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绝版王陵-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园立于梁山之上,而尘封的木门也再也没有向世人开启过。
地宫探秘
乾陵地宫的大门一封就是1 300余年,大门之内锁住了大唐盛世的繁华和不为人知的多少秘密……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时至今日,人们对乾陵地宫仍然是不甚了解。毫无疑问,在进行科学发掘之前,要完全揭开乾陵地宫的神秘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可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披露的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记载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条沟通地宫的“羡道”,又叫“诞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隧道。这条隧道是由堑壕与石洞两部分构成的。两段交接处便是地宫宫门的所在。1959年至 1960年,考古工作者曾两次对乾陵隧道进行了勘查与试掘,特别是1960年3月对隧道进行了大面积揭露。揭露的情况表明,乾陵的这条隧道露天部分全长 米,宽米;位于梁山主峰南面中腰部脊梁偏东处。呈斜坡形状。内部结构是用一至二吨重的长方形石条叠彻,共叠砌了39层。表层约用410块石条,石条与石条上下、左右之间均以铁细腰挂板、铁棍拴拉,然后再在其缝隙之间浇灌铁浆,从而使石条之间不能移动,成为一体。
通过隧道,进入宫门。根据文献记载,唐太宗昭陵的石门达五重之多。乾陵地官石门有多少,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地宫的石门一定是坚固可靠的。进入宫门便可以到达墓室。墓室是地宫的主体根“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推测,乾陵地宫墓室至少是前、中、后三室。从唐人的宇宙观和已发掘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陪葬墓分析,墓室的结构当是上园下方,顶部为穹隆式,底部是四方形。至于墓室的大小,目前尚无具体材料可资说明。可以想象要比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室大得多。
地宫里有些什么东西,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从《唐六典?大唐元陵仪注》文献中,我们可获得一点信息。首先,地宫的中室或中部有“棺床”,“棺床”上放着皇帝的“神宫”,即棺椁。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宝之类。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硅、璋、壁、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口含贝玉,仰卧于褥上,面对棺盖。棺盖内侧镶有黄帛,帛上画着日月星辰及龙鱼等物。其次,后室或后部设有石床,石床周围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玩好之物。第三,前室或前部则设有“宝帐”,帐内设有神座。神座之西,放着玉制的“宝缓”“谥册”和“哀册”。神座之东放置一些“玉币”。除此之外,地宫里还置有“白佩”“素幡”和“明器”等。从武则大所撰写的 《述圣纪碑》碑文中考证,地宫里还有不少珍贵书籍和名人字画。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txt小说上传分享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一对夫妻的归息之所(3)
更有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乾陵地宫里的宝贝最少有五百吨!据史料记载,埋葬唐高宗的时候,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她的儿子又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银珠宝随她带进了乾陵。另外,史书上还有明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特意留下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全部陪葬。由此推断,在乾陵地宫出土五百吨的文物并不是没有可能。
无言胜万语的无字碑
在乾陵墓前立有两块高大雄浑的石碑,西面是“述圣记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8 000余字的碑文虽然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其实也是武则天在借机抬高自己。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那么,这块“无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块功德碑上竟然空无一字。
汉武帝也曾经在泰山顶上为自己立过一块无字碑,据说是因为汉武帝即位30年来,文治武功,功德无量,区区碑文岂能书尽其丰功伟绩,于是便不刻一字,昭示天下。那么武则天的这块无字碑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 000多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在武则天看来,自己虽是女人, 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绝对优于高宗,而且她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应该算是她的一大政绩。可惜的是,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她是抢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贼,对于她的功劳视而不见。因而,武则天要把自己的功劳让后人去评述、去记载,于是就有了无字碑。
二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辱骂,还是不写为好。也有人认为,武则天建立大周朝之后,内心感觉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李氏。但由于自己称帝的这段经历,使她对自己死后的境遇没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责骂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借以自赎。
三说武则天想让后人去评说她的一生。这种说法与前一种说法恰恰相反。武则天对自己一生还是颇感自豪的。作为一个女流之辈,能在*中脱颖而出,并到达权力的巅峰。她要后人客观地评价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儿子李显肯定不会对自己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鉴于此,武则天要将无字碑交与后人,就是要让后人对自己一生的功过是非作出评价。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已经刻上了文字,但又被唐玄宗令人磨去,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武周政权给李唐政权带来的耻辱。
当年武则天病逝后,中宗复位,国号也以唐代周,但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她的侄子武三思权力如日中天,炙手可热,把持朝政,中宗又没有政治抱负,懦弱无能,在他的力主下,为他的姑姑、当朝皇帝的母亲铭文歌功颂德也不是没有可能。既然铭刻了文字,到后来为什么又消失了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后来的当政者将这些文字又磨掉了。这从唐朝开元二年三月时,玄宗皇帝李隆基掌权,下诏毁天枢一事不难看出。唐玄宗对武氏集团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而为了彻底消除武氏家族给李家带来的奇耻大辱,彻底清除武周政权带来的痕迹,他下令将武则天陵墓旁的石碑上已刻好的字迹重新磨去,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一对夫妻的归息之所(4)
总之,武则天的“无字碑”给世人出了一道难题,至今人们还是猜不透这位女皇的真正用心。
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无字碑”实际上已经成为有字碑。因为自北宋以降,不少达官显要或拜谒乾陵或游历此地,都曾在“无字碑”上题刻。迨及明代,题词者凡39人,遗留题刻42段。尤以碑阳正中所的金朝天会二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最为珍贵。它以契丹文和汉字两种文字书写,于研究历史和少民族文字都有重要意义。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文字中还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能识别。这种早已废绝的少数民族文字,被日本学者山路广明视为“20世纪之谜”。而这些题刻并没有改变“无字碑”初始那神秘与特立独行的文化意味,反而又为它增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风雨无恙的乾陵秘葬
在我国历史上,大多帝王墓葬都曾惨遭盗劫,而乾陵是少见的一座保存完好,未遭染指的帝王墓葬。到底是乾陵固若金汤还是藏有机关暗道呢?乾陵又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雨飘摇而屹立不倒的呢?
在我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 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第一次大规模的盗掘发生在唐末。当时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至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第二次发生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据史书记载“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第三次是发生在民国初年,当时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料,谁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或许正如郭沫若先生的这首《咏乾陵》中所写的一样,只有在地宫大门重启之日,我们才能解开心中的诸多谜团……
宋太祖永昌陵: 迁都洛阳的踏脚石(1)
他,是一名不世豪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地登上了帝位,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他,是一个永不消逝的英雄,刚柔并济释兵权,怀柔安抚治天下——他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创立了赫赫战功,他的陵园数百年来却是默默无闻。直到2003年;河南发布了“宋陵石像地下拾音防盗系统启用地面异动系统自动报警”的新闻:无论多远,只要线路能够接通,守护者就能听到宋陵里的脚步声,甚至说话声。目前,这套警报系统已经覆盖了陵区的石刻雕像,从而使这些散布在田野里的珍贵文物免遭偷盗厄运。也正是这条新闻,带着我们叩开了历史的大门……
一支响箭决定的陵墓
从河南巩义市出发,沿郑洛公路西南行40里,再徒步南行约七、八里,就到了一个名叫“龙洼”的地方。这里,四周台地层层,远处是簇簇青山,中间是一片平川。就在这平川上,有一座古代陵墓高高隆起,它就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中提及的“唐宗宋祖稍逊*”的“宋祖”——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墓地——“永昌陵”。
永昌陵统领着北宋皇帝的陵寝群——宋陵。整个宋陵区的规模不小,散落在巩义市区和下辖的芝田、西村、回郭三镇。北宋有七帝葬于此(除徵、钦二帝被虏,死于北国之外),分别为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光义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煦永泰陵,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统称“七帝八陵”,还有后妃、功臣如包拯、寇准墓,据考证有300多座,是一个巨大的陵墓群。
北宋定都开封,为何要将陵寝建于远离国都的巩义呢?这还要从开国之君赵匡胤说起。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五代时的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驻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在军营——洛阳夹马营。他在洛阳度过了童年,当了皇帝后,常到各地巡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春,他又到西就(洛阳)视察,顺便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忆起儿时嬉戏情景,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他指着一处地方对随从人员说:“我幼时有一心爱玩具小石马,后来把它埋藏在这里,不知现在还能不能找到?”说罢命人去挖,果然找到了小石马。赵匡胤拿起来爱不释手,就带在了身边。当他返回东京的途中,行至巩县时,又亲往父母茔地——永安陵进行祭奠(赵弘殷死后,原葬于开封东南隅,赵匡胤即帝位后,于公元963年迁葬于巩县西南40里的訾乡邓封村)。祭毕,他又登上陵园神墙的西南角楼向四处遥望,当看到远处的不老青山、近处的悠悠流水时,顿时引发了今昔之思,不禁一阵唏嘘感慨。于是,赵匡胤抽出一支响箭,搭上弓向着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飞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赵匡胤长叹一声,对随从大臣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终须有归宿之地。你们记住,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又亲自拟了名称——永昌。
就在这年的十月二十日,赵匡胤独坐宫中太清湖畔,细观夜色,只见星光璀灿,和风微至,宁静清幽。可是不久,天色大变,他赶忙回到宫中,传旨召弟弟开封尹(京城长官)赵光义入寝宫相见。光义来到后,命令后妃、宫女、宦者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两人酌酒低语,谁也听不到在说什么。只从窗外透过窗纸“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胜状”,又见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声说:“好做!好做!”随后就倒卧床上,“鼻息如雷霆”。光义当晚陪宿屋内。天将黎明时,万籁俱寂,忽听有人报说:“皇帝晏驾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宋太祖永昌陵: 迁都洛阳的踏脚石(2)
史学家们认为,宋太祖之死是因其弟赵光义做了某种手脚,但事隔千年,今天已难以澄清真相。而“烛影斧声”也成了历史上的一桩悬案。
赵匡胤死后,灵柩停放于万岁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致祭。第二年四月,灵柩运往皇陵——今巩义市芝田乡安葬。护送灵车的官员、卫士、仪仗队伍及皇宫妃嫔人等共3 000多人,二十五日到达了这片太祖早已选好的陵地。
赵匡胤选择远离开封的巩义并非只是巧合,而是有其深层次的政治意图,即为了迁都洛阳做好准备。
赵匡胤生于洛阳,深知洛阳和开封作为首都的优劣:北宋都城开封四周都是平地,无险防守,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象。如此朝廷就必须派出大量的军队用于防守国都,将造成军队数额的急剧膨胀;而洛阳固若金汤,大可依据山河的形胜而去冗兵,以安天下。
然而,当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时,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是时,社会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以南,大量的粮食要靠运河(当时的汴河)从南方运过来,而汴河到开封以后再北上就不好走了,大臣们考虑到汴河经济命脉的地位,大多不愿意迁都洛阳。
群臣的谏阻没有动摇赵匡胤迁都的决心,太祖依旧坚持,这时他的弟弟赵光义站出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