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虹※桥书※吧※BOOK。※
第35节:万里长城(5)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在唐代空前增多的孟姜女故事中,寻夫哭倒长城之后,孟姜女的命运出现了三种结局。一是秦始皇为孟姜女的忠烈之情所动,厚葬范杞良(原来孟姜女丈夫姓〃杞梁〃,名〃殖〃,现在姓〃范〃,名〃杞良〃了。后世范郎的名字有〃范希良〃、〃范四郎〃、〃范喜郎〃、〃万喜良〃多种变异),嘉奖孟姜女。二是范、孟二人是星宿下凡,如今灾难已满,重归天庭。三是孟姜女送寒衣哭长城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从容赴死。其中以第三种结局最为典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如果被当作历史文献来看的话,问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史书无载。史书记载的只有《左传》中的杞梁妻,且与哭长城无涉。第二,长城焉能哭崩?汉人王充在《论衡·感虚》中就对杞梁妻哭崩城一事提出质疑……〃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崩者,虚也。〃〃夫草木水火,与土无异,然杞梁之妻不能崩城,明矣。〃然而,民间故事就是有着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把一段与秦始皇修长城毫无关系的历史,一步步地演变为揭露秦始皇修长城暴政的民间故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民间故事是民间舆论的产物。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学术评价不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至少反映了相关民间舆论的三个方面:
一、秦始皇是暴君;
二、修建秦长城是秦始皇的暴政之一;
三、〃孟姜女哭长城〃表达的是中国民间百姓对暴政强烈的、无声的抗议。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没有话语权,没有言论自由,也没有直面抨击统治者的条件与能力,因而民间故事便成了他们婉转表达自己心声的工具。正因如此,各种各样的民间文艺都选取这一题材,表演这个故事。中国封建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暴政,处于弱势群体的普通百姓对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暴政又无可奈何,于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倾诉的平台,所以,这个故事便越传越广,越传越丰富。此时,〃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中的秦始皇已经和历史上的秦始皇没有太大关系了。〃秦始皇〃只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历史上所有暴君的统称;〃修长城〃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历史上一切暴政的集中代表;而〃孟姜女〃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无数百姓反暴政的一种心声表达。〃孟姜女哭长城〃是天下百姓反暴政的一种悄无声息的强烈诉求。
万里长城今犹在 功过是非任人说
历史上所谓的孟姜女哭的并不是秦长城,而是山东的齐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其实与秦始皇并没有直接关系。然而,这个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历代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封建官府不惜民力给人民增加过重负担的愤怒与抗议,只不过把矛头的焦点都对准了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那么,抛开民间传说,应该如何历史地看待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呢?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36节:万里长城(6)
第一,修长城和出击匈奴是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进一步统一中国的必要举措。
秦始皇用兵匈奴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在对北方的匈奴人用兵之前,秦始皇三十年(前217)曾大规模出兵百越。百越是遍及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少数民族部族。秦始皇动用了五十万大军平定百越。
进攻百越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战争的一种延续。灭楚并不意味着大秦帝国的势力已经到达帝国的全境,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当时还不在秦始皇的掌控之中。秦始皇的野心是统一全国,不仅仅是六国统一于秦,而是整个中国归于秦。在秦始皇的眼中,大秦帝国疆界的最南端要到达海边,因此,临海的百越地区就成为了秦始皇觊觎的目标。
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大军南征。为了保证南征百越后勤保障的顺利,在今广西兴安县修建了灵(零)渠(兴安运河)。这条运河引湘江水进入漓江,接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也保障了南征军的水路运粮通道。
平定百越的战争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百越的顽强抵抗,战争打了四年秦军才最终取得胜利。此时的大秦帝国,已完全占有了百越地区。
所以,秦始皇修长城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秦始皇统一全国战争的继续,是巩固大秦帝国的关键一步。
围绕着长城的修建,秦始皇还修了直道。所谓直道,类似今天的高速路。秦直道首先是一条交通线,它从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县)向北,经鄂尔多斯草原,最终到达秦朝九原郡治所(今内蒙古包头)。此外,这条交通要道同时也是一条军事供应线。
第二,应对秦始皇所修工程作具体分析。
秦始皇是一位工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他主持了大量工程的修筑,如皇陵、宫殿、长城、直道、驰道、灵渠,等等。从称皇帝到病故,在秦始皇控制下的泱泱帝国简直就是一个浩大且繁忙的工地。
以上这些工程并非属于同一类。修皇陵、宫殿,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纯属劳民工程,只是为了满足秦始皇个人生前死后的欲望。而修长城、直道、驰道却不同,虽然也有劳民伤财的一面,但更是巩固大秦帝国统治的重要举措。对于这类工程,我们不能完全否定。
直道始修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三十七年(前200)竣工。由于秦直道的南北两端近于一条南北直线,所以,称为直道。
驰道是以秦朝国都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主要有通往洛阳的东方大道,通往南阳的武关道,通往太原、河东郡的临晋道,通往汉中、蜀郡的秦蜀栈道,以及通往陇西郡的西方大道等。这些大道组成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巨大交通网。驰道一方面便于秦始皇调动军队,另一方面也大大有利于各地的物资交流。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37节:万里长城(7)
第三,长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符号?
秦始皇不仅是一位集权皇帝、工程皇帝,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问题〃皇帝。秦始皇两千多年前修建的长城在二十世纪还曾经引发了一场当代人的热议。有些学者认为,长城是中国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一个象征。
导致此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局面引发了近代中国许多学者的思考。所以,长城成了闭关锁国的替罪羊。这个说法显然不够公允。
探究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一个大课题,它无法一言概之,也不是一次课能讲完的,更不是单个学科能够梳理清楚的,它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课题。长城绝不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更不能把长城看做中国近代落后的象征。中国在近代落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岂是一座两千年前修建的长城所能承载的?
始修长城者并不是秦始皇,而是战国时期与北方匈奴接触的秦、赵、燕诸国国君。而且,当时修建的也不只一座长城,山东六国为了防守也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的工作只是将这些与匈奴接壤的不连贯的长城连接起来。秦朝之后,除了元朝之外,历朝历代的皇帝,不论是汉族皇帝还是少数民族皇帝,都或多或少地修补了长城。因此,不能都由秦始皇一个人来承担与长城相关的一些负面结果。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并没有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而是接着南征北战,例如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继续努力。他的这些举措无疑大大加重了大秦帝国子民的负担,同时,也成就了一个雄伟庞大帝国的版图。不可否认,在冷兵器时代长城所具有的军事防御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修长城并不意味着怯懦与防守。综观历史,历朝历代长城的修建并不都是国势衰微的闭关退守之策,相反在武力强大之时,很多国君都把修长城作为保障社会安定的举措。如今的长城不再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它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修筑长城的每一块砖石的作用都很有限,只有当它们被砌成长城,才能真正发挥坚固的功用。亿万中国人正像长城上的这些砖石,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当他们凝聚在一起时,才真正显示出民族整体力量的伟大。如今长城虽经两千多年历史风雨的剥蚀,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姿态,浓缩成为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史册里。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但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诸项措施并不是每项都得到大臣的理解。秦始皇的作为也引发了他与大臣之间的矛盾,他的一些举措也引发了与方士的矛盾。这些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酿成了轰动历史的大事件。
※虹※桥※书※吧※。
第38节:生死茫茫(1)
三十 生死茫茫
当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皇帝、加强集权,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切都尘埃落定以后,一个新的苦恼也随之而至。那就是死亡。秦始皇面对着广阔无垠的大好河山,享受着花样翻新的锦衣玉食,体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当然希望这种人间享受永远保持下去。但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谁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秦始皇也不例外,面对着自己人生的巨大成功,行使着至高无上、无以复加的权力,秦始皇不甘心自己最终化为一抔黄土,他要长生不老,他要成仙,在生死问题上他要开天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上演了。那么,这是一场怎样的闹剧呢?这场闹剧中的主角是谁呢?闹剧的序幕是如何拉开的呢?
鲸吞六国帝人寰 遣使寻药海上山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天下统一刚刚两年,秦始皇开始第二次出巡,这次出巡的目的地之一是泰山,因为秦始皇这次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秦始皇因泰山封禅来到了齐地,在齐地秦始皇遇到了一个人,此人对秦始皇的后半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徐福。徐福向秦始皇灌输了长生不老的思想,并四处为秦始皇求仙问药。长生的幻梦让秦始皇怦然心动,他一次又一次地资助徐福出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福东渡,这一举动成就了徐福航海家的美名。而徐福却没有成全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愿望,一次又一次蒙蔽了秦始皇。
最终,这场闹剧化为一场求仙问药无疾而终的悲剧。那么,徐福为什么能瞒天过海,欺骗秦始皇呢?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到底上演了怎样的故事呢?
这位徐福,是齐地的方士,他对秦始皇晚年政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所谓方士,就是懂得神仙方术、通晓如何长生不老的人。徐福,《史记·秦始皇本纪》写作〃徐巿〃,《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写作〃徐福〃。其实,〃巿〃即〃福〃。
徐福乃一介方士,他怎么能够影响到秦始皇呢?秦始皇晚年,希望长生不老的心情非常迫切,而方士徐福的神仙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徐福向秦始皇灌输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想,这就是神仙思想。什么是神仙思想?方士们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可以永世长生的神仙,普通人如果能吃到仙药就可以成为仙人,长生不老。这种思想对于困扰于生死之间的世人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徐福向秦始皇介绍的这种神仙思想,在秦始皇看来,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前所未闻。
神仙思想在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在中国的齐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沿海一带,尤其盛行。只是秦始皇没有听说过。因为嬴政所在的秦国,靠近中国西部,那儿还没有神仙思想。这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齐地近海,而秦国地处陕西、甘肃一带,齐地与秦地一东一西,地理环境不同,所以产生的思想文化也不同。秦始皇到了齐地,听了徐福的介绍,立即觉得眼前洞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这种新的思想让他沉迷,让他如醉如痴,如沐春风。此时他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有神仙,普通人吃了仙药以后,也可以羽化成仙,长生不老。神仙思想对凡常百姓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对于天下至尊的秦始皇,也同样如此。
※虹※桥※书※吧※BOOK。※
第39节:生死茫茫(2)
为什么神仙思想会产生在齐地呢?这缘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海市蜃楼的存在。所谓海市蜃楼,是指在海上航行或在海边生活的人,会突然发现空中映现出远方岛屿、城郭、楼台的影像,非常美丽,就像现实中的真实生活画面一样。齐地临海,海上独有的海市蜃楼,令古人生出无限遐思;而古人又不具备解释海市蜃楼的科学知识,所以,很容易把海市蜃楼理解为海上仙山。海市蜃楼的变幻莫测,在古人眼中充满了神秘色彩。海市蜃楼的具体形象成为营造神仙居住之地的实证。
二是五行之说的流行。齐国的邹衍最早提出〃五德终始〃说。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齐地流传得也比较早,而按照五行的理论,齐国所在的东方是主生的,既然主生,容易让人联想到长生不老,这也是神仙学说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它和五行学说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自己的体系。
三是三神山之说的产生。海市蜃楼是古人的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海市蜃楼被一些方士描述成海外仙山。这样,齐地逐渐产生了〃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之说。三神山之说产生于战国末年,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期已经非常流行。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经派人入海寻求三神山,但是,谁也没有能够找到三神山。
什么是三神山呢?
三神山特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山。这三座神山藏匿于渤海之中,山上有仙人,也有长生不老的仙药。山上的宫殿都是黄金白银建造,远远望去,就像是天边的云,虚无缥缈,引人入胜;但是,一旦等你来到山边,神山与宫殿立刻消失在海水之中,杳无踪影。而且,常常是不等船靠近神山,一阵大风就将船刮得远离了宫殿(《史记·封禅书》)。
那么,三神山有什么独特魅力呢?
第一,三神山有长生不老的仙药;第二,三神山可遇而不可求;第三,三神山可见而不可登。古人并不明白三神山即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找吧,找不到,但是,人们又常常可以在海边看到;所以,越是找不到,越是被海边的齐人传得沸沸扬扬,令人心驰神往。这样,三神山在齐地就被〃炒〃得越来越火。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享受到人间的一切荣华富贵、至尊至贵,但是,唯独让秦始皇感到遗憾的是不能避免死亡。对于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秦始皇在人间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是,死亡却是悬在他头上的一把利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