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朱门风流-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南京尼姑虽遁身空门,却心系红尘,“衣服绮罗,且盛饰香缨麝带之属”'55',受世俗的影响亦自不浅,恰好应验了当时人的感叹:“习俗移人,捷于影响,甚可畏也!”'42'
由于社会风气普遍讲究穿着,一些经济实力并不富裕的市民也趋之若鹜,竟尚虚荣。杭州居民“服食器用月异而岁不同已,毋论富豪贵介,纨绮相望,即贫乏者,强饰华丽,扬扬矜诩,为富贵容”'7'。甚至连素以清操自命的寒士也免不了要追赶一番时髦:“布袍乃儒家常服,迩年以来鄙为寒酸,贫者必用绸绢色衣,谓之薄华丽,而恶少且必从典肆中觅旧段旧服,翻改新制,与豪华公子列坐……上海生员,冬必服绒道袍,暑必用马宗布绿伞,虽贫如思丹,亦不能免。更多收十斛麦,则绒衣巾盖,益加盛矣。”'23'在这种风尚导向之下,如果有人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受到别人的轻贱蔑视:“不衣文采而赴乡人之会,则乡人窃笑之,不置之上座。”'21'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迅速转换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改变固有的生活模式,主动积极地投入时代潮流之中。
三、审美情趣的世俗性
审美情趣是人类精神风貌的体现。任何服装的图案纹彩,都不仅仅是单纯的工艺手段,而总是寄寓着一定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代服饰从商周时代起就显露出色彩有所象征、图纹有所寓意的民族风格。隋唐以前的服饰图案主要是模拟自然景物,最常见的纹饰有云朵、花鸟、几何纹、缠枝花等,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含蓄的审美情趣。
这种恬淡、宁静如同田园诗般的意境,在明朝中后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明朝中后期服饰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必然反映新兴市民阶层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明显的世俗性。
这个时期的服饰图案在色彩上讲究鲜艳浓郁,构图方式则趋于豪华繁缛,将若干种不同形状的图案拼合在一起,形成了许多寓意丰富的固定模式,直截了当地展示了世人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向往和追求的心态。
例如将芙蓉、桂花和万年青画在一起,称为“富贵万年”;将蝙蝠和云朵画在一起,称为“福从天降”;将鹭鸶和芙蓉画在一起,称为“一路荣华”;将骏马、蜜蜂和猿猴画在一起,称为“马上封侯”;花瓶里画三支长戟,叫做“连升三级”;金鱼配上海棠,叫做“金玉满堂”;莲花配上鲤鱼,叫做“连年有余”;麦穗、蜜蜂和花灯凑在一起,名曰“五谷丰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图案构思巧妙,含义隽永,名字优美,把长期积淀在中国古代民众心底深层的求祥和、祈富达的种种希冀,都化做了美观生动的图案再现于方寸之间,即使目不识丁者,也能理解其中的寓意,各取所需而又恰当地抒发了他们的寄托和情感'56'。
四、服装生产的商品性
16世纪的明朝中叶,尽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还占统治地位,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促使社会生产各部门更加商品化。仅就服饰生产来说,从原料的种植到丝棉的纺织,以及成品的供销诸环节,都无不打上商品经济的烙印。
明代以前,中国传统的衣服用料是丝绸和葛麻,分别为上流社会和下层平民所使用。宋元以来特别是明初以来推广的植棉业,在明朝中后期趋于兴盛,“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57'。由于棉布具有产量高、纺织易、成本低、保暖性能好、结实耐穿等优点,而且印染缝制也简便易行,所以迅速成为最主要的服装原料。松江的小农以织布为业,日成一匹,投入市场的棉布竟数以万计,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号称“衣被天下”;浙江嘉善县居民“燃脂夜作,男妇或通宵不寐”地纺绩棉纱,“日可得纱四五两”,涓涓细流也汇成巨大数额,故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①'58'之谣。但当地的棉花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山东、河南的农田则大半植棉,向江南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原料。时谓“中州沃壤,半植半棉,乃棉花尽归商贩”'59',说明其产品全部投入了市场,商品化程度是很深的。在江西铅山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原材料,有福建的大田生布,浙江的湖丝、绫缎,湖广的罗田布,嘉兴的西塘布,以及苏州青、松江青、南京青、瓜州青、连青、红绿布,松江大梭布、小中梭布,湖广孝感布、临江布、信阳布、定陶布、福青生布、安海生布、吉阳布、粗麻布、定陶布、福青生布、安海生布、吉阳布、粗麻布、书坊生布、漆布、大刷竟、小刷竟、葛布、金溪生布、棉纱、净花、子布、棉带褐子布、布被面、黄丝、丝线、纱罗、各色丝布、杭绢、绵绸、彭刘缎、衢绢、福绢,等等,琳琅满目,“皆商船往来货物之重者”'60'。创作于嘉靖末万历初的《皇都积胜图》,画面上反映了北京的“朝前市”不仅有布匹、绸缎、皮毛等服装原材料,而且还有衣裳、冠巾、靴袜等成品在鳞次栉比的货摊上出售。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署名“实父仇英制”的《南都繁会图卷》,也反映了明朝后期南京市面上有大量的巾帽、靴鞋等物正在制作或出售。'61'
尽管棉布取代丝织品成为了最主要的服装用料,但丝绸仍不失为上流社会和对外贸易不可或缺的商品。湖州的生丝、潞安的绸、杭州的缎、成都的蜀锦,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尤其是苏州及其附近的村镇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清贫者自力更生,富裕者雇佣人手,全家从事商品生产,绫罗绸缎“转贸四方”,成为全国丝绸业中心。时谓“吴人以织作为业,即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内阁首辅徐阶(1499-1574)虽贵为宰相,也“多蓄织妇,岁计所织,与市为贾”'62'。甚至连徐霞客(1587-1641)这样的家庭,在父亲死后,母亲王孺人撑持家业,亦是“好率婢子鸣机杼”,“凌晨起,取纺车置蓬下,豆实垂垂,机声轧轧,数十年如一日也”。所织产品并非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是投入市场进行交换,“持向吴门货吴侬,拟赛齐纨卑蜀木童”'63'。这是当世服装生产商品化的一个缩影。
服装行业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松江在“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署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23'。这些以做袜为生的“合郡男妇”,表面上还维持着生产的独立性,实际上已成为在包买主控制下从暑袜店“给筹取值”的雇佣工人;而暑袜店商人不仅割断了小手工业者与原料市场的联系,而且也割断了他们与成品市场的联系,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买主,商业资本转化成了产业资本,这正是列宁所论述的“商业资本的最高形式”②。
当时苏州市场上还出现了服装行业劳动力的买卖情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郡,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64'由此看来,这些出卖劳动力的工匠确属拥有人身自由而又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劳动者,具备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两个必备前提,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房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所谓“朝不保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65',说明他们完全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与机户之间是一种迫不得已但又是自觉自愿的雇佣劳动关系。明朝中后期服装行业的这些异动现象,表明旧的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即将走到尽头,再往前跨一步就将迈进资本主义的门槛,古老的封建大帝国至此隐约透射出了一缕新世纪的曙光。
注释:
①按:魏塘镇系嘉善县城所在地
②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商业资本的最高形式下,包买主把材料直接分配给‘手工业者’使其为一定的报酬而生产,手工业者成了在自己家中为资本家工作的雇佣工人,包买主的商业资本在这里就变成了工业资本。”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328-329。
参考文献:
'1'叶梦珠。冠服'A'。阅世编:卷8'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明太祖实录:卷30'M'。洪武元年二月壬子。
'3'明太祖实录:卷49'M'。洪武三年二月甲子。
'4'明太祖实录:卷55'M'。洪武三年八月庚申。
'5'舆服志三'A'。明史:卷57'M'。中华书局,1974。
'6'李善长。服舍违式'A'。明律集解附例:卷12'M'。光绪戊申(1903)重刊本。
'7'张瀚。风俗纪'A'。松窗梦语:卷7'M'。中华书局,1985。
'8'朱之瑜。问答四'A'。朱舜水集:卷11'M'。中华书店,1984。
'9'安陆府部·风俗考'A'。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142)'M'。中华书局,1934。
'10'风俗志'A'。新昌县志:卷4'M'。万历。
'11'风俗第六'A'。茶陵州志:卷上'M'。嘉靖
'12'周玺。垂光集:卷上论治化疏'A'。四库全书本'M'。
'13'李梦阳。拟处置盐法事宜疏'A'。明经世文编:卷138'M'。中华书局,1962。
'14'李维祯。吴雅士家传'A'。大泌山房集:卷71'M'。
'15''16''28''41''48''50''51''55'顾起元。正嘉以前醇厚:卷1'A'、王符潜夫论:卷4'A'、俗侈:卷7'A'、巾履:卷1'A'、民利:卷2'A'、女饰:卷4'A'、服饰:卷9'A'、尼庵:卷2'A'。客座赘语'M'。中华书局,1987。
'17'民风解'A'。博平县志:卷4'M'。万历
'18'风俗'A'。郓城县志:卷7'M'。崇祯
'19'风俗'A'。永丰县志:卷2'M'。嘉靖
'20'人事志·风俗'A'。六合县志:卷2'M'。嘉靖
'21'风俗'A'。通州志:卷2'M'。万历
'22'何乔远。名山藏·货殖记'M'。
'23'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记风俗'A'。笔记小说大观'M'。
'24'顾炎武。日知录:卷28冠服'A'。内丘县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5'舆地志·风俗'A'。福安县志:卷2'M'。万历
'2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3庄氏二子字说'A'。四部丛刊'M'。
'27''30''31''32''33'沈德符。士大夫华整:卷12'A'。舍人校尉:卷21'A'、服色之僭:卷5'A'、牙牌卷13'A'、教坊官:卷14'A'。万历野获编'M'。中华书局,1959。
'29'谢肇。物部四'A'。五杂俎:卷12'M'。中华书局,1959。
'34'风俗志'A'。广平府志:卷16'M'。嘉靖
'35'谈迁。《枣林杂俎》和集《女饰》'A'。笔记小说大观'M'。
'36'徐怀。板桥杂记:卷上雅游'A'。丛书集成初编'M'。
'37'阅世编:卷81内装'M'。
'38'风俗'A'。历乘:卷14'M'。嘉靖。
'39'服舍'A'。太康县志:卷4'M'。嘉靖。
'40'地理·风俗'A'。建宁县志:卷1'M'。嘉靖。
'42'李乐。见闻杂记:卷2'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3'许敦球。敬所笔记'Z'。
'44'王士性,广志绎:卷2两部'M'。中华书局,1981。
'45'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M'。
'46'柴萼。梵天庐丛录'A'。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M'。上海书店,1986。
'47'黄。稽逸二·朱宾龙'A'。锡金识小录:卷7'M'。环溪草堂校本。
'49'人物·风俗'A'。隆庆志:卷7'M'。嘉靖
'52'李乐。续见闻杂志:卷10'M'。
'53'风俗'A'。乌程县志:卷4'M'。崇祯
'54'疆域志·风俗'A'。洪雅县志:卷1'M'。嘉靖
'56'王云。明代民间服饰论述'C'。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
'57'徐光启。木棉'A'。农政全书:卷35'M'。引:丘浚。大学衍义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
'58'物产'A'。浙江通志:卷102'M'。雍正。引:嘉善县志'M'。万历
'59'钟化民。赈豫纪略·救荒图说'A'。丛书集成初编'M'。
'60'食货'A'。铅书:卷1'M'。万历。
'61'王宏钧。反映明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皇都积胜图》。历史教学,1962,(7);王宏钧,刘如仲。明代后期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明人绘《南都繁会图卷》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
'62'于慎行。相鉴'A'。谷山笔麈:卷4'M'。中华书局,1984。
'63'徐霞客游记:(卷10下附编)'M'。张大复。秋圃晨机图记'M',李维祯。秋圃晨机图引'M',何乔远。《晨机》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4'苏州府部·风俗考'A'。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M'。
'65'明神宗实录:卷361'M'。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末。
总21卷第8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1No。82000年8月
明朝的武官面面观(转)
明朝的武官是明朝皇帝的三驾马车不可缺少的要件,保护皇帝,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能不依靠他们,历朝都是如此,明朝还有不同。
一、品级、爵位偏高。明朝武官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军事机构依次是:五军都督府(中央)、都指挥使司(省级)、卫(府级)、千户所(州)、白户所(县)。都督府的官员高级官员是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指挥使司长官是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卫的长官是指挥(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相比之下,和他们共事的文官:兵部尚书正二品;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知府正四品;知州从五品;知县正七品。相比之下,武官级别偏高。
明朝大臣爵位有公、侯、伯。得到封爵很难,但是武官相对容易,文官可就难了。开国功臣六国公只有李善长一人文官,二十八列侯无一文官,一百多个伯爵只有刘基、汪广洋是文官。整个明朝历史上得过爵位的武官不好统计,得到爵位的文官却十个都不到。可见武官级别普遍比文官高。明朝前期武官待遇太好了,以至于宣德年间有一位叫张信的文官本来已经做到侍郎了,还要通过堂弟英国公张辅走后门,调任一个卫的指挥。
二、明朝武官是世袭的。公侯伯多数可以世袭,指挥以下武官都可以世袭。只有都指挥使、都督需要军功升任。都督、都司退休或死后,儿子继任指挥使。这样一来,开国功臣死后,几乎所有武官都是世袭出身。朱元璋为什么规定武官世袭制度呢?有一次他和功臣们喝酒,他说:“你们保着我打下了大明江山,对我忠心耿耿,我还希望我的子孙继续由你们的子孙来保卫,这样,我们不就世世代代共享太平了吗?”(《明太祖实录》第一册)朱元璋的想法很好,却给后世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明朝武官不仅可以世袭,而且可以恩荫,恩荫上任的武官,继续世袭。这样一来,明朝武官的数量越来越多。明太祖时期,全国武官一万多人,明武宗时期就增加到十万多人(《继世纪闻》)。以后的数字没查到,只能更多。起初,军官的儿子要继承父亲的职位要参加严格的考试,骑马、射箭不能含糊。可是后来,明成祖为了酬谢他的功臣,规定他的功臣子孙可以直接世袭,不需要考试。这样一来,其他军官子孙虽然要参加考试,却把考试要求放松了。既然军官子孙当军官这么容易,谁还愿意苦练杀敌本领?于是明朝武官的战斗力一代不如一代。宣德后期开始,他们多数除了克扣士兵的粮饷之外,百无一能。嘉靖年间70多个倭寇在南京城下杀死上千明军;蒙古俺答汗打到北京郊区,明朝正规军不敢出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