他人互动,也与自己发生象征性的互动。
个体在人际互动中首先是学会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即在社会允许或赞许的限度内为人处世,然后以社会规范来进行内化的自我互动以发展自我。由此,在每个人的行为和人际互动中都包含着某些共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然而,个人并不简单是社会系统的产物,个人总是在自我与社会要求认同的价值观之间保持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意味着,个体的自我总是在社会层次、文化层次、人际层次、个人层次这些不同层次之间寻找平衡与一致。如果个人的某个既定的行为同时反映了个人本身的需求意向、人际互动关系中的角色期望、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就会被视作是一种同时符合社会要求和自我要求的成功。一般来说,这需要把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角色期望成功地结合进自己的人格系统。
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往往是个体对自己参与各种选择活动后自我总结的产物,也就是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在承担自己选择后果的各种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个体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有优劣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将成为个体自我管理系统中的反馈信号,用以调节个体今后的选择行为和判断标准。自我管理系统的反馈功能,不断地对个体提出要求,包括修正错误的判断、强化问题解决过程对某项能力的需求等。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自我认识的制约(2)
客观的自我评价是,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过度自责,能通过别人眼中的自己来客观地评价自己。此外,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能为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不会轻易承担自身能力以外的任务。同时也乐于接受挑战,并在接受挑战时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特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是一种自知之明的能力,意味着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与局限,并对自身价值和自身能力有稳定的判断。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也不会刻意掩盖自己的欠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全面否定自己,在取得成绩时也不会忘乎所以。概括地说,自知之明意味着自信、客观、理性。
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支配的。成就动机是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仅去从事、去完成,而且具有尽力做好的心理倾向。成就动机主要由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一个人判断自我能力的高低,影响着自身的成就期望和行为。
成就动机的高低是与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能力密切相关的,譬如自信心。所谓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任务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即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而表达出来的对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程度。人们常常回避自以为超过自己能力的活动,而去从事他们自以为能够胜任的活动,所以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常常影响着一个人对活动参与的选择。
恰当的自我定位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①自我广延,即自我扩展能力,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使自我得到扩展而不是封闭;②自我存异,即客观看待现实事物,允许别人拥有与自己相异的价值观;③自我认可,即对自己的形象与看法有积极的认识。④自我客体化,即能够把自我当作客体一样进行分析,了解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别。
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能恰当地选择与自身能力、兴趣、价值观相一致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个人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及发展方向,并选择一条既能适合自己又能带来适度挑战的成功之路。
学校评价与自我评价
个体的自我评价会不同程度地受文化标准,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即自我评价不仅是自我认定,还要参照社会标准、他人评价。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自我分析都会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包括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文化标准与社会标准,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可避免地受学校学业评价的影响。
目前我国学校的学业评价标准,以及年级排名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是值得担忧的,因为,这种以少数学科的成绩作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只承认少数人是成功者,判定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失败者。由于个人潜质的差异,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这少数几门功课的优秀者。许多孩子在付出了很大努力后,仍然达不到学校规定的理想目标,这样的学习结果导致多数学生的心态处于压抑之中,甚至是忧郁。
《中国新闻周刊》在相关报道中提到,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正是这种仅以学业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标准导致了众多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对自身能力的否定,难以建立自信心,也难以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缺乏稳定的自我认识。
我国学校长期盛行的是外部评价标准,即对学生评价的依据是知识测验的结果和为获取文凭或升学资格的考试分数。譬如按成绩排名,这是我国学校最普遍使用的评价方式。
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将自我能力的评价仅仅局限于学业能力,将智力的评价标准仅仅局限于考试分数。这种评价方法如果成为学生的自我评价依据,不仅会导致只注重成绩而忽视整体发展,在对分数的追求中丧失真正的求知、认识与发展,而且也丧失了对自我作出客观评价的能力。
2自我认识的制约(3)
从个人的发展来看,学校阶段的自我评价,不应该是和别人比,而应该只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因分数竞争而形成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逐渐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对形成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此外,西方学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在多元化的评价环境中,学生不会刻意按照某一种标准或模式去发展,而是不断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学业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学习的看法、态度、意见和价值判断的综合。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高度依赖于个人以往的学业成绩和学习经历。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如何针对自己的学习风格来实施自我潜力开发。学习风格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某种定向或偏爱。应试教育显然限定了我国学生的学习风格,使我国学生的学习过程多是在已知和未知都给出的前提下去寻找惟一的答案;反复重复达成记忆。学习方法多是以记忆与模仿为主,而学习策略则是预习、复习、考前强化训练。
应试的需要促使我国学生倾向于速度型思维而非反省型思维,速度型思维即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做出快速反应;反省型思维则不急于回答,倾向于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速度型思维显然不如反省型思维更有利于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人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会有不同的特点,擅长纵向思维的人关注的是能使问题深入开展的信息;擅长横向思维的人则更乐于寻找新的尝试,即关注那些能开阔新思路的信息。在自我认识方面,擅长纵向思维的人习惯于通过个人的发展认识自我,而擅长横向思维的人则习惯于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强调一种思维方式而轻视另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文化障碍,如现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属于重左脑思维轻右脑思维。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思维习惯,以及判断自己更习惯于使用哪一种思维方式。克服思维的障碍包括,克服来自文化的思维障碍和来自个人自身习惯的思维障碍,或者是思维定式。
成就任何事业都需要有自信心,而信心的建立是基于对自己能力的了解,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则多基于以往所学的知识、工作经验及生活经历。一个人若要客观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首先必须有足够多的、能够用来观察自己的实践机会,而这恰恰是我们中国人在学生时代最最缺乏的生活内容。在学生时代应该多参加实践活动,以便了解自身拥有的各种能力,同时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
国民性与自我评价
中国社会具有重家庭、重群体、重社会关系的文化传统,因而我们中国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认识过程都与周围群体以及周围环境密不可分。中国文化对自我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不断加深和扩大对他人存在的认识;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由此而削弱个体自我的独立性。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使个体的自我总是倾向于寻求适应他人,并以此获得持久的社会支持。一般来说,家庭成员、同学、同事等重要他人的支持是个体获得心理依靠和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人际敏感可称得上是中国人最具本土特色的性格特征,其根源在于中国人具有他制他律的他人取向,个体对自我的判断往往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而自我感觉的良好与否则完全依赖于人际交往的结果。对人际关系的注重、对获得他人好感的追求,使中国人普遍存在着对来自他人指责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导致中国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到抑制。也正是由于我们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理解他人和猜度他人上,所以对“自我”相对缺乏了解。
从总体来看,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故对别人的评价就特别在意。其结果是,我们常常在有意无意中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乃至评价自己,而自我认识能力差的人则完全用别人的评价来勾画自我形象。由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人那儿会得到不同的评价,所以我们往往会因此而处于对“自我”的困惑之中并难以构成稳定的自我评价。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自我认识的制约(4)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来自他人的定型化评价常常使我们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自我形象,即我们会下意识地使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形象尽量符合其原有的评价,而不管这一形象是否与我们自己的真实形象相符。于是,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每天面对着互不相同的众多他人时,我们都是在自然而然地展现着互有差异的众多的“自我”形象。
自我是在一个人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的经验中不断加以定义的,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包含了社会经验的意义。自我总是借助于先前的经验来理解后来的行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不同的自我:认识者的自我、知识客体的自我、本我的自我、支配驱力的自我、心理过程的自我、为目的而奋斗的自我、文化的自我、主观结构的自我。不仅是自我具有多面性,而且性格的组合也是流动性的组合,正是人的横向多样性,导致了对人的评价的多样性。
人的自我同时具有分裂性与综合性,有的人综合性倾向强一些,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比较明显,在此,有些与主要性格特征相矛盾的内容或被掩饰,或被压抑而显现不出来,于是在外表上看就显得富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然而,有的人是把各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特征都展现出来,于是,自我的分裂性就显得很突出,结果就易于给旁人以怪异感。另外,有的人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不同性格特征,特别是相互对立的特征有选择地展现给不同类型的人,其基点是以让别人易于接受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自己。于是,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即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人得出不同的评价,甚至是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自我的同时多样性是由于多方位情景的角色要求、多方面的社会关系要求所致。
人的性格是具有二重性的,即两种对立性格特征的共存,这使人的自我形象也呈现多重性并充满矛盾。人的自我是个多面体,对立面的共存是常见现象。实际上,每个人几乎都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人与人的差别仅仅在矛盾的程度上。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在相当多的人身上很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包括:个体有意无意地维护自我的主流形象;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而有框架地限定了自我认识的范围。
每个人的自我中不仅包含着一个人自己的个性,而且包含着一种文化成员所共有的社会性格、文化人格。特定文化对个人行为模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是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不仅制约了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能力倾向,也制约着个体潜能的实现与否。因而,个体的文化人格有可能完全淹没了个人的独特性,而那些在文化上最能适应的人,很可能因过度社会化而成为最没有创造力的人。
3自我优势的弱化(1)
高强的学业压力使个人早期形成的兴趣与特长受到压抑,使那些最适宜个人获取成就的成功基因发生畸变,原本是多元发展的诸多个体都被强行规划到同一种发展模式中。
成功基因的畸变
“我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课题组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我国北京、上海、重庆、沈阳、南昌、郑州6个城市的共188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共分布于7个年级,即小学的一、二、三、四、五年级和初中的一、二年级。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头,为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课题组采用美国著名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威廉斯编制的创造倾向测验,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测查。该测验包括4个维度: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在调查中,考虑到被调查者的理解力,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1370名学生参加了此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从4个维度的平均得分看,好奇心的分数最高,而冒险性的得分最低。也就是说,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但冒险性弱。
好奇心强反映出儿童具有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欲望,而冒险性弱,说明儿童的好奇心还只是一种渴望探索的愿望而缺乏打破常规、深入探索的勇气和行动。探索力与创造力是建立在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基础上并借助冒险精神得以实施的。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拉夫林是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从小喜欢拆装家中的电器,试图了解那些电器的内部结构,他最冒险的经历是把家里的彩电完全拆开了。虽然这样做很危险,但他的父母对他的冒险行为很宽容。拉夫林指出,每个人在孩提时都具有好奇心,但是成年后就没有那么大了,这非常可惜。一个人只有具有好奇心,同时加上努力才会成功。
在儿童阶段,想象力和好奇心都处于最佳状态。我国儿童想象力的缺乏,表明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中国文化不崇尚创新、求异和冒险,社会与学校也不鼓励孩子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