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是让我知道你敢在先生身边偷懒耍滑,或者不听先生的话,我就打断你的腿!知道么?”

    “是,爹爹。”刘金水连忙做了个万福,“我一定什么都听先生的,保证伺候好先生,您放心就是。”

    听到对方这么说,李志高却只能苦笑摇头。

    李志高心里明白,刘润生故意还是把家人送到自己宅子里,又让刘金水当自己的贴身丫鬟,其实就是给自己送人质,向自己表忠心呢,自己还没办法推辞,因为要是推辞了,就是不信任他,那他会很伤心的。

    “你也放心吧,老刘。”李志高笑了笑,“往后你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他们的,安心去南京吧。”

    二更,求收藏,求推荐票啊
第四十八章 匪夷所思的利润(三更)
    事实证明,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至少在1910年还是不过时的。

    凭着过硬的质量、精致的做工以及暂时无人超越的高科技含量,刘润生带去的那批李志高从现代社会弄来轻工业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大放光彩,大量产品被抢购一空,所有打着中国制造旗号的“民族品牌”产品更是包揽了众多大奖,而提供这些货物的,那个神秘的,来自太平府的精品制造集团,也成为了南洋劝业会上耀眼的明星企业。

    虽然李志高没有亲自到场体验那场盛会,但每天晚上光听刘润生通过电台的口头汇报就能知道,他们的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是多么的受欢迎。

    虽然刘润生带去的东西价格都很高,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费的起的,但由于这些东西具有高质量,高性能跟稀缺性,他的产品但依然卖的火爆,参展不到一个月,刘润生带去的那批货就卖光了,还要李志高从太平府再给补货,而其中有四成是国内外华人华侨买走的,另外六成则是洋商买走的。

    这些可都是普通百姓消费不起的高价货,洋人就不提了,但居然有四成华人买下来,由此也能看出如今的大清朝虽然**,虽然社会上贫富差距极大,但民间的购买力还是不错的,至少有钱人的购买力还很强。

    旺盛的需求,也给李志高带来了旺盛的财富,由于竞相出价争抢,售价不断攀高,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刘润生在南洋劝业会上的销售就给李志高带来了折合一千两百万两银子的巨额收入。

    一千两百万两银子,那可不是一般的小数目了,此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八千多万两白银,李志高一个半月就收入了一千两百万两,比清政府的月收入还高了。

    这也就是账目隐秘,只有李志高跟刘润生两个人知道具体数额,要是让外人知道这个确切的数目,那还不得吓死个人?

    尽管表面上看,这个数目只是销售额,不能算利润,可仅仅是销售额也能吓死人的,何况只有李志高一个人才知道,这批卖了一千多万的货,进货价到底有多低,他的利润又有多高。

    由于坚持只用黄金结算,所以这价值一千两百多万两银子的数目只是刘润生做的秘账本的数额,真实收到的货币都是黄金,也就是说,这个数目其实就是四十多万两黄金。

    按照此时清朝的规矩,库平一两为37克左右,因此四十多万两黄金,就等于14800公斤黄金,也就是14。8吨!

    当然,那个是理论,加上卖货价格也不可能是个整数,再加上中间还有别的消耗,所以当一个半月以后,李志高让他现代社会的南星公司,把他陆续运过去的黄金一清点,称量的实际数目是14。22吨!

    才一个多月啊,就弄来近十四多吨黄金,简直匪夷所思!不但把南星公司的几个知情人吓的不行,也让李志高很是愣了一阵。

    原本他考虑到黄金的稀缺,还琢磨实在不行,就先收点大洋或者银子之类,以后再想办法换别的,比如珠宝玉器之类的,可谁知道此时清朝民间的黄金储备居然这么多,一下子就吃下来了。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么多黄金,其中六成多都是外国人支付的,走的是出口,其中主要以英国商人居多,只有四成不到是国人自己支付的,但这样也够惊人了。

    再一打听,李志高才知道了原委,原来他正好遇到了一个好时候,这个好时候的意思跟目前世界上的货币体系有关,那就是此时全世界主要国家都是实行的金本位制度,并且是最自由的金币本位制,而不是什么纸货币。

    金币本位制就是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但不禁止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各国的银行跟金融机构内,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而国家货币储备也是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各列强国政府通常都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比如此时的英镑就是含金量很高的金币。

    在1914年以前,黄金是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的,并在输出入过程中可以自由的形成铸币,是一种自由的物价流动机制,靠黄金本身的稳定性,能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因此价格的波动幅度不大,是比较稳妥的一种货币方式,比什么纸币强太多。

    也就是说,此时的黄金是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全世界的黄金也都是能自由流动的,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黄金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才随之告终,从那以后,黄金的大量获取才越来越难。

    此外,对于此时的大清朝来说,因为市面上主要流动的货币是白银,黄金不是主要货币,因此民间的黄金保有量很大,所以虽然清朝政府很困顿,没多少黄金储备,但民间的黄金储备可是很大的。

    清朝黄金产量很小,为什么这么多黄金?这个也跟世界贸易形势有关,或者说跟清朝长期的白银外流有关。

    因为此时大清朝的黄金跟白银兑换比,大体是维持在一比三十上,而此时世界其他主要列强国家,比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国,黄金跟白银的兑换比只有一比二十四左右,期间有很多利差。所以此时来中国做生意的洋人,大都喜欢用黄金支付,这样可以通过汇率不同变相的增强自己的购买力。而中国民间收了这么多黄金,却没有体现在市场流动上,因为清朝市面上主要的流通货币依然是银两跟银元,而不是黄金,所以说,这时候清朝民间的黄金储备是很多的。

    只有清朝灭亡以后,国家开始陷入长期的动荡与战火,历经近四十年的困顿之后,黄金大量外流,中国的黄金底蕴才逐渐被抽光,但在此时,虽然满清依旧很**,可民间还是很殷实的,这从这批货的抢手度就能看出来。

    明白这些后,李志高才恍然大悟,他还真是遇到好时候了,这是一个以黄金为主要货币,并且可以让黄金自由流动的世界,要是不趁机赚便宜淘换黄金,那才是真的傻子呢。

    不过,短时间聚集这么多黄金,也短暂的炒高了当地的黄金价格,造成了南京等地的黄金短缺,所以让刘润生那边的销售额在维持了一个半月的火爆销售之后,迅速就跟着大跌,这不是说李志高的货不好卖了,而是能支付的黄金不足了,换句话说买得起的人不多了。

    按照刘润生的说法,这应该只是暂时的,由于如今整个世界形势都是金本位制度,此时的清朝又不是闭关锁国,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市场自己就能自我修复这个空白,毕竟当地黄金价格变高了,外来的黄金肯定就会涌入,这是趋利的必然趋势。

    换句话说,李志高目前吸取的这点黄金,对世界整个的金币本位制度还造不成冲击,顶多暂时打了个小水花。

    尽管是这种黄金自由流动,可随意兑换黄金的好时期,但能在这么短时间赚这么多钱,还有两个原因。

    首先,就是因为正好遇到了南洋劝业会,世界各地的豪商云集,购买力旺盛,特别是那些财大气粗的洋商。而且大多数人都是走的批发,这才有这么大的销量,如果是正常来说,绝对不可能一个月卖这么多钱的,购买力摆在那儿呢。

    其次,那自然就是李志高那批货太抢手了,导致货物本身就可以当做货币。不说别的,光那些雪花膏、洗发露,香水,润唇膏等日化用品,就能让所有的贵妇发狂发疯,其他那些光可鉴人又不会生锈的不锈钢制品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贸易以及金融这个东西,其实说到底就是人们的购买**以及购买信心,就好比黄金之所以稳定,是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认可他稳定,不是他本身有什么魔力。同样,这些新货品具有让人,特别是女人发狂的魔力,需求量大,数量却少,属于经典的供不应求,所以销售额火爆也就在意料之中。

    实际上,如果不是李志高坚持用黄金支付,销售额还要火爆几个档次,也就是因为黄金货币的不足制约了大家的购买力,才导致目前的销售高峰只持续了一个多月就陷入低谷,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黄金货币的稳定性以及一些局限性。

    也就是说,后来的销售低潮,绝对不是因为人们对李志高那些货的购买**降低了,恰恰相反,购买**更强了,只不过他们手头没有足够的黄金,才没法继续购买,但这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其他更多黄金的调集,情况早晚会改变过来。

    根据刘润生的乐观估计,就算现在销售额下跌,只要再过两三个月,最多不过半年,等市场反应过来,重新汇集足够的黄金,那么销售额还会继续攀升。

    不过李志高想了一下,他不可能只靠黄金做事儿,于是告诉刘润生,让他现在也可以允许收大洋跟银两,但这只能是限量销售,也就是说,每个月限量发售一部分能用银两支付的货物,而且价格要比用黄金支付的价格高至少三分之一,此外,还让他在南京或者上海买一个珠宝店,大量收购市面上的优质玉器珠宝以及字画古董。

    李志高这是要把利润最大化,毕竟他两个世界倒腾不止是黄金赚钱,其他玉器珠宝也很赚钱,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赚钱。

    再说了,就算如今的世界上实行的是金本位,可清朝却不是,清朝的民间黄金储量哪怕比想象的多,也不会多到哪儿去,他要继续对黄金只收不出,早晚会出事儿的,现在他虽然有点力量了,可也没大的离谱,在实力变得更强之前,还是稳妥点好。

    ——————

    ps:本章赚钱的数据是思考多日的结果,主要是参考了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外国对当时清政府民间资本的评价,金本位制度以及南洋劝业会的成交额等多方面因素。不说别的,光一个南洋劝业会,我查到的是会展占地700亩,累计24部86门442类;设32个馆,展品100万件,总成交额累积达到五千多万银元,观摩者三十万人以上,美日英法德等多家外国著名制造商企业,以及本国著名企业都有进入,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成交额是刚开业头三个月的时候成交的,所以以书中主角拿现代工业品去参展的情况,应该不算太离谱。

    另外,今天到现在写了一万三,熬了一晚上,求收藏,求推荐票啊!
第四十九章 太平府的新主人
    虽然太平府跟南京上海都不远,还有长江这个黄金水道,货物运输方面很方便,安全方面因为可以雇佣洋船,再加上有部队护送,暂时也没大问题,但毕竟一来一往耽误时间,而李志高短期内又离不开身,所以从太平府运货去南京卖货的话,还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减少麻烦以及为了运输安全,当刘润生在南京的南洋劝业会上卖了一个半月的货后,李志高就叫停了,告诉他以后他手头的产品只做展示,不再向外卖,以后买家如果有购买意愿,可以自行去太平府来进货。

    也就是说,刘润生已经证明了他的忠诚跟可靠,此后为了安全以及方便起见,他带的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只能做产品展示,但不再当场交割产品了,有购买意愿的买家,必须找人或者亲自带着黄金白银等钱财去太平府,找李志高这边进货。

    这样一来,李志高就减少了自行运货运钱的麻烦,而且外商带着真金白银的来太平府,不但方便了自己转移钱财去另外一个世界,还能带动太平府的经济,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

    李志高的条件这么苛刻,也是仗着东西好,而且名气已经打出去了,根本不愁卖,是完全的卖家市场,这才能趁着销售额变低的时候这么搞,换一家的话,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效果。

    当然,李志高这样做摆明了就是只做批发,也给了其他商人一个利润空间,所以算起来虽然条件变苛刻了,比如要自行担负运费,但对进货商来说依然是个好事儿。

    虽然李志高不负责运货了,不过为了保证太平府到南京一段的航道安全,减少买家中途被打劫的风险,多给自己送黄金白银,所以李志高也花了点钱给程永和,让他的长江水师也活动活动,沿途搞个巡逻以及维持下长江航道的秩序,不指望他们去打土匪水贼,但起码能做个提前预警,或者让他们自己不去打劫就很不错了。

    说实话,长江水道这附近的水贼,十有**都是长江水师的人在做,其他的小水贼顶多是一些渔民干的副业,也就抢个普通客船,对那些坐着汽轮船来进货的大富商根本构不成威胁。至于洋人进货商嘛,就更不用担心了,在这一段长江水道,还没人敢找洋人的麻烦,毕竟洋人的兵舰在那摆着呢。

    李志高这样,也就是花钱买个不麻烦罢了,顺便给程永和这个暂时的合作伙伴一点新甜头,让大家的利益捆绑更紧密罢了,要不然,就算不这样做,那些长江水师的穷鬼们也干不出多少大事儿来的,只能恶心一下人。

    别说,李志高这个新政策一出,还真的繁荣了太平府,太平府本地商家也跟着受益匪浅,毕竟来进货的人不可能立刻就走吧,总要住一段日子,要住下来,就得住店,就得吃喝,就得娱乐,所以受此影响,太平府的商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像酒店,饭馆,妓院等行当,都是火的不得了,进而其他关联的手艺人以及服务业也都跟着繁荣了起来,进而带动了整个太平府的经济。

    可是,外来商人的进驻虽然带来了本地商业的繁华,但也让黑恶势力开始猖獗,因此,为了给本地创造一个更好的经商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及增加自己的收入,李志高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刻就让巡防营的士兵在紧抓训练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打黑除恶运动。

    如今的这批巡防营士兵,主体就是原来的老团练兵,这些人在经过了一段军营生活以及扫盲学习,外加一次实际战斗之后,他们成长的很快,并且对李志高的忠诚也逐渐有狂热化的倾向,有那么点当年纳粹冲锋队,或者红小兵的影子了。

    而且,这些人中有很多在过去多少都受过太平府当地黑社会的欺压,对黑社会本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