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清朝当大官-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李序然知道:太仓县太穷了,底子太差了,所以,还要靠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于是,就这样,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而太仓的改革也就这样继续和坚持着。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李序然已经在太仓县呆了三年多的时间了。

    而此时的太仓县,与李序然刚来的时候想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好多人家的粮仓满满的,院子里也能听见不少家禽的叫声,他们的衣服再也没有补丁了,孩子们也会读书写字,不少人家自己盖起了新房。

    太仓县城也出现从未有过的繁荣,店铺的种类和数量也增多了,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再也没有人担心被打被抢了。
第七十八章 官复原职
    当年的山匪几乎全部改造,有几个实在是贼心不死的,李序然已经命人将其绳之以法了,自护队的巡护已经成为了很系统的工程,李序然命令他们继续坚持下去,因为太仓县太过偏僻,所以除了预防当地的山匪外,还要堤防外来的强盗。

    这段时间除了必要的公务去过几次徐州府和一次南江省城外,剩下的时间就都呆在太仓县,这其中,他经常和杨尚书书信往来,一驰和尘远来看过他们两次。

    同时,由于新开垦的土地众多,新建房的人也多起来,新开的店铺增多,书院的学生也在增加着,这样一来,太仓的事务多了起来,朝廷已经批准了李序然申请在太仓增设县丞一职,所以,张庆峰就当上了名符其实的县丞,他和李序然合作的很默契,在李序然的指点下,张庆峰有了很大进步。

    燕云十三骑已经按照李序然的计划训练完毕,但是他们从未在外人面前展露过,因为,他们有更重要的任务。

    李序然的太太早已来到了县衙,他的孩子都会走路了,同时也会牙牙学语,除了李序然的家人外,小孩见了十三骑的高手,也会喊着——叔叔叔叔……。

    李序然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适应了县令的政务,每当他一个站在山顶看着夕阳或者朝阳的时候,也会想起自己当知府和按察使时的情景。

    同样也会想起杨尚书,还有一驰和尘远他们,会想起静远大师,会想起《铁窗赋》,甚至皇上……

    当然,令他最为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改革大计在太仓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实际上,这也是他付出心血最大的一部分,他已经和他的改革大计融为一体了。

    就在这天下午的时候,晚饭后,李序然照例坐在院子里逗着他的小孩,梦盈和太太则在一边看着,这是李序然几乎每天都少不了的一个节目。

    这时,十三骑中的徐明走了过来说道:“大哥,杨尚书的信到了”。

    这几年来李序然和一驰及尘远他们一直都是飞鸽传书,但是和杨尚书的信却是有专人送的,要么是杨尚书的人,要么是李序然的亲信。

    当然,这倒也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主要是杨尚书的身份过于特殊,他们这样做也是不想节外生枝。

    其实,他们也就是互相问候,然后就是李序然请教杨尚书一些办差的事情。

    所以,李序然接过信后,继续躺在躺椅上,慢慢的打开书信。

    他快速的看了一遍,心里大为一惊,但是脸上没有显露出来,于是,他起身回到书房,过了一会后,走出来要了一匹马,快速的奔向南山的山顶。

    梦盈感觉到了他的奇怪举动,便吩咐徐明过来,徐明当然明白梦盈的意思,便领着十三骑中的七个人跟着李序然而去。

    李序然边走边想着恩师刚才的信中提到的:

    信中说:前段时间,太子被废,所以,皇子们围着太子之位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最后,荣亲王不如众望的坐上了太子的宝座。

    但是,太子的门人众多,他倒台后,皇上对他的门人进行了彻底的肃清,朝中人人自危。

    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太子利用皇上外出的时候,竟然勾结九门提督以及京城周围的一些卫戍区的将领逼宫,皇上一怒之下就废了他。

    但是,皇上没多久就得了一场重病,身体已大不如前了,现在荣亲王已经监国,京城内都加紧了防备。

    同时,朝中的官员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杨尚书虽然还是尚书,但已经不是刑部尚书了,而是被新任命为兵部尚书了,一起变动的还有户部尚书,工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少卿,当然还有九门提督。

    当然,这些事情在老百姓看来,是天大事情,但在京城为官的来说,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因为,职务的变动都是公开的,同时皇上已经昭告天下关于太子的事情了,只是,还没有到太仓县而已。

    久在太仓县的李序然,已经习惯了开建水渠,开垦荒地和林地,还有种粮食,种瓜果的他,对于这个消息似乎有点不太适应。

    所以,他一个来到这个山峰上,意思就是想一个人清净清净。

    杨尚书没有在信中提到其他的事情,李序然知道,其他事情,就是杨尚书也决定不了。

    同时,他现在已经是兵部尚书了,管着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新官上任,他自然是忙的不可开交,在这个时候还能记得李序然,记得给他说说朝廷的事情,就已经不错了。

    抛开其他的不说,李序然对恩师被调整还是挺高兴的。

    兵部尚书虽说没有直接的军权,但是实权也不小,最为关键的是这极有可能为他下一步的掌管兵权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也不是一般的兵部尚书就能做到的,关键是杨尚书身后有荣亲王,哦,不,现在应该叫太子了。

    因为,古代的时候,文官和武将还是有不小区别的,文官要有兵权,只能是通过慢慢的过度和调整才有可能,但是,一旦做了武职,就可能是大官,大将军之类的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而李序然现在想的是他自己,他知道杨尚书之所以没有提到自己的情况,那就说明现在皇上对自己还没有旨意,那么,杨尚书告诉他这些,就看他李序然自己悟了。

    李序然一点都不后悔当初没有明确的选择荣亲王,因为,他当初的决定就是:两边都不靠近。

    可以想象,要是自己当初选择了原太子,那现在可不就惨了吗?当然选择了现太子就是原荣亲王也好不到哪里,谁敢保证现在的这个太子就不会发生什么变故?

    只是,他还是比较担心皇上,即使也许皇上早已忘记了他。

    因为,毕竟皇上教给了他不少东西,同时,要真说选择的话,那他也是选择了皇上。

    皇上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一定是受了打击,试想一下,看到自己的儿子带着兵逼自己下位,那个做父亲的会好受?

    这个时候,李序然当然希望皇上能恢复健康,因为,只有皇上掌控全局才能真正的稳定局面。

    当然,这个时候要说李序然一点想法都没有,那绝对是假话,但是他现在只是个七品知县,这些事情离他太远了,可以说,远的没边了。

    就这样,李序然一个人一直呆坐在山里,一直到了太阳落下,月亮出来的时候,他才被徐明等十三骑的人劝下了山。

    到了县衙后,李序然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他在苦思冥想着。

    一方面他在盼望着能升官离开这里,毕竟自己已快四十岁了,总不能老带着七品的顶戴吧?

    而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已经真的适应了这里,太仓的好多东西已经融到他的生命里了,他给这里倾注了太多了心血。

    其实,不能简单就说想升官的人就不是个好官,毕竟,政治有他的特殊性,不只是这个方面,好多方面的事情,都不能通过一刀切的方式来下结论。

    如果真的是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才,真有经天纬地之能力,就应该走向更高的舞台,去肩负更大的挑战,实现更远的理想和报负。

    但是这些事情李序然总感觉太过复杂和遥远,甚至太过沉重。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序然经常心不在焉的若有所思的样子,因为,他总感觉要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果然,半个月后的一天,徐明几乎是飞着跑来向李序然禀告道:大哥,京城来人,已经到了门口,看样子是传圣旨的。

    李序然急忙准备接旨,这样的场面他都快要忘记了。

    来的人正是传圣旨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南江省太仓县知县李序然,品性纯厚、爱民如子;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才华卓著,治县有方。

    闻太仓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富足和安宁,朕心甚慰,朕决定将太仓县作为全国县治的楷模,李序然功不可没。

    着,李序然复为南江省按察使,官居正三品。

    ……

    接过圣旨后,除了惊喜甚至激动外,李序然最大的感触是:原来,自己在太仓的一举一动,皇上都了如指掌,看来,皇上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

    “李大人,恭喜了,走的时候皇上特意嘱咐奴才了,给你带了口信:这些年,爱卿在这偏远之地受苦了,看来当年的《铁窗赋》,爱卿是用心写的,望爱卿能在南江省做出更大的成绩”,传旨的公公对李序然说道。

    “请公公代为转告皇上,微臣一定谨遵圣意,好好做官,认真做事,走正道行正义。”,李序然用颤抖的声音说道。

    “这个洒家自然会向皇上禀告,李大人,皇上还送你一样东西,接着吧”,李序然急忙接过来。

    可是,原来是一把纸扇。

    当他打开扇子时,大吃一惊,原来,扇子上写着三个熟悉的大字:铁窗赋。

    而扇子背后正是这篇赋的全文。

    李序然用湿润的眼睛看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字:立于寸土之间,靠于桌前,地上附有稻草……正奇之首乃为正,……发扬光大、提升精华,乃是为官之道,亦为人之本。

    看来,皇上是希望他永远不要忘了当年的话,做一个好官,而皇上叫人把他的这篇赋写在扇子上,大概是想告诉其他的官员这个道理——走正道,乃为官之本。
第七十九章 万人送别
    太仓县衙里这两天格外的忙碌,因为李序然要去臬司衙门赴任了,朝廷给他的时间比较紧,而且原先的按察使还等着和他交接,所以,李序然忙着收拾他的东西,准备动身,而衙门里上上下下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李序然。

    因为,在县衙的人来说,他们早已经习惯了李序然这个县衙当家的,平时只要看见李序然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了,可现在突然说他们的知县老爷要走了,他们确实一时半会还真适应不了。

    这天,除了自己带来的亲信外,李序然依旧把张庆峰还有沈捕头等一些太仓原先的差役请来,他们要最后一起吃顿饭,因为,明天早上他就要离开太仓县赶往南江的省城了。

    张庆峰和沈铺头也可以说是李序然在太仓的左膀右臂,沈铺头的名字叫沈浪,人如其名,他是一个直人,这几年确实帮了李序然不少忙。

    至于张庆峰的话,更是李序然在太仓难得的好朋友,他们在一起谈到了很多话题,聊到了一些人生和为官的哲理。张庆峰也是个有想法有抱负的读书人,所以,他们有共同的话题也不足为怪,加上张庆峰的起落更加剧了他的人生经历,同时在后来的开建水渠中起了不少作用,这也加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李序然说道:“我已经向皇上请示过了,想提请张兄你担任太仓的知县,同时建议沈浪担任县丞一职,至于捕头一职,相信朝廷自由安排,不过咱们太仓的府兵我心里清楚,在我心里,他们和你们一样,我很放心。

    太仓县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的话,人口会慢慢的增加,同时管辖的事务也会多起来,所以,你们肩上的担子也会更重,来,我敬二位一杯,为我们这几年一起走过的岁月干杯”。

    于是,他们几个一饮而尽。

    张庆峰说道:“知县老爷,哦,不,臬台大人,你现在是朝廷的三品大员了,在南江省比你官大的人也没有两个,那天传旨的时候,我们都听见了,那个公公说了,皇上说你有什么请求可以尽管开口提,可是,你没有为自己要什么,而是给我要了个知县,给沈捕头要了个县丞,这让我们如何担当的起?”。

    李序然急忙安慰他们:“是的,我没有为了自己的私利向皇上请求什么,我举荐你们俩个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你们俩个的人品和能力我最清楚,俗话说举贤不避亲,是你们有这个能力和威望,你们无需考虑我这一层,交给你们我放心,太仓县的百姓也放心”。

    这时,沈捕头说道:“臬台大人,官不官的,我不在乎,我就是喜欢动武的差事,既然大人这样安排了,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今天我不说这个,而是想说另外一件事”。

    李序然急忙说道:“有什么事,尽管开口”。

    这时,沈捕头说道:“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想法,就是想叫你一声大哥,原本打算是选个合适的时候说的,可是没想到大人就要走了,而且你现在是臬台大人,朝廷的三品大员,不知道我这个想法还能不能提?”。

    李序然爽快的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事情呢,原来就是这个事情啊,好,从今往后我就是你大哥了,以后就不要叫我什么臬台大人按察使大人了张兄也一样,我们都是好兄弟,除了不能坏了朝廷的规矩外,大家都以后就这样叫吧”。

    这时,徐明和惠浩还有杜唐也很高兴,因为,三年多了,他们对沈捕头赞赏有加,现在好了,他们的关系又进了一步。只是,他们就要走了,而,沈捕头和张庆峰还要留在太仓。

    于是,李序然和他们又说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关于交接的事情,他们几乎不用办理,因为,张庆峰和沈捕头对太仓的情况太了解了,同时,他们对李序然的改革步骤和思路都很清楚,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当然,这也是李序然极力推荐他们俩个的缘故,因为,这个改革中,他们俩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所以他们对这份改革的成果会更加的珍惜。

    就这样过了一会后,他们打算各自回房的时候,李序然发现门口站满了人,都是县衙的差役。

    这时,罗氏兄弟和周青对李序然说道:“老爷,听说你明天就要走了,兄弟们有个请求,我们想再次在县衙里聚一次餐,就像上次一样,我们一起吃肉喝酒,你放心,我们自己掏银子凑钱买东西”。

    李序然知道,这是他们舍不得让自己走,毕竟在一起这么长时间,人都是会有感情的。

    而他们这些差役对李序然是很感激的,从他刚来时差役们的涣散慵懒到现在的训练有序,令行禁止,李序然的严厉也造就了差役们成就。

    于是,李序然说道:“好的,你去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