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许后退:狙击关东军-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度”,这两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目睹了北欧各国的迅速发展以及自己国家加入苏联后受到排挤、打击的情况显得极为不满,1990年,立陶宛率先挑衅中央政府,宣布独立。
而此时,戈尔巴乔夫也意识到局势已经非常危险了,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就像1941年所面临的一样,敌人已经兵临城下了。”此时的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尝试做最后的努力——主动出击,打击那些想独立的国家。
其实很多西方的国家将这一举动宣传成“侵犯他国主权”、“侵犯*和自由”等。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当时的那些要求独立的国家无异于今天的台湾。
大家都知道大陆不可能容忍*,一旦他宣布独立,台湾肯定是要捶的。如果*了,那么将来西藏、新疆也不免独立。如果中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就有多少个国家的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了其他国家的笑谈了。
同样,苏联中央政府不可能容忍其加盟共和国的独立,一旦有任何共和国宣布独立,甚至是表现出这种倾向,都是对中央政府的挑衅。中央政府必须进行打压,如果不的话,那么其他更多的加盟共和国也会要求独立,那么苏联的解体会更快。
但是如果苏联共产党内部团结一致,党员清廉的话,苏联的解体还是不可能的。因此,苏共内部的反党分子就得以和外围的民族主义分子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反对苏联共产党的大联盟,再加上一个软弱无能的领导者(我认为这时候如果把戈尔巴乔夫换成列宁,或者斯大林也行,苏联的解体都不会出现),苏联的崩溃也就成了必然。
第三、政治体系上的重大漏洞
苏联解体的直接诱因是改革失败。
那么可以有这样一个逻辑:如果苏联不改革,那么苏联就不会解体。要想苏联不改革,那么除非苏联的政治体系一开始就是健全的,那样就无需改革。
首先我们要认清的是,苏联进行的,是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他们只有理论依据(而且还是过时的),没有任何的实际经验。
这样就如同一个盲人行走在一条狭窄的道路,道路的两旁都是悬崖(代表着苏联解体和资本主义复辟),而道路的终点就是共产主义。
大家都知道从苏联建立的1917年到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假设苏联不解体,且正常发展)要走上多么遥远的道路,那么这就更加重了这条道路的危险性。
列宁给苏联指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新经济政策。
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斯大林没有遵守列宁的遗志。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苏联真的按照列宁的想法去做,苏联的未来将会怎样?
历史没有假设,谁也说不清。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新经济政策到底是一项战术性决定,还是战略性决定。
我个人支持前者。因为这项政策是在1921年农民起义风暴中,列宁为了平息这场反布尔什维克风暴,为了满足农民愿望而提出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比较类似于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
其实我们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太高了。如果看一看当时苏共机关报《真理报》,你就会发现新经济政策使工人阶级更加困难,工人们数月领不到工资,不断有*;工作岗位减少,失业现象普遍。新经济政策只为两类人带来了好处,一类是从事商业的人,另一类是农民。对于中国这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来说,新经济政策无疑是适用于中国的,因此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但是对于苏联这个工业能力世界第二的超级大国来说,工人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不久,这种生产形势的优势将会消失殆尽(我不知道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会不会也存在这种问题),它不可能保证国家下一步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国家的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为了使国家不再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这就是为什么最终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因为商人根本不可能为国家创造一个强大的工业,他们根本就不准备投资,他们把自己的收入变成了外汇。
即使是列宁,他也不认为在新经济政策期间,可以允许全国工业都脱离国家控制(这点和改革开放相吻合)。
列宁的观点是,资本必须出于国家的控制之下。这是最主要的一个观点。
在国内战争以后,要想发展经济,没有其他的路。苏联在当时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因为没有市场。
但是,列宁忽略了一点,他没有估算到战争这么快就烧到了苏联的家门口。
但是斯大林想到了。
为了不让苏联遭到向那时的中国的处境,斯大林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其主要目的显而易见:防范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入侵。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十年的时间里,苏联建立了6000多家工厂,工业产值年均增长幅度全部超过20%,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超高速经济发展。
然而他的弊端非常之大,以至于每个苏联的领导人包括斯大林在内,都想对他进行改革,但是每次改革要么就是回到原来的路子上,要么就是走到半道上又回来,或者是改革全盘失败。
然而,这一切都是必须的。
当时的苏联正面临着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攻击,如果还是按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步一步的来的话,德国来得及,苏联来不及。
如果没有两个五年计划,没有钢铁联合体,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二战再次说明了一点:工业能力决定战争的胜负。
举个例子,1942年苏联生产坦克总数高达2万辆,同期的美国3万辆,而德国仅仅8000辆而已。即使是在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苏联飞机产量仍然是德国的两倍。
可是,二战结束后,斯大林并没有采取新经济政策,而是继续使用强力的计划经济使苏联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然而,恢复到战前水平后,斯大林就再也不想对这个政策进行改革了。原因很简单:他尝到了甜头。
虽然斯大林——苏联模式现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它却成为苏联经济停滞的毒瘤。
勃列日涅夫曾经搞了一个“新经济体制”,然而也同“布拉格之春”同归于尽了,至此,苏联的所有改革都没有成效。
可是,此时的苏联虽然病重,但只要对症下药,还是可以挽救的。然而,戈尔巴乔夫这个医生虽然发现了苏联的病根,但是他却为苏联开出了一剂致命的毒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失败?
急进,是苏联领导人的一个通病。在新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就打破了旧的体制,导致经济混乱。然而戈尔巴乔夫却想用“政治改革促进经济改革”。可是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就是在西方各国沿用了几百年的议会制度!!!
很可惜,由于苏联的官僚和苏联共产党的*,加上工资低,民众已经不信任共产党了。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政党却得不到人民的信任,苏共的失败已经成为必然。
四、其他各国(包括中国)的因素
西方各国为了对付共产主义,可谓是孙悟空使出了七十二变——浑身的解数,先是武力入侵,然后是经济刺激,最后是军备竞赛。
苏联的核武库里存放着令大洋对面的美国人都出一身冷汗的程度的核武器。
然而,要这么多核武器又有什么用呢?勃列日涅夫忽略了这一点,他只顾着发展苏联的军事力量,却越来越忽视苏联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军备竞赛和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无异于为苏联解体这个超级原子弹上在燃一把火柴。
而中苏两国的争论最终又导致了赫鲁晓夫怀疑自己改革的正确性(赫鲁晓夫的确也有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可以说是他很少见的成功的战略),苏联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这场以左对左的争论,除了伤害两国感情外,还使得苏联解体的可能进一步加大。
另外,苏联和东欧是相互影响的。
苏联混乱的局面影响了东欧,使得东欧的共产党政权纷纷下台,而东欧的剧变又反过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五、八一九事件——最后的挽救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自即日 起由他本人代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 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会议第1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国 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组成。该委员会发布《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 国家处于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委员会连续发布两道命令,要求各级政权和管理机关无条件地实施紧急状态,并暂时只允许《 真理报》等9家报纸发行。
同日,苏联内阁举行会议,表示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作出的决定。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拒不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抗议亚纳耶夫等人发起的行动。20日 ,莫斯科实行宵禁。21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 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苏联内阁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执行总统的指示。
22日,戈尔巴乔夫从克里米亚返回莫斯科,立即撤销了由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或个别成员颁布的一切决定;解除该 委员会所有成员的现任职务;任命了新的国防、内务部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这次事变后,苏联局势更加复杂化。俄罗 斯联邦等乘机从联盟中央手中接管了原属中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甚至军事部门和权力。苏联一些地方出现*浪潮。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下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军队、内 务部等各级军事机关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他还颁布命令,组成以西拉耶夫为首的委员会治理国家经济。
1991年8月19日清晨,克里姆林宫钟楼上的大钟刚敲完六响,苏联中央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同时报告塔斯社头条新闻: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可能履行苏联总统职责。根据苏联宪法,副总统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务,苏联国家的全部权力交给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这一爆炸性新闻,不仅使苏联人感到十分吃惊,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西方各大国领导人纷纷中断休假和外出访问旅行,召集高级助手研究事态的发展。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由政界、军界强有力人物参加和支持的政变,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三天时间,政变就宣告失败。
这次政变准确来说,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小,但是为什么政变会失败呢?
首先,要进行政变,必须要掌握军队。
但是,尽管有苏联国防部长的参与,但是苏联的军队却并不听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调遣,导致政变失去了军人的支持,许多军队临阵倒戈,宣布效忠叶利钦,这样就使得态势更加不利于紧急状态委员会。
而副总统亚那耶夫的犹豫也犯了大错。如果紧急状态委员会更早地采取强硬措施,封锁俄罗斯议会大厦,并逮捕叶利钦,政变很有可能成功。
在政变的3天里,紧急状态委员会仅仅在第一天采取了一定的行动,后两天基本是无所事事,浪费了挽救苏联的最后机会。
而戈尔巴乔夫最开始是“骑墙”,但是当形势不利于紧急状态委员会时,这时候他站出来了,开始“谴责亚那耶夫,支持叶利钦”了,戈尔巴乔夫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也是造成政变失败的重要原因。
于是就这样,挽救苏联的最后机会丧失了。
而戈尔巴乔夫又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下令苏共自行解散??!这无异于自杀,没有了苏共的苏联,解体就成了必然。
前面我们说过,苏联共产党就代表了苏维埃政府,因此他们不但要和企图夺权的叶利钦等人作斗争,还要和那些企图分裂苏联的民族主义分子作斗争。
而苏共的垮台,则造成了这两种势力的胜利。苏联已经丧失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唯一力量。随着波罗的海三共和国的独立,苏联的解体已经称为定局。
在20世纪初诞生的一个社会主义红色超级大国,就这样随着历史的烟云灰飞烟灭了。
我们之所以回顾苏联解体,是为了避免悲剧再在中国发生。不尊重历史的国家,不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只有正确地对待历史,我们才能正确地审视未来。
不许后退:狙击铁桥(1)
一片荒芜的战场,除了弥散的青烟,烧焦的土地,腐烂的尸体,还有已经凝固的鲜血。
苏联红军空军降落一营阵地。
红军把日军遗留下来的武器调转枪口,对准侵略者。
战场上,顿时少了厮杀声,金属的碰撞声,爆炸声和呼喊声。地面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日军,和红军战士的尸体。
卡图科夫政委悄悄地走到亚历山大大尉身旁,为这位在铁桥攻击战中阵亡的烈士缅怀。这次,他又想起了之前死去的扎卡耶夫营长。虽然这次不是他的错。
他轻轻地抬起沉睡中的亚历山大,把他移到了吉田晋的指挥部。
铁桥守备司令部里,一具尸体端坐在座椅上,从脑部的太阳穴流出的乌黑发青的血,已经凝固。卡图科夫政委只用一只手,把他扔了下去,然后,把亚历山大伏在了座椅上,把他的一只手搭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撑着大脑——这是平时亚历山大最喜欢摆的姿势。
卡图科夫政委又静静地走出了司令部,到了阵地前。
“政委同志,防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请视察。”
“好。”卡图科夫只用一个字就应付了舍甫琴科的请求。
从办公室里,隐隐地传来一阵发报机的滴滴声。娜达莎已经把发报机放进了日军通讯部。娜达莎刚一打开电源,里面的电码就焦急地传了出来:
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军部,询问是否攻占铁桥,或需要空中火力掩护。
娜达莎跑到门前,刚好碰见谢尔盖耶维奇。
“有什么事吗,我的娜达莎。”
娜达莎颇有些腼腆:“没有。你知道政委在哪儿吗?”
“哪个政委?是我们的,还是友军的?”
高政委从另一间屋子里走了出来。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部队的情况,他的心情很复杂。他知道赵虎最喜欢意气用事,如果这回他再惹麻烦,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高政委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走出了屋子,走到了铁桥前,被红军的哨兵拦住了:
“对不起,长官,请出示您的证件。”
高政委坦白地说:“我没有证件,我需要出去。”
“对不起,您现在不能离开,政委同志。”哨兵彬彬有礼的回答。
高政委不得已又回到了房间。
铁桥守备队司令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