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录
任继愈·序1
  德行类
  论道德
  论仁爱
  论孝友
  一、论孝
  二、论友
  论修养
  一、自省
  二、远怨
  三、论君子
  四、论君子与小人
  五、论好恶
  六、论刚毅
  七、论士
  言语类
  论法语
  一、时言
  二、善言
  三、言行
  论人
  一、论古人时人
  二、记孔子
  三、孔子自述
  四、时人评孔子
  五、孔子论弟子
  政事类
  论政治
  论礼乐
  文学类
  论为学
  一、学习科目
  二、治学方法
  三、学习态度
  四、教学精神
  论学
  论诗
  附录一论语概说
  附录二孔子传略及其教育学说
  附录三本书孔子弟子名录
  代后记:承续中断了的文化血脉
  


任继愈
  教书几十年,时时与青年接触,从青年身上看到他们追求理想,敢于幻想的精神,从中受到鼓舞。我曾替一位朋友的夫人在一所中学代过课,教过初中二年级的语文。
  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同步开展的。再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中学时已经考虑过将来如何做人。
  在应试教育的催化剂推动下,有的大学专门成立了少年班,有十四五岁的大学生,而且成绩优秀。这种情况,南方、北方各大学不乏先例。北京几所名牌大学,曾不断发生学生自杀的,也有拿到博士学位,有了工作后自杀的。
  教育最终目的在于育人。人是社会的成员,社会培养他成长,成长后反过来为社会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古今中外社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光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除了专业分工以外,还要熟悉祖国的历史、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对艺术欣赏,辨别美丑,对人间的善恶有判断的能力。
  还要具备健全的体魄,有操作现代工具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的运用。要养成关心别人,帮助弱者,坚持真理的品格。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什么专家,什么大师。等等。
  这样的基本要求,起码要有十几年的系统培养,十二三四岁的少年是做不到的。必要的成功和挫折,对我们的青年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经验。
  中学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苗打基础的阶段,只有语文课可以负担这个任务,其他课程无法替代。
  王丽女士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丰富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她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关怀青少年的童心。她也是出入图书馆的常客。(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有一天她拿来一篇谈语文教育的文章给我看,其中的见解我很欣赏。这套台湾版的《中学国学基本教材》也是她让我看的。我看了选材篇目,选看了其中解说注释,认为选材精当,注解简明。按照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安排选材先后顺序,符合中学教学的要求。市场上见到的同类书籍中,这套教材的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它不光是增加古汉语知识,对培养青少年品格全面发展也有益。
  台湾和大陆,血脉文化本属同根。在众多繁茂的语文教材中增添一株奇葩也是一件好事,值得向社会推荐。
  2007。 10。 23北京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论语卷·论道德(1)
本节共选录五章,第一章是曾子以忠恕来阐释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第二章是孔子叙述人类道德善性的普遍性;后三章谈巧言、道听途说、乡愿。都是人类行为中的似是而非者。除了勉人向善之外,还告诫人不可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善害德。
     (一)
  子曰:“参乎①!吾道一以贯之②。”曾子曰:“唯③。”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④而已矣!”(《里仁》第四·一五)
    章旨
  曾子以“忠恕”来解释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注释
  ①参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九里)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与父亲曾晳都是孔子的学生。参;音shēn。
  ②一以贯之以“一”来贯通我所有的道。
  ③唯音wéi;对长上恭敬的应答之词。《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
  ④忠恕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推己,谓推己及人。
    析论
  “道”是最高的理想或方法,因此它的内涵比较复杂。孔子心中最高的道是“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来对人。“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而“忠恕”之道是学习者当下的工夫,人人可以尽力。因此曾子以“忠恕”之道来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应该是很适切的。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说:“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把“恕”看成是可以终身行之的德行,正好和本章相互阐发。
     (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第四·二五)
    章旨
  孔子以为有德的人必定不会孤立。
    析论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人。因此有德的人必然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亲近。孔子身处乱世,诸侯以力相尚,社会唯利是从;孔子修身行道,因此有三千弟子向他学习,贤者有七十二位,(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说明了“德不孤,必有邻”。
  《易经·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类追求义理因志趣相同而相聚,万物也因本质不同而分别群聚)《易经·乾卦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音色相同的乐器会互相响应,脾性相同的人物会互相吸引)这都说明了有德者必不孤的道理。
     (三)
  子曰:“巧言①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第一五·二六)
    章旨
  孔子戒人不要巧言,要小处能忍。
    注释
  ①巧言表面上看来聪明合理,但背后却是充满了权谋私利的话。
    析论
  “巧言”,不只是“聪明巧妙的话”,而是指表面上冠冕堂皇,悦耳动听,背后却是充满了权谋私利的话,因为它表面上冠冕堂皇,和发乎道德良知的话无法区分,久而久之,它会一点一点地腐蚀人们的道德良知。巧言说多了,说的人也会养成一种取巧弥缝的习气,凡事不从正面去做,道德良知就一天一天败坏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历史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要去攻打彭越时,告诉部下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汉军怎么挑战,都不要理他。我在十五天内一定杀了彭越赶回来。”项羽出去几天后,汉军天天派人挑战,辱骂曹咎,曹咎忍受不了小辱,于是出兵和汉军大战,结果大败一场。等项羽十五天后回来时,大司马曹咎已经兵败身亡了,项羽也如鸟折翼,实力大损。相反的,三国时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对司马懿百般羞辱,但是因为司马懿能忍,所以诸葛亮总是粮尽兵疲,无功而返。这就可以看出“忍”对成就大事的重要了。
  

论语卷·论道德(2)
   (四)
  子曰:“道听①而涂说②,德之弃也。”(《阳货》第一七·一四)
    章旨
  孔子认为随意听信或传播无根之言,是有道德者所不为的。
    注释
  ①道听在路边听没有经过查证的话而信以为真。
  ②涂说在马路上传播没有经过证实的话。涂,道路,通“途”字。
    析论
  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于耳,出于口,没有经过心的思索或判断,因此,纵然听到善德,也不能为己所有,其德终无可成。这是从对自己修养道德这一方面来说的。
  从对别人这一方面来说,道听途说,未加求证,便跟着传播,往往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那是不道德的。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听消息,搁下不确定的,谨慎地说出确认的部分,过失便能减少。)(《论语·为政》第一八)经过“阙疑”、“慎言”的筛汰之后,便不易在德行上造成遗憾了。
  《战国策》有“三人成虎”、“曾子杀人”的典故,都是这种道听途说有名的例子。一个人如果轻易地就听信未经查证的流言,那就距离“德”太遥远了。
     (五)
  子曰:“乡原①,德之贼②也。”(《阳货》第一七·一三)
    章旨
  本章是写孔子对是非不分之徒的批判。
    注释
  ①乡原乡里看起来像谨厚的人。原,通“愿”,谨厚的样子。
  ②贼伤害。
    析论
  乡愿,是一种看起来很忠信,做事好像很廉洁,似乎没有什么缺失的人。他对任何人都不肯批评,对任何事都没意见。他做人做事非常圆熟,不得罪任何人;反过来说,一乡的人对他也没有批评,好人说他好,恶人也说他好。这种人会把人类社会弄得是非善恶不分。因此孔子对这种人很憎恶。《孟子·尽心》章句下说: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旨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乡愿这种人,“要数说他的不是,却很难说得出;要批评他的过失,却也找不出。这种人完全和流俗同化,迎合污浊的社会。看起来像很忠信,行为像很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也自以为是,但是这种人永远不合尧、舜之道”,所以这种人是“德之贼”。古今中外,乡愿到处都有。但是,如果人人都当乡愿,都不愿得罪他人,那么最后会变成恶人出头,社会的公理正义就无法维持了。这也正是孔子特别憎恶乡愿的原因吧。因此孔子并不欣赏“乡人皆好之”的乡愿,而欣赏“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正直之士。
    问题与讨论
  1。 忠恕明明是两种道德,为什么曾子却以“忠恕”来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2。 我们自己是否做过乡愿?既然孔子早就指出乡愿的不是,为何我们还要做乡愿?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论语卷·论仁爱(1)
本节共选录十四章。仁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整部《论语》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字、共用了一百零九个“仁”字,但是并没有一章很明确的为“仁”下定义。因为仁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只是很具体地从各种角度开示人应如何行仁。相反地,学者也可以由孔子的开示去揣摩“仁”是什么。
  以下各章都是孔子有关仁德及行仁的阐述,排列上并不依论语原来的篇章次序,而以弟子问仁的形式开其端,逐步引出孔子对仁的开示。章与章之间,若义理有所关联的,则予以联类。如前四章,都谈到行仁须恭敬合礼,克制自己,尊重别人;五、六章提到仁者须谨慎言行;七、八章有为仁由己,不骛高远的含意;九、十章强调交友、环境对培养仁德的重要;十一、十二章鼓励勇于行仁;(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十三章从反面立论,说明不仁者的困顿;最后一章则畅言立志行仁,即能无恶,以凸显行仁是不假外求的道德自觉活动。
     (一)
  颜渊①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②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③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一)
    章旨
  孔子回答颜渊,以克己复礼为仁及实行的方法。
    注释
  ①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天资聪明,贫而好学,于孔子弟子中为最贤。年三十二岁卒,后世称为复圣。
  ②克己复礼朱熹《论语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③归归与,犹赞许。
  ④事从事,奉行。
    析论
  克己,是克服己身的私欲;复礼,是回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一个人一旦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这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合礼的事便是了。
  仁的本质是合乎理,表现在外则是合乎礼,因此礼是合乎天理的节文,所以人只要守礼,便可合天理、达到仁的境地。当今社会鼓励多元发展,但是不能忽略对别人的尊重,否则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上下逐利,社会秩序就会###不安了。
     (二)
  仲弓①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②,使民如承大祭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④。”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二)
    章旨
  孔子以敬、恕来回答仲弓所问行仁之道。
    注释
  ①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
  ②大宾指诸侯。
  ③大祭指禘(音dì;帝王夏天的宗庙祭典)、祫(音xiá,合祭远近的祖先)等宗庙祭典。
  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诸侯之邦任职没有人怨他,在大夫之家任职也没有人怨他。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大夫的领属叫家。
    析论
  行仁之道很多,“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着敬,便会战战兢兢,行不违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日近于仁。一个人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当然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无入而不自得了。
     (三)
  樊迟①问仁,子曰:“居处②恭,执事③敬,与人忠,虽之④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一三·一九)
    章旨
  孔子以恭、敬、忠来回答樊迟问仁。
    注释
  

论语卷·论仁爱(2)
①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六岁。
  ②居处日常起居生活。
  ③执事行事。
  ④之往也,到也。
    析论
  樊迟勤学好问的精神,非常人所及。孔子曾说他是“小人”,意思是志气不够大。所以孔子回答樊迟问仁,说得非常平实,多从生活面下手。居处对人要谦恭,做事情要敬慎,与人交往要尽心尽力。这种态度,纵然到文化水准比较低的蛮夷之邦也不可废弃。由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