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钠硕似⒕⒀⒔蛞旱任镏实纳伞⒆獭

  在人体中,其实水谷同样可以化气,当然一部分作为糟粕排出体外。《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大意是说,上焦从五谷中生发出可以熏肤、充身、泽毛的物质“气”,就像雾露灌溉自然物质那样。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水可化气。”清·唐容川《血证论》:“气生于水。”

  从“聚则成形,散则成风(气)”中,我们这里再着重谈论一下精与气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归精,精归化。”是说,气可以凝聚成精,精也可以化生成气去温煦、奉化全身。肾精所化之气叫做肾气(肾阳)。肾精不足,则肾气(肾阳)不足,那么温煦、奉化全身的机能就会下降,身心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大意是说,阳气中精华的部分营养“神”,柔和的部分营养筋骨。所以,大量耗损阴精就会伤害肾阳,影响到人的精神和筋骨,使人感觉到精神萎靡不振、腰酸体乏。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通“技”)巧出焉。”大意是说,肾主管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技巧。所以,大量耗损阴精就会影响人在适应劳动强度方面的能力,运用劳动技巧的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会下降。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诸髓者,皆属于脑。”《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所以,频繁耗精,会影响到骨髓和大脑,会使人思维、记忆力下降,大脑“空虚”混沌,腰背筋骨酸痛无力。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保精和养肾(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6·保精》和《中医文化随笔14·养肾》)。

  2006年11月18日于北京 。 想看书来

49·血分
中医文化随笔49·血分

  据《中国医学大辞典》,所谓血分,就是指血的范围。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也是说明了上述道理(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大意是说,中焦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注于肺,依赖肺的呼吸,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化而为血。

  《侣山堂类辨》:“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大意是说,血液的生成不仅仅靠肺脏,其实水谷精微,上注于肺,复注于心脉化赤,也变成新鲜血液。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肝藏血。”肝脏不仅是一个贮血器官,也是一个造血器官,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精充则血足。《张氏医通》:“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由上可见,血液的生成有赖于五脏共同的作用。所以保持五脏的平和稳定和健康,是血液生化的基础和保障。关于如何保养五脏,请参见《中医文化随笔》养五脏和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血气上逆,令人善忘。”《黄帝内经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可见,发怒容易使气血上逆,使人记忆力减退,所以要注意节怒。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所以,血液和畅会使经络畅通,营气运行正常,筋骨强健,关节灵活。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健康,“悔怒不起”,五脏就会健康而不受邪,那么气血也自然和畅。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大意是说,疏通人的血气,使其调达,就会使身体气血平和。

  《血证论·阴阳水火血》:“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血证论·吐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所以疏通血气中疏通气很重要。而疏通气,除了用药物等治疗方法外,通过情志的调节、“不妄作劳”、合于四时也很重要。

  2006年11月19日于北京。 最好的txt下载网

50·津液
中医文化随笔50·津液

  关于津液,《中国医学大辞典》:“津液乃人体之流质,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肾为精,在口为涎,在目为泪。”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可见,津与液的区别是,可流行的是津,留而不行的为液。

  中医认为,津血同源。《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就是津血同源之说。大意是说,营卫属于精气,血是神气,血之与气是异名同类。所以,失血者(如大出血)无汗,失汗者无血(如虚脱导致低血压、休克)。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也说明了津血同源。

  津液和气的关系是:津液的运行变化有赖于气化。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气化则能出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从上面可以看出,津液与肾脏有关。《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不仅如此,津液也与其他脏器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大意是说,脾主为胃行其精气和津液,才使五脏、四肢得到精气。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大意是说,五脏受水谷之津,在外化为汗、泪、涎、涕、唾五液。心主血,汗为血所化生,故“汗为心液”。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为唾,故“唾为肾液”。肝、脾、肺,分别开窍于目、口、鼻,泪出于目,涎出于口,涕出于鼻,所以“泪为肝液”,“涎为脾液”,“涕为肺液”。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输”指六经气血。这段话指的是外中于寒,内伤于忧怒,就会因气上逆,导致津液渗透不利而为积病。

  由上可知,津液与五脏、气机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为了保障津液的生成和运化正常,就要使得五脏的功能正常和气机的运行正常,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调节情志,很好地养生,特别是保养好五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2·情志》、《中医文化随笔05·养生》和《中医文化随笔》中养五脏的内容)。

  2006年11月20日于北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1·饮食
中医文化随笔01·饮食

  
  关于饮食,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有过相应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所提倡的观点。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倍,通“背”,违背。这段话大意是说,作为人体内的阴气,保持安静就可以帮助营养人的精神,守藏在体内,躁动就会减损。如果不恰当地饮食,例如暴饮暴食,就会造成人体内的阴气躁动,从而损伤人的肠胃。那么,什么是阴气呢?人体内的“气”大体相当于人体内的能量,又称“元气”。性质主动、防御外界邪气的为阳气;性质主静、功能侧重于营养人的身心的为阴气。所以,我们注意不要暴饮暴食,而应该合理饮食。

  那么如何合理饮食呢?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律,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德,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可见所谓合理饮食,就应该“谨和五味”,而不是对饮食的味道有所贪著。因为中医认为,我们人体内阴气的来源主要依靠食物的五味,来给养人的脏腑器官。但是,如果味道过于偏颇,反倒伤害人的阴气,从而伤害人的脏腑。酸入肝,少吃补肝,但过于吃酸的食物,肝气就会受到抑制,从而消损脾气(中医认为肝克脾);咸入肾,肾主骨和纳气,少吃可以补肾,但味道过于咸,反倒对骨骼的健康发育有害,也减损人的纳气功能,容易出现气喘,从而也影响到人的肌肉的发育,心气的功能也受到制约(中医认为肾克心);甘入脾,少吃可以补脾,但偏于贪著甜食,反倒伤害脾脏的正常功能,从而伤害肾脏,使得肾纳气功能减退而不均衡,表现为心气喘满,面色发黑。如果味道过于苦,那么就难以醒脾,脾脏不能很好地健运饮食,使得胃气有所积聚。辛入肺,少量辛可以促进肺的机能,但过于偏重辛的食物,就会使得人的筋脉由于辛散太过而表现为松软无力,使人感到精神乏力。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进食五味而不要有所偏颇(地域性饮食除外)。这样才能骨正筋软,气血正常流通,腠理严密,才能使骨气上等发育,合于养生之道和大自然的规律,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句也是说,饮食五味要合理而不可过,否则会伤害人的正气。

  所以,中医进而提倡饮食要清淡为宜。所谓清淡,首先是指五味不要过于偏执,明·王三才《医便》:“偏之为害如此,故上士澹泊,其次中和,此饮食之大节也。”

  另外也不要过于贪著饮食而食用得过饱。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饮食有节的观点与佛学也相通。佛家讲“不贪”,不贪饮食也必是其中的一项。这样才是“谨道如法”,从而“长有天命”。

  2006年10月8日于北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2·情志
中医文化随笔02·情志

  
  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与心神有一定的关系,而影响心神的是人的情志。《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心者,五藏(脏)六府(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脏)六府(腑)皆摇……”大意是说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者,悲哀愁忧等情志活动影响到人的心神,人的心神不稳,就会影响到脏腑或身体的机能。

  那么,是如何影响的呢?《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怒伤肝,经常嗔怒的人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如肿瘤)和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等疾病;喜伤心,过度兴奋和追求刺激可能会导致心神狂躁(如癫狂)和心气不足(如早搏一类的心脏病)等疾病;思伤脾,过度忧思则容易导致脾脏的运化不力(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疾病;恐伤肾,过度恐惧则导致肾气消损(如遗尿)等疾病。所以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心神要稳。其方法除了佛学上说的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禅定外,中医中还有相应稳定情绪的方法。

  这些方法是:

  悲胜怒。当一个人有了很大的怒气时,可以用“悲”来作意克服。例如可以想一下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可能就会制怒;也可以用慈悲、同情心来作意克服,慈悲、仁慈、同情心(怜悯心)是佛家常用对治嗔怒的方法。

  恐胜喜。当一个人只图一时的快乐而过于追求刺激的时候,应该想到后果,想到快乐的不永恒,这样追求刺激的心就会放淡。当一个人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时候,不妨想到自己的功劳应该归属于他人,自己还应该前进,或者用这些成绩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骄傲自满,要意识到骄傲的人未来一定要落后和失败的。这在佛家则称为回向。

  怒胜思。对于患得患失、思虑过多的人,应该克服小家子气,学会金刚处事,雷厉风行,不要婆婆妈妈,孬里孬气。没有必要担心的和明明知道自己不必担心的就要放下心来。要主动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虚下心来随缘行事,赶快学习,没有必要胡思乱想的不要想。不要认为没完没了地胡乱思考是好习惯。其实它是自心难以自制的不良习气。

  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的时候,要注意开朗、开阔胸襟。要学会良性心理暗示(即良性作意)。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就会恶性循环。

  思胜恐。当一个人过分恐惧的时候,要注意定住心神。要理智。同时要学会分析情况。如果问题能解决,就赶快落实执行,去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暂时放下,恐惧并没有用。而且要坚信只要自己真正努力,合乎道德法制规则,那么以后一定会结出好果子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大意是说,我们的胸襟合于宇宙虚空,处事乐观、豁达、中道,人体内的真气(正气、元气)就会调顺;精神内守,情志平和而不偏颇,身心就会很健康而不容易得病。

  2006年10月10日于北京

03·治疗
中医文化随笔03·治疗

  
  关于治病,内经中有这样的说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