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有一种说法,说秦始皇曾说过“东南有天子气”,而吕后马上言之凿凿,说刘邦有一段时间脑袋上老有一股气,云蒸霞蔚,不过肯定是除了她谁也没看见过。
  看来,刘邦对自己的出身低微而遂得大位,心下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所以摇尾系统或者是在授意之下,或者出于揣摩上意,搞了这么多无聊的东西。
  

英雄是英雄的镜像
项梁者,楚将项燕子也,尝杀人,与兄子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其下。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器过人。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61页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他们的人生好像就是为了对手而存在,他们相互为对方性格和命运的镜像,比如刘邦和项羽,比如毛泽东和蒋介石……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我看人生得一劲敌亦足矣。在今天,我就发现有许多朋友就是生活在和竞争对手角逐的乐趣之中。人心最底层的东西,不是平和,而是竞争。“天下以智力相雄长”,这是自然规律,看《动物世界》,不论是猴子还是狮子,都是如此。所谓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心平气和,物我两忘,都是后来强加于人性的,都是覆盖在人心最底层之上的堆砌物。
  正因这样,历史才精彩,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不是大治承平的历史,而是天下纷争、枭雄搏杀的历史,所谓一时瑜亮,所谓双峰并峙,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审美价值。还是那句话,当他们斗智斗勇以及斗狠的时候,历史才有张力,才有戏剧性。
  刘邦就是项羽命中的克星,项羽在自刎乌江前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或许就是他在临死的时候,天眼开了,看到了命运之神在捉弄自己,于是决定不玩了。
  项羽是贵族出身,他的老爸是项燕的儿子,连陈胜起义时都假借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可见项燕不同寻常。因为已经有高贵的血统,也因为没有最后做了皇帝,所以项羽的母亲没有什么和神怪异兽性交的故事。项羽和刘邦一样,都没读过什么书,不过,刘邦是没有条件读书,而项羽是有条件自己却不愿意读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最早的读书无用论的样板案例,秦始皇以焚书坑儒饱受后世诟骂,而具有喜剧意味的是,刘邦和项羽这两个推翻秦帝国的核心人物,都不是读书人。“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历史总是打一些错位球让我们看。
  刘邦和项羽出身不同,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刘邦是家里的老三,父兄辛苦劳动,他则成天游手好闲。后来当上了亭长,亭长大概管几个村,相当于治安联防队的队长。这么个游手好闲的家伙,怎么能当队长呢,我想这和选调皮的学生当班干部差不多,是以毒攻毒的法子。这下,他也算是秦帝国体制内的边缘人物了。亭长有没有工资不知道,估计有也是向村民摊派集资,不属于国家财政编制。刘邦由于无赖泼皮而获得了一定的管理权,这个经验告诉他,良民是做不得的,种地是没有出息的。如果秦帝国的二世、三世稳定大局的工作做得好,刘邦也就一辈子做个基层干部,混吃混喝打发日子了。他对秦帝国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没有革命的原动力。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对秦有家仇国恨。秦统一后,对地富子女管理不到位,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想学剑就学剑,想学万人敌就学万人敌,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是复辟的急先锋。总之,项羽对秦帝国的态度是仇恨的,是时刻想着复辟的,他参加革命的主动性要比刘邦强得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俘获敌酋之后的政治策略
赵王与张耳、陈馀北略地燕界,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求割地;使者往请,燕辄杀之。有厮养卒走燕壁,见燕将曰:“君知张耳、陈馀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赵养卒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棰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将相终已邪!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燕将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而归。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63页
  赵王武臣与张耳、陈馀一心想扩大地盘,于是他们向北进发,和打着“燕军”旗号的造反派争地盘。非常八卦的是,赵王武臣外出闲逛,竟然被燕军所擒,做了俘虏。
  燕军想拿他胁迫赵军割让土地,因此来索要人质的赵国使者均被拒绝,双方僵持起来。这时,赵军有个“厮养卒”(伙夫之类)跑到燕将那里分析了赵王的内部局势:“你们抓到的赵王武臣其实并不值钱,赵军内部真正的牛人是张耳、陈馀,这俩人其实正想在赵国称王,只是时机尚未成熟罢了。如今赵王自己傻兮兮撞过来做了俘虏,张耳和陈馀一定偷着乐呢,他们想借你们的手杀了赵王,然后自立为王。”燕将一听,留个窝囊的赵王并未有利于燕军,于是便释放了赵王武臣。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这样的事,一方运气特别好,一不小心就把敌方的领袖抓到了,这个时候如何处置俘虏来的敌酋,是一个考验政治智慧的事情。
  明朝土木堡事变,蒙古瓦剌意外地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瓦剌的首领也先高兴惨了,俘获皇帝,自然奇货可居,可以换取不少好处。消息传到北京,京师震撼,但为了防止也先勒索起来贪得无厌,于是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宗。蒙古首领也先后来看到油水不大,于是反向思维,干脆释放了英宗。英宗回到北京,北京于是有了两位皇帝,最后酿成了“夺门之变”。当时蒙古势力尚不足以和大明分庭抗礼,要不,单凭释放英宗造成的大明内乱,蒙古瓦剌族就一定会有机可乘。
  我们熟知的西安事变,也是如此。延安当时对蒋介石并没有处置权,蒋毕竟是在张、杨的手里,而张、杨给自己的定义是“兵谏”,谏者,以下劝上,他们是承认蒋的地位的。但是,也不排除延安制止老蒋返回的可能性,南京当时也确有希望老蒋回不来的势力,最后延安还是利用这一事件,完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再往上还有金国俘虏徽、钦二帝,都是可以一齐拿来做研究的。金人掳走宋朝徽、钦二帝,让这爷儿俩老死北方,倘若金国当初在合适的时机将他们放回杭州,会不会就此让南宋王朝陷入内战呢?
  在赵王武臣被俘而后又重返赵国的事件里,起到改变事件(说他改变历史进程有点儿夸大)进程作用的,是一个“厮养卒”。锐圆说“人人是刀斧手,个个是权谋家”,这就是一个佐证。《资治通鉴》卷第八秦纪三(凡二年)◎《资治通鉴》卷第八秦纪三(凡二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帅哥李斯被踹入茅坑的前因后果(1)
二世数诮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徇百姓,则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贵哉!故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则权不在臣下,然后能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如此,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二世说,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秦二世皇帝二年(公元前208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67页
  二世是个聪明人,会用话碴子噎人。大泽乡刚揭竿而起之时,秦帝国中央肯定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待各地风起云涌,二世扮起了鸵鸟,下面也吃不透局势到底会怎么发展,所以报喜不报忧,大事尽量化小,小事干脆化无,及到星火燎原,大批官员被杀,大量城池失守,农民军扣关西向直逼咸阳的时候,二世知道不能继续扮演鸵鸟了,于是,调整政策,实行“问责制”。
  危机之初,不能见微知著;危机显现,不仅不能积极应对,反而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逃避策略;及到危机爆发,则掉过头来责备属下。一个领袖在处理危机过程中最不应该犯的错误,秦二世一个都不少地实践了一把,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自己不是那块料,是典型的衰神二代。
  衰神二代中有浑蛋,也有玻璃蛋。二世是玻璃蛋,小聪明小机灵抖得不错,他摊开双手,一脸无辜地问李斯:“你老人家位居三公,是中央电视台千古名相的年度候选人物,怎么搞成这个局面?”
  李斯本来是个聪明人,甚至用“聪明”二字都不足以形容其聪明,他是有资格进入权谋家的明星阵容的。李斯这时候一定也有些恍惚,怎么回事?格老子和秦始皇配合得那么好,天衣无缝绝代双骄,怎么和二世哥哥配合起来,球越打越臭呢?
  李斯是法家,“文化大革命”时定的。儒家“尚德”,法家“重势”,李斯著名的“鼠论”,和法家重势的理论是相通的,或者说是法家理论的通俗版。李斯认为,同样是老鼠,一个在臭茅坑,一个在谷仓,位置决定价值。客观地讲,邓公的“猫论”和李斯的“鼠论”都是基于常识的经验总结,锐圆一贯认为,基于常识、常情及常理的东西,比成套的理论靠谱。所以李斯的“鼠论”有一定的道理,看上去挺客观,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成了国家一级作家,就相当于进了谷仓, “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当然也就是诗了。
  李斯的问题是,虽然他明白位置决定价值,但却不知道以丧失自己价值的代价去保位置,犹如割肉疗饥。对李斯而言,自己的价值就是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为人准则,他在沙丘曲阿赵高,就已经失去了人格价值,既已同流,只能合污。一个才华横溢的李斯于是不打磕地变成一个猥琐的李斯。
  政治家有时候和女人一样,一失节成千古恨。沙丘是李斯的滑铁卢。首先,“沙丘易储”不是赵高和李斯的合作和结盟,而是赵高拿出完整的策划方案,用威胁和利诱,逼迫李斯不得不接受的。都是秦始皇的儿子,要说起来,也没有什么正义或非正义的区别。关键是,经此一番变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李斯的相权已经不是皇帝授予,而是赵高赠予的了,所以王夫之说李斯“不待上蔡东门之欢,肺肝先已自裂”。李斯从此成了政治上的阉人,心理有了障碍。权力来自于皇帝,尚有抗争的余地,“文谏死”嘛;来自于赵高这样的权阉,李斯后来即便不想做行尸走肉亦难矣。
  

帅哥李斯被踹入茅坑的前因后果(2)
至此之后,李斯已臣服于赵高,已经没有资格谈怎么处理和赵高的关系了,只有唯命是从而已。庙堂亦如黑社会,拜了赵高做大哥,除非翻脸,否则再也没有讲话的权力了,虽然位列三公(这成了人家调侃他的由头),但在阉人赵高面前,已经被精神阉割了。李斯这个人有才,但替自己打算过多,患得患失,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李斯对二世说过的“明主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意思即为皇帝想干吗就干吗,随心所欲。这样的话,如果在秦始皇面前讲,不被抽耳刮子才怪呢。
  李斯以为自己在沙丘有拥立之功,但胡亥内心不会领情,李斯不能料此,这是失误之一;以后想继续立功,找不到正经途径,只好用自己的才华对二世进行无羞耻的吹捧,为二世的胡作非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是李斯已经找不到写《谏逐客书》时的感觉了,吹捧二世肉麻且拙劣,这是失误二。所以王夫之评论他,“自进者非其道,继所以自效者非其功,后所以自保者非其术,退所以自置者无其方”,进步没有正确路线,立功没有正确途径,自保没有正确方法,最后只能被踢进茅坑。患得患失,最后怎么算计,都是尽失无得,在茅坑里淹死之前,李斯的最大理想就是牵条黄狗蹓蹓,但这样的日子也像天堂一样遥远。
  人还是要有立身之本、进取之道,即使老板和环境再恶劣,只要立得正,行得端,进退就还有自由,即使吃亏,也可以以“吃亏是福”聊以自慰,大不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一开始就以卑鄙作为通行证,那就要卑鄙到底,比别人更黑,否则便躲不了进茅坑喝粪汤的下场。
  李斯为让老板一脚把自己踹到茅坑扫清了所有障碍。
  

连亲信都没有培植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陈王以降。初,陈涉既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妻之父怒曰:“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辄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苍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葬陈王于砀,谥曰隐王。
  ——秦二世皇帝二年(公元前208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68~269页
  陈胜、吴广都是被内部人杀掉的。
  杀吴广的是楚将军田臧,是吴广当时的部下。田臧矫诏杀了吴广,并把吴广的人头送给陈胜报功,陈胜还加封了田臧的官职。
  吴广好歹还是被将军杀的,而陈胜却是被自己的司机杀的,“其御庄贾杀陈王以降”。在吴广这儿,杀牛用了牛刀,在陈胜这里,杀老虎只用了“鸡刀”。
  第一代农民革命家到此就开始永垂不朽了。
  陈胜、吴广起义,意义很大,在“文化大革命”时,意义直追盘古开天辟地,在今天,意义也不能低估,反对暴政,是有永恒价值的。
  我们要关心的不是所谓历史意义,而是历史细节或情节。两位开创革命事业的领袖怎么都死得这么不值当呢?
  从历史学家采撷的细节来看,陈胜起义之后,有些作威作福,眼睛天天往上翻,看不见亲朋好友,“苟富贵,勿相忘”,也忘了是哪个家伙说的了。所谓“权势”,陈胜得了个“势”字,全国形势因他而改变。但是“权”字,这位农民哥哥显然玩得不怎么样。权者,生杀予夺也,恩威并用也,陈胜、吴广威不足以慑部下,恩不足以结左右,在大###时期,虽居于高位但最后被玩残也在情理之中。
  把权用好,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权力来之于机遇,如陈胜;来之于传统,如继承于父辈的二世、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