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品少帅-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付楼车,陈光祖狠下一条心,直接用上了最后的绝招:床弩。床弩弩箭,箭长一尺,箭头沉重,可以连珠射(不过仍然很慢),但只要有一波密集的飞弩撞击着楼车,就使它们摇摇欲坠,只须几轮箭后,楼车便松散垮塌,车上几百名士兵纷纷坠落,死伤惨重。
这时,官军军阵的鼓声忽然变了,不再密集,而是一声一声,沉闷而震人心魄,官军军士如潮水般退去,并向左右分开,只见敌阵里出来了三架黑黝黝的怪家伙,体型庞大,竟是用千年大树做成的撞城槌,槌头包着厚重的铁皮,安装在巨大的木架上,下面有木轮,每一根撞城槌都由好几十匹骏马拖拽,两边又各有数百骑兵手举巨盾护卫。
撞城槌滚滚向前,隆隆声响彻云霄,他们的目标是紧闭的大门,吊桥早已在混战中被摧毁,此刻,弓箭停止了射击,战场上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眼光都盯着这三架巨大的撞城槌。
陈光祖站在北门的城楼之上,在他正前方,一架最庞大的撞城槌正缓缓驶来。
他叹了口气,官军难道真的这么强大么?如此层出不穷的攻城器械不断地拿出来,而这还仅仅是敌军的先锋军,后方那十多万大军虽然肯定是夸张了数量的,可就算后面再有这么四万,别说自己了,就算是长沙城也未必守得住啊。毕竟那长沙城不久前才被自己这一方打破,而且现在湘王殿下的主力都南下到了衡阳,若是湘阴战败,长沙也只有数万新军,届时……后果当真是不堪设想了。
第39章 新法之害
八月底的洛阳,气温已经转凉,秋风渐起,落叶萧萧,正如这两百年的大魏,虽然景色依旧华美,却总让人忍不住觉得有些萧索之意。
洛阳城北的王公区,最近一段日子格外忙碌。来来往往的人,似乎比以前更多了。这些人有一个以前很少见的去处:云国公府。
云国公云岚不久前被拜为太尉,开始在朝廷中枢挂名。太尉乃是三公之一,地位很高,但云铮兼任此职则很有些说头。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嬴政的统治会收到严重威胁。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
到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但由于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权目的,所以太尉的实权性时时不定。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乃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相当于后世的军委主席。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均是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的出头鸟,治国则先治军。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魏晋南北朝:按三国曹操废三公制,自任丞相。其子曹丕即位时短暂恢复,拜贾诩为太尉。后又撤销。
自隋起,撤销府与僚佐,太尉便成为赏授功臣的赠官。而后大魏开国,边镇大帅军权渐重,皇室为免军权再遭削弱,太尉更是不常置。
云岚这个太尉,理论上应该也是负责“全**队”的,但很显然,除了北疆军,其他任何部队他都不能调动。这个职务给他,完全就是个虚衔,不过是因为作为武将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继续升任的官职了,只能是太尉。
但云太尉这个职务虽虚,可“云山帅”三个字的威力大家都是清楚的,不论变法派还是保守派都知道云岚在大魏的分量。变法派自知没有机会取得云岚的支持,云岚一到任就引起他们的极大关注,生怕这位手握雄兵的大帅不计后果的反对新法。而保守派则正好相反,云岚一到洛阳,云国公府立即便是门庭若市整天都有保守派官员前来拜访,尤其让云岚感慨地是,前来拜访的保守派官员并非都是名门出身,许多寒门出身的官员也加入到了保守派。这让云岚觉得儿子云铮的话很有道理:新法失败,乃是必然。秋临江可为一地郡守,不可为大国宰相。
为此云铮曾将秋临江的新法一一拿来为父亲分析,所有这些看起来很美的新法新政,在云铮的驳斥下几乎体无完肤。
秋临江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云铮的分析是:这样一种改革,说得好听叫理财,说得不好听就只能叫聚敛。粑粑没做大,财富不藏于国,即藏于民。国库里的钱多了,老百姓手里的钱就少了。变法还没半年,洛阳新建的三十二座内殿库房堆满绢缎,只好再造库房。但这些财富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吗?显然不是。正如前左相沈城上疏所言:“不取诸民,将焉取之”?
尤其令云岚记忆犹新的,还属青苗法。所谓青苗法,是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哄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2o%,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但云铮很轻易就将此法驳斥,并且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云岚现儿子的看法极为正确。青苗法先利息并不低。秋临江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春季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原本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变成了一种官府垄断的高利贷。而且,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譬如江浙便是如此!
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过去,农民向地主贷款,双方讲好价钱即可成交。现在向官府贷款,先要申请,后要审批,最后要还贷。道道手续,都要求人,托请,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每过一道程序,就被贪官污吏敲诈勒索从中盘剥一回。这还是手续简便的。如果繁琐一点,则不知要交费几何!农民身上有多少毛,经得起他们这样拔?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政府和地方官增加了收入。再有像“市易法”,本来是规定收购滞销货,后来就变成了专门收购紧俏物,这时的衙门已经变成了一个赚钱的机构,结果成了全官经商,官商作风愈演愈烈,政府与民间争利。
云岚尤其感到儿子进步巨大的一点事,青苗法一开始,云铮就猜到日后青苗法不仅会推行不力,而且推行不力之后皇帝和秋临江会强行推行,结果导致更大的恶果。
果不其然,青苗法开始后,许多农民看到新法猛于虎,无力或者不敢贷款。见新法推行不顺,左相秋临江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其实中农、富农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问题,根本用不着贷款,但地方官员就是硬逼着他们贷款,因为要完成指标。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又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市易法等措施也大致如此强制推行。
结果,一向稳定的中央直辖地区也出现了叛乱,岳阳之乱后,区区数千孤心阁叛逆不到两个时间便聚集起了二三十万大军(十八万,朝廷情报不准),若说没有新法害民在前,谁能相信?
望着客座上的沈河,云岚微微笑道:“沈工部此来,可是为今日早朝陛下所言之事?”
沈河叹了口气:“陛下现在是完全不理会我们这些人的意见了。那新法伤民如此之甚,陛下却仍然相信秋临江所言,以为可以‘忍一时,谋万世’,当真是……唉,云太尉,眼下我等反对新法之人皆被划为一派,乃是陛下绝不听信之人,我辈中人,也只有云太尉您的话能让陛下放在心上了,若是您不出来主持公道,这国朝天下,可就真不知道要被这群只知道夸夸其谈的呆书生糟蹋成什么样子了。”
沈河所说的“今天早朝陛下所言之事”是这么回事:在名门保守派对秋临江新法进行了攻击之后,秋临江面无惧色地道出一句名言,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洛阳知府乃是名门出身,他早朝时报告说,境内民众为了规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断腕者”。万昌皇帝便问秋临江,结果秋临江不屑一顾地回答说,这事靠不住,就算靠得住,也没什么了不起!想这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况老百姓!
这话连万昌听了都觉得有些过分,便委婉地说:“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但秋临江自认一心为公,显然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就连这些名门士人的意见,也都是可以不予理睬的,什么民意民心之类,就更加无足挂齿!即便民众的利益受到一些损失,那也只是改革的成本,这些成本是必须付出的,因此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云岚自然知道沈河来的目的,但云岚此时却没有介入政事的意思,因为按照云铮的分析,万昌皇帝决心已定,云家不出头还好,云家若是也冒头出来反对,搞不好万昌甚至会更疯狂,届时他会做出什么举动,那就谁都不能逆料了。
“重山愚钝,领兵作战或可胜任一二,然则政事一途……还是少言罢。”
沈河一脸失望,叹了口气,拱手告别——
明天补一下欠债,汗
第40章 忙疯了的云少帅
岳阳生的叛乱,让新党受到了不少质疑,当然更多的是保守党的攻击,连万昌皇帝最近一段日子对新党的支持都显得有些被压下去了不少。然而上半年的户部财报一上来,新党立即抖了起来,国库上半年的收入比去年同期高了七成!
不仅新党一时欢腾不已,就连万昌皇帝也很是松了口气,以为变法终于初见成效了,至于岳阳叛乱,那是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变法变法,哪里有变了法会没有人有意见的呢?为了国库财政收入得到改善,区区几个贱民闹事,镇压了就是,没什么大不了,待日后变法大成,朝廷财赋更足,军兵有力,届时别说区区贱民闹事,便是四大边镇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听话了。
至于岳阳战事,万昌觉得先前打得还不错,不仅很快攻占了湘阴,而且包围了长沙,可见小六儿练兵带兵还是有一套的,可算得上是儒将风范。不过后来张剑渊的大军主力从衡阳撤回增援长沙,长沙之战就开始交着起来了,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居然都没有什么进展。林曦手头就那**万人,而张匪竟然号称全军五十万大军,其中三十万在长沙。这让万昌在震惊了一下之后深感南线衡阳作战不利,要是他们多缠着张匪几天,说不定小六儿就已经拿下长沙了……
朝廷乱哄哄,天下乱哄哄,这些云铮自然也关注着,但他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了加强自身实力上。天下再乱,最后总要有人收拾,要收拾这些乱七八糟的势力,总得自己拳头够硬,身板够好才行。
天津某个临海的小村,鹰扬卫新军的秘密校场里,云铮正带着云逸、李墨检阅新征募的鹰扬卫火枪队。
云铮和李墨、东方无晴等人经过三个月时间,在罕见的高效率下,终于完成了火枪定型工作。但定型好的火枪需要进行操练,在燕京完成这活儿,实在不合适。因为燕京这里太引人注目,不知道多少势力的探子线人在这里活动,万一事情传出去,就说不清了。
要在朝廷和其他势力的目光之外实验这种秘密武器,也是件头疼事,谁能保证这武器不泄露呢?云铮左思右想,远了不好,自己检阅和训练不方便,唯独新招募的六个鹰扬卫驻地比较隐瞒,适合秘密操作此事,这样的保密问题才可以无须担心;再说天津有海军做幌子,自己来天津次数多一点,人家也只是以为自己关心海军。
但是最重要的是:大魏现在的硫磺几乎都从日本输入,而云铮这几个月也已经派人去开亚洲硝石储量最大琉球群岛,并假以倭人的名义向大魏输入纯度极高、质量上佳的硫磺硝石。天津恰好是云家与日本的通商口岸,在天津训练,不担心火药的供给与运输问题……
种种情况加在一起,云铮终于决定:新式鹰扬卫火枪队在天津望海村训练秘密组建,先检验一下火枪的实战效果,再由云铮决定下一步行动。
遗憾的是,历史地惯性是如此巨大,云铮尽力按最优方案设计他的火枪,交到一群技术工匠手里的本就是他进过反复验证的东西,但工匠们最后认定下来的火枪样本却依旧是用竹竿做枪筒——完全与原先的历史上百年后的突火枪一模一样。
这种突火枪在原先的历史中——也就是宋代士兵口中有个绰号,叫“暴雨梨花枪”,说它喷出的火焰宛若梨花盛开,焰流像暴雨一样冲敌人喷去……后来,现代人又把宋代人“代表”了,他们在传说中,又为它前面加了个姓名,叫“杨家(暴雨梨花)枪”,意思是:这玩意是杨家将的独门绝世必杀技。
但文科出身的运作知道“杨家将”只是一段小说。杨业固然是确有其人,但大宋朝压根没有什么天波杨府,他正琢磨着给这套绝世枪法起个更好的名字——总不能还把它叫做“杨家枪”吧。
难道要叫做“云家枪”?
这竹竿突火枪只是个雏形。云铮自然是不满意的,他让工匠们自己动手设计,主要是为了不让他们养成依靠自己先进思维的坏习惯,他执拗起来,认定铜火铳是几百年前的技术。所以技术门槛并不高。在云铮的有意识引导下,北疆兵器研究所只好重新制作出新的突火枪。这次跟云铮设计的原始版本一样,枪管从头到尾采用青铜铸造。
工匠们之所以先前打算采用竹管制作枪管,是因为竹管便宜,可以降低造价。再者,按照他们的理解,现在的火药提纯度不够,使用竹管火枪,恰好可以降低对火药地要求。
然而云铮否决了这项建议,先火药问题云铮并不担心,北疆的火药在自己给出了一个大体配方之后已然进步了很多,现在武器研究所已经有专人专门负责研究火药,相信更加安全而威力更大的火药今后会继续弧线。
对于成本问题,云铮也有说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