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此人为将门之后,少年便骁勇异常,弓马娴熟,曾担任过隋文帝的贴身侍卫,先后参与过平陈之役、土谷浑之战、高丽之征,以军功显赫晋光禄大夫。
  在中原乱世时,裴被炀帝任命为河南道讨捕大使,镇守虎牢,与群豪对峙。虽然裴劳苦功高,但却一直生活在炀帝的猜忌之中(连樊子盖、苏威都被猜忌,又何况是他)。其坐镇虎牢时,身边还跟了一个监军御史萧怀静,就是专门监视他的。
  萧怀静大概属于那种鼠目寸光又十分阴险之辈(不过,这种人往往会得到炀帝的信任)。他像阴魂一样死死缠住裴,处处干涉其军务。以前,裴仁基见兄弟们实在辛苦,每得到什么财物、战利品都会全部分赏给部下。但萧怀静来了之后,他一方面担心裴收买人心,另一方面又想中饱私囊,所以总是从中作梗,搞得军士们人人愤怒(这里也可看出,受炀帝信任的萧怀静在裴面前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裴根本不敢得罪他)。这还不算,萧还是一个心胸狭窄之辈,也不知道裴什么地方得罪他了,此人经常隔三差五地向炀帝打小报告,把裴搞得成天神经兮兮,惶惶不安(裴仁基每破贼,得军资,悉以赏士卒,监军御史萧怀静不许,士卒怨之;怀静又屡求仁基长短,劾奏之)。
  石子河之役,裴仁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没有按预定时间到达战场。当他听到刘长恭已大败的消息后,内心十分恐慌。如果继续前行,可能是去送死。如果退回虎牢,则有可能被萧怀静治延误军机的大罪。真可谓进退两难。怎么办?裴无奈之下,就地(百花谷)驻扎部队,坚壁自守起来(仁基失期不至,闻刘长恭等败,惧不敢进,屯百花谷,固垒自守,又巩获罪于朝)。
  李密了解到裴的尴尬处境后,立即遣说客到百花谷去做其思想工作。他不光陈述利害关系,指出降李才是唯一出路,而且许以高官厚禄(李密知其狼狈,使人说之,啖以厚利。贾务本之子闰甫在军中,劝仁基降密)。
  裴仁基本来就处于骑虎难下之势(总不能一辈子都呆在百花谷吧),再加上平时又被萧怀静搞得很郁闷,所以就有了投降之意。但他对萧还是心有余悸,对说客说:“萧御史那边怎么办?”
  说客道:“此人就是一只鸡。如果他不从,一把刀就能解决问题。”(闰甫曰:“萧君如栖上鸡,若不知机变,在明公一刀耳。”)
  裴仁基想通了,也不继续在百花谷空耗,收拾行装回到虎牢,准备起事。
  萧怀静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获悉了内情,立即写信向皇上告密。然而,他的信不幸被裴仁基截获了。裴此时已无退路,只得立即将萧灭口,正式率虎牢驻军前去投奔李密,并被封为上柱国,河东公。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隋唐演义》中小将裴元庆的原型)跟乃父一样骁勇善战,也被李密封为上柱国、绛郡公。父子二人都得到李密的重用。
  这段时间,李密除收纳裴仁基外,还收纳了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孟让。
  孟让,齐郡(今山东济南)人,在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时,因山东民不聊生,率众起事。他先是与另一首领王薄合兵一处,占据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南)。后来长白山被隋猛将张须驼击败,王薄向北逃窜,孟让则向南另寻出路。
  孟南进至都梁宫(江苏盱眙)后,重新设立据点,拥徒众十几万人。隋王朝派时任江都(扬州)郡丞的王世充前去破敌。
  孟让依仗自己人多,又看隋军主帅是个郡丞(文官),更是轻敌。(让笑曰:“世充文法小吏,安能将兵!吾今生缚取,鼓行入江都耳!”)
  王世充利用了孟让的轻敌心理,故意示弱,以骄其心,待其懈怠时,再出兵击敌,一举获胜。孟让仅带着十几名骑兵逃走。
  在李密称魏公后,孟让率手下归附,被李密封为总管、齐郡公。
  除了收纳裴仁基、孟让两个大哥级的人物外,李密还得到了数名勇冠三军的猛将:秦琼、程知节(程咬金的原型)、罗士信。
  至此,李密集团主要有以下四大势力构成:
  一股是由原蒲山公营为基础的嫡系势力,以王伯当为代表。
  一股是原瓦岗系势力,以翟让为代表。
  一股是投诚过来的隋军势力,以裴仁基为代表。
  一股则是后期归附的其他山大王势力,以孟让为代表。
  李密的队伍成分确实够复杂。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再袭回洛仓
洛口仓是李密起家的资本,此仓有窖三千,每窖容粮八千石,总容量为两千四百万石,号称“天下第一粮仓”。李密得到此仓,一方面,可以凭此收纳天下英豪;另一方面,也切断了洛阳最大的一条粮草补给线。
  尝到甜头后,李密又将目光盯向了洛阳附近的另一粮仓——回洛仓(洛阳城北七里,有窖三百,容量为洛口仓的十分之一)。
  如果能再攻下此仓,则可进一步掐掉洛阳粮草补给,让其守军因粮草问题而不战自败,从而达到不战自胜的目的。
  不过,攻打回洛仓的难度要大于洛口仓。洛口仓距洛阳一百多里,洛阳不容易接应。但回洛仓距洛阳仅七里,完全在洛阳的控制范围之内。
  为实现攻占回洛仓的目的,李密采取了声东击西之策。
  第一步,示形于敌。
  当时,洛阳外城横跨洛水两岸(皇城为内城,在洛水之北),中间有数座桥梁相通(其中一座为天津桥)。在洛水南岸的外城中,有一个大集市叫做丰都市。
  公元617年四月九日夜,李密遣孟让率步骑兵两千人,进入洛水南岸的东都外城,大肆抢掠,并放火焚烧丰都市(己丑夜,让帅步骑二千入东都外郭,烧掠丰都市,比晓而去)。
  此次抢掠并非一般性的砍杀,其主要目的是将隋军注意力吸引到洛水南岸,并增加此处的驻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洛水北岸的防御力量。
  第二步,声东击西。
  四月十三日(五天后),李密正式实施回洛仓攻略。他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为主力,约三万人,由自己亲自率领;一路为偏师,两万人,由裴仁基、孟让率领。
  行动开始后,裴、孟军团先攻击回洛仓,得手后,南进烧毁位于洛水上的天津桥,并大肆抢掠。洛阳方面派兵击之,裴仁基等败退。(癸巳,密遣裴仁基、孟让帅二万余人袭回洛东仓,破之;遂烧天津桥,纵兵大掠。东都出兵击之,仁基等败走)
  既然李密的目的是拿下回洛仓,裴仁基等为什么在打下回洛仓后不守,却要向南去烧洛水上的天津桥呢?
  理由只有一个——吸引隋军注意力。
  李密军攻打回洛仓的响动必然很大,洛阳方面不可能不知道。因此,为避免洛阳方面大队人马来援,裴等打下回洛仓后立即南进,并在南边故意搞出很大响动,是想让隋军产生以下错觉:
  其一、土匪们在回洛仓只是随便打一打,打完就往南方跑了。所以,回洛仓方面不必派大队人马支援。
  其二、这伙土匪上次就是到洛水南岸抢劫,这次行动也符合其习惯。
  所以,隋军所谓的对裴、孟的胜利,实际上是在被李密牵着鼻子走。就在裴、孟被隋军“击败”的同时,李密已率领主力占据了回洛仓(密自帅众屯回洛仓)。
  不过,虽然李密利用声东击西之计而首战告捷,但其胜利并不巩固。
  一、回洛仓距离李密的根据地太远,中间还隔着隋军占据的偃师、金墉两城,相互不太容易接应。
  二、隋军早晚会发现上当,而此时的洛阳方面军队尚有二十余万(东都兵尚二十馀万人),不容小觑。
  四月十五日,在强攻偃师、金墉不下的情况下,李密主动领兵退回根据地——洛口。
  此时的洛阳城,粮食已经非常紧缺(东都城内乏粮),李密突袭回洛仓着实让隋军出了一身冷汗。为避免揭不开锅的惨剧发生,洛阳名义上的一把手——越王杨侗派人火速将回洛仓的粮食往城内运(越王侗使人运回洛仓米入城)。
  如果等回洛仓的粮食运完了,再取此仓已无任何意义。四月十九日,还没休息两天的李密只得再辛苦一下,领着三万人马,又去攻打回洛仓。得手后,他立即大肆修建防御工事,以应付隋军即将来临的进攻(己亥,密帅众三万复据回洛仓,大修营堑以逼东都)。
  洛阳方面派段达领兵七万,与李密在洛口仓北面交火。可能是防御工事起了作用,会战结果以李密大获全胜而告终。
  自此之后,在中原大地,李密之声势已全面压过隋王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7、评说
上瓦岗之前,李密四处流浪,饱受冷眼,仿佛丧家之犬。上瓦岗之后,他却突然间要风有风,要雨有雨,成为左右天下大势的英雄。
  同一个人,何以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难道瓦岗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找到答案。
  在山下时,李密有一个举动耐人寻味——写诗流泪。
  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的他满腹愁肠、自怨自艾,感叹上天的不公。可惜的是,命运偏偏不相信眼泪,你越抱怨,坏事越找上门。
  等到被逼上绝境,无路可退后,李密方才恍然大悟:继续逃避将是死路一条。既然命运不能帮助自己,那就只能自己帮助自己!通过苦难的磨练,李密终于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心理、侥幸心理、悲观心理,将一切置之度外,实现了伟大的涅磐。
  一个能够战胜自我的人不会惧怕任何困难、任何挑战。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能够锲而不舍地游说翟让,为什么能够毫不畏惧地面对张须陁,为什么能够以区区数千人马击溃数万强敌,为什么仅仅率领一帮土匪就能够把二十余万洛阳正规军打的找不着北。
  的确,李密之才华千古绝伦,但决定他成功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他有一颗勇敢的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集团组成(1)
当时,太原郡的组织结构如下:
  太守:唐国公李渊。太原郡行政和军事的一把手。
  郡丞:王威。李渊行政工作上的副手。
  虎牙郎将:高君雅。李渊军事工作上的副手。
  以上三人为朝廷正式委派的太原郡高层管理人员。不过,李渊与自己两个副手的关系非常一般。因为王、高二人都是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
  与李渊关系最好的是时任晋阳宫副监(李渊兼任正宫兼)的裴寂。
  三个儿子也是李渊可以信任的人。他们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幼年夭折)。
  此外,还有一个为李渊集团后来发展出过大力的人——刘文静。论与李渊关系的紧密度,刘不如裴寂。但刘跟李世民的关系却非常好,是李世民的心腹之人。
  以上所提数人,除王威、高君雅外,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在讲述李渊集团对乱局的应对策略之前,有必要先交待一下各人的背景、性格。
  1、李渊其人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东)人。其直系亲属祖谱如下:
  七世祖李皓(旧唐书中记载为李暠)。晋末时,他曾经在秦、凉二州(秦州为今甘肃天水一带,凉州为今甘肃武威一带)建立武装割据势力,自号凉武昭王。
  六世祖李歆(李皓之子)。他继承凉王位后,被匈奴人沮渠蒙逊(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中北凉之创建者)所灭。
  五世祖李重耳(李歆之子)。为北魏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北)太守。
  四世祖李熙(李重耳之子)。为北魏武将。
  三世祖李天赐(李熙之子)。为北魏幢主(武将)。
  祖父李虎(李天赐之子)。西魏(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两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封柱国,死后追封为唐国公。
  父亲李昺(李虎之子)。袭唐国公爵位。任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其妻独孤氏(鲜卑族)与隋文帝时的独孤皇后是同胞姐妹。(独孤姐妹之间,共出了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后。大姐为北周明敬皇后;四姐即李昺之妻,后被李渊追封为大唐元贞皇后;七妹即杨坚之妻,为大隋文献皇后。这三姐妹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了!)
  总结而言,李渊的七世祖李皓是一个开拓者,在甘肃靠枪杆子打出了一片江山。但是六世祖李歆在强敌面前没守住基业,宣告破产。后来,无处落脚的李氏家族寄人篱下,依附于北魏政权,当了几代不大不小的武官。到祖父李虎这代人时,因辅佐宇文泰以周代魏而立下大功,成为北周八大###重臣之一,进入权力核心。
  在杨坚以隋代周后,李氏家族又依靠与独孤皇后的关系及自身实力,得以继续挤身政坛。
  李渊生于公元566年(比表弟杨广年长三岁),七岁时,父亲去世,袭封唐国公爵位。因为七姨妈(隋独孤皇后)的关系,他经常与姨父杨坚见面。可能在杨坚眼中,一来觉得李渊这孩子幼年丧父,怪可怜的;二来他的年龄也和杨勇、杨广等相差不大,所以对他特别怜爱(文帝与高祖相亲爱)。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时,李渊刚好十五岁,还是一个少年。文帝将他招进宫中,担任带刀侍卫(这一般是高干子弟们在走向仕途之前必然经过的历练过程)。此后,他因文帝的信任,而历任岐州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史载李渊性格为:风流倜傥,率性真诚,谈吐幽默,乐观豁达,心胸宽广,是一个提得起、放得下的潇洒汉子(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要论隋唐最可爱的人,恐怕非他莫属。
  大业年间,李渊被小表弟杨广任命为右骁卫将军,领太原道安抚大使,全权负责太原事务。
  此次上任,李渊异乎寻常地高兴。为啥?相传,太原一带原来为大尧王(就是尧、舜、禹的尧,称陶唐氏)封地(唐国),而李渊又恰好是唐国公。
  “这岂不是上天要我重铸唐尧之辉煌吗?”李渊的野心的确够大!(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据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载,李渊除性格好之外,还有三大优点。一是胸怀谋略,志向高远(帝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二是能屈能伸,善于做人(无贵贱咸得其欢心)。三是记忆力超强。只要是他愿意交往的人,无论贵贱,只要见一面,十几年都不会忘记。山川险要,他只消看一眼,便能印上心头。(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山川冲要,一览便忆)

1、集团组成(2)
他的确不是个一般人!
  刚到太原,李渊便立即深入地方,挨个安抚百姓,四处递送人情,以便让自己能在唐国牢牢生根。这套把戏,跟昔年刘玄德入蜀时的策略如出一辙。
  可惜在太原没呆多久,炀帝就以突厥闹事为由,调李渊到山西北部,与马邑太守王仁恭一起,共同守卫边境。
  在李渊心目中,太原(唐国)才是自己的“龙兴之地”。到边境那个不毛之地去跟强大的突厥作对,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李渊非常不想去,但皇命在上,又不得不去(帝不得已而行)。
  一路上,他对心腹悄悄说道:“北方少数民族进犯边境,自古就有。秦、汉也好,魏、晋也罢,还从没听说谁能把他们彻底消灭干净。现在,皇上远在扬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