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天读懂博弈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此我们也可以试着用“囚徒困境”来加以解释:胆儿大,可能有风险,也可能没有风险,但收益可观,而且即使有风险,也是在自己心理预期范围内的;胆儿小,没有风险,也没有收益。或者换句话说,胆儿大是找死,但可能死中求活;胆儿小是等死,而且必死无疑。那么“胆儿大”和“胆儿小”哪个是博弈论中的“最优策略”呢?当然是“胆儿大”。所以人们说“撑死胆儿大的”,如果你是“胆儿小”的呢?虽然不一定真的会被饿死,但一生充其量也只是忙忙碌碌地找饭吃,不会有太大的成功。
  ■美忠啊,你慢些跑来慢些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青年向哲学家萨特提出过一个问题。这个青年人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参加抵抗运动,离开自己年迈的、需要照顾的母亲;还是留下来和母亲在一起,听任德国占领者的肆虐。无论选择哪个行为,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萨特的思想以“自由”闻名,他认为凡是追求自由的行为都是道德的行为,也是值得肯定的和有价值的行为。比如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与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牺牲别人的幸福,这两种对立的道德是等同的。理由是在这两种选择中,压倒一切的目的都是自由。基于此,萨特这样答复年轻人:“没有一般的道德准则供你参考,你是自由的,所以你自由选择吧。”
  人的选择真是的绝对自由吗?在选择上,是否会遭遇类似“囚徒困境”的情形呢?我们来看一下2008年在汶川地震中一个因“追求自由与公正”而引发全国人民热议的事件。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后,都江堰一位名叫范美忠的中学教师在网上发帖详述自己在地震中弃学生而逃的经历,其中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
  范美忠此帖颇为符合萨特的“自由主义”论点。此帖一发,一周内在天涯社区上的浏览量达14万余次。范美忠从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变成民众热议的焦点人物,更被义愤的人们讥称为“范跑跑”。一时间,“范跑跑事件”沸沸扬扬,举国皆知。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8)
显然,萨特所倡导的“绝对自由”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因为自由必然会受到责任、法律或者道德的约束,萨特本人最终也放弃了“绝对自由”学说。但是,在经济学领域,假定“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而以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来分析范美忠此帖中的言论,倒是颇有一番道理。我们可以看到,当那地动山摇的一刻猝然来临时,范美忠与学生们都面临着跑与不跑两个选择。这就出现了下面的四种可能:
  1、 范美忠与学生们都在第一时间跑,大家都有存活的机会;
  2、 范美忠先跑,学生后跑,则范美忠存活,学生遇难;
  3、 范美忠后跑,学生先跑,则范美忠遇难,学生们存活;
  4、范美忠与学生都后跑,或者说范美忠留下来组织同学们一起跑,则有可能因为时间耽误,大家一起遇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学生是否跑,对范美忠而言,先跑都是生存的可能性最大的选择。第一章中已经讲过,博弈论的基本假定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的”,这一假定排除了人的道德因素,即:不考虑职业道德的情况下,范美忠当时的行为是符合博弈论的“优势策略”原理的。
  那么范美忠为何又因其生死关头的“脚底抹油”之举而遭受千夫所指呢?我们可以设想,假设你是一个士兵,与你的战友们在战场上遇到了敌军。因为你们都是“理性经济人”,活命是你们的最高目标,这时逃避危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只有你逃跑,其他的战友都留下来战斗。当然,如果其他战友也选择逃跑,那么你选择逃跑就更显得明智了,因为当敌军打过来时,你一定不希望只剩下自己在应战。因此,不管其他战友怎么做,逃跑都是你所能采取的最优策略。
  当然现实中很少出现战场上一方的所有士兵都逃跑的理象,因为排除军人荣誉、爱国心等主观因素,部队以战场纪律打破了上述囚徒困境——如果有士兵在战斗中逃跑,就会被“就地正法”,或者事后被送上军事法庭,因为在战斗中,除非接到“撤退(逃跑)”的命令,“不跑”乃是军人的职责。也就是说,如果在战场上逃跑,会被人视为“可耻的逃兵”,会受到军纪、法律及道德的三重制裁。
  我们可以以此来解释范美忠为何因其“跑”而遭受的指责与非议,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海明在2008年6月6日接受《中国青年报》就范美忠事件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作为一名教师,他享受了权利,如工资、福利等等,却没有履行义务和责任。这就是只索取不奉献,这就是不公正。
  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境界是责任,高一点的境界是“分外善行”。救助素不相识的路人是“分外善行”,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在地震的情况下救助学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是“分外善行”,是分内的事情。这种境界固然高尚,但它属于公正的范畴,属于履行责任的范畴。逃跑这种行为本身,属于最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如何使对手陷入囚徒困境?
  当你处于绝对劣势时,只有借助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扭转局面,而其他人又不愿意出手相助,你有办法“迫使”那个人与你站在同一条船上吗?博弈论中,的确有一种给对方设置囚徒困境、从而“逼迫”对手与自己达成合作的方法。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所描述的一段情节吧。。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9)
忽必烈率蒙古大军进攻南宋,大侠郭靖、黄蓉夫妇率军民固守军事重镇襄阳城。郭靖、黄蓉刚出生的女儿郭襄落入李莫愁手中,李莫愁误以为此女为杨过与小龙女所生,欲以此女为“人质”逼师妹小龙女交出古墓派的武功秘笈《*心经》。而蒙古国师金轮法王知道此女是郭靖的骨肉,也想抢到郭襄以此胁迫郭靖投降。杨过因自小受郭靖抚养,又被郭靖的恩义感动,誓死要保郭襄周全,不能让她落入坏人之手。
  就这样,一场博弈在杨过、李莫愁、金轮法王三人中展开。当时郭襄在杨过手中,金轮法王要抢到郭襄正与杨过打斗,而李莫愁欲借金轮法王之手除去杨过,故此在旁“坐山观虎斗”。只有与李莫愁联合,才能击败金轮法王,可是李莫愁偏偏不肯与杨过联合,杨过该怎么办呢?金庸先生这样写道:
  三人中法王武功最强,李莫愁最毒,但论到诡计多端,却推杨过。他一阵伤心过了,随即筹思脱身之策,心想:“郭伯母当年讲三国故事,说道其时曹魏最强,蜀汉抗曹,须联孙权。”李莫愁既不肯相助自己,只有自己去助李莫愁了,当下刷刷两剑,挡住了法王,疾退两步,突将婴儿递给李莫愁,说道:“给你!”
  这一着大出李莫愁意料之外,一时不明他的用意,顺手将婴儿接过。杨过叫道:“师伯,快抱了孩子逃走,让我挡住贼秃!”奋力刺出两剑,教法王欺不近身来。李莫愁心道:“原来他想我总还顾念师门之谊,不致伤了孩子,危急中递了给我,那真是再妙不过。”她哪想到这是杨过嫁祸的恶计,刚提步要走,法王回过手臂,银轮砸出,竟是舍却杨过,击向她后心。这一招来得好快,她身形甫动,银轮已如影随形的击到。李莫愁无奈,只得回过拂尘挡架。
  杨过见计已售,登时松了一口气,他顾念婴儿,却不肯如李莫愁般袖手旁观,以待二人斗个两败俱伤,才出来收渔人之利,呼吸稍一调匀,立即提剑攻向法王。(《神雕侠侣》第二十二回》)
  金庸先生的这段描写对于我们每个人处于劣势时转换思维方式都是很有启发的。创造一种使对方陷入与你一样无法全身而退的困境,那么即使他本可以夺走你所有的优势,此时他也只能被迫与你合作,做出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你的决策。李莫愁本来想看着杨过与金轮法王“鹬蚌相争”,她好来个“渔翁得利”,杨过已处于绝对的劣势。可是聪明绝顶的杨过却把郭襄给了李莫愁,使得金轮法王将攻击的目标也转向了李莫愁。此时李莫愁面临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把郭襄交给金轮法王,但她想要以郭襄交换《*心经》的打算也就落了空;
  第二种情形是李莫愁把郭襄再还给杨过,还是看着杨过与金轮法王拼杀,但她又舍不得轻易到手的郭襄;
  第三种情形是李莫愁得到郭襄,杨过与金轮法王都不来抢,任她把郭襄抱走——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第四种情形是与杨过协力打退金轮法王,至少比起与金轮法王争夺郭襄,与杨过争夺的胜算要大一些。
  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第四种情形才是对李莫愁最有利的,所以李莫愁不得不选择与杨过合作的策略。而杨过正是因为看穿了这一点,巧妙地转换了自己的劣势处境,并对把自身的困境与李莫愁的困境“绑”在了一起,迫使李莫愁做出了帮助自己解围的理性选择。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10)
与上述情形类似的是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斩杀匈奴使者的故事。班超受命率领使节团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到了鄯善国,起初几天鄯善王对班超一行还很友好,可是过了几天态度突然冷淡,班超得知原来是因为匈奴的使者也到了鄯善,而鄯善一直惧怕匈奴。这时的局势对于班超很不利,很有可能鄯善王会把他们抓起来献给匈奴使者。班超当即作出决断,冒险率人乘夜杀了匈奴使者,然后拿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王,说:“匈奴使者已经被我杀了,匈奴一定会怪罪你。从今以后,只要你一心一意跟着汉朝抵抗匈奴,匈奴自然不敢来侵犯你们。”鄯善王见此情形,也只得与汉朝合作、与匈奴决裂了。在这个故事里,班超也是巧妙布局,把鄯善王陷入了一种没有其他退路的困境之中,从而只能选择与汉朝合作,与匈奴断交。
  杨过为李莫愁设置困境以及班超为鄯善王设置困境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多有启发。比如张三借了李四钱一万元钱,李四讨要,而张三无力归还。假如这时张三对李四说:“我现在有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但是缺少本钱,只要五千元就够了。如果你能再借给我五千元作为本钱,我赚了钱就把这次借的五千及上次借的一万一起还给你。否则那一万元钱我现在没法归还,只能等以后有钱时再还你了。”如果李四经过考察确认张三所说属实,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为了收回他以前借出去的一万元钱,李四一定会做出把五千元钱再借给张三的选择。另有在商业中,如图书出版行业,发行商往往不及时给出版商结算书款,即使书卖出去了也不肯结算。只有当出版商在发行商那里有了一定的“账底”之后,发行商才陆续给出版商结算“账底”以外的书款。如果此时出版商不再与发行商合作,那么以前的账底就成了“千年不还,万年不赖”的长期烂账,出版商永远也别想再要回来。在这里,发行商就成功地给出版商制造了一个迫使其合作的“囚徒困境”。(著名出版家张静庐先生就在其著作《在出版界二十年》当中叙述了他在20世纪初做出版时所遭遇的这种困境。当然,要打破这个困境,只有期待游戏规则的改变。)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读者: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不要一味悲观失望,而是要想办法把你的对手绑在自己的船上,让对手和你陷入同样的困境,没有人面对危害而不自私自利的。此时,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会无奈地做出与你合作的选择。
  ■胜利大逃亡:带你走出囚徒困境
  我们已经知道,囚徒困境是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但结果是谁也得不到好处,也就是每个人在自利心理的驱使下,导致的结果是所有的人利益“同归于尽”。那么,能否打破囚徒困境,使处于囚徒困境中的人彼此协调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双方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呢?答案是肯定的,以下就是走出囚徒困境常见的法则。
  1、施以报复:让背叛行为不敢发生
  假如每一个拒供的囚徒都可以在刑满释放后对供认的囚徒实施报复 (比如杀他全家),那么每个囚徒就可能因担心未来的报复而在现在选择拒供,使得“拒供,拒供”成为均衡的结果。合作达成了。
  在本章“囚徒困境:忠诚还是背叛?这是一个问题”一节塔克所描述的囚徒困境事例模型中,假设二人是加入黑手党犯罪,反而可以走出这个“囚徒困境”。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黑手党,都会对与警方合作、出卖同伙的行为进行严惩(一般情况下是处死)。为了避免被处死,两个犯人应该拒绝与警方合作,这样他们就可以只坐1年的牢(而不是双双招认结果大家都坐10年的牢)。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11)
司法实践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有很多犯罪团伙的成员,被捕后拒不坦白。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惩罚机制有关。因为在犯罪团伙、黑社会中,如果出卖“兄弟”,将永远无法在江湖立足,并且其家人也将受到黑社会的追杀。正由于这种报复与惩罚机制的存在,使得囚徒间彼此合作,从而打破了“囚徒困境”的局面。这与我们前面所说的职业道德约束、战场纪律等如出一辙。
  2、契约合作: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在囚徒困境中,假如每个人都彼此相信对方不会招供,那么合作拒供的结果也可以出现。因此,合作的关键是相互的信任,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达成一种信任关系,那么也就可以达成合作。
  如何达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呢?一个很有效率的方案是:签订一份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且对背约者进行严厉惩罚的契约。比如在商业领域,即使是未曾有过合作关系的人,也能通过订立合同而相互信任,进而达成合作。因为合同中会带有违约条款,谁不遵守合同,谁就将承担对自身极为不利的法律后果(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当然,签订合同与诚实信用地去履行合同是两回事,也就是说,并非签了合同就能使双方建立相互信任进而达成合作,但比起没有合同来,签订合同显然更有利于打破(背叛,背叛)这一囚徒困境。
  3、忠诚文化:打造“嗷嗷叫”的团队
  电视剧《亮剑》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尤其是独立团的战士们在战斗中不怕牺牲、争先恐后地“嗷嗷叫着往前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知道,在一场战斗中,冲到最前面总是最危险的,相对落后就意味着相对安全,而且你不能因为某个士兵相对落后就说他胆小怕死或者临阵脱逃,因此军法是用不上的。根据囚徒困境,如果士兵有足够的理性,那么是没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