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解决的。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淡泊名利,去除欲望,中道行事,顺于四时,就有利于防治疾病。
2006年11月12日于北京 txt小说上传分享
40·病机
中医文化随笔40·病机
所谓病机,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mào)瘈(chì),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噤)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jìng)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fú)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lì),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这段话所讲的是关于疾病的机理。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抽搐、眩晕的内风证属于肝病。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寒症,筋脉收引挛缩、屈而难伸症状都属于肾病。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胸中满闷咳喘都属于肺病。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各种水湿停蓄浮肿胀满的病证都属于肾病。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疮疡疼痛瘙痒,都属于心病。
6、诸热瞀瘈,皆属于火:高热神昏抽搐,都属于火病。
7、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热病出现口噤、鼓动、颤栗、神志失常等症状,属于火病。口噤,牙关紧闭。
8、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各种气逆上冲的病证,都属于火病。
9、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躁狂不安都属于火病。
10、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各种足背浮肿的病证,酸楚不适而惊叫,都属于火病。
1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各种胀满腹大的病证,都属于热病。
1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叩打腹部,有像敲鼓一样胀而有声,都属于热病。
1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戾,身体俯伏屈曲。身体辗转、反折和保护性的弯曲反折等,以及大小便妇女的白带等水液混浊,都属于热病。
1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呕吐、泛酸,突然剧烈的泄泻和里急后重,都属于热病。里急后重即腹内迫急而肛门处重坠的痢疾症状。
15、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水液淡薄寒冷为寒病。
16、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筋脉拘急、颈项强直等属于湿病。
17、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急骤的强直性痉挛属风病。
1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痿证、喘证及呕证,都属于上焦病。痿,周身、四肢痿弱无力,不能举动的总称。
19、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四肢厥冷或晕厥,二便不通与失禁,都属于下焦病。
了解了这些病机内容,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防治。特别是对于相应的疾病,除了药物等治疗方法外,还可以配合相应的养生、养脏的内容帮助康复。
2006年11月12日于北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1·腧穴
中医文化随笔51·腧穴
腧(shù)穴,又称穴会,俗称穴位,是人体各组织间的交会衔接处,凡经络、肌肉、骨骼、脏腑的衔接部位,必有穴隙所指,所以称为穴位。
之所以称为穴会,因为穴位是经络的相会之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所谓腧穴,腧为流通处,穴为孔隙,精气从孔隙流通之处为腧穴(穴位)。
其中脏腑与背脊处精气相连的穴位称为俞穴,在胸腹部精气相连的为募穴。俞,转输之意;募,募结、结聚之意。《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募在胸腹部,俞在背脊部,如果将人的躯干看作一个整体的话,胸腹部为阴,背脊部为阳,所以说“募皆在阴”,“俞皆在阳”。
由于俞募与人的脏腑精气相连,是人的脏腑精气的外在灌注处,所以调节俞募可以帮助治疗脏腑的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dān,热)。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大意是说,有一种病叫做胆瘅,热病,病人表现为口苦,谋虑不决,是胆虚,气上溢的原因。不仅肝取决于胆,十二脏腑皆取决于胆,所以治疗此病除了取合穴阳陵泉外,还可以加上胆的募俞穴。胆的募穴“日月”穴,胆的俞穴为后背“胆俞”穴。例如对于胆小的人,除作意自己要增强魄力外,还可以按摩“日月”、“胆俞”、阳陵泉穴以增强胆气。
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的经脉上,心包的募穴膻中、心的募穴巨阙、胃的募穴中脘、三焦的募穴石门、小肠的募穴关元、膀胱的募穴中极均归任脉,肺的募穴中府归肺经,肝的募穴期门归肝经,胆的募穴日月归胆经,脾的募穴章门归肝经,肾的募穴京门归胆经,大肠的募穴天枢归胃经。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注:“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这两段话是说,治脏可用其俞穴,治腑者可用其合穴,浮肿的可取其经穴(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
所谓合穴就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腑气不足可以采用合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合入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
除了募、俞、合穴外,还有五俞穴和六俞穴。《黄帝内径灵枢·本输篇》在论“十二经脉”的开端时,提出了五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和六腑的井、荥、俞、原、经、合六俞穴。它们都处于肘膝以下,是阴阳经气交换的重要场所,共七十二穴,合称“腑俞七十二穴”。这些穴位是重要穴位,在防治疾病上有很好的疗效,我们应该了解。
2006年11月20日于北京
52·六淫
中医文化随笔52·六淫
要想清楚什么是六淫,就要清楚一个概念,即六气。就自然界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而言,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凡太过即是“六淫”,为致病之因。淫,过度的意思。
关于风,有以下特点:
1、风为百病之始,寒、暑、湿、燥、火病皆因风而得。《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风者,百病之始也。”
2、风为阳邪,容易袭击人体属阳的部位,例如头部、后背、皮肤、四肢关节、腰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大意是说,伤于风的人往往上部容易受风邪。《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恶风者,阳气受也。”中恶风的人往往人的阳气受到损害。《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气侵害人的皮肤,藏在皮肤之间时,向内不得通,向外不得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大意是说,风容易侵袭人的大腿和上臂的关节(共八个,所以称为八节)。
3、风性善行而经常发生变化。《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
关于寒,有以下特点:
1、寒邪属于阴,易伤阳气,通于春天。《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寒者,阴气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大意是说,寒气侵入人体就会凝结阻滞不行。侵于脉的内外,引起阳气受损,气血失于温运而阻滞不通,不通则痛。
3、寒主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因阳气被遏制,所以使腠理、经络、筋脉收引而挛(luán,抽搐)缩。《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寒乃至……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shuí,尾椎骨)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大意是说,大寒侵犯人体容易导致心脏的疾病、腰尾椎痛和大关节的屈伸不利。
关于暑,有以下特点:
1、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属阳邪,通于夏天。
2、暑性升散,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多则耗气伤津,心闷烦乱,甚则中暑而昏倒。《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3、暑多挟湿。
关于湿,有以下特点:
1、湿为阴邪,袭击人的阴位,通于长夏。《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2、湿性重浊粘腻。《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是说头部有湿则重浊粘腻如布裹。
关于燥,有以下特点:
性质干燥,容易伤人津液,通于秋天。金元·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hé,干枯),干劲皴(cūn,皲,干裂)揭,皆属于燥。”
关于火,有以下特点:
火为热之甚,指外感温热之邪,但一般不称火而称热。侵犯人体易导致痈肿疮疡,因为火热之邪侵入血分,可聚结于局部,热腐血肉而发为痈肿疮疡。《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我们要不断培养正气,适合于寒暑等外界六气,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2006年11月21日于北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3·内六淫
中医文化随笔53·内六淫
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六淫都是指的外六淫,例如上篇。实际上,人体内还有内六淫。所谓内六淫,即:
1、内风。
中医把“风”分为外风、内风两种。“内风”与肝有关。肝为风木之脏,肝木失和,内风旋动。因此,内风的形成主要责之于肝的功能失调。《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掉:震颤,如肝血虚则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虚性动风的震颤和蠕动,血虚肤燥或血热夹湿发于皮肤,导致皮肤瘙痒症;又如肝热内盛,灼伤经筋,筋脉拘挛而风证遂起。眩:如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越而化风,感到头目眩晕。
2、内寒。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人体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所致水液运化障碍等症候,症见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所排体液多以“澄澈清冷”或大便稀薄为特点。
中医认为,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为人体阳气的根本,所以内寒与肾有关。
3、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4、内湿。
素体阳气不足(肾阳虚),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阳不振或脾气受损而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代谢发生障碍,而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为饮,或积而成水。因此,内湿的形成与脾脏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内燥。
津伤化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久病、久热、高热,或湿邪化燥,导致体内津液亏少,不能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表现为干燥不润的现象。例如形体消瘦,肌肤干燥,起皮落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大便燥结不通,小便短赤不利,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等都属于干燥不润的症状。金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皲)揭,皆属于燥。”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输布主要在于肺与胃,所以内燥往往与肺脏关系比较大。
6、内火。
又称“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邪郁和五志过及,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外感六淫入里郁滞,并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湿、瘀血等)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五志(情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如临床常见的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郁则化火,发为“肝火”病症。
所以,为了避免内六淫的产生,我们应该努力陶冶性情,稳定情绪,保养好身体和五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中有关情志、养生和养五脏的内容)。
2006年11月21日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54·水液
中医文化随笔54·水液
中医的水液包括津液和水湿痰饮。其中,津液和湿我们已经谈过了。这里我们讲一下水和痰饮。
水指水肿。痰的概念亦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含义。狭义之痰,是指肺及呼吸道中咳出的分泌液,或呕出的粘液体,常被称为“有形之痰”。广义之痰,除狭义之痰外,尚包括各种原因使体内津液代谢障碍,停留积聚,蕴结而成的痰。这种痰随气运行,无处不到,从而形成种种痰病痰证。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痰和饮,合称为痰饮,都是津液变化而成,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表现的病证,但两者的形态不同。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景岳全书·卷三十一》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证则泛指各种水饮所引起的病证。由于饮与痰、水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在病变中有密切联系,故饮证亦常称为“痰饮”或“水饮”。根据饮邪停积部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类病证。但其总的发病机理均为阳虚阴盛,运化失常,水液停积所致。
痰饮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痰饮,即《金匮要略》的四饮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脾胃运化失职;肺气不能通调水道;会致使水邪留滞肠间;而见腹中胀满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