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饮膳札记: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次的工作最难。一方面要紧握着包容糯米和馅食的叶子,使形状不改,另一面须将上端伸出的两头叶子徐徐覆盖于糯米上。这时由于手掌握物之故,圆锥形的上方会呈现面向自己的倒三角形。两头叶子便是要重叠盖于其上,而且两边均须保留一些,以包裹垂下的两面,米粒才不致溢出。
至此,粽子的形状已可见,最后乃取白棉线在圆锥体的侧面揽腰捆扎之。以往皆用植物天然的“咸草”(即早年市场上买卖鱼肉所用),但近年来亦颇有人径取白棉线,既省事且清洁卫生。无论用草或用线,都须准确而稳牢地在圆锥体形状的中间地带缠绕两圈,并打一个活结,以便利吃食之际易于松解。捆扎打结亦不能过紧,其原因与放置米馅不可过满同理。
包裹之、捆扎之,既打好结,粽子才算真正包好。白线要留一头稍长,俾便众粽汇集成一堆。大小若拳握的肉粽,为了取舍方便,通常约莫十数个共结为一;此即白线留一头稍长之原因。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不致包好粽子才烧水,总会在适当时机,一面包即一面炉火已开。用一大型煮锅,装入六七分满的水,待粽子包完,大锅之水已开,遂提取总结的线端,将众粽徐徐没入滚水之中。阿基米德原理,容纳粽子的总重量与体积,水乃陡然自六七分之满,升为###分满。
盖紧锅盖,以大火持续烧煮开水(中间可能须加冷水一两次),大约一小时后,属于粽子的独特香味便自锅盖隙缝溢出;再过半个多小时,乃至一小时,粽子内的糯米已熟透,花生也焖烂,便是熄火起锅之时。台湾式的肉粽,有别于湖州粽子,糯米要熟但不宜烂熟,吃起来稍具弹性,为其特色。
粽粒离锅后,稍待片时,原先略微胀发的糯米收敛,才不致粘贴于竹叶,解开之后能保持依旧好看的形状。对于我而言,台湾粽子那种与香包相同的形状,至今仍是心目中端午节的象征,总是令人怀念留恋的。
跋(1)
随时随地做卡片、录笔记的习惯,大概是在教书和写论文的生涯里自然养成;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竟会广涉及日常生活的各隅,也真是积习难改,无可奈何。
当初,在各色纸片上面记下大大小小的宴客菜单,只是为了选购素材之便、上菜次序之参考;至于附记日期以及客人的名字,则是为了避免日后再邀时菜肴重复罢了。一切都出于实用之目的,字迹既草率,更有多处涂改变更。但是重览那些陈旧了的记录文字,于一道道菜肴之间,令我忆起往日俎上灶前的割烹经验,而那些随意写下的名字,许多年以后再看,竟也有一些人事变化,则又不免引发深沉的感慨与感伤!
翻阅一张张的菜单,有些欢聚与叙谈,仿佛有如昨日事一般清晰,但也有些事情似乎已经相当模糊暧昧了。例如早逝的女作家三毛,由于彼此都有些羞涩,我以为和她始终止于点头寒暄之交情而已,但她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一张忘了记日期的菜单之上。那上面所记客人的名字依序为:美丽(庄因太太)、秋鸿(郑清茂太太)、三毛、林海音、琦君、齐邦媛、殷允芃、咪咪(我所认识的女朋友中,小名“咪咪”者甚多,此盖为余光中太太)。全是女客,且多与文学写作有关者。猜想大约是十余年前某日的午宴小聚。三毛已逝,琦君迁居美国,当时主持纯文学出版社的海音姐近来健康情形欠佳,令人感慨系之,但那小小纸张上却明明白白留下欢乐的往事:
糖醋藕片
洋芋色拉
虾仁镶冬菇
奶油烤白菜
腐乳大排骨
酸菜肚片汤
清蒸鲳鱼
甜点及咖啡
女性聚餐,复值午宴,这大概是我刻意安排如此清淡的菜单的原因吧。
至于一九八三年秋日宴请台先生、杨牧、胡耀恒、Nancy(殷张兰熙)、林海音和齐邦媛的菜单则如下:
卤牛腱
小黄瓜炒剑虾
烩双冬
辣椒镶肉
香酥鸭
客家豆腐
奶油白菜
清蒸黄鱼
冬瓜盅
炒米粉
什锦水果
那次仿佛是杨牧自美国西雅图来台大外文系任客座教授,因而我邀约了同在外文系任教的齐教授和胡耀恒作陪。Nancy和海音姐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朋友。至于台先生,是一位心胸开阔的长辈,对于有才华的晚辈一向关怀,所以许多场合都欣然光临。那一晚的菜肴未必特别讲究,但饮酒笑谈至为愉快,直到夜深,台先生说:“今晚上喝得痛快,吃得也不错。我们散了,让主人休息吧。”众人才依依离去。
有一份也是忘了记日期的菜单,主宾是我的三位老师:台静农先生、郑骞先生、孔德成先生,另外邀约我的学长何佑森教授和他的太太李大平做陪客。
凉拌三丝(豆腐干、莴苣、火腿)
卤牛肉片
菠菜豆干
蘑菇蚕豆
糟炒鸡丝
潮州鱼翅
香酥鸭
清炒豆苗
口蘑汤
芋泥
白兰地西瓜
台先生和孔先生都善饮,所以请酒量大而豪爽的何佑森为陪宾。郑先生早年也颇能饮,但那时已自我克制,每有定量,不过那晚他兴致好,也喝了三数杯。菜单上的前面四道,便是为佐酒而设。其中,只有蘑菇炒蚕豆是现炒热食,其余三样都是事先准备妥善,因而我可以从容坐下来陪客人举杯。通常在构想菜单时,我总会特别在上菜的先后顺序方面多考虑,如何使自己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于坐席上陪宾客说谈,而避免完全陷身于厨房内。因为宴客之际,菜肴固然重要,而席间氛围更应注意,若主人尽在厨房忙碌而无暇陪宾,实在既扫兴又失礼。
跋(2)
其实,从这一份单子上看来,那晚我需要临时现烹的菜肴除了“蘑菇蚕豆”外,也只有后面主菜中的“糟炒鸡丝”、“清炒豆苗”和“口蘑汤”而已;所有素材都已在客人来之前洗净切妥调配好,因此心情轻松无压力。其实,要心情轻松无压力,端赖事前的准备工夫,譬如“香酥鸭”需得用椒盐腌一晚,再花时间蒸到肉质软烂,再沥干待炸。“潮州鱼翅”,从发翅到准备高汤及焖炖,更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不过,这些工作于宴客前觅时间陆续完成,临场只一炸、一热即可。
记得那夜,孔先生看我端出鱼翅,起身举杯说:“我们要谢谢女主人!”于是一桌宾客都为我干杯。他们是知道我的诚意和用心的。郑先生喜食甜点,费工夫的“芋泥”,便是为他而做。至于“白兰地西瓜”,为我旅居日本时学到的特殊西瓜吃法。将大西瓜横切,使如一大深碗,用汤匙先掏出中心瓜肉约一饭碗量,于其内注入上品白兰地酒大半碗,再撒入白糖三汤匙许。酒渗透入瓜肉后,再将原先掏出之瓜肉覆盖其中心。食时,可准备每人一组玻璃碗及西式大汤匙,各人自行取食。西瓜宜冰,则酒的辛辣味尽消,有一股甘醇芳香,别有特殊风味,颇值得一试。
那一沓五彩缤纷的菜单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家族聚餐的纪录。母亲过世后,年迈的父亲虽有一位细心体贴的女佣专侍,而幺妹一家又住一墙之隔,但老人家平日生活难免单调寂寞,所以我常常在周末请妹妹一家陪同父亲来晚餐,顺便也让女佣得空回她的家休息。父亲晚年逢年过节在我家聚餐团圆,已成为一种习惯。年老的父亲齿落牙松,而妹妹家里有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兼顾一桌人的饮食需要,倒也是颇费心神的。有一张素净的纸片上面记着一九八三年端午节的家族聚餐:
煨白菜
炸丸子
黄鱼羹
腌笃鲜
什锦色拉
干煎明虾
八宝香酥鸭
炒米粉
芭乐番茄果盘
邀宴家族时,我心情更为轻松,上菜顺序未必一一事前安排,思考力多着重于样式是否适合老少各人。有时各种菜肴摆满一桌,形形色色,引得孩子们欢呼,外公则在一旁微笑,反而有节庆团圆的气氛。这一天是端午节,我在受大家欢迎的香酥鸭肚内放入一些包粽子剩余的八宝糯米饭,以制造节日气氛,年轻人竟然争食那有限的糯米而忽略香酥的鸭肉了。“煨白菜”和“黄鱼羹”都极软极嫩,父亲最喜爱。“腌笃鲜”是沪式美味的汤,“笃”字宜以沪语发音,应是“炖”的意思。取家乡肉与五花肉切块,一起炖熬,另外加入竹笋与腐皮结,文火炖至各物皆烂熟,汤水呈乳白色,其滋味极浓郁。父亲不吃那些肉与笋,但是往往可以喝一大碗汤。至于水果,专取芭乐(番石榴的俗称)和红番茄,是由于多年的糖尿病,母亲在世时遵照医生嘱咐,只为他准备此二色,我默记于心,便也沿袭下来。
这里只在三四十张的菜单里抽取四种录出。重览陈旧的那些字迹,许多的往事一时浮上心头。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人事已非,既温馨亦感伤。起初写几篇饮膳方面的文章,纯粹是为了纪念之目的,怕日子久了,自己曾经烹饪过的菜肴可能生疏了;一些琐细的人与事或许也渐形模糊甚至遗忘;但在报章杂志刊登,竟也欲罢不能地断续写了两年。这两年期间,当然另有其他题材的作品,而此类小文共得十九篇。我不是烹调高手专家,但曾经做过的菜肴倒也不只此十九种,可以写的内容亦尚有一些,原来想写足二十篇再辑成一册,但又想到读古人之作,有“古诗十九首”;而前此曾出版过散文集《拟古》,即踏袭陆机的“拟古诗十四首”,合十四篇成册,便为辑此十九篇出书找到一个允当的理由了。
文字诸端既已备妥,照例又央请豫伦为我设计封面(指台湾洪范书店版)。多年以来,我每有新书出版,他已经成为封面设计的义工,责无旁贷,而他自有从抽象画演变出不落俗套的本事。但此次竟多所犹豫,迟迟未能缴卷,尝试多方,终不满意。他知道这本书的内容虽涉饮膳,我并不愿意让影射鸡鸭鱼肉或杯盘碗筷的形色呈现于封面,而纯粹抽象则又嫌未能传达其旨趣,故难。一日,我忽然提议:“取饕餮为主题,如何?”这个想法得到他同意。饕餮,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贪食之兽,古器物如铜器、玉器多刻其形。自东坡以“老饕”入诗以来,老饕一词亦颇成为一般好食者之称呼。至于封面色彩,大概是想造成古铜或古玉趣味的吧。
一九九八年岁暮 识于台北寓所
附录:生活其实可以如此美好(1)
回台北的前夜,我们去附近的“游膳”享受一顿清淡鲜美的日本料理,餐后照例又去邻近“游膳”的Diesel书店闲逛,翻阅新旧书籍。在那个书店,我时常会有意外的惊喜。《金瓶梅》的英译第一册,便是去冬偶然发现而购得的。那晚,本没有买书的想法,只随便浏览罢了,可是站在Best Selle的书架下,《杜镇艳阳下》(Under the Tuscan Sun)这本绿色封面上方有一幢朴素砖房的书,以其外貌便吸引了我。
我取下来,随便翻阅,看看前言的部分;再翻翻中间,发现居然有一部分是长短不一的食谱;书后的下方有一张作者的小照,是一位中年短发明朗的女士。作者弗朗西斯·梅耶斯(Frances Mayes)是一位意大利后裔美国人,诗人、美食家及旅行作家,在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文学创作。
梅耶斯女士居住于美国加州和欧洲各地。教职使她较长的时间定居加州,而一到放假时,她便飞出去,寻找各式各样异国情调的生活。这本书是她在意大利的杜斯卡尼(Tuscany)所记零零星星的生活笔记。
杜斯卡尼,是意大利的一个小镇(或者应称为小乡村),居民多为农家,种植葡萄及各种水果蔬菜。梅耶斯离过婚,有一个女儿。她和她的再婚丈夫(或是同居男友)埃德(Ed)有一年去意大利旅行,被杜斯卡尼的一座古老房屋迷住。那房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Bramasole。高大方正的杏红色外貌、褪色的绿窗及老式砖顶。二楼正面有铁制阳台,望向杜斯卡尼附近的亚平宁山脉(Apennines)。前院后园十分宽敞,种植各种树木和蔬果花草。她和埃德都为此屋舍着迷,但是房屋经纪人开出的价格十分惊人。他们回旅馆商议,几经讨价还价,依依不舍地打消购屋念头,准备离去;又忽而终于决心买下来。全书二百七十余页,便是从两个人为购买Bramasole之初的患得患失、踌躇犹豫写起,以极其朴实生活化的语言,将读者引入与作者同样忽忧忽喜的气氛中。
事实上,这些又像散文、又像日记,甚至有些部分更像是备忘录,以及一大部分的食谱,据作者在前言中所记,当初是随兴地记录于一本蓝皮封面的好看的笔记簿子里。她在第一页写下“ITALY”这个字。内容则是自从购得此屋之后,如何营修、耕耘,乃至生活、享受于其间的属于极个人的点点滴滴,而在累积数年之后,将其中一部分整理出来出版成此书。
或许正因为这些文字初非为出书而写,作者十分自然率性地记录了她个人的感受,这种未刻意经营剪裁的语言文字,反而意外地造成与读者更接近的效果,令我们为她的顾虑而顾虑,也为她的欣喜兴奋而欣奋!
我们随着翻阅,似乎也体验了作者如何与她的埃德修补粉墙之际的愉悦与劳累。而杜斯卡尼的艳阳强烈明亮,入夜天黑以后有星光蛙鸣。他们二人在简单的家具布置的大房子里憩息,倒两杯当地产的葡萄酒,放松筋骨,面对着一片空旷的野趣景物,只是谈着、谈着、谈着……梅耶斯和埃德谈些什么呢?作者并没有详细记述。看似大意粗糙的笔触,反而增加读者想象,甚至参与的空间。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附录:生活其实可以如此美好(2)
在片段与片段之间,这些长短不一的随笔,就是这样以全然生活化的笔调,记述作者的见闻感思。杜斯卡尼,其实未必是一个旅游的胜地,或历史的古迹,但意大利乡镇上的这一个大宅,也自有其屋主的兴衰故事。作者巧妙地也许是不经意地,使那些属于时间的人物和故事,偶尔借着与邻居的交谈,自然浮现出来,遂令这本地理空间性格较强的书,也由于时空交叠而不致平面单薄。
想来,购得Bramasole,对于梅耶斯及埃德,不啻是拥有了一座伊甸园。然而,他们二人并不自外于人间,他们喜欢伴侣,包括亲戚、朋友,以及邻近的村夫村妇。因着厨房外面的一大片林荫空地,他们设计了一个很大的木桌,委由村中的木匠去制作。桌子尚未完成,作者已忙不迭想要铺上什么样子的桌布,摆列什么样子的蔬果美肴,乃至于邀请哪些朋友来共享杜斯卡尼艳阳下的野餐了。这样的兴致,也许是来自个性,也许是由于年纪使然。不过,读着英文的这些片段,我脑中浮现的却是陶渊明的诗句:“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而梅耶斯写与邻人的交往,也颇有“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意味。一天,某个邻近农人送了一些方自园中摘下的蔬菜果实来。洋芋、西红柿、青瓜、无花果等等。于是,我们仿佛也亲眼看到那些缤纷的黄色、红色、绿色和紫色;说不定那些形象各异的蔬果上面,犹沾着晨间的露珠呢!
有时候,作者静坐小镇的咖啡店外,悠闲而静谧地注视走过她眼前的人物。一次,她看到三个女性祖母、母亲、女儿。她如何断定那三个女性的家族关系呢?在这本书中,梅耶斯大概是要保存一种绝对的闲适自在,所以不多费笔墨去求证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