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谐、善良。这才是“以直报怨”的真正意义。
人于我有德,(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我们当然要以德报德,俗话说:“受人一滴,报以涌泉。”又说:“施恩慎勿念,受惠慎莫忘。”以德报德,社会日趋祥和:以直报怨,人人以此自警,不敢犯错,这都是非常适当的;以德报怨,容易流于姑息;以怨报怨,容易流于浇薄,都不是很好的方式;至于以怨报德,那就是禽兽不如了。
(三)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第一四·一一)
章旨
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
析论
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诚属不易;而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而不骄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说是容易的。再就一般人而言,处贫难,处富易,是人之常情;贫而怨,富而骄,更是世人常态。其实玩味孔子本章所言,无论是“贫而无怨”,或者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的分别罢了。唯有修养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面对贫困,依旧坚守正道。像颜渊,虽贫而“不改其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所怨尤的缘故。
论语卷·论修养(7)
(四)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里仁》第四·一二)
章旨
孔子戒人勿唯利是图。
注释
①放依据。一说音fàng;放纵。
②多怨多取怨于人。
析论
利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问题是取利之前,是否应注意到“义”,如果不管义利之辨,一心只想到利,利就是那么一份,每个人都想要,势必你争我夺,这样当然会招致许多的怨恨。
再说天地间没有两利的事情,一边有利,一边必定不利,甚至受害。我得利,别人受害;受害的人当然心生怨恨,这也是必然的事。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求利,一切都以利为目标,如果一切行为都以利为目标,那就叫做“唯利是图”,唯利是图的人,也必定是负义的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也必定是大家所怨恨的人。
今天社会上有许多唯利是图的人,为达到私利,不择手段,抢夺诈骗,贪污受贿,凡此都必定招致民怨,危害国家,看到孔子这句话,应该有所戒惕才对。
问题与讨论
1。 请讨论“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异同。
2。 请比较“贫而无怨”与“贫而乐道”的境界。
三、论君子
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探讨智德兼全的知识分子——君子,在学识、修养、行为准则、处世态度各方面应有如何的修养与表现。前三章系就弟子所问,论及君子注重言行一致、修身、内省之修养。第四至六章,乃孔子主动谈及君子需具有通达众务、不偏囿、不固执、自重自勉、文质兼备等各方面之学识修养。第七至十二章则在讲述君子之行为准则及操守。第十三章是谈论君子的仪态形象。
(一)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①。”(《为政》第二·一三)
章旨
孔子示子贡,君子注重力行,不尚空言。
注释
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析论
“言行一致”,是孔子教育重心之一。本章是孔子告诫子贡能先做后说的人,才是一个君子。
现代是强调自我推销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吹嘘自己,甚至把话说过头;其实脚踏实地做事,先做再说,(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或者说了,就务必要做到,这样才会受人敬重,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期望自己说话慎重而做事勤快。)(《里仁》篇)又说:“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君子以光说不练为可耻。)(《宪问》篇)这都说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要谨言慎行,要说到做到,这种主张,对于现代人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二)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②。”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③。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④!”(《宪问》第一四·四二)
章旨
孔子为子路言君子之道在修己以敬,而后修己以安人,最后做到修己以安百姓。
注释
①修己以敬用诚敬之心和态度修养自己。以,用。
②安人谓使亲族朋友皆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③安百姓谓使所有百姓皆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④其犹病诸恐怕还做不到。其,语气助词,大约、恐怕之意。犹,尚、还之意。病诸,病之乎,等于“以之为病啊”。病,忧虑,动词。
析论
本章是子路请教君子之道,孔子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项,来说明修身的重要和三种不同层次的君子之道,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修为时有先后的次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论语卷·论修养(8)
“修己以敬”是以“诚敬”的心和态度来修养自己,自己的品德修养好了,进一步要能帮助别人,就是要“修己以安人”。至于“修己以安百姓”,范围和对象就更广了。要使每一个人都安居乐业,就连尧、舜都很难完全做到。
孔子曾说他的道是“一以贯之”,曾子说孔子之道是“忠恕”二字,“忠”是尽己,“恕”是推己,“修己以敬”是“忠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恕道”。这三个层次的重要性没有差别,但是它们有先后本末的差异。换句话说,要由“修己以敬”入手,进而竭尽所能,一贯地向“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方向开展下去。如果不能“修己以敬”,就想“安人”、“安百姓”,那是舍本逐末,不会有效果的。
(三)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颜渊》第一二·四)
章旨
孔子示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
注释
①内省不疚自我反省,毫无愧怍。疚,音jiù,惭愧。
析论
司马牛是宋国桓魋之弟,桓魋作乱,司马牛忧虑会招致灾祸,惧怕宗族灭绝。因此,在他问怎么样才算是君子的时候,孔子借机用“不忧不惧”来作回答,并为他解说道理,说明君子由于能够自我反省,察觉自己毫无愧疚,内心充实无亏,自然无所忧惧。孔子一方面勉励司马牛要好好修为,做为一个君子;一方面也安慰他不要为兄长的事忧烦,不要为外来的横逆,常怀忧惧,消除他内心的不安。
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坦荡荡”就是内心“不忧不惧”,无愧无怍,充实而祥和。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又说:“充实之谓美。”(道德完备内在于己就是美。)这正是不忧不惧的写照。
一个人在世上所忧的是德行学问是否修好了,要诚恳自励,不做对不起人的事,内心自然舒坦充实,不会有不安的愧怍感觉,如此又有什么可以使我们忧愁,值得我们惧怕的呢?
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这就是“内省不疚”、“问心无愧”的结果,不怕鬼敲门正是“不忧不惧”的表现。
(四)
子曰:“君子不器①。”(《为政》第二·一二)
章旨
孔子言君子要有全方位的才德。
注释
①不器不像器物,只限于某种固定用途。
析论
孔子治学,首在修德,而进德修业以通贯为先,不以一技一艺为贵。《里仁》篇中,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这一贯之道是“忠恕”,忠恕是修德之事,因此,“君子不器”正是孔子修德的目标。孔子曾自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为,不至于逾越规矩。)(《为政》篇)正是修德到了通达的地步,这时候,孔子做起什么事来,都能得心应手。所以“君子”一词,可以说是“德”与“才”都出众的代名词,而“德”是体,“才”是用,唯其“德”周备,“才”的发挥应用才有意义,否则有才无德,可能还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来。
所谓“不器”,是指不像器物,只限于某种固定用途。引申到人事上来,一个人只具一技一艺之长,而不能通贯万事万物共同道理的就叫“器”,譬如有些警察侦查犯罪;有些警察维护治安;有些警察指挥交通,他们各有一技一艺之长,但是指挥他们的警政长官,却不必去侦查犯罪等事,而能把这些警察领导指挥得很好。如果说这些警察有些类似“器”,而长官,就有些类似“不器”了。这种不器,有一点类似现代人所说的通才,通才者,多半通其理,不必斤斤于技艺,孔子主张有德者在位,以德化人,就是“不器”的表现。
论语卷·论修养(9)
(五)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②,学则不固③。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④,过则勿惮⑤改。”(《学而》第一·八)
章旨
孔子说做一个君子要庄重、忠信,结交益友,知过能改。
注释
①重庄重。
②威威仪。
③固坚实。
④无友不如己者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友,动词,结交朋友。
⑤惮音dàn,畏惧。
析论
本章为孔子教弟子修养的功夫:态度要庄敬、厚重,使自身有威仪,才能为学坚实。做人能忠诚信实,结交益友,相互切磋,知过必改。全章精神在于“踏实厚重”,以之修身、为学、交友、砥砺品行,则无往而不利,亦可一生受用。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的朋友,不外三等人:一种是胜过自己的,一种是和自己相若的,一种是不如自己的。如果照这句话字面的意义来说:张三胜过了你,你想和他做朋友,而在张三说来,你不如他,他岂不是不愿和你做朋友?所以这句话要好好体验。春秋时,齐国的鲍叔牙和管仲相友善,后人称为“管鲍之交”。论地位,鲍家是齐国的世家,门第很高,管不如鲍;论才具,管大才,鲍不如管。二人曾合伙经商,按当时情形,这营业是鲍出资、管出力,但分红利时,管却多拿了,但鲍很谅解,认为管仲家贫,应该多拿些。管、鲍二人,一个是才具较高,一个是德行较好,各有胜己之处,可供对方学习,交情才能建立,所以交友要学习对方的长处、优点,这样才能“以友辅仁”。
(六)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雍也》第六·一六)
章旨
孔子教人本质和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彬彬君子。
注释
①质本质,指内在。
②文文采,指外表。
③野鄙陋粗俗。
④史本为官府中掌文书的人。此指像史官之见闻宽广,外表文雅,虽不致鄙陋粗俗,但本质未必朴实。此处作形容词用,与“野”意义相反。
⑤彬彬此指文质兼备。
析论
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内在等于本章讲的“质”,指学问、道德等而言;外表等于本章讲的“文”,指口才、仪态等而言。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言词,不会表达;或者说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文”。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的言词非常流利,却没有内容;或者说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有所缺憾,因此,内在与外表,朴实与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表里一致、彬彬温雅的君子。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犹如一件器物的材质与外貌,材质好、外貌不好看,或者外貌好看、材质不好,人们不一定会很喜欢它,必须要二者兼美,才会得到人的喜爱,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内在外表双美具备,才能称为彬彬可观的君子。要特别注意的是,外表是指表现在外的语言能力、举止行为等,不是指天生外表的美丑。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又如一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而形式指文笔或书法,也必须二者兼美,才是好文章,要想成为一个彬彬君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七)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①,无适②也,无莫③也,义之与比④。”(《里仁》第四·一〇)
章旨
孔子言君子不固执成见,以义为取舍标准。
注释
①君子之于天下也君子对于天下。之,无义,介词。于,对于,动词。
论语卷·论修养(10)
②适音dí,专主,即“绝对如此”。
③莫不肯,即“绝不如此”。
④义之与比谓依从义理。原文本当作“与义比”,意为“和义相依从”,为了强调“义”,把“义”提为主语,成为“义与比”,再加“之”成“义之与比”。之,无义,介词。比,音bì,依从。
析论
做一个君子,内心应该是大公无私的,对于一切事情会要求合乎公理,合乎正义。所以想做个君子的人,都会以公理、正义作为对待天下事的准则。但是这些人,却容易犯过于自信、胸中先有成见的毛病。一旦有了成见,不管赞成或反对,他都会以为自己是择善固执,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这种人自然不能称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要“无适”,就是遇事不要绝对肯定;要“无莫”,就是不要绝对否定,一切要以公理、正义为依归,合于公理、正义的才加以肯定;不合的,才加以否定。
研读此章要特别留意的是,君子是不是永远的“无适”、“无莫”?是不是对于任何事情都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会变成乡愿。孔子说的“无适”、“无莫”是指未经“义之与比”前应当如此,一旦“义之与比”之后,就需要“适”,需要“莫”了。换句话说,未经以“义”为取舍之前,不能固执成见,既以“义”为依归,则要择善固执了。
(八)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①,礼以行②之,孙③以出之,信以成④之。君子哉!”(《卫灵公》第一五·一七)
章旨
孔子言君子立身处世以义为本质,配合礼、逊、信三者去完成。
注释
①义以为质即“以义为质”,意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