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行为中的养生艺术-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衡量的标准很多,常用的有两种:
1、测算脉搏法。脉搏的频率,一般都和身体的生理负担量成正比,负担量越大,脉搏频率越快。脉搏是反映身体机能状态的灵敏指标。通过测量锻炼前后脉搏的变化来掌握运动量大小,是比较科学的。
测量的方法是:早晨起床前测出安静时的脉搏次数,测一分钟。然后把测得的脉搏次数放在这个公式中进行计算:
(200…安静时每分钟脉搏次数)×70% + 安静时每分钟脉搏次数
=锻炼时适宜的每分钟脉搏次数
要是锻炼后的脉搏次数和这个得数差不多,说明运动量合适;要是低于这个得数5次以上,说明运动量小了;要是高于这个得数5次以上,说明运动量大了。
这样测算运动量比较费事。简便一些,可以在锻炼完后立即测10秒钟的脉搏次数。一般来说,脉搏次数在超过正常24…28次之间是合适的。要是超过30次,表示运动量过大;不足22次表示运动量过小了。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数脉搏,每分钟120次左右,这说明运动量适中。反之,件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则表示运动量过大了。以中学生为例,运动后测脉搏为120次/分以下,为小运动量强度;脉搏在120…150次为中等强度;超过160次/分为大强度。
在参加运动前,可测试一下自己的心脏功能,再选择运动项目。比如男性40…60岁、女性35…55岁,在30秒内连续下蹲20次,1、3、5分钟后,脉搏比运动前高25%…50%,证###脏功能是好的;如果是50%…70%,心脏功能一般;超过75%则心脏功能不佳,不宜参加较激烈的体育运动锻炼。
传统健身术………脊椎运动(龙游功)
脊柱支持着人的行为和动作,是人体的核心运动中枢,又是神经血管系统上下出入的通路,脊柱的劳损直接影响到健康和生命,如何预防呢?我们先从脊柱的生理特点说起:
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和两侧的肌内韧带组成,活动时要有空间,如果椎间盘两侧的组织弹性和力度不够,活动时会引发椎间盘的错位和突出,结果是压迫神经血管。如果两侧软件组织失去弹性,强化为含钙的骨化组织,力度虽然够,但间接也压迫了神经血管,轻则疼痛,重则出现功能障碍,一般的运动很难有效的作用于脊柱,我们在这里介绍一组方法,是古代道家华山派沿袭的秘功叫“龙游功”请参看下面的介绍和图解:
这一组训练是传统健身术,它以脊柱为中心线,要求练功者在心情平静,呼吸均匀的情况下,用腰带动全身的关节,连绵不断地作弧形和圆形运动,动作自然柔韧。其作用是疏筋活血,对体内各个器官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有良好作用,可直接调整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使肌肉的伸缩性和关节的活动加强。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形态的圆滑自然,体现出柔和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同时得到均匀的发展。
这组训练适用于各种体质和各种年龄,尤其适合于中老年妇女。其优点是:动作简单,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随时可练。
动作要领:
第一式:自然松静站立,待心情安静,呼吸平稳后两腿慢慢合拢,又脚并紧,同时两臂靠着双肋侧,前臂向上至胸前合掌,肩要下沉,合掌要虚。合掌向左划弧移向头顶,同时胯向右移。掌的运动轨迹是在身体前面(即头、胸、腹处)划三个圆。第一个圆一下完成,后两个圆划八字完成。从上至下后再由下至上返回。圆的平面与身体横面平行,脊柱在腰的带动下做S形左右运动,与手掌的方向相反。循环往复10分钟后自然收势。
第二式:预备式同前,合掌后转动手腕从内向外划三个圆,移向头顶处,然后变换方向从外向内划三个圆移动向下。圆的平面与身体横面垂直。脊柱在腰的带动下前后呈S形运动。循环往复10分钟后自然收势。
第三式:预备式同前,合掌后右掌在上,经左下向右划弧,边划边转换左掌向上,同时左脚向前迈半步。再迈右脚至左脚前。右脚尖向左扣步,两膝微合拢,收腹下坐,腰转向右,头向下方看左脚跟处,两肩下沉,右上臂紧靠右侧肋。与此同时,再从右向左作,循环往复10分钟后自然收势。
呼吸:自然呼吸,最好采用自然腹式呼吸,完成一个动作一般用一次呼吸,即上升时吸,下降时呼,动作的快慢最好与呼吸速度一致,但不强求,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最初还是以轻松舒适为原则。
意念:主要意守的部位是会阴包括小腹处,次之劳宫,再次之是百会,有悬顶之感即可。同时动作的本身又是移动着的意守。多部位意守的目的是强调整体性。意想一种美的境界,如青春焕发或所经历过的某种使你心旷神怡的境界。但意想时不要刻意追求,仅是一种朦胧的梦幻状,时隐时现即可。否则就造成人为的杂念了。此时应是一种初级入静的状态。必要时可选用音乐帮助入静,同时有助于掌握动作的节奏。
训练时不宜过饱过饥,一般在清晨和晚饭后一个小时各练一次,如果能承受更大的运动量,尤其是用于减肥多练几次更好。但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猛,就逐步增加运动量。
人体在运动着的空间里可以组合出许多动作,而动作的数量和复杂性与健身、健美的效果不一定在正比,只有当神经系统高度协调统一,动力来源于体内的真气,练功的姿式才能自然和谐,柔中带刚,收效明显。
母 体 艺 术 –…舞蹈
舞蹈产生于远古时代。当时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就已经有了最初的舞蹈形式。原始舞有着明显的健身及表达情感(自娱性)的作用。这种自娱性的舞蹈能使人肉体、情感、精神得到美的感受。在追求美的感觉中产生了舞蹈艺术。舞蹈的过程又是有形的歌,流动的画,因而舞蹈理论家认为舞蹈是多种艺术形成的母体艺术。
《世界舞蹈史》中对原始舞这样描写:“在舞蹈的沉迷中,人们跨过现实世界与另一世界的鸿沟,走向魔鬼、精灵的上帝的世界”。舞蹈的确使人陶醉欢愉,有时甚至具有达到忘我境地的特殊功能,使人在神秘中想象出仙佛与上帝的形象。所以原始舞本身具有宗教意义,是古人在宗教祭祀巫术活动中要用舞蹈“通神”、“娱神”的重要原因。古时武、舞不分,巫、医不分。巫师可谓技艺高超的舞蹈家。舞前在激情中其舞蹈的突发性(内气的发动)、失控性(如自发功的被动性),惊险性(如硬气功的特技),变幻莫测及强烈的表现力,使人惊异好奇,引起人们的神秘感,似乎巫师真的在与神鬼打交道。以舞蹈娱神、媚神,实际上起到了自娱和媚人的客观效果。致使巫舞能流传到今天。
中国舞蹈史有这样的记载:“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酷爱舞蹈,又善行气术”,如传统气功中的轻功,有高超的舞蹈技巧。晋朝女巫章丹、陈珠可称得上是出色的宗教杂技表演者。唐代舞蹈家杨玉环曾出家当过女道士,她舞蹈和弹奏琵琶的技艺之高超也是有记载可考的。埃及流传的东方舞,实际上也是一种气功;经过特殊的训练,舞蹈家的腹肌具有一种不寻常的力,有的舞蹈家腹部极度收缩,可以倒进一碗清水而不外流。这种“肌肉欢唱”的舞蹈,没有正规的程式,也不具情节,是一种即兴舞,演员除了肚皮功之外,还有甩头功;坐地柔术等绝顶杂技。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舞蹈是以人体美为表现形式,以表达内心情感为内容的艺术,这种表现的艺术自然不会超越生命活
太极图中,阴阳黑白两分,如二鱼首尾相逐,划分黑白的界线恰好是一条回旋宛转的S线,阴阳二鱼依附着S线对立呼应,冲和转化,很明显,敦煌壁画中飞天和华夏古代伎乐舞蹈之“线”的韵律模式正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用太极图表现较为明确的哲学观念是《周易》的精义所在。中国传统舞中戏曲身段正是符合了这种精神,体现出丹田是运动的意念中心,引领躯干之根,髋部在纵、横、深三个维度上循8形线顺序回旋运动,根一动,梢紧随,手、眼、身、法、步全身谐调,都始终有若干个8形运动在中间联络,8形也是两个相反的S组合而成。即“欲前先后”,“欲左先右”地对立呼应,含蓄稳定,规整统一,神形兼备,神气相随,能作能唱。大凡从事戏曲艺术而功底深厚的艺术家舞台寿命较长,无疑是顺应生命规律,在从艺的同时起到了健身的作用。中国艺术家强调“内养”的最高层次便是“悟道”,“道”是用“心”视事,“道”的视点不是局限于视感官的,而是无所不在。舞蹈者应是用心去舞,使自身进入一种美的忘我境界之中,带领者观赏者也能进入这种信息场中,这才是 舞蹈艺术的力。那种强加于观众的表演方法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舞蹈从最初的自娱性,健身性开始,还将回到原来的形式,不过是高层次的返复。近年来美国著名的新锋派舞蹈表演家崔舍&;#8226;布朗发展了自己的放松技术和即兴舞方法,她的作品具有达成身心的相互作用和高度合一的功能及效果。放松技术与中国气功有相同之处,即兴舞应是气与情、气与力、气与息同时发生作用的过程。目前国内已有舞蹈理论家提出了跨学科的研究,如已出版了《生态环境与舞蹈》、《八卦舞谱》、《禹步新探》等著作。人们将运用阴阳行创作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解开包括舞蹈艺术在内的许多艺术之谜。
注:原载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华传统医学文库——气功大全》
1991年第六期《中国气功》
音乐与养生
音乐是自然之声与人类之声最完美的结合与表现形式。它以高度完美和谐的组合声音信号为特征,表达人类丰富而又深刻,复杂而又广博的心身至爱,音乐本身就是人类以音响艺术形式表现生命信息变化规律,表达自身情感和思维的作品,人类生命活动的信息密码就融于音乐之中。
分析音乐的结构特点:首先音乐的两大系统曲式,与乐思与人的形神相应。曲式的基本成分音调的本质是不同振动的频率的声信号形成的,音调依不同频度发生时就产生了节奏,而声调高低起伏、强度变化、节奏变化被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组织性、协调性,有序性时,产生了旋律。音乐旋律中重复、级进,跳进,环绕,波浪等短周期变化规律,以及缓升缓降、速升缓降和速升速降等长周期变化规律与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级水平与层次上的生理,心理,信息现象相应相似。直到今天无论是脑科学还是神经生物学的研究都没有对人耳的音高识别机理给予充分的解释。我们可以抓住音乐与人体全息对应的主线,从以下三个环节了解音乐对人体的作用:
1 生理作用……人体组织结构,质量的信息活动频率不同对不同频率和音乐的声波是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是与相近频率的声波刺激发生响应,产生匹配吸收或共振效应。中国传统早就有五音对五脏的记载和论述。此外,中国传统养生术及某些宗教音乐或咒语中,都有利用不同声音振动五脏六腑,疗病祛病的实践活动。
音乐除主听道外,还存在由皮肤表面传导触、传导振动觉的神经末捎和经络穴位与人体的生理网络系统组成的“第二听道”,人类生命之初,第二听道可能对包括声信号在内的各种物理性刺激都有高度的应激性。出生后,主听道的优势发育,逐渐导致了这个“听道”功能的钝化,因此人们常忽略了对这个“通道”功能的研究与开发。说明这个“通道”功能的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教育家海伦,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听力丧失后,仍能欣赏和指挥音乐演奏。
2 心理作用………音乐通过第一听道,直接对潜意识中枢的活动发生作用,引发明显的情感反应,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身反应,甚至形体动作。音乐对潜意识生理系统的信息整流作用,可以产生形神合一的促发作用,正是从这种意义来说,音乐是一副心身调节的良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面对心身病日趋高发的局面,我们相信音乐人体学,音乐治疗学,是极有前途的领域,只要抓住音乐与人体全息对应这条主线,我们就能够把音乐与物理技术,音乐与心理学技术,音乐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创造和发展音乐身心的学,音乐物理治疗学,音乐养生学,音乐益智学等等让音乐为人类创造出美妙的人工生态,使生命活动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出非凡的、奇异的力量。
3.声音与气息声音的发出主要是气的活动,古代关于声音与气的专著《论声》日“人之有声,如钟鼓之声,气大则声宏,气小则声短,神清则气和,气和则声重而圆畅也。神浊则气浊促,气促则声焦急而轻嘶,故贵人之发声多出于丹田之中,与心气相通混然外达,丹田者,声之根也,舌端者,声之表也,由此说明丹田气是发声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即然声能反应人体五脏之气的活动,那么研究发声的方法对养生是有重要的意义。
1.佛家方法+莲花念诵,出声诵咒,两耳专注听其声,声音的大小仅 能自闻,诵时不急不缓,字句分明。
2.金刚念诵,诵时唇含而不动,舌尖动,不出声
3.唇吻念诵,两唇微动,半出声。
4.光明念诵,诵咒时,想从口中放出光明。
5.随息念诵,与呼吸出入,住,出相配合而诵咒。
6.声生念诵,于自心间观想有月轮,月轮中观想…莲花…莲花上观想一商法(白海螺),想此发出咒声,有如摇铃两耳专注的听其声。
7.真实念诵,诵咒时,心中思维“咒”的意义
8.心意念诵,默诵,不出声
4、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指一种用音乐和音乐活动,以帮助病人达到心理和躯体复康的古老疗法。在东西方传统的文化中,音乐与医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中国古代,音乐被视作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娱乐疗法之一。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将宫、商、角、徵、羽五音,归属于脾、肺、肝、心、肾五脏,指出五音对人体气机的升降、脏腑的条达、神志的摄养有调节作用,历代养生学家如庄子、嵇康等都有抚琴辨律的心得。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述音乐疗疾的体会说:“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幽忧者,即过度忧劳也。悠扬的琴韵竟然有如此效验的心身康复作用。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载: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醒亦两目倦开。名医叶天士诊后,未开一味药,却令家人买来一面小鼓,在病人的床头频频击打。士人闻鼓声后,渐渐清醒而不复倦卧。弟子问其医理,叶天士说,脾困故人疲倦,而鼓声最能醒脾,留下了古代音乐疗法的生动案例。
清代医家吴尚先说:“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从美育和教化的角度来看,音乐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的作用,对于校正人的异常行为等,有着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心身状态欣赏不同旋律的乐曲,不失为一剂养生保健的“文化处方。”“书画延年”的说法。
书画艺术与养生
书画艺术是一种非常高雅、洒脱的行为,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