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残燕子楼-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沉痛此丈夫,惊呼彼穹苍。

  我有出俗韵,劳君疾恶肠。

  知音既已矣,微言谁能彰。

  旅葬无高坟,栽松不成行。

  哀歌动寒日,赠泪沾晨霜。

  神理本窅窅,今来更茫茫。

  何以荡悲怀,万事付一觞。”

  新的一场进士考试揭晓,年已四十有五的孟郊又落榜了。

  寂寞悲凉的老书生与韩愈相约去给李观上坟。

1、刘禹锡喜作“探花郎”
刘禹锡是于贞元九年(793年)正月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试前,户部侍郎(掌财政、民政的中央最高长官之一)顾少连代行礼部侍郎(掌礼仪、文教的中央最高长官之一)的职权,主持进士考试。他将应考的数千举子集中在国子监(国立大学)中,在先师孔子圣像前,让全体考生们对着孔圣人行大礼。事毕,又让下官、筮吉日,作为考期。顾侍郎还请来宰相等高级官员,会见诸位考生,并请宰相发表讲话,勉励考生获得成功。当晚考生们便歇息在国子监中,等侯考期的到来。

  到了正式考试的那天(要考三天),考场上严设兵卫,禁止一切闲人出入。考生们鱼贯进入考场,在入口处还有兵丁搜索衣物,防止考生夹带纸条作弊。而且每人还发蜡烛三支,因为冬天日短,天黑得早,所以借用蜡烛来照明。若三支蜡烛点完依然没有考完,只能被“抢卷”了。

  刘禹锡参加的这次进士科考试诗题是《风光草际浮》、赋题是《平权衡赋》。

  刘禹锡的诗是这样写的: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

  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

  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

  影碎翻崇兰,香浮转丛蕙。

  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

  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这是一首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诗,押仄韵,唐代“省试(即进士科考试)诗”形式就如此固定,每个人都必须按此形式写诗。这首诗的内容大致是说:一场春雨过后春天的景色呈现出一派温和欢欣的样子,草碧日丽,光色新美。这春光降临在草丛间,便使初生的草芽呈现出一片生机,又使草叶互相纠缠,纷披繁茂,遮蔽掩映。刚才还怀疑这春光沉埋在丰盈的草丛中,见到和风吹拂,纤细的草茎摇摆不止,似乎又看到了它那跳动的身影。丛丛兰草在春风中翻动,光晕闪烁。阵阵香气在兰草丛中沉浮,经久不散。湿淋淋的水气笼罩在碧翠的草叶间,似乎也染上了绿意。点点滴滴的露珠撒落在草叶上,似乎能串联起一圈圈珍珠。我在这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去采集这迷人的香草,感到内心愉悦,激动不已。

  刘禹锡的这首诗,以清辞丽句写出春光在香兰中浮动滋长的情形,表达了他对高尚人格的追求,立意颇高。但用词过于华美,联想缺乏深度,若置于他的诗集中,只能列于中下等位置。这是因为省试诗大多限题限韵,束缚思想,不容易写好。唐代进士中能将这种省试诗写得达到上乘的,只有寥寥数人而已。但刘禹锡作为一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人,能将省试诗写到如此水平,也实属不易,因此能够得到主考官的赏识,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的《平权衡赋》同时也为主考官所推重。

  这样,刘禹锡考进士便一试中第,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与刘禹锡这年同时考中进士的,有32人,其中柳宗元是后来同刘禹锡交情最为深厚者。依照惯例,进士科录取名单发榜以后,各种喜宴和庆贺便接连不断,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及大雁塔题名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曲江宴和大雁塔题名。

  曲江宴设在长安城东南处的曲江岸边。这曲江名为江实是湖,由于湖岸曲折故起名曲江。这曲江环境清幽,绿树相环,碧波粼粼,花香阵阵,是个踏青游春的好场所。湖边又筑有高高下下的楼台亭阁,大大小小的园林花苑。尤其到了进士发榜之时,湖畔杏花怒放,一片嫣红粉白,煞是可爱,所以曲江宴又称杏花宴。;

  刘禹锡等这批新第进士进宴以后,又由主持人推出两名最年轻的进士,一个是柳宗元,21岁,另一个便是刘禹锡,22岁,作为“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春日花卉,真令刘、柳两位年轻人无比兴奋。曲江宴罢,刘禹锡等32个“同年”各自骑上高头大马,成一字排开,先经过启夏门向西来到明德门,再北折经朱雀门十里长街入皇城。此时大道两侧观者如潮,人头攒动,都欲一睹新科进士的丰采。

  再说大雁塔题名事,也是新进士应得的荣耀。这大雁塔是长安城的最高建筑。新进士们登塔远眺,东南方向是逶迤高峻的骊山,北面是滚滚东流的黄河,长安城周围平畴无涯,眼观如此壮美的河山,新进士们益发意气勃发、春风得意了。所谓“题名”,是将新进士的名字刻在一块新立的石碑上,永作纪念,同时也是对其他举子的激励。

2、刘梦得明志《华山歌》
刘禹锡打开了一生仕途的最重要的关隘,他满以为从此可以步入官场,施展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刘禹锡考中进士后,按常规是不能立即当官的,在他面前摆着两条道路,一条是再参加吏部取士科考试,一般是每三年考一次,此称“吏部铨试”,考中后也不一定马上能上任为官,还须看官职有无缺额。另一条是立即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和“书判拔萃”科考试,须成绩特别优秀者才能迅速授官,且每试只中数人。

  刘禹锡欲尽速施展才能,报效国家,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所考的依然是诗、赋、论之类。刘禹锡虽然考中了此科,但成绩并不特别出类拔萃,所以还是没有得到官职。而同时参加此科考试的李绛即以“甲等”的成绩被授于校书郎,先入仕途了。

  虽然刘禹锡考中博学宏词科而仍不得官,但毕竟他还考上了进士。一年中有此两件喜事,足称刘家“家庆”了。刘禹锡决定随同父亲东去洛阳,那里他年迈的祖母依旧居住在故宅中。一来他自小同祖母极少见面,现在祖母已至耄耋之年,见一面就少一次;再说考中进士是家门有幸,自然也是祖母的期盼,这样的喜庆之事来临,应该同祖母、父亲同欢才是。因此刘禹锡便在洛阳故宅中盘桓了数月,而父亲则因公务繁忙小住一阵就返回江东了。

  刘禹锡一边读书,一边服侍祖母,祖孙两人熙熙融融,甚是欢欣。

  冬夜。

  刘禹锡人在洛阳祖母身侧,早晚殷勤侍候,不敢稍有懈怠,但心却系于长安,不知何时才能释褐,脱下“布衣”,从政为民,干一番事业。他一方面更加刻苦攻读,一方面决定走当时许多士人走过的道路:向权要者干谒。

  可是向谁去求援呢,思来想去,只有权德舆此人最为合适。首先是权德舆很早以前在刘禹锡尚初为学童时就认得了他,并对他印象极佳,还转述于皎然等人。其次是权德舆同刘绪关系密切,两人均为避安史之乱而南下的北方士人,命运相同,互称弟兄。此前,刘禹锡去洛阳见祖母时,权德舆曾为他写过一篇序文《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彭城刘禹锡实首是科,始予见其丱已习诗书,佩樱s,恭敬详雅,异乎其伦。”在文中赞美刘禹锡能“居易以逊业,立诚以待问”,意思是不讲究生活条件的好坏,只求能在学业上进取;诚恳地侧立在有学问人的身边,发现有不懂的地方就向他请教。所以刘禹锡带着自己十多篇新作的诗赋去拜谒权德舆了。

  刘禹锡于贞元十年(794年)省父母后复赴长安,途经华州时,省堂舅卢徵, 写了“明志”之作《华山歌》:

  “洪炉作高山,元气鼓其橐。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踪露指爪,杀气见棱角。

  凡木不 敢生,神仙幸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 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诗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华山雄伟的形象、非凡的气概,表达了作者 自己的品格和抱负。诗的最后两句中的“特达”,取自《礼记&;#8226;聘义》:“圭 璋特达,德也。”《南史&;#8226;傅縡传》:“縡聪警特达,才气自负”。因此, “特达”指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干。男子汉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 才干,即使显贵了也还是个庸庸碌碌的人。这就寄托了刘禹锡所追求的目标 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 刘禹锡丁忧居家
刘禹锡在拜访权德舆之前,曾先给他投过一封信,题目是《献权舍人书》曰:“昔宋广平之沉下僚也,苏公味道时为绣衣直指使者,广平投以《梅花赋》,苏盛称之。自是方列于闻人之目,名遂振。呜呼!以广平之才,未为是赋,则苏公未暇知其人邪!将广平困于穷?厄于踬,然后为是为邪!是知英贤卓荤,可外文字,然犹用片言借说于先达之口,席其势而后骧首当时,蚓碌碌者,畴能向异?”

  舍人是官名,权德舆是在这年即贞元十年(794年)被任命为舍人的。舍人即中书舍人(正五品上),职责是掌参议表文,撰拟诏敕。位置较高,职事清淡,但土人们对此位置却情有独钟,因为它也是入相的重要途径之一。后来权德舆果然成为宰相,但他办事谨慎,不敢多发一言,而此时正值刘禹锡遭贬之初(元和年初),他自然是保持沉默,刘禹锡对此当然很是失望。但这已是后话了。

  却说刘禹锡见到权德舆,权德舆从日前来信中已得知对方来意,自然少不了又是一番鼓励,赞扬刘禹锡的诗赋又有了进步,那种大历派诗的气味减了不少,写得愈加自然精美了。

  贞元十一年(795年),24岁的刘禹锡终于通过了吏部的考试,并被授予“太子校书(掌东宫校理书刊事,正九品下)”。刘禹锡后来把自己前年连中二元,即考中进士科和博学宏词科,和本年考取的吏部取士科合称为“三登文科”,从此他正式登上仕途,充任唐朝的一名正式官员了。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在隋代初设科举考试的基础上得到逐步完善,它的主要特点是突出竞争,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在隋唐以前,官员的选拔往往是由门第来决定的。凡是高门大户其子孙则代代为贵官,真是“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打地洞”。然而权门子弟又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呢?他们往往依靠祖宗的庇荫才能世世做官,代代富贵。真如晋人左思那首著名的《咏史》诗中所描写的那样:“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姿,萌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世族豪门子弟就如诗中的“径寸姿”,由于生长于高处,故能将太阳的光辉(指君恩、官位)挡住,使得生长在谷底的大树不得翻身,永堕贫寒的深渊。因此贵族子弟不用读书,只须有个出身显贵的老爸,便能一代代享受政治和经济的特权,居于社会的最上层,这是何等不合理的现实啊!唐代的科举制度则不论考生的出身,不管你是权者之子还是庶族之后,一律须通过考试才能授官。

  刘禹锡所得的太子校书官职,是有机会见到当时太子李诵的,他就是后来主张革新的唐顺宗。在太子李诵身边,有一个侍棋的叫王叔文,浙江绍兴人。由于刘禹锡和王叔文均是太子下面的属官,所以两人开始相识了。

  夏日的一天,刘禹锡刚从崇文馆校完书外出小憩,见王叔文正匆匆于门前路过,他连忙向这位比他大20岁左右的朝官作了个揖,向他请安。

  王叔文看着眼前这位*倜傥的年轻官员,便停步不前。刘禹锡常常将读书中的疑难问题向他请教,他见刘谈吐不俗,便顿增喜爱之意,很愿同他交谈。

  王叔文同刘禹锡寒喧几句后转入正题,说:“我刚才正同太子讲述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事,秦有了商鞅,上承穆公之基始,下启昭襄之帝业,移风易俗,民富国强。可是现在国家正处在存亡危急关头,四夷蠢动,内乱不息,天柱动摇,地坼山倾。唉,若要有商鞅再世,我们大唐政权就有救了。”

  刘禹锡望着王叔文脸上那刀刻一般的皱纹,听着他那字字如诉的言词,他那颗年轻的心也跟着跳动起来了。

  “对,一定要为大唐的中兴尽力!”刘禹锡心中默念道。

  贞元十二年(796年)八月,刘禹锡于京师接到一封扬州寄来的急信,打开看后,突感两眼发黑,一阵眩晕,原来这是封报丧的书信,是由扬州府的一位朋友寄来的。信上说,刘禹锡父亲刘绪因病势日重,不得已只好罢职返回苏州宅第,没想到只行到扬州,便卧床不起,不多天便一命呜呼。

  刘绪在苏州府担任作为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王纬的幕僚共计七年,直至贞元十年(794年)朝廷加王纬“御史大夫兼诸道盐铁转运使”的官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上任时,刘绪也得到一个“盐铁副使及殿中侍御史”的头衔,“主务于埇桥”。刘绪的主要职分是捕私盐贩子,兼了解各地市场的物价,并及时向上司汇报。刘绪一生久为幕僚,直到晚年才得到这样一个颇受器重的官职,便拖着一把老骨头前去上任了。埇桥位于徐州以南,既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同时也是私盐贩子贩运私盐的必经之地。唐朝政府视盐务收入为国家财政命脉,每年须靠它收取大量利润。对私盐贩运若不加以严查,将使国家财税受到严重漏失。刘绪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兢兢业业,勤勤勉勉,不敢有丝毫松懈。上任才几个月,截获了好几伙数额颇巨的私盐,得到上司的嘉奖,但身体却垮得更厉害了。先是不断咳嗽,又见痰中有血丝,人即刻瘦得有点儿脱形,但刘绪依然日夜操劳,事事亲临,一心扑在职务上。

  刘禹锡曾在埔桥住了月余,以汤药调治父病,看看稍有好转,才不得不含着热泪恋恋不舍地告辞父亲,北上长安的,不料此行竟成了与父亲的永别。

  刘禹锡面对这噩耗,不禁痛哭失声,泪流满面。虽然他内心对父亲的病故是有所预感的,但没想到事情发展竟会这么快。本来刘禹锡是个懂得医术的人,他几次为父诊治,早就怀疑父亲得的是肺膈病,也就是肺癌。“风痨臌膈”历来是医学最为棘手的顽症。风即中风,即脑血管病,痨指肺结核,臌指肝腹水,膈指肺、食道及胃部的癌症,这些病即使是名医孙思邈再世也都束手无策,孙思邈曾对卢照邻的风病一筹莫展。所以,刘禹锡为父亲开过的一些方子不过只是拖延时日而已,哪能使他痊愈?

  刘禹锡匆匆赶到扬州友人府中,抚着父亲的灵柩放声大哭,悲痛至极。父亲一生均为下层幕僚,前年刚刚得到一官半职,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才上任二年就魂归西天,连苏州都没有返成,更不用说叶落归根,再回洛阳故居了,想到这里刘禹锡又泪下不绝了。

  刘禹锡当晚便写了一篇悼文,将父亲一生的理想抱负及坎坷经历一一叙出,其中特别是提到权德舆曾在给刘禹锡的一封信中,赞扬其父刘绪有“万石君之遗风”,在悼文中称其父既为慈父又为严父。说起“万石君”,此人乃汉朝人,姓石名奋,为朝中大臣,有四子。他教子有方,既慈又严。四子后来均官至二千石,再加上其父官位也是二千石,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