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信任。

周保权一个小孩子,哪里有勇气去和猛人赵匡胤对抗,立即表示同意李观象的建议。

但是世上就有人不信邪,指挥使张崇富大手一挥说不要紧,绝对不能投降。周保权没办法,又开始谋划着怎么抵御即将到来的宋军。

赵匡胤最初希望湖南和荆南一样,兵不血刃和平解放,所以派人告诉周保权:“朝廷正规军既然解除了你的危难,为什么你现在又反而做出抵抗的样子,这不是自取灭亡么?”周保权不敢吱声,只是默默准备……

那就打吧!

李处耘收编了荆南一万余名士兵,立刻派部分人员前往岳州,在三江口小试身手,获得七百艘舰船,砍下四千多颗脑袋。

这年三月,好战分子张崇富出军澧州之南,本来想和宋军打一场结结实实的遭遇战,不料手下这帮人见前途无忘,还没有开打就溃不成军,在野地里放了羊。李处耘乘胜追击到敖山寨,捉住一大批俘虏。

李处耘久经沙场,知道精神崩溃的具体含义,眼看对手站在精神失常的边缘,他索性剑走偏锋,玩了一记阴招,放在现代就叫“行为艺术”。

李处耘选出十几个膘肥体壮的俘虏,洗干净炖熟,让手下人统统吃掉!然后,在那些没有被吃掉的人脸上刺字,放回武陵。

那个年月里,军阀吃人似乎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据说有些小股流寇出兵从来不带粮食,见牛吃牛见人吃人,除了小凳子,统统吃掉,蝗虫一样。这时,忍不住想起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无鸡鸣好理解,被吃了嘛,白骨呢,是不是被人吃剩下的?

背上一股奇寒……

但朗州是湖南的中心,大部分居民还是老百姓,哪见过这阵仗!一听李处耘的骇人行径,顿时魂飞魄散,整座城池陷入了癫狂,所有的人都惶惶不可终日。就这样,李处耘的阴谋得逞,用十几个俘虏的肉,达到“攻心为上”的战略目的。

朗州人惶恐逃离,一把大火点燃州城,向山谷里跑去。

破城之后,首先擒住张崇富,但是小贼头子周保权呢?打听许久才知道,是被大将汪端劫走,藏在江南寨的佛寺里。李处耘令人去捉拿,汪端见来者不善,抛弃了周保权自己脚底抹油。

史书上说:“湖南平,凡得州十四,监一,县六十六,户九万七千二百八十八。”

这一次枢密副使李处耘是以都监的身份出征的,这意味着他才是太祖的亲信,而慕容延钊能征善战,资格又老,所以二人难免有些地方不对付,产生龌龊。

军队刚进襄州那会儿,街市上卖饼的人乐了,一看来了这么多食量惊人的“消费者”,商人奸诈的本性发作,统统减少分量,同时提高价格。

李处耘接到“消费者”投诉,怒不可遏,捉住其中两个性质最为恶劣的,交给慕容延钊去处理。慕容资格老战功大,连太祖都“以兄事之”,看李处耘给自己上眼药,讽刺自己的不作为,也很生气,所以发怒不接受,来回踢皮球三四次,最后,李处耘在闹市斩了两人。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6)
    慕容延钊手下的小校司义住在荆州王氏家里,经常纵酒行凶,残害他人,王氏把状告到了李处耘那里,李处耘将司义责打一番,这厮衔恨在心,回去在慕容延钊那里把李处耘美美地污蔑了一番。

还有就是,到达白湖之后,有一次,李处耘看到有军人进入了老百姓家里,过一会,房子里就有人大声呼救,李处耘过去一看,原来是慕容延钊的马夫在欺辱老百姓。

打狗还得看主人,算了,李处耘用鞭子抽了马夫几下,悻悻作罢。不过后来慕容延钊听说了此事,盛怒之下将马夫斩了。

这样,两人的仇怨越结越深,一个自恃是拥立太祖的功臣,独断专行,一个又是沙场老将,功勋卓著,闹得不可开交。

赵匡胤左右为难,思来想去,壮士断腕,将李处耘贬到了淄州,李处耘吃了哑巴亏,不敢辩解。因为慕容延钊在军中极有威望,太祖也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他。

这件事上,太祖是有愧于李处耘的,但是如果按照老百姓的因果律来讲,以李处耘吃人的残暴行径,有此下场已经算是善终了。大概是出于弥补的心理,开宝年间,赵匡胤为弟弟迎娶了李处耘的二女儿,也就是后来的明德皇后。

李处耘作为太祖心腹受命出兵,为了回报主上的知遇之恩,所以事事自己做主,看不惯慕容延钊手下的五代流寇习气。岂料出了事后,太祖先拿亲信开刀,这也是无奈之举。有了这一次的教训,以后赵匡胤尽量使用那些资历较浅的将领,一来便于掌控,二来更加安全。

说起用人,确实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以国为家”的封建皇帝们最大的苦恼。手下大臣不团结,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欲,都势必造成内耗,不干正事,朝堂上鸡飞狗跳乌烟瘴气。但是反过来,大臣们如果太团结,皇帝却又坐不住了:你们关系这样好,莫非是想架空寡人?

皇帝越想心越不安,提拔几个亲信吧,大臣们却又因为受宠不一,再次开打……

因为这个矛盾,所以这次出征湖南和荆南,老一辈将领中,只有慕容延钊,此后,会有更多的新面孔陆续出现,那么,石守信、张永德这些宿将何在?

这时候,他们已经解甲归田,在乡下享受美好的田园生活,金戈铁马的往昔岁月,也只能在梦中出现……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回到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消灭了二李后,赵匡胤微微松了口气,但也只是“微微”,五代十国朝生暮死的短命王朝他看得多了,所以,揣着深深的忧愁,跟赵普商量说:“唐末以来,天下战乱不息,老百姓肝脑涂地,现在我想谋求长治久安,你看……”

赵普早就有所准备,急忙站起来举手抢答:“恭喜你这位朋友,你问了一个我思考很久的问题。国家之所以不安宁,主要是藩镇的力量太过强大,君弱臣强,所以尾大不掉,现在要制住他们,我有三条妙计!”

“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就是赵普的安天下妙计。

按照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从实践中来,所以这光辉的三大纲领并非凭空涌现到赵普脑子里来的,而是他经过长久观察和思考,直接针对五代弊病所提出的,切合实际,疗效惊人。

但是佛家有云:“渡河需用筏,到岸不用船。”病好了就不要吃药了,可赵氏子孙后代却依然将这纲领贯彻到底,才有了后来狄青、岳飞的千古遗恨,此是后话。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7)
    赵匡胤揣着赵普的锦囊妙计,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首先要解决的,当然就是兵权,有兵就是硬道理,特别是威力强大的禁军。

其实,刚一政变成功,赵匡胤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把禁军高级将领进行了调换,他觉得禁军掌握在自己心腹手中,就很安全了。

赵普自己一手策划了赵匡胤上位,所以深知底层军士的想法,他提醒太祖要小心重蹈覆辙,布了后周后尘。太祖说:“我当皇帝之后,待他们不薄啊,升官发财没落下谁,难道他们还要造反?”

赵普嘿嘿一乐,说:“我不担心他们造反,但是你也知道,手下的兵士并非那么容易掌控,他们为了荣华富贵,什么都干得出来!”

太祖茅塞顿开,陈桥驿那天的喧闹又在耳边响起……而且若干年前,还有人因为拒绝了部下的拥立,被当场砍死……这什么世道,连不想当皇帝都得死!

事不宜迟!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赵匡胤召来当年的好兄弟们一起饮酒,喝得高兴得意忘形之际,示意内侍都退下,举起酒杯跟众人讲:“如果不是诸位的努力,我也没有今天,我一直记着你们的恩德。”

说到这里,太祖来了个大喘气,话锋一转:“但是,我现在这个皇帝当得太艰难太郁闷了,还不如当节度使时候快乐,整夜整夜地失眠呐,羊都数了几万只,还是睡不着!”

众人不喝酒了,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看,语气犹豫地试探老大:“那为啥呢?”

太祖使劲拍拍身下的椅子,叹息道:“天子这个位子,谁人不想坐呢?”这帮人一看话锋不对劲,赶紧离席跪拜,抢着表忠心:“陛下你这是什么话,你这是把我们放在火上烧烤啊,如今天命已定,是你是你还是你!谁还敢有别的想法?”

看这帮家伙不点不透,赵匡胤搬出赵普的理论:“不是我不信任兄弟们,如果有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非要把黄袍给你们披上,你们不做行不行?”

大家这才变了脸色,心想领导智慧就是高,想问题果然深入,挖到根子上了。有些心眼较多的,立刻想起历史界著名的“良弓走狗”定律,吓得大汗淋漓,不停叩头,望老大给指一条明路!

老赵一看恐吓有效,就慢慢坐下端起酒杯,开始慢条斯理地给大家灌输地主阶级腐朽没落的世界观:

人生苦短啊,如白驹过隙,人们喜欢荣华富贵,不过就是想多积累一点钱财,让子孙也有好日子过。不如这样,你们交出兵权,走一走比较大的城市,搞一搞房地产,养几个艺术家,每天饮酒作乐唱歌跳舞,岂不是很爽?另外,我们还可以成为儿女亲家,和谐而不猜疑,上下都平安。

原来如此!大家这才松了口气,三魂七魄吓得到处乱飞,这不是平白无故捡回一条命么,哪里还敢挑剔。噼里啪啦上去马屁一顿狠拍:“圣上您对俺们的照顾,简直就是让死人复活,让枯骨生肉,高,实在是高!”

第二天,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纷纷上表推说有病,要求解除军职,太祖重重赏赐,让他们出去当节度使,和禁军再也没有关系了。

这就是千古以来被人称道的“杯酒释兵权”,不过这只是个开始,只拿禁军开刀,下面还有续集,就是要对付各地藩镇了。

宋人笔记里,对杯酒释兵权还有一个更夸张的描述。据说一开始,各地藩镇对太祖并不怎么顺从,古文里说的是“偃蹇”。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8)
    这一天,太祖召集大伙,每人一匹快马,一套弓箭,疾驰出城。到了树林里,太祖下马斟酒,举起酒杯告诉众人:“现在这里没有外人,你们谁要想做官家(皇帝),就来杀我!”

这些地方大员吓得伏地战栗不止,老赵不得不再三安慰,然后正色做思想工作:“你们既然让我做天下之主,就要尽到做臣子的本分,以后不许乖张,好好听话!”

大家叩头山呼“万岁”,尽兴而归。

下马单挑这种事,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周世宗柴荣肯定干得出来,赵匡胤为人谨慎,怎么会这样大意?显然是后人的夸张。

经过释兵权之后,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原来的一共九个职位被削成了四个,而且这四个人资质平平、胸无大志。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后来避讳赵光义,改名刘廷让)平庸无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十分贪财,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只会奉命行事。这样的人掌权,在禁军中当然不能形成很大的影响力。

上面提到了三位,这里重点要说的是殿前都虞侯张琼。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对,他就是在前面提到的寿州之战中,拼了命帮太祖挡了一箭的那个小兵。要知道,那可不是普通的箭,史书记载:“车弩遽发,矢大如椽。”那箭一下射进了张琼的髀骨,竟然拔不出来了!

小兵张琼死而复苏,坐起来,满满倒了一杯酒饮下,咔嚓将自己的骨头打断,将箭取了出来,顷刻血流数升,他还是神态自若,果然是条汉子!

不过此人勇则勇矣,却有点头脑简单,史书称其“性暴无机”,性格暴躁却没有城府,构不成威胁,所以赵匡胤才让他担任殿前都虞侯,也算报答救命之恩。

但“性暴无机”这一类人,仕途无疑是凶险异常的,不能因为是太祖的救命恩人,他张琼就可以例外。

当初史珪和石汉卿正得势,张琼十分看不起这二人,把他们斥为巫婆神汉之流。于是他们就污蔑说张琼擅乘官马,收留叛贼李筠的奴仆,而且养了数百人恣作威福,更重点指出:张琼经常对他的前任说三道四、横加污蔑!

他的前任是谁?皇帝的亲弟弟,赵光义!

宋太祖勃然大怒:我兄弟你也敢动!召张琼前来对质,张琼血性汉子,当然不肯承认,当堂吵起来。太祖令石汉卿用铁挝击打张琼,石汉卿这鸟人也是武人出身,得势不饶人,将张琼打得奄奄一息,气息将绝,然后才让御史调查。

张琼如此受辱,存了必死之心,走到明德门,把腰带解下来留给母亲,然后自杀于城西井亭。不久太祖听说张琼家无余财,而且只有三个仆人,这才懊悔起来,知道石汉卿是在诬告,问石汉卿:“你说张琼养了数百人,在哪儿呢?”

谁知道,石汉卿这个死不要脸的顶嘴说:“他所养的仆人,那是以一敌百!”一派无耻的小人嘴脸!

但是赵匡胤还是没有处罚石汉卿,宁可冤枉张琼。单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对手下武将的防范,已经达到“宁可错杀,决不放过”的地步。

大概是这几个禁军首领确实难如人愿,为了更好地打造亲信部队,到了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二月,太祖想要任命符彦卿来掌管禁军,他不和宰相范质等人商议,直接去问赵普,赵普一听这计划大皱眉头,表示强烈反对!

赵普说:“符彦卿名位已经达到了顶点,岂能再授以兵权?”

赵匡胤哪里肯听,径自签了任命书。朕就这么决定了,你传话吧。
第三章 匡胤同志二三事(9)
    赵普扣下任命书,再次返回去。赵匡胤说你还是为了符彦卿的事吧,赵普说不是,然后奏报其他的事,完了之后,从怀里将任命书掏了出来。

赵匡胤一看怒了:“我就知道你小子会这样!你为什么非要怀疑符彦卿呢?我待他很不错,难道你觉得他会对不起我?”

赵普也是被逼急了,张口来了一句:“陛下您为何对不起周世宗了?”言下之意是说:柴荣对你也是荣恩有加,为什么他一撒手人寰,你就迫不及待反了?

这一句一下击中赵匡胤的软肋,他沉默良久,把诏书收了回去。

赵普这一次之所以迫不及待反对,除了“释兵权”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符彦卿是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的岳父!当然,这句话他没有说破,相信此时赵匡胤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赵普有另一套想法。

把这些位高权重之人赶出去当节度使,也只是第一步,唐末藩镇割据的弊端教训太深刻了,不能再让他们拥兵自重,形成自己独立的小王国。

所以,各地的节度使们每天早上一起来,就得关心一下中央的政策——新的法律条文层出不穷,一天不学习,搞不好就犯了路线错误,实在危险。

赵普说过,“臣强君弱”是社会动荡的根源,那么就剪一剪各地藩镇的利爪吧,当然要慢慢来,太着急了恐怕适得其反。

太祖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在释兵权的同时,削夺藩镇的动作就已经开始。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月,下令原来由将吏担任的两京军巡及诸州的马步判官改由文人来担任,其任免由吏部决定。太祖这样做,是不是正如后来的光头朱元璋所谓的“马上得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要重用知识分子,实施“科教兴国”?

非也!

赵匡胤对文人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知道治国离不了文化,另一方面,又觉得文化再好,也不能打天下,所以他对文官是一边鄙视,一边大加重用。在一次谈话中他这样说:“任命一百个读书人,即使他们都为非作歹,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