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胡适家事与情事-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客观因子之一。这年,1912年,有三件大事影响着胡适的一生走向。
第一件,对美国政党政治、政治###、大选竞选活动饱满热情。1912年是美国的大选
年。“在1912年全年,我跑来跑去,都佩戴一枚象征支持老罗斯福(从共和党分裂出来的第
三党进步党党首)的大角野牛象襟章”(《口述自传》)。10月15日,胡适前去听前总统老罗
斯福演讲,支持进步党候选人欧斯克?史特朗竞选纽约州州长。这次###上,老罗被刺客击
中一枪,但他面不改色,仍坚持演说。胡适为之感动不已,油然而生敬爱之情。“这次大会
也是我所参加过的毕生难忘的政治###之一。”四年后的1916年,美国又一个大选年,胡适
则选择支持民主党的威尔逊,为他“险胜”当选总统,而步行6条街去买一份《时报》。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美国,两个大学三个专业。英语演说家。杜威门生(3)
适晚年说,“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和我对美国政制的研究,以及我学生时代所目睹的两次美
国大选,对我后来对(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关心,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后的岁月里,除
驻美4年大使政治生涯外,胡适认为,“我甚少参预实际政治。但是在我成年以后的生活里,
我对政治始终采取了我自己所说的不感兴趣的兴趣。”这个“兴趣”的根子,应是植于胡适
留美求学年代的美国政党政治土壤。
第二件,对政治人文学范畴抱有浓厚的兴趣,使得他下决心弃农转文,以文立身。胡
适入康大择农科,是出于二哥要他学实业、自己爱文哲而无奈折衷的结果;而且美国大学农科免收学费,以便得全部官费(每月80美元),可以更多一些寄家。但一年半读下来,读得十分勉强,窘于苹果分类、洗马、套马、选种等一些美国学生驾轻就熟的农科基本技能(虽然必修课成绩在80分以上),深感这样学下去实在是浪费,甚至愚蠢。他自信对文史哲及政治、经济有天分、有基础,首先对它们有兴趣,同时,幼年时代已遍读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著作,以及宋明诸儒的论述。“我对这些学科的基本兴趣,也就是我个人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之二,是他对文学的兴趣,必修英语后,又选修德语、法语,对这三种语文,都有了相当的阅读能力。在读中国古典诗词的同时,浏览了诸如莎士比亚、司各特、狄更斯、歌德、海涅、大仲马、都德等欧洲文学大家的作品,还把都德的《割地》(即《最后一课》))、莫泊桑的《二渔夫》译成中文发表了。都德及其名篇《最后一课》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胡适,刊登在1912年的上海《大共和日报》上。此报为章太炎主编,后因拥护袁世凯,胡适遂停止投稿。后来胡在《口述自传》中提及,“对英、法、德三国文学的兴趣的成长,也就引起我对中国文学兴趣的复振。这也促成我从农科改文科的第三个基本原因。”
因此他毅然牺牲已经读了3个学期的农学生涯,决然在1912年春,转学康大文学院,以学哲学为主,兼学英国文学、政治、经济。为此,他还付出了一定经济代价:8个月内,80美元的官费津贴减少到35元;按规定,他应一次交纳4个学期学费,他是个穷学生,哪来钱交学费,家里还等着他寄钱去哩。经友人斡旋,减到上述这个程度。他不后悔这一选择,到四年级时,他为获得英国卜郎吟(通译勃朗宁)文学奖金而兴奋,不仅这项文学奖为一个中国学生所获,成了纽约各报的新闻,而且其奖金50美元,对此际胡适,“真是雪中送炭”!胡适没有辜负自己的理想,在他以后岁月里所发展出来的旺盛的博大的文化生命,就是发萌于这一年弃农学文的重大转换。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的是,胡适改学文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客观契机,就是中华民国成立了。不必自卑,无论怎样,20世纪初中国共和曙光使得美国各地社区和人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十分需要了解中国。胡适是位爱国者,宣传中国是他最自觉的义务。正巧,他的康大同学蔡君(工学院四年级生)擅长英语演说,在校内外小有名气,这时被邀请得忙不开交,于是他把胡适也推上了演讲坛。开始是越俎代庖的差使,后来变成很又能力的英语演说者了。在此前后,他已发表了题为《祖国》、《克己》、《辩论》等演说,并在1913年11月21日,对一名叫布兰德的美国人来绮色佳演说时,大肆诋毁中国(此人本是在中国干过海关业的殖民者),愤而起立,当场责问他“你为什么反对美国承认吾民国”!并三次追问,问得此人狼狈遁词赖帐。演说中国之当今,鲜知中国千年封建史,哪能讲得下去?这就要求胡适去对中国革命的背景、革命领袖人物的生平进行认真研究。胡适自己说,“这便是促使我改行的第二个因素”。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或胡适、或鲁迅,或郭沫若,在青年求学时代,几乎都有一个类似的转学、改行的过程,客观地审阅历史,他们应该都是与祖国命运走向平行的。
美国,两个大学三个专业。英语演说家。杜威门生(4)
第三件,肇始于此时此地的演讲,贯穿了胡适的一生,与他的道德文章并驾齐驱。讲的次数多了,“我发现公开讲演时常强迫我对一个讲题作有系统的和合乎逻辑的构想,然后再作有系统的又合乎逻辑和文化气味的陈述”(《口述自传》)。于是他需要进行更高深的更实用的哲学思维。他这时已不满康奈尔大学哲学系研究院所持的“新唯心主义”学派的内涵,反倒对他们批判矛头动辄所向的反对派杜威及其“实验主义”产生无限向往之情。诚如他在寄母家信中所说,“康奈尔大学哲学教师杜威先生,乃此邦哲学泰斗,故儿欲往游其门下”(1915年7月11日)。
这是1915年——胡适留美第五个年头的夏季,在三年前毅然决然转系后,又于人生旅程上所作的一次重要抉择,就是他由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哲学大师杜威,攻读博士。为此他在这年暑假里,以私弟子的态度,发愤攻读杜威的系列著作,并作了详细的英文摘要,确立了哲学观:“从此以后,实验主义成了我的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成了我自己的哲学基础。”他转学的理由,就在这封家书(1915年7月11日)里一一说白了,连细节都讲到了——
……儿近思离去绮色佳,来年改入哥伦比亚大学。此(大)学在纽约城中,学生九千人,为此邦最大之大学。儿所以欲迁居者盖由故焉。
一,儿居此已五年,此地乃是小城居民,仅万六千人,所见闻皆村市小景,今儿尚有一年之留,宜改适大城以观是邦大城市之生活状态。盖亦战国采风者所当有事也。
二,儿居此校已久,宜他去,庶可得新见闻。此间教师虽佳,然能得新教师,得其异同点,得失之处,皆不可少。德国学生半年易一校,今儿五年始迁一校,不为过也。
三,儿所拟博士论文之题,需用书籍甚多,此间地小,书籍不敷用。纽约为世界大城市,书籍便利无比,此实一大原因也。
四,儿居此已久,友朋甚多,往来交际颇费时日,今去大城,则茫茫人海之中可容儿藏身之地也。
五,儿在此所习学科,虽易校亦都有用,不致废时。
六,在一校得两学位,不如在两校各得一学位之更佳也。
七,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师杜威先生乃此邦哲学泰斗,故儿欲往游其门下也。
还有一条不是理由的理由:1915年康奈尔大学塞基哲学院(即研究生院哲学系)把授予胡适的 “塞基哲学奖学金”取消了,原因称,他在讲演上花时太多,荒废了学业。此举颇伤胡适的面子与感情。此际胡适,无论是在绮色佳城,或是中国留美学生群体中,已经小有名气了:入校不久,撰写康大创办人《康南尔君传》。不久做了康大学生组织“爱国会”主笔。1912年被选为“世界学生会”会长。1914年被选为“留美学生联合会”评议员、哲学###委员长。这年,他获得“塞基奖学金”,并同时荣幸参加康大前校长白博士的家宴,其他8人均为美国人、犹太人)。这年,他卸任“世界学生会”会长,作演讲,被当地晚报详细报道。这年,他参与发起了“中国科学社”。这年,他荣获“卜郎吟文学奖”,激起不小社会反响,社会各团体邀请他去作演讲。1915年,美国文化中心波士顿的 “卜郎吟文学会”也盛邀他去演讲。邀他去作演讲的有教会、社团、妇女团体,真是应接不暇……胡适实际上已走出天地狭窄、几乎人人都认识他的康奈尔大学城绮色佳天地,奔向“万人如海一身藏”的世界大都会纽约已成必然的了。
1915年9月21日,胡适抵达纽约,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研究部,师从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1859——1952);主修哲学,选读他的两门课:“伦理学之宗派”,“社会政治哲学”。同时副修夏德教授的“汉学”。
那时的哥伦比亚大学,一流学者如云,教授阵营强大,无论是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还是理工科技学科方面,都享有盛名;但是哲学,在全美享有最高声望。而在哲学系众多名教授中,胡适独自服膺杜威教授。杜威对于胡适的意义是终身的,诚如他晚年在《口述自传》中所说,“杜威教授当然更是对我有终身影响的学者之一”,“杜威对我其后一生的 文化生命既然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也难于作详细的叙述”。他又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选自序》中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怎样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杜威是怎样给他的学生授课的?看,胡适这样描写道——
美国,两个大学三个专业。英语演说家。杜威门生(5)
杜威不善辞令。许多学生都认为他的课讲得枯燥无味。他讲课极慢,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说下去。甚至一个动词、一个形容词、一个介词也要慢慢想出,再讲下去。在这里你可看出他讲课时选择用字的严肃态度。但是听讲几个星期之后,我们也就可以领略他那慢慢地所讲的课程了。他虽然不是个好演说家或讲师,我对他用字慎重选择以及对听众发表意见的方式印象极深。(《口述自传》)
胡适尤其向往在纽约河边大道——西116街南角的杜威家宅,由师母杜威夫人主持的“星期三下午家庭招待会”——
我们这批学生都有极大的兴趣与光荣能见到纽约文化圈内一些阴阳怪气的角色——那些长发男人和短发女人们……都认为是最难得的机会。(同上)
胡适对恩师杜威的感情具体体现,是在1919年邀请他访华讲学那件大事上。这年2、3
月间,杜威在日本帝国大学讲学。消息首先是陶知行获悉,告诉胡适,要他与蔡元培校长商量,邀请来华讲学。胡适取得蔡氏允诺后,就去信东京杜威。杜威欣然接受邀请,回信说:“这是很荣誉的事,又可借此遇着一些有趣的人物。我想我可以讲演几次。”紧接着,胡适联络蒋梦麟等杜威的中国学生,商请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教育会和尚志学会(北京)协办,筹集基金,承担杜威来华的全部费用。在杜威启程来华之前,胡适帮助唐钺编译出版了杜威在日讲稿《哲学之重建》。同时他在杜威抵华前后作文《实验主义》(载《新青年》1919年4月15日)、《杜威哲学的根本观念》(载《新教育》1919年5月)、《杜威的教育哲学》(载《新教育》1919年5月)、《杜威论思想》(载《新中国》1919年6月15日),以在舆论上造声势,迎接这位实验主义大师。1919年4月末,杜威夫妇乘轮船离日本,前往上海,开始了为期两年又两个月的中国之旅(1919年9月,新学年开始后,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聘为客座教授,讲哲学),胡适追随其左右,主持杜威讲座,亲自作翻译。晚年他在《口述自传》中有一段追忆这段经历简单的文字——
杜威于5月1日到底中国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三天。这个在北京开始发动的学生运动原为抗议巴黎和会中有关日本对德国在华旧租借地的决议。杜威于五、六、七三个月中在上海、北京一带目睹此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他在上海稍住数日便转往北京。在北京他连续作了五个系统的讲演。然后又前往各省——包括东北奉天省(北伐后改名辽宁)的沈阳,西北山西省的太原,华中的湖北、湖南,华南广东省的广州等地。我是他在北京、天津、济南、太原等地讲演的主任翻译。他在其他地方讲演,我(因为北大教课的关系)不能随往。但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哥大时代的老同学王徴(文伯)则担任其沈阳区的翻译。其他各地如南京、上海等处,则另由杜威其他学生分担了。
杜威于胡适的一生非同寻常,所以在这里有必要插叙下他竭尽地主之谊,以报涌泉师恩
的简略行程:
——1919年4月30日,杜威夫妇抵达上海,胡适、蒋梦麟、陶知行等到码头迎接,旋即送到沧州别墅住宿。
——5月2日,为恩师在上海演讲“开辟出一条道儿”,胡适应江苏省教育会之请,以介绍杜威哲学思想为题旨,作谈“生存进化”、谈“方法论”、谈“真理论”、谈“实在论”的系列演讲。
——5月3日、4日,杜威上海演讲。3日,胡适“穿着一件长衫上台”作翻译。4日,胡适出席听讲。5日清晨,住在蒋梦麟家的胡适被敲门声唤起,来采访的记者们告诉他5月4日北京的新闻,即“五四运动”。
——5月29日,胡适由北京南下上海,陪杜威夫妇到北京。杜威旋即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6月8日至12日,杜威在手帕胡同###会堂作《美国之民治的发展》演讲。胡适作翻译。
美国,两个大学三个专业。英语演说家。杜威门生(6)
——6月17日至21日,杜威在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院作《现代教育的趋势》。胡适作翻译。
——7月19日,胡适在北京大学哲学研究室,介绍贵州教育实业参观团与杜威见面,长谈,作翻译。
——9月20日起,每周六下午,杜威在北###科大礼堂作《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演讲,共16次,均是胡适作翻译。
——9月21起,每周日上午,杜威在手帕胡同###会堂作《教育哲学》演讲,共16次,均胡适作翻译。
杜威在北京的系列学术演讲为胡适翻译整理成《杜威五大演讲》,由北京《晨报》1920年出版。
——10月6日至14日,胡适陪杜威去太原考察山西教育,为阎锡山接见。9至14日,杜威在国立山西大学作《品格之养成为教育之无上目的》演讲,共6次。胡适作翻译。胡适也作了2次演讲,其中一次题目为《娘子关外的新潮流》。这件事,胡适到晚年还牢牢记着,一次应邀赴张庆恩(山西人)家宴,对张、毛子水和胡颂平(秘书)等人说——
说山西有娘子关,外面的不能进来,里面的不能出去,现在我已进来了……这次演讲之后,山西大学的文法科学生很多都转学到北大去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