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渚堑认小R萌耍鸵瞬牌鹇氲幕肪常钣鸢颜潞谋忌绷耍潞褪窍胨佬乃氐匚钣鸫蚬ぃ戳约旱男⌒值芏颊植蛔。钕氯サ拿孀佣济挥辛耍旧弦簿褪歉龇先肆恕O钣鸩荒苡媒底洌嗖荒苡媒到詈蠡故歉觥耙蝗说小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历史大片《鸿门宴》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00、304页
  “鸿门宴”大家都很熟悉,故事就不复述了。
  范增观察人还是有一套的,刘邦反常了,贪财好色的老毛病改了,虽然我们知道是在樊哙(背后可能是萧何)、张良同志的帮助下改的,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反常就有猫腻,结论就是“其志不在小”。
  后来事实证明范增的判断是对的,刘邦克制自己,必有所图。历史大片《鸿门宴》播映以后,范增观察判断人的方法普及了,以后的同志们为了韬光养晦,干脆贪财好色,以自污迷惑对手。总之,兵不厌诈,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方式可以变化无穷,根据时间、地点、环境和要诈骗的对象灵活运用就是了。遗憾的是,刘邦不知道范增这么眼明嘴快,要不,他完全可以继续“财物有所取,妇女有所幸”,同时也能达到隐瞒“其志不在小”的目的。——小时候,就希望能做个打入敌人内部的侦察员,一边过着“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一边还可以为革命立大功,多好。
  项羽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此天子气也”也没激起项羽的兴趣,更谈不上危机感。在鸿门宴上,不论老范如何挤眉弄眼,项羽就是装看不见,加上刘邦摆低姿态,鸿门宴有惊无险。好玩得很!
  项羽拉长腔调问:“刘三呀,听说你要称王造反?”
  刘邦诚惶诚恐:“没有呀,我很忠于大王的,天天站在黄土高坡上盼望着您,您看我脖子都望拧了。一定是有小人说瞎话!”
  项羽:“哦。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我早就说过了,刘三是自己人。哈哈!”
  刘邦心里只一句,我让你小子“无伤”!
  传说中的鸿门宴,人,只损失了一个曹无伤,物,只损失了一个玉斗。成本低得很哦。
  在我们看来,项羽错了,范增对了,刘邦侥幸了,曹无伤忒冤了,张良、项伯表现贼到位了,因为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所以我们可以批评项羽,为他叹息。
  但在项羽当时看来,将来纵有一万种可能,也没有垓下这种可能,他一定认为,不就是刘三刘亭长吗,一乡干部,他能翻了天?就是借他个胆子,老子出马也随时可以摆平。
  历史有很多相似的镜头,刘备投奔曹操时期,谋士荀彧建议曹操把刘备干掉,理由一样,大耳贼“其志不在小”,至于脑袋上面有没有王气就不重要了。有意思的是,曹操不像项羽,他对刘备还是很重视的,“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是,最后还是没办,不是不想办,而是有所顾忌,沽名而已。曹操是沽名,彼阶段,维护名望比杀掉对手更重要,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对项羽而言,名望是打出来的,不是积攒来的,所以老人家有诗云“不可沽名学霸王”,有点儿高抬他了。
  范增的广告语是“一切皆有可能”;项羽的广告语是“一切尽在掌握”。刘邦有两条广告语,一条是明的:“真诚到永远”,忽悠项羽哥哥的;还有一条是暗暗在心里发布的:“我能!”
  

沐猴而冠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04页
  项羽有几句名言,学历史的都熟悉:一、“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二、“彼可取而代也。”三、就是现在讲的这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四、“天亡我,非战之罪!”
  四句话,反映了一个人的豪气指数。第一阶段,“学万人敌”,一看就是个有为青年,有志向;到了第二阶段“彼可取而代也”,则是革命豪情万丈高,革命纲领和目的都规划得相当清晰;到了咸阳,有条件“取而代”了,却开始龟缩,小家子气暴露无遗,难道他忘记了当年的誓言了吗?至于最后诅咒老天爷,则是灭亡前的哀鸣,徒唤奈何,到死也没有整明白自己怎么就败给了刘亭长。
  焚书早种阿房火,焚书和焚烧阿房宫有没有关系?也许有,书都烧光了,像项羽这样的小青年没有书读,也就没有文化教养,也就不懂得心疼世界文化遗产。但是以后有书籍的时代,也一样有焚毁宫室、作践城池的事情发生,今天把长安烧了,明天把洛阳点着了,项羽始作俑者乎。
  刘邦仅在宫殿小住一下,就有樊哙之流骚扰,讲一通艰苦朴素的革命道理,看来身边还有明白人;项羽把宫殿都烧得一塌糊涂了,才有人出面劝谏,说咸阳的房地产有升值潜力。项羽也许正在懊悔,马后炮就来了,心里憋着的一股子邪火就喷发了:“老子要回家!做了大款不回家显摆一下,谁知道哥哥我如今坐着600的大奔?”
  倒霉的韩生犯了浑,哪儿不舒服他揭哪儿:“乍富的人就这样,套上西装也不像人样!”
  项羽不爱听了,也犯浑,直接把韩生哥哥扔到锅里或者鼎里,煮了。项羽爱煮人是有名的,后来要煮刘邦的老爹老妈,看来也不是瞎咋呼。
  “沐猴而冠”确实埋汰人,项羽不高兴也是正常。为了面子,可以煮了韩生,但为了自己的革命事业,韩生劝解的本意应该接受;樊哙诮责刘亭长“富家翁”则温和许多,刘邦虽然不悦,但还是接受了。项羽、刘邦开始PK以后,项羽处处丢分,直到垓下,还在埋怨老天不公,看起来他还不如今天的超女,超女们下了PK台,都知道表示很享受竞争过程,同时要继续努力。
  杀掉子婴,是项羽一系列错误中的一个,再批评也没意思了。从坑秦卒到焚咸阳,项羽意气风发。范老呢?怎么没见范增伯伯出面规劝一下呢?范增在鸿门宴上砸了玉斗,倚老卖老地骂了项羽,是不是就此闹情绪了?做大事业,身边有没有谋士,相当重要。
  项羽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绝,代表六国报了灭国之仇,把秦国灭得干干净净,爽是爽得很,但是对将来,一片迷茫。他把咸阳的工作象征性地汇报给当时的共主楚王芈心。芈心是个牛脾气,强调“先进咸阳为关中王”这一政策的稳定性,项羽终于说实话了:“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
  有意思的是,项羽回头又把楚王提了一格,尊为“义帝”,但又不让他居于政治中心,按道理他应该把义帝带在身边,然而他却“徙义帝于江南,都郴”。怪得很!
  把一手好牌玩得这么臭,让人一叹,二叹,复三叹!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他向垓下狂奔而去(1)
二月,羽分天下王诸将。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羽与范增疑沛公,而业已讲解,又恶负约,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05~307页
  项羽在咸阳折腾得差不多了,于是分封诸王,首先把自己封为霸王。霸王一词,在今天有蛮不讲理、横行霸道的意味,这都是从项羽身上衍生出来的,在当时,霸王的“霸”,与春秋五霸的“霸”应该是一致的,只是比“王”差一级的统治状态。心悦诚服谓之“王”,保持秩序谓之“霸”,霸王是天子以下诸王的老大,有点儿像黑社会的大师兄。当时的“天子”是“吾家所立”的义帝,项羽这时基本上没把他当回事,所以这个体制很怪。后世诸位,没有这个能力和机缘也就罢了,如果有,决不会像项羽这样,不做皇帝做诸侯,不做师父做大师兄。
  霸王项羽不是政治家,身边也没几个明白人,好容易有一个范增,项羽对他也不是言听计从,不知道怎么发挥这只老狐狸的作用。另外一层,范增在政治上,是拥护楚王芈心的。我认为他和诸葛亮有一点点像,诸葛亮拥汉,刘备如果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诸葛亮的理想和现实就一致了,当刘备犯浑要和东吴开练时,诸葛亮的理想和现实就出现错位了,因为联吴才能抗曹,曹操是篡汉的元凶,东吴是抗曹也就是恢复汉室的战略合作者,这时,诸葛亮就对刘备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范增亦如是,范增是要恢复楚国,范增协助项氏,有点儿借项拥楚的意思。张良也是这样,刚开始参加起义和投奔刘邦似乎只是手段和过程,让韩国故主恢复权势才是目的,只不过后来张良与时俱进,没有把拥韩进行到底。所以,在新政治制度的构建上,范伯不会也不可能提出什么高明的方案。反而是在郡县体制内的基层干部萧何、曹参等,对皇帝领导下的郡县制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没有那么拒之千里。
  霸王分封了多少个王,没有细数,但是这次分封,满意的不多,抱怨的不少。刘邦没有被安排到关中,最不满意,差点儿不顾实力不济就要和项羽翻脸。项羽封王时,有点儿任人唯亲,把传统的赵王、燕王、齐王都挪了地儿,而让他们的手下,如赵王的部下张耳,燕王的部下臧荼,齐王的部下田都,都鸠占鹊巢。把老领导统统挤走,这个方案让老干部不开心,陷新干部于不义,效果确实很差劲。革命的成果如果不是自己做皇帝,那就应该是恢复六国,可项羽对六国之后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尊崇:赵、燕、齐、魏都徙于他地,韩王干脆不给封地,带在身边,最后也杀掉了,自己立起来的楚王义帝第二年也给谋杀了。我们不禁要问:项羽啊,你究竟想干什么?
  项羽在政治上连续的丢分行为,把他在军事上建立的超一流优势全部抵消殆尽。现在,需要的就是有人对他说不,历史是有准备的,这个人已经在反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了,这个人就是刘邦刘亭长。
  秦灭六国一次,没死透,项羽再灭一次,这次效果很好。等到刘邦坐了江山,赵、燕、魏、齐虽然名称还在,但分封的王,不是刘邦自己的子弟就是功臣,甚至是信臣,最末了,非刘氏不王终于占到主流地位,直到汉武平七国之乱,分封制才终于彻底翘了。秦皇汉武,为什么经常连在一起说,就是因为他们在消灭封建制度上前仆后继,共同开辟了后封建时代的新局面。项羽在其间,应该是有功的,只是他不是自觉而已。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他向垓下狂奔而去(2)
刘邦听说项羽把他的工作调到了巴蜀,勃然大怒,当时成都还没做到第四城,重庆也没有改为直辖市,条件那是相当艰苦,刘邦要和项羽拍桌子,结果很可能是让项羽一砖拍死。好在刘邦身边人才济济,他只要一露出犯浑的意思,马上就有一帮兄弟出面,有拉的,有劝的,场面真感人。
  项羽志得意满到达顶点,然后就开始向垓下狂奔而去,任谁也拉不住!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韩信的行为艺术(1)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09~310页
  韩信出场了。
  韩信和刘邦的出身有些一样,都是家贫出娇子,聪明但懒惰,看不起庄稼活,也不愿意做小生意,游手好闲,心里想什么,他们身边的人都不知道。韩信和刘邦不同的地方是性格,刘邦豁达,咋咋呼呼,到处骗吃骗喝,韩信内忍,没有响动,到处蹭吃蹭喝。刘邦的老爹经常对刘邦说,你看你的两个哥哥,劳动致富,村支书在大喇叭里都表扬了,你怎么办?刘邦听不进去,天天混饭,乡里为了安生一点儿,于是推举他做了亭长,相当于联防治安队长,干脆让他名正言顺地吃派饭。韩信性格内向,平日很蔫,甚至有些腼腆和害羞,根本做不到为祸乡里,所以也没人理他。有段时间,在亭长那里蹭饭,这个亭长和刘亭长一样,也有个厉害的老婆,给韩信难堪。韩信到亭长那里混饭吃,看来是有传统爱好的,受嫂子的欺负,也是有传统积淀的。相信韩信在蹭饭时,连个喜庆话都不会说,闷声闷气,讨不到嫂子级女人的喜爱,最后只能做饿晕状,靠痛苦表情博取同情分,从慈爱的漂母那里蹭个馒头。
  《史记》在写人物时,善于用小事和细节刻画性格。韩信虽然穷光光,但还喜欢带剑(看来秦始皇“收天下兵”的政策执行得有漏洞),带剑是贵族男子身份的标志,后来他因带剑招致胯下之辱。可以肯定,在一般人眼里,韩信有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自己连饭都没得吃,成天不知道瞎琢磨什么,要是在和平年代,也就是一个二流子,最好的结果就是凭着长得还比较帅招赘做个倒插门女婿,天纵英才也会终老蓬户瓮牖、绳窗瓦灶之间。
  “乞食漂母,受辱袴下”是韩信冠绝古今的行为艺术,在后来成了励志教育的生动教材,人可以潦倒,可以接受横来的侮辱,但内心澎湃的激情和不能压抑的才华最终还是会迸发出来。关于“乞食漂母,受辱袴下”,后世评价很多,主流的说法是韩信胸怀远大,要留有为之身,不屑于与小流氓打架。这都是因为韩信后面有轰轰烈烈的事功,否则,“乞食”和“受辱”的人多了,谁还记得,你如今在饭店门口碰到一个要饭的,你还会心里打个突:哦!这位将来可能是个韩信?
  韩信乞食受窘,钻裤裆受辱,确实是性格决定,我认为屠中少年“中情怯耳”的评价并没错,韩信是个在既有平台上可以发挥才能的人,但是自己内心是怯的。今天有的职业经理人也是这样,学问、素质、能力都很好,给他一个大公司,也能管理好,但是让他自己创业,反而缩手缩脚,思前想后,不敢行动。胆识,是做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