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曹操秘史-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群“奔走之友”(2)
在这些吊唁的人中,还有几位不速之客,其中一位是朝廷通缉的*何颙,也就是那位曾经盛赞过曹操的党人领袖。这个神秘人物此刻正被宦官们高价悬赏捉拿,却秘密地现身于袁府。何颙是来吊丧的,但有更重要的事与袁绍商谈。
自从遭党锢之祸而被中官们通缉,何颙的行踪就变得十分诡秘,但是周围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都知道他在干什么,他实际上在到处串联立志干一番事业的各路英雄豪杰。借着袁绍为母亲办丧事的时候,何颙密潜而至。
他们商谈的内容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但是袁绍行完母丧后决定追行父丧,时间也是三年,其实是借服丧为名继续隐居起来,这一决定很可能与何颙等人商谈的内容有关。
袁绍早年丧父,可能没有来得及行父丧。现在主动提出追服三年父丧,于情于理自然没有什么可说的,朝廷批准他延长三年丧假,袁绍的名声进一步因为孝心而扩大。
当然,再隐居三年不出不是为了换取声名。何颙等一帮人认为,现在时机还不到,为了干一番大事业,还必须等待和准备,而洛阳耳目众多,反倒不如汝南郡这里便于活动。于是袁绍在父亲袁逢的墓前修了一座草庐,大家看到他一整天都在看书或深思,而到了晚上,他开始接待秘密的访客。
行完父丧后,袁绍回到洛阳,按惯例他可以继续因行父母丧而中断的仕途,要么接受朝廷的任命,要么接受公府的征辟。但回到洛阳后,袁绍的行为方式更加低调,虽然也有公府征辟,可全被袁绍所谢绝。他过着一种隐居式的生活,“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能经常接触到袁绍的,除何颙外,只有张邈、许攸、伍孚、吴子卿等几个人。这几位都不是普通人物,王粲在《英雄记》里,把他们称为“奔走之友”。
张邈、许攸前面已经介绍过,他们也与曹操早年相识,这些年来,与袁绍的来往更密切。
伍孚字德瑜,跟袁绍是同乡,都是汝南郡人,是侠士一类的人。吴子卿的情况不太清楚,应该跟伍孚相类似吧。
他们应该算党人和士人的新生代,与前辈不同的是,他们对社会和汉室朝廷的看法更清醒、更深刻,因而也更绝望。他们都有参与救世的大志,但不把希望再寄托在天子或者现有官僚体系身上。比如像何颙,早年与李膺、陈蕃互相引为同志,但一夜之间,重要的党人或被杀戮,或被禁锢,而何颙本人被朝廷长期通缉。
血的事实不断教育他们,使他们在斗争中更加理性和现实,他们在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不是杀几个宦官或权臣那么简单,要干就要干彻底一点,改朝换代也再所不惜。
在他们眼中,袁绍是可以高举的一面旗帜,政治上的志同道合,又具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现在需要的是,尽可能多地联系同志和豪杰,把准备工作做到最充足,一旦最佳时机到来,立即出手,一举而成。
于是,他们的活动中心随着袁绍回归京师而转到了洛阳,除了以上骨干分子外,他们还秘密联系各地的豪杰志士,史书记载竟然达到上千人之多。但这样以来,无论做得多么机秘,也不能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了。
一天,新的宦官首领之一中常侍赵忠对下面的人说:“袁绍这个人只顾抬高自己的身价,不应召募,而是私养侠士,不知要想干什么(此儿欲何所为乎)?”这话后来传到了袁绍的叔父、本朝太傅袁隗耳朵里,袁隗立刻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把袁绍痛责了一番,并且限袁绍马上断绝与那些江湖朋友的来往,应公府征辟老老实实出来做事,以绝他人非议,不给袁家带来灾祸。
袁绍也预感到有树大召风之虞。刚好就在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征袁绍为属下(掾吏),袁绍这一回不再扭捏作态,而是痛快地应征了。
袁绍到大将军府上班以后,深受何进的依重,他本人利用这个舞台,变得更加活跃。听说老朋友曹操重新复出担任军职,袁绍立即前来拜访。
袁绍给曹操透露了一些他的想法,但他不会说得太深,因为曹操还不能算他们的核心成员。不过,袁绍很清楚,曹操可以视为“自己人”。
。。
政变未遂(1)
黄巾起义成就了一大批英雄,他们即将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大将军何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黄巾起义所成就的,因为在其后的若干年中他成为帝国最具实力的人物。
中平四年(187年)河南尹治下的荥阳县发生小股农民起义,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是何进的弟弟何苗,他组织力量*了这次起义。这本不算多大的功劳,但因为主角是何苗而被大大渲染了一番,何苗居然被封为车骑将军,从一名地方干部直接挂上了中将军衔。
皇甫嵩、朱俊等名将们看了肯定会气个半死,因为在他们南征北战辛苦了大半辈子时,也不过才到准将、少将这个层次。但大家也无奈,谁让人家宫里宫外都得势呢?
何进心里也很明白,外戚的身份就是那回事,不能太当真,实力才是一切。如果在朝廷内外不建立起稳固的根基,名位越高越容易出事,一觉醒来可能会稀里糊涂地满门抄斩。前一个外戚窦家,窦家之前的梁家,都是前车之鉴。
要想根基牢固,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这时候袁绍在家乡服完丧回到洛阳,何进听说袁绍的大名,觉得可以拉拢和利用,于是主动提出征辟。
袁绍也把何进看作是成就大事可以借用的一面旗帜,于是二者一拍即合。何进告诉袁绍,可以把他的朋友都介绍过来,想担任什么职务只管提。
袁绍也不客气,立即提出了一张有二十多个人的名单来,上面不仅有“奔走之友”里的何颙、张邈、许攸等人,还有袁术、荀攸、郑泰、王允等。何进都分别任命了官职,而且都是要害职位。其中,何颙为北军联合参谋长(北军中侯),袁绍的弟弟袁术为虎贲卫队司令(虎贲中郎将),荀攸为天子的机要秘书(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王允被何进任命为身边的参谋(从事中郎)。
这些人里,“奔走之友”成员已作过介绍,郑泰是著名的党人,王允即前面讲过的曾经担任过豫州刺史被宦官*险些杀头的那个人。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袁术和荀攸。
袁术也是袁逢的儿子,在血统上是袁绍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但在法律上却是袁绍的堂兄弟。因为袁绍已经过继出去,当了袁术伯父袁成的嗣子。
虽然都是一个父亲所生,但袁术为袁逢正室所生,袁绍为袁逢的妾或丫环所生,因为这一点袁术一向看不起袁绍。
袁术在仕途上也很顺利,像曹操一样先在家乡汝南郡被举为孝廉,因为出身好,分配到一个好工作,到尚书台担任尚书,后来担任军职,成为北军五营之一的长水营指挥官(长水校尉),何苗升任车骑将军后,把空下来的河南尹一职给了袁术,之后再次升迁,担任更重要职务,成为准将一级的天子近卫军指挥官(虎贲中郎将)。
荀攸字公达,出生于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小曹操两岁。他是著名的颖川郡荀氏家族成员,是荀彧的侄子(但却比荀彧大六岁)。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做过广陵郡太守。史书上说荀攸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若干年后,荀攸和荀彧都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曹操这次回京成为新军的将领之一,主要精力放在军队的训练上。袁绍对曹操的能力十分欣赏,尽管袁术多次在他面前流露出对曹操的不屑,但袁绍始终认为曹操是一个可以合作、能够一起商议大事的人。袁绍与曹操之间的联系,主要靠双方的老朋友许攸、张邈等人从中进行。 。。
政变未遂(2)
许攸还经常到外地去,按照袁绍的安排四处活动,他们联络的对象是各地的豪杰,以及地方上的要员,冀州刺史王芬就是他们发展的对象之一。
在*黄巾起义过程中,冀州刺史王芬手里积攒了一定实力,活跃在王芬周围的有几个人,包括已故太尉陈蕃之子陈逸,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术士襄楷,一个叫周旌的沛国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梦想着改朝换代。
许攸到达冀州后,与王芬建立了秘密联系。许攸带来了一个重要情报,灵帝刘宏正打算回河间国老家看看,时间可能就在当年夏天。由洛阳到河间国,必须路过冀州刺史部的辖区。
许攸带来的消息让大家一阵激动,于是让襄楷占卜一下吉凶。襄楷的拿手好戏是星象学,他看了看天象,说天象出现了变异,预示着宦官和小人将要灭亡。
于是王芬决定大干一番,他们迅速制定了一个计划,想在灵帝回乡的路上发动兵变,挟持灵帝,之后另立刘氏宗族里的合肥侯为帝。
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计划,以区区一个刺史部的力量完成这样的大事根本不可能。更不靠谱的是,这些人还闹出来好大的动静,一方面由王芬出面以黄巾余部闹事为由向朝廷上书要求扩充军队,另一方面由许攸、襄楷等人四处活动,拉拢更多的人参加。
他们也找到了曹操。曹操给许攸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完整地收录在王沈所撰的《魏书》里。曹操在信中引用了霍光、伊尹的例子,说明废旧帝立新帝是“天下最不吉祥的事”,劝他们不要作此打算。
曹操心里很明白,靠王芬、许攸等人的实力很难完成这么大的事,其结果必然身败名裂,所以他不会参加。
这件事后来很神秘地结束了。据史书记载,当年夏天,有一天夜里一道赤气从东到西贯穿天际,太史令上书灵帝,说北方隐藏阴谋,千万不能前往。灵帝于是打消了回故乡一游的计划,同时命令王芬解散新召募的军队,并征王芬来洛阳汇报工作。王芬以为密谋败露,于是弃官而逃,逃到平原国时自杀。
这段记载很蹊跷,中间漏洞百出。太史令难道会对天象看得那么准,抬头望望天,就能把王刺史搞的政变阴谋看出来,方位、时间、参加人员都那么精确,这基本上不可能。
即便王芬的计划失败,王芬又怎么判断出灵帝已经洞悉一切?后来王芬已经逃亡,并且逃到了很远的平原国,干嘛还要自杀呢?
种种奇怪现象背后只隐藏着一种可能:有人告密。
王芬、许攸好像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们要搞政变似的,四处放风,到处招人,就连还是布衣百姓身份的华歆和陶丘弘都接到了入伙邀请。搞政变不保密,最后的结果必然失败。
灵帝取消北行计划,一定是得到了秘密情报,于是把王芬召回来审讯。王芬逃亡,进一步证明情报的准确。王芬逃到平原县,一种可能是朝廷派出的人从后面追来,王芬感到前途无望,于是自杀。
另一种可能是别的什么人把王芬杀了。计划败露以后,一块参与密谋的人都面临着危险,王芬死了,可以把这些秘密带到地下。
不管怎么说,这起意外事件很快平静了下来。
帝国的新军
曹操担任的都尉一职,是灵帝组建新军计划的一部分。经过黄巾起义的洗礼,灵帝认为没有什么比武力更重要的了。
这个计划在大将军何进以及袁绍看来,不失为是一个机遇,所以一开始就给予了足够关注,目的是把自己信得过的人安插进来,掌握这支生力军。
在袁绍看来,曹操虽然是宦官的后人,但是从他一贯的言行来看,他已经跟宦官阵营彻底决裂,是个完全可以信赖的同志。
天子的扩军计划规模越来越大,何进告诉袁绍必须物色更多的人进入到高级将领的行列。袁绍本想推荐许攸、张邈等人,但考虑到他们资历尚浅,外界不太熟悉,而且与自己过从太密,容易引起别人的警觉,所以推荐了另外一些人给大将军,包括鲍鸿、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等人。
鲍鸿为北军将领,担任北军五营之一的屯骑营校尉;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都是文官,其中赵融、冯芳是议郎,夏牟、淳于琼为谏议大夫。这些人都与袁绍以及“奔走之友”们鼻息相通,都是“自己人”。
在袁绍等人的帮衬下,大将军何进的势力迅速膨胀。对此,灵帝产生了一些警觉,在对待皇后家族的态度上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灵帝的生母董氏此时已是皇太后,董太后对这个屠户出身的儿媳妇有越来越多的不满。在宦官方面,也出现了争权的迹象,张让跟何皇后一家结亲之后,更为得势,曹节明显站在了张让的一边。
当天子与大将军一家关系出现微妙变化后,小黄门蹇硕等人坚定地支持天子,他们开始在天子面前说大将军的坏话,支持太后对付皇后。
灵帝对蹇硕这个身材高大魁伍的宦官寄予了厚望,他也在思索着未来新军领导权该如何布局。
组建新军实在不是灵帝和蹇硕的长项,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与大将军何进合作,对于何进提出的人员名单,灵帝不能全部予以否决,否则这件事就得黄。新军总指挥部设在灵帝的后花园西园,这里有灵帝几年前建造的小金库万金堂,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南军和北军,这支队伍被称为“西园军”。
新的兵团下面共有八个师(八营),灵帝接受了何进的建议,将鲍鸿、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等人都被任命为师长(校尉),此外还有先期投入到新军组建工作的曹操以及何进竭力推荐的袁绍。对于最后一个人选,灵帝说出来之后何进和袁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灵帝将要任命的这个人是宦官蹇硕。不仅如此,灵帝表示蹇硕是新军的总司令,其他七个师长都要接受他的领导。
宦官直接担任军职此前没有先例,蹇硕这个家伙的政治立场十分可疑,何进听妹妹说这个人整天围着董太后转,不把皇后放在眼里。把新军的指挥权交给他,何进万万不能答应。
但灵帝也很干脆,他表示如果不接受这个条件,大家都别干,另外找人。
眼看僵持不下,袁绍悄悄告诉何进:可以接受。
袁绍的算盘是,即使蹇硕是名义上的指挥官,但仅占八分之一而已,实权还是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怕他做什么。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万众期待的新军将领人选终于颁布。具体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对于这个结果,何进表示满意,天子派来一条狗,我就给你派出一群狼。
由于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配合,新军组建工作进展顺利,各营都加紧了人员召募和武器配备,然后开始训练。
两个月后,在洛阳上西门外的平乐观组织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为了把仪式搞得隆重热烈,有关部门突击修建了一座高台,作为主阅兵台,台上还修建了阁楼,总高达十余丈。离主阅兵台不远,又修了一个小阅兵台,高九丈。
十月十六日,灵帝刘宏亲自登上主阅兵台,站在台上的阁楼下,他一身戎装,自称“无上将军”。在不远处的小阅兵台上,是同样一身戎装的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何进。
阅兵开始,灵帝走下阅兵台,亲自跨上有护裙的战马,检阅整齐列队的数万名将士。灵帝纵马疾驰,绕场三周,然后把象征指挥权的战刀交给何进。
这样的场面近年来很少有过,在黄巾余部起义仍不断的情况下,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在灵帝看来可以壮大国威,让谋反者胆寒。
灵帝绕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