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往生记-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上海生产的元器件标准与北京的不完全相同。上海在参加北京联合设计的同时,于1973年6月又组织了以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为主,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吴泾化工厂、新安电工厂、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浙江大学、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兴无线电厂等11家单位参加的DJS—13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联合设计。该机于1975年研制成功,并通过由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交组(后为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和第三办公室(后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的设计定型鉴定,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DJS—131小型计算机字长16位、内存4~32K字(可扩至64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除电传机、光电机、穿孔机外,还可配磁盘机、磁带机、磁鼓、宽行打印机、记录仪、绘图仪、光笔显示等外围设备,最多可配62个外围设备。
与DJS—130小型计算机相比,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的技术特点在硬件上增加了乘除法、实时时钟、内存页面分配保护、32条自动引导程序只读存储器4个部件。电路改用高速的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DJS—130小型计算机为扁平封装集成电路)。插件采用大插件板外框加固结构,其内存为三度三线大面积高密度平面结构的存储体(后改为64K的半导体存储器)。总线采用双向总线方式和标准接口与主机联接。还增加了实时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以后又多次进行改进和扩充功能(如增加了浮点部件、扩充了内存——半导体存储器,以及配上中规模器件的软硬盘控制器等)。后又推出DJS—131Ⅱ型机、DJS—131Ⅲ型机和双机系统等,使DJS—131小型计算机成为硬件功能齐全、软件丰富、性能稳定的多功能实时处理的小型机系统。在国产计算机竞争中取得了领先地位,保持了较长的生命力。1986年,还应用户的要求生产了24台。而用于上海市电报局的自动转报系统和用于上海南翔铁路编组站的编组系统至今还在稳定使用。DJS—131小型计算机共生产334台(占全国100系列机的35%以上),是当时国内产量最大、应用面广、系统稳定的国产数字电子计算机。产品面世,即被迅速应用于邮电、电力、铁路、通信、医疗、地震、科研、交通、工业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遍及国内23个省市。
1980年,在天津召开全国130系列机质量评比会,DJS—131小型计算机获评比总分和系统配套两个第一名。1981年被上海市和电子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首获国家质量银质奖。DJS—131小型计算机先后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和在美国旧金山、纽约、芝加哥举办的长达半年之久的中国工业展览会展出。
1981年,上海电子计算机厂还研制出DJS—185小型计算机。该机与PDP系列兼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多用户实时操作系统。1983年、1984年生产了由天津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属100系列机中的高档机DJS—153小型多功能计算机4台。该机字长16位,具有定点、浮点运算、主振频率20兆、运算速度定点加法为每秒125万次。
中、大型计算机1970年,上海市下达给上海市计算中心研制709型计算机的任务,上海长宁拉手厂也参加了研制工作。该机于1971年12月26日完成,作为向毛泽东主席生日的献礼项目,它是国内第一台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1971年8月,上海长宁拉手厂、上海市计算中心、复旦大学实行厂、所、校三结合试制第二台709型计算机,并于1972年完成。1973年,该机正式由上海长宁拉手厂投产,并命名为CJ—709型计算机。以后上海中兴无线电厂、新安电工厂等也投入生产,共生产73台。CJ—709型计算机于1978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3年3月,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吸收X—2型计算机和709型计算机的部分指令系统和设计思想,自行设计并生产TQ—16中型通用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它采用TTL高速集成电路,字长48位,浮点运算由CJ—709型计算机的每秒11万次提高到12万次,内存容量32768单元,并有较完备的包括编译系统、管理程序、检查程序在内的软件系统。同时设置了简单的中断系统和自动溢出处理功能,TQ—16型计算机生产了153台。TQ—16型(CJ—709型)计算机是当时上海计算机工业生产数量最多的中型计算机,也是国产计算机中投产最多的机型,它被广泛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的很多领域内,不少省、市的计算中心都配置了这两种机器,由于其性能稳定、故障率低、应用效果良好,深受用户欢迎。
1965年,根据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决定,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研制655大型通用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任务,总体方案参照国际上同类计算机产品,由陈仁甫工程师等主持研制工作。研制655大型计算机,首要关键是集成电路,上海市于1965年底集中了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上海元件五厂、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了研制、生产、使用三结合小组。研制为655大型计算机配套的TTL集成电路。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上海无线电六厂共同研制厚膜电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1967年底生产出基本符合大型计算机要求的扁平封装的TTL集成电路及高速非饱和超小型厚膜电路,保证了这一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计算机的研制。该机于1972年5月试算,1973年通过技术鉴定。655型计算机的研制推动了上海地区集成电路、阻容元件、接插件等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发展。
1969年2月,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开始接产655大型计算机,以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655科研样机为基础,应用户要求作了较大的改动,重新进行设计,定名为TQ—6型计算机。TQ—6大型计算机的CPU主频由原2。5兆提高到3兆。平均运算速度由每秒80万次提高到100万次。改进了运算控制器及交换器的逻辑设计,并在长线传输、印制电路板及机柜结构等工艺上采用更为合理的办法,使得整个机器紧凑,更便于使用和维护。TQ—6大型计算机的软件配有语言编译程序、符号汇编程序、中断和输入输出管理程序,实现了程序自动化和多道程序运行,并在国内首次运行磁盘操作系统。TQ—6大型计算机字长48位、内存容量131072字、三级中断、并配有电传机、光电机、宽行打印机、X—Y记录仪、磁盘机、磁带机、大型绘图仪等近30台外围设备,是一台以科学运算和工程设计为主要用途的大型计算机。TQ—6大型计算机于1974年4月试制成功,并正式投产,到1980年止共生产了23台,是国内唯一能投产的运算速度达100万次的大型计算机,这使上海计算机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机内存容量大,运算速度快,稳定可靠,通用、专用外围设备配套齐全。适用于化学分析、工程设计、天气预报、地质勘探、天体研究、人造卫星轨道参数计算等大规模、大容量、复杂的计算课题。1976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的1台TQ—6大型计算机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朝鲜劳动党无偿赠送的礼物,该厂于1976年和1980年两次赴朝安装调试,圆满完成任务。
1973年3月,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18家单位参加DJS—200系列机联合设计,上海赴北京参加的有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1974年设计工作结束,有关单位开始样机试制工作。由于上海地区元器件标准与北京不同,第四机械工业部同意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根据上海情况自行组织DJS—220计算机的工程化设计。该机1981年试制成功,并于同年11月通过国家计算机总局主持的国家级鉴定。DJS—220机是200系列机中的中、低档机型,与系列机中的其他机型(240、260型等)相兼容,其系统结构符合200系列机的要求。该机平均运算速度每秒10~15万次,字长32位加7位海明校验,内存64K字(可扩至128K字),并配有操作系统、扩充FORTRAN语言等13种系统软件,它是国内完全自行研制的第一台中型系列计算机。该机生产了2台。同时,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对200系列机的高档机DJS—240型计算机也完成了部分工程化设计工作。
1980年,上海长江电子计算机厂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科研样机的基础上,试制成功CJ—1001中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计算机并生产了3台。该机基本字长浮点数为32位,双字长浮点数56位,定点数24位,内存容量64K(40位),单字长浮点运算速度平均每秒50万次,双字长浮点运算速度每秒30万次,设有四级中断,并有FORTRAN—IV编译程序、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等软件。该机在逻辑设计上采用了先进的设计思想,其中有分时操作、先行控制技术、大容量磁盘及标准接口等。该机是一台以科学和工程设计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可用于科学计算、实时过程控制和事务信息处理。
1987年2月,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并生产的代表国内最先进水平的8060中型通用数字计算机通过技术鉴定。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00万次,内存容量8兆,硬盘为200~400兆,采用超高速ECL集成电路。
专用计算机J—101型计算机(TQ—11机、905丙机)是国内最早研制成功并小批量生产的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该机于1967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六研究所研制,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参加了研制工作。1969年,该机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交组的联合鉴定。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上海中兴无线电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六研究所和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帮助下,也生产了J—101型计算机。
J—101型计算机是低速集成电路计算机,字长36位,运算速度每秒11万次,内存容量8192字(后扩充至16384字),机器全部采用DTL低速集成电路和厚膜电路,并采用宽温磁芯、硫化硅灌封磁芯体、多层印刷板及溜金等新材料新工艺,机器稳定可靠。到1974年止,共生产J—101型计算机67台(上海无线电十三厂37台,上海中兴无线电厂30台),其中作为援外项目,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的J—101型计算机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台、阿尔巴尼亚1台。
905乙型计算机是用于国防重点工程建设的一种计算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六研究所研制出样机,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6年10月按第四机械工业部的通知接产的1台大型电子计算机。该机是定点、二进制、单地址、字长36位、指令170条、主频6。25兆、主存容量256K字、单机运算速度每秒200万次,双机运行速度每秒350万次的大型双机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冗长的交叉结构,除主机控制器外,各部分都是双重和多重结构,外围设备可配39台,全机除2台磁盘机外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设计上采用了诸如双机处理系统和容错技术、可容许8道程序同时运行以及8层印刷板等新技术、新工艺。并采用1微秒快速大容量磁芯存储器、超高速ECL集成电路、调相磁带机等新器件新设备。主要软件有操作系统、SB—75语言及编译器、编译语言、自诊断系统及功能检查程序等。整机功能强、性能稳定可靠,除外围设备外,其他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905乙型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科研样机到正式生产,克服大量技术上的难点和生产加工工艺上的困难,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技术人员经过努力,在兄弟单位大力协助下,于1980年开始组装机器,并于1982年初通过考核,交付使用,用户非常满意。905乙型计算机是上海电子计算机工业生产中规模庞大、技术复杂、作为军工产品而质量要求又相当高的大型计算机之一,由全国100多家单位协作、支援。该项目于1984年获电子工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905乙型计算机运算控制器组获上海市1981年度劳动模范集体称号。
905甲型电子计算机于1969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科学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下达给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有关单位联合设计。该机是国内速度最高、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系统,用集成电路20万块、精测磁芯3000万颗,整机由26个机柜组成,外围设备多达37台,每秒运算速度为500万次。该系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构思,其中包括两度半三线方式的宽温磁芯存储器、自行设计出一位出错校正和两位错检测校验部件、虚拟存储技术、双处理机结构、流水线和先行控制技术,以及多道运算、双机作业调度、虚拟存储操作系统、脱机输入、输出等。905型甲机于1979年2月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级鉴定,很快就投入使用,整机以每秒600万次的运算速度超过了原设计指标,是国内计算机技术的最高水平。
691(TQ—5A型)电子计算机是略带有专用性质的通用数字计算机,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于1968年研制成的717晶体管计算机。1971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在717型计算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设计改进,并采用集成电路改制成TQ—5型计算机,并生产了2台。1973年,该厂又对TQ—5型的CPU作了较大的改进,并命名为TQ—5A型计算机(即691计算机)。与717计算机相比,除运算速度从每秒5万次提高到15万次外,其可靠性、标准化、通用化方面亦有较大提高。该机是技术较复杂、部件较多、规模较大,而可靠性、稳定性又较好的计算机机型。它字长36位,主要用于遥测自动记录、实时数据处理、科学运算等。TQ—5A型计算机共生产35台,作为军工产品曾多次成功参与运载火箭和实验通信卫星的发射任务。
1973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还研制出1台红四(TQ—4)型计算机,该机字长24位,每秒运算速度50万次,其半固定(采用双轴磁芯)存储器和磁膜体存储器是首次使用。该机为军用,虽只生产了1台,但很多新技术在以后的一些机器上得到使用与提高,如半固定存储器用于691电子计算机,磁膜体存储器用于655大型计算机等。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从1969年开始研制运载火箭的箭载计算机,于1972年研制出KS—1箭载计算机。同年执行“风暴一号”遥测弹发射任务,随后2次执行“风暴一号”发射“长空一号”卫星任务。1975年研制出KS—1A箭载计算机,4次执行“风暴一号”发射“长空一号”卫星任务、2次执行遥测弹发射任务。1979年执行“风暴一号”发射“实践Ⅱ号”卫星任务。1981年执行一箭三星发射任务。1984年研制出ZK45—3箭载计算机。同年执行“长征三号”首次发射任务及“长征三号”发射同步试验通讯卫星任务。1986年执行“长征三号”发射同步实用卫星任务。1988年研制出ZK45—3—1箭载计算机,执行“长征三号”发射同步卫星任务。1988年9月研制出KS—4A箭载计算机,执行“长征四号”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任务。另外,还执行了包括“亚洲一号”、“亚太一号(A)”、“中星一号”等卫星的发射任务。其中ZK45—3、KS—4A箭载计算机被评为电子工业部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
上海调节器厂是较早研制和生产工业控制机的单位之一。1970年研制出直接数字控制仪,为国防重点工程配套。197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